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376|回复: 2

南傳佛教 最古老的圣典:《巴利三藏》巴利文大藏經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4.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4.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3-6 11:1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最古老的圣典--《巴利三藏》                                                                                         2015-01-23                                             南传佛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巴利三藏》的集成:
佛陀住世时只是说法定律,并无著述。其教法经过说教、传诵、结集几个阶段,文句逐渐由简短而长广,义理逐渐由疏略而精密,结构逐渐由片段而系统。佛灭不久举行第一次结集时,阿难诵出经,伍巴离诵出律。其后又有沙利子系统的弟子诵出论。到第二次结集之后,佛教分裂为诸多部派。于是,各个部派所传诵的三藏,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礼请马哈摩嘎喇那子帝须长老,在印度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称为的第三次结集,驱除异邪,确立了上座部分别说系及其所传经典的独尊地位。此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出使团到国外弘法,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为首的使团被派往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创建了铜牒部。马兴德生长在阿槃提的都城优禅尼,阿槃提是分别说系的教化区,通行巴利语。马兴德将巴利语的三藏圣典带到了斯里兰卡,这部《巴利三藏》便成为铜牒部的圣典。铜牒这一称谓的由来,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传说:西元前6世纪,印度梵伽国(今孟加拉一带)王子维阇耶等七百余人,因桀骜不驯而被国王放逐海外。维阇耶等在海上随波漂流,于西元前543年佛陀涅槃的那天漂到了斯里兰卡岛。他们九死一生,心情激动,一上岸便紧紧地用手抓起一把泥土,手掌立刻被红土染成了古铜色。于是,他们便称该岛为檀巴尼(Tamba-panni),意为铜掌国。

这样,铜掌国便成为斯里兰卡最早的国名,在铜掌国创建的佛教部派,便称为铜牒部。 马兴德以兰卡国王爱帝须布施的大寺为弘法道场,大力传播上座部分别说系佛教,全国上下纷纷皈依。阿利特王子从马兴德受具之后,还领导僧众举行了一次戒律结集,将马兴德一行传入的律、经、论三藏,进行了集体会诵,使巴利三藏得以牢固确立。西元前1世纪,国王将一座新建的无畏山寺布施给一位名叫摩诃帝沙的长老。长老因接受这一布施而被大寺长老处罚。

摩诃帝沙率领一批弟子移居无畏山寺,与大寺公开分裂。大寺派属守旧派,无畏山寺派在以后的发展中容纳了一些自印度传入的思潮和经典。分裂不久,大寺派长老五百余人在玛德勒镇举行第四次结集,用三年多的时间,将一向师徒口口相传的巴利三藏及其注疏,记录在具多罗叶上,才完成卷帙浩繁的巴利圣典。这部圣典流传至今,便是今天的《巴利三藏》。这套巴利三藏是斯里兰卡大寺派集成,与此前分出的无畏山寺派圣典有所不同。

譬如:大寺的律藏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个部分;而无畏山寺派所传律藏就没有「附随」部分,他们对「附随」不予承认。因此,严格说来,现存的这套巴利三藏,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部的传本。佛教界和学术界所惯用的铜牒部就是兰卡大寺部,这便是巴利三藏集成的过程及所属部派。

二、《巴利三藏》的特点:

将兰卡大寺部的这套巴利三藏和其它部派所传的圣典进行一番比较,可发现巴利三藏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1、原始性:这套巴利三藏保持了它的原始时期的面貌,是一部最为古老的圣典。从上述的集成过程,可以看出这部三藏形成、发展的历史轮廓。这套圣典不仅是斯里兰卡大寺部的传本,而且兰卡大寺部僧人也亲自参与了编撰。兰卡大寺派是墨守成规的典型,他们在编辑、记录的过程中,是决不会改变初传时的经文和字句的。因此,流传在印度本土的上座部其它部派(如化地部、法藏部)的传本,与兰卡大寺部的传本是基本相同的。自西元前一世纪定型的巴利三藏贝叶经及其注疏,被兰卡大寺部僧人一代代地保持下来,流传至今,基本上没有改动,也没有因兵乱和异部的破坏而受到损失(无畏山寺派经书曾遭焚烧)。

西元四世纪顷,梵语在印度盛行,许多佛教经典也改为了梵语。法显于五世纪初从兰卡所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亦皆为梵本(应为无畏山寺派所传)。而斯里兰卡的大寺派,却顶住了这股梵语化的潮流,保持了所传三藏经内的巴利原语,使大寺成了维护巴利文化的最后堡垒。

