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8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八)
目 錄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 一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 四九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一一六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一七七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二六一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五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屬。是為第一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法。是為第二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善言開喻。皆令歡喜。是為第三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成滿徧法界一切波羅蜜行。是為第四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當積集一切福德藏。是為第五無下劣心。又作是念。無上菩提廣大難成。我當修行悉令圓滿。是為第六無下劣心。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發十種無下劣心。何等為十?①菩薩中的大菩薩,應該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屬,令魔子魔女改惡向善,勿惱害修行人;是為第一種無下劣心。②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說,消滅外道的邪知邪見之異論;是為第二種無下劣心。③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對於一切眾生,用善言來開導,用譬喻來令他明瞭真理,皆令他們生大歡喜心;是為第三種無下劣心。④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成就圓滿徧法界一切波羅蜜的行門;是為第四種無下劣心。⑤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積集一切福德藏;是為第五種無下劣心。⑥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無上菩提,廣大無邊,不容易有所成就,我應當修行,悉令圓滿;是為第六種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以無上教化。無上調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為第七無下劣心。又作是念。一切世界種種不同。我當以無量身成等正覺。是為第八無下劣心。又作是念。我修菩薩行時。若有眾生來從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捨。不生一念憂悔之心。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不求果報。以大悲為首。大慈究竟。是為第九無下劣心。
⑦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用無上的教化,來教化一切眾生,用無上的調伏,來調伏一切眾生;是為第七種無下劣心。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十方一切世界,有種種不同。我應當用無量身,成就正等正覺;是為第八種無下劣心。⑨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在修行菩薩行的時候,若有眾生來到我所住之處,向我乞求我的手足耳鼻,血肉骨髓,以及妻子和象馬,乃至王位,像這樣的內財和外財,我能統統布施,絕不生一念憂悔之心。但知道為利益一切眾生,不知道企求果報,所謂「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用大悲心為第一,用大慈心為究竟;是為第九種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世間。一切三世。一切虛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語言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如是一切種種諸法。我當以一念相應慧。悉知悉覺。悉見悉證。悉修悉斷。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無種種差別。無功德。無境界。非有非無。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無相智。知一切相。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以無異智。知一切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以無世間智。知一切世間。以無世智。知一切世。以無眾生智。知一切眾生。以無執著智。知一切執著。以無住處智。知一切住處。以無雜染智。知一切雜染。以無盡智。知一切盡。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現身。以離言音智。示不可說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無自性。以一境界智。現種種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地。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是為第十無下劣心。
⑩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世間、一切三世、一切虛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言語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這樣種種一切法,我應當用一念相應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覺悟,完全見到一切法的體,完全證得一切法的理,完全修行一切法門,完全斷絕一切煩惱。可是在其中沒有分別,離開分別。沒有種種的差別。沒有功德,沒有境界。非有非無,非一非二,用不二的智慧,能知道一切二。用無相的智慧,能知道一切相。用無分別的智慧,能知道一切分別。用無異的智慧,能知道一切異。用無差別的智慧,能知道一切差別。用無世間的智慧,能知道一切世間。用無世的智慧,能知道一切世。用無眾生的智慧,能知道一切眾生。用無執著的智慧,能知道一切執著。用無住處的智慧,能知道一切住處。用無雜染的智慧,能知道一切雜染法。用無盡的智慧,能知道一切有盡法。用究竟法界的智慧,在一切世界,能示現身。用離言音的智慧,能示現不可說言音。用一自性的智慧,能入於無自性。用一境界的智慧,能現種種境界。知道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慧之地,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的緣故。在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是為第十種無下劣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若諸菩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最上無下劣佛法。
各位佛的弟子!是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發十種無下劣心法。假設一切菩薩能安住在這種心之中,則能得到一切最上無下劣的佛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山增上心。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為第一如山增上心。恆觀一切法本性空無所得。是為第二如山增上心。願於無量劫行菩薩行。修一切白淨法。以住一切白淨法故。知見如來無量智慧。是為第三如山增上心。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諸善知識。無異希求。無盜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捨。是為第四如山增上心。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山增上心。何等為十?就是所說的①佛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常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慧的法門,是為第一種如山增上菩提心。②恆常觀察一切法的本性,空無所得,是為第二種如山增上菩提心。③發願在無量劫中,修行菩薩行,修行一切白淨法。住在一切白淨法的緣故,知道見到如來無量的智慧,是為第三種如山增上菩提心。④為求一切佛法的緣故,等心敬奉一切善知識,並沒有企圖。沒有盜法的心,到處都是老老實實的求法。唯有生尊重佛法的心,從來未曾生盜法的心。至於自己的內財和外財,一切所有,完全能布施與一切眾生,沒有吝惜不捨之心,是為第四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若有眾生罵辱毀謗。打棒屠割。苦其形體。乃至斷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終不因此生動亂心。生瞋害心。亦不退捨大悲弘誓。更令增長。無有休息。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法如實出離。捨成就故。證得一切諸如來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是為第五如山增上心。
⑤若有眾生,或者辱駡菩薩,或者毀謗菩薩,或者用棒打菩薩,或者用刀割菩薩。令菩薩的身體,痛苦到極點,乃至把性命斷了。像這樣的境界,逆來順受,皆能忍耐。始終不會因為這種不幸的事,生起狂亂心,生起瞋恚心。也不會把大悲宏誓退捨。不但不退轉,反而更令增長,沒有休息的時候,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菩薩對於一切法,如實出離,也就是把一切法都捨了。