西元五世纪中期,印度的巴利文献佚失殆尽,觉音大师才来斯里兰卡学习巴利三藏,翻译、著造了大量的巴利文典籍,使巴利文化得以复兴。这样的盛事只有在当时兰卡大寺才有可能完成。

由此可知,现存的这套巴利三藏自西元前三世纪集成,西元前一世纪在兰卡定型之后,两千余年未曾变更。其内容仍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部的思想,其结集仍为律、经、论,其语言仍为巴利语,从未译为它种语言,其流行地区之中心,仍是斯里兰卡。这便清楚地说明了这套《巴利三藏》的原始性和古老性。巴利三藏的原始性规定了兰卡大寺派的保守性,兰卡大寺派的保守性又保证了巴利三藏的原始性。

2.系统性:巴利三藏是一套完备、系统的经典。它不仅有卷帙浩繁,结构严谨的律、经、论三藏,号称八万四千法蕴;而且有大量的注疏文献和藏外经典。在佛教众多部派中,只有作为兰卡大寺部传本的这套巴利三藏保存得如此完好。其他部派或许也曾有过部类齐全的经典,但都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流传至今的,都已残缺不全。有些部派的传本,却是荡然无存了。

巴利三藏不仅内容完整,而且它的文体也是多姿多彩的。西元前六世纪佛教初兴时,印度曾流行契经、重诵、记说、偈颂、自说、本事、本生、有名、希有法等九种文体,佛教依此种文体将繁多的佛陀教诫进行分类,于是便出现了九分教之说。这种分法在流行一个时期之后,终因不能包容全部教诫而未能持续。足见表达佛教的体裁是多么繁多,多么齐全。

后来,还是《三藏》的分类更能囊括一切教法,不容易造成混乱,因而为大家所接受,流传至今。所以分别说系大寺部的这部巴利三藏,是一部最完善、最全面的经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普遍性:巴利三藏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部的传本,它的根据地是斯里兰卡。后来,这一部派传入到中印半岛。在中印半岛的佛教都纳入到兰卡大寺派法统的同时,这部巴利三藏也成为中印半岛诸佛国所依之圣典。西元11世纪的中期,缅甸蒲甘王朝刚一创立,国王阿奴律陀便遣使斯里兰卡,从兰卡引入了一套完备的巴利三藏。

到12、13世纪,斯里兰卡的巴利三藏也传入到泰国和柬埔寨;14、15世纪又传到老挝和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这样,巴利三藏便成为斯、缅、泰、柬、老及我国傣族地区共同遵依的唯一圣典。上座部分别说系兰卡大寺佛教将这些地区联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巴利三藏为根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与北传佛教遥相对应。巴利三藏由斯里兰卡一国普及到四国一区,表现出它的普遍性。其他任何一个部派承传的圣典都没有这样广大的覆盖面。

4.现实性:这部集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巴利三藏,当今仍然是南传各国及我国傣族地区所依从的唯一圣典。僧人出家受具,半月说戒,雨季安居,及其衣食住行,仍然严格遵守着巴利三藏中《大品》、《中品》的戒规。有触犯戒律者,仍依《经分别》中的条文给以处罚。重视戒律,是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特点。比库讲经说法,皆引巴利经典。大德长老及在家学者皆研读《七论》,并著文造书,以释其义。佛教教义全民普及,《小诵》、《法句》多能背诵;《本生故事》童孺皆知。总之,巴利三藏的思想依然主宰着南传诸国的文化,指导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当今之世,没有任何其他一部佛典能像巴利三藏那样仍然支配着那样多的国家和人民。对南传诸佛国的人们来说,巴利三藏并非历史文献,而是天天诵读的教科书。

5.单纯性:自西元前五世纪第二次结集之后,佛教分裂为许多部派,各个部派都有本派所依的经典。随着部派的发展变化,其所依经典也会发生相应的演变。

所以,流传至今的一切佛典,都打上了部派的烙印,都具有着某一部派的色彩。现存的巴利三藏,即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兰卡大寺派的传本;而说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等,则都没有一套系统的经典流传下来,汉译佛典虽极宏富,但尚有许多未译为英法诸文,更未译为南传诸国的民族语言,所以无法使世人了解。巴利三藏的原始性、系统性、普遍性、现实性、单纯性,说明它是一套十分重要的佛教经典,决不可以像有些北传佛学者那样,对它不予重视,甚至贬斥为小乘经典。

三、《巴利三藏》的主要内容:

一、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戒经」(巴帝摩卡,古音译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的分别广解,包括「大分别」(比库戒)和「比库尼分别」(比库尼戒)两部分。「大分别」分为八法,对227个戒条(意译为学处,siksapada)作逐条的解说。对每一戒条都以「制戒因缘」、「文句解释」、「犯相分别」三个段落加以说明。此外,「经分别」还阐述了制定、实践这些戒规的十大利益。即可使僧团和合安乐,使僧人身心健康喜悦,离诸烦恼,获得解脱,可使佛教普及,佛法久住等等。「比库尼分别」是对比库尼戒的逐条解说。「戒条」是「经分别」的纲要。为使用方便(如比库半月说戒等),便将其从「经分别」中抽出,编为独立的《比库戒本》和《比库尼戒本》。「犍度」是僧团的规章制度,分为「大品」、「小品」,共二十二犍度。其中最主要的有布萨犍度、入雨安居犍度、皮革犍度、药犍度、别住犍度、灭诤犍度、卧坐具犍度、仪法犍度等。「经分别」所举诸戒,是讲僧人不应做什么;做了,就是犯戒。「犍度」是规定僧人应该做什么;不做,亦为犯戒。所以,前者也称为「止持」,后者则称为「作持」。「附随」是律藏中的附加部分,包括「大分别」、「比库尼分别」等19章,为斯里兰卡大寺部所特有。

二、经藏:分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共五部。长部因经文较长故名,分为戒蕴、大品、当学三品,共34经。其中最重要的有《梵网经》、《大般涅槃经》、《大本经》等。中部因篇幅适中故名,含15品152经,其中最重要的有《狮吼品》、《出家品》等。中部所述多为深邃的义理,向为佛学者特别推崇。相应部内容驳杂,集成较早。含有偈、因缘、蕴品、六处、大品等五品,共56相应,2889经。著名的《转法轮经》、《无我相经》就在此部。增支部因其结构以法数渐增为顺序故名。共11集170品,2198经。小部则因经文短小故名,收录经文数量庞大,内含诸经不拘于小。而且,小部在经藏五部中最为庞大,内容也很繁杂,包括15部经:《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说》、《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

三、论藏:即所谓巴利七论。一、法聚论:讨论一切法的性质,列举122个论母的主题和42个经的主题,分为心的生起、色法、总说、义释,这四大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而对心理现象议论尤详。二、分别论:此论立蕴、处、界、谛、根、缘起、念处、正勤、神足、觉支、道、定、无量、学处、无碍解、智、杂、法心十八种,作分别解说。三、界论:分摄不摄等14章,明一切法对蕴、界、处三个范畴的开合配属。四、人施设论:专论六种施设中的人施设,分十种论述人类的情形。五、事论:分23品解说佛法中的217件事。六、双论:分根、蕴、处、界、谛、行、随眠、心、法、根这十种双对,阐述一切法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从正反两面讨论身心现象。七、发趣论:这是七论中最复杂的一部,以24种缘,详述一切法生起的条件。

四、几种字体的《巴利三藏》和几种语言的译本:

巴利语是一种发音响亮、声调优美和谐的语言,但它没有自己专用的字母,通行巴利语诸国,皆用本国母语的字母拼写。南传诸国及西方,也将巴利三藏译成了本族语言。僧伽罗字本:这是现有各种字体的巴利三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西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大寺五百位阿拉汉举行大结集,把一向口口相传的巴利三藏记录在贝叶上的,使用的就是这种字体。这部僧伽罗字巴利三藏流传至今,基本上没有变动。到了现代,为纪念佛陀涅槃2500周年,斯里兰卡组织一批饱学长老、以大寺传本为依据,参考缅、泰诸国传本,从1954年开始对巴利三藏进行校订和译为僧伽罗语的工作。历时30余年,始完成此项事业,印成了新版的僧伽罗字巴利三藏和僧伽罗语译文的对照本,共52册。

原斯里兰卡在华专家李拉拉特尼先生曾赠给中国佛协20余册。 泰字本:泰国一向对《巴利三藏》特别重视。最初,抄写巴利三藏使用的是柬埔寨字。到西元1888年,泰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1868-1910),礼请王弟金刚智组织高僧,参考斯、缅诸本,对巴利三藏进行了修编,改柬字体为本国的泰文字体,历五年而成,编39册,印行100部。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纸印巴利三藏。到拉玛七世(1925-1934)时,僧王斯里瓦德那在国王护持下,组织长老修订五世时的巴利三藏,于1926年完成。这套更加完备、更加精确的版本分45册(象征佛陀说法45年)。

泰国目前使用的,仍是此套版本。1940年,僧王帝须提婆在政府赞助下,组织巴利三藏全译委员会,礼请几十位高僧,将巴利三藏全部译为泰语,历时12年于1952年完成。这套泰语译本有律藏13册,经藏42册,论藏25册,合计80册(象征佛陀世寿80岁),印出2500部(象征佛灭2500周年)。

1989年底,泰国议长将一套泰语三藏赠送中国佛牙塔,被中国视为极珍贵的佛教文献。 缅字本:缅甸是一个南传佛教大国,其抄刻经文,翻译经书的事业更加宏伟。西元1871年,缅王敏东(1853-1878)礼请2400高僧,在都城曼德勒举行第五次结集,将以律藏为主的巴利三藏用缅字镌刻在729块方大理石上,历五年而成,成为缅甸的一部石经。

1954年,为迎接佛灭2500周年,缅甸发起第六次三藏结集,以曼德勒石经为依据,参考斯、泰、柬及巴利圣典会等各种版本,对巴利三藏详加校订,新出版了缅甸字体的《巴利三藏》。 柬字体:柬埔寨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成立三藏委员会,组织著名学者校勘《巴利三藏》,同时开始译为柬语的工程,于1983年完成。柬文字体和柬译三藏合计10册,在柬埔寨各地流通。 傣字体:我国傣族地区所依的巴利三藏以傣语字母拼成。细分,又有傣泐文、傣纳文和傣绷文三种。

三藏中的相应部和增支部里的大部分经文,尚无傣译,其他诸经已译为傣语。傣地经书皆为手抄本,细分为贝叶本和纸写本两种。 罗马字及英译本: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夫妇于1881年成立「巴利圣典会」,出版罗马字体巴利三藏。不久,又陆续将巴利三藏全部译为英语,收在《东方圣书》和《佛教圣书》内。其中一些重要的经文,则是一译再译,出版各种选译本和节译本。如律藏《大品》、《小品》就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法句》的英译本多达30多种。译为法、德诸语的单品也有20余种。 日译本:1935至1941年,日本依据巴利圣典会的英译本,由高楠顺次郎监修,翻译出版了《南传大藏经》70册。除三藏之外,还收入了藏外经典《弥兰陀问经》、《岛史》、《大史》、《清净道论》、《摄阿毗达磨义论》、《阿育王铭文》等。 汉译:与英译、日译相比,系统的汉译工作起步较晚,落后许多,至今仍仅有几篇零星的单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大的憾事。

古代汉译诸经中,虽然有些与巴利经典相当(如四阿含经),但并非译自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传本,而是译自其他部派的梵本或西域诸语,所以两者之间仍有较大差别,只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不应该说成某经同于某经。1943年成立的「上海普慧大藏经刊印会」,本来是计划出版全部的北传、南传经典,但因缘不足计划未能实现,南传巴利三藏只从日译转译六册为汉文。这六册是:江錬百译的《长部》2册,23经。沙门艺峰译的《中部》1册,前50经。夏丐尊译的《小部》2册,是本生经中的因缘总序和前面150个本生故事。范寄东译的《发趣论》1册。1981年,中国佛协叶均先生译出《清净道论》,1985年译出《摄阿毗达磨义论》,并重译《法句》。1985年,郭良鋆、黄宝生合译出《佛本生故事选》,选译本生故事154个。1990年,郭良鋆译出《经集》。这些汉译加在一起,仍仅占巴利三藏极小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台湾异军突起,元亨寺成立「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在吴老择先生主持下,从1988年开始进行系统地汉译。现已译出40余卷,将依律、相应、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论部、史部的次第陆续出版流通。他们仍采用自日译本转译为汉的办法,但初稿要送斯里兰卡,请法光法师审定。法光法师精于南北两方佛教,通晓巴、梵、英、汉、僧伽罗数种语言,由他把关,可保证译文的质量。
现在不少精通巴利语得学者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得禅师,已经翻译出简体中文版本得《巴利三藏》,对这个时代而言,十分珍贵,无比难得,
下载地址:www.sadhu3.com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1ODYxOA==&mid=219285014&idx=1&sn=4d30aea21cbf12960489efe92bd5d76f&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5-11-25 2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原始的好,这是正宗!现在玩大乘的都不懂。
发表于 2019-11-13 12: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

1.jpg
2.jpg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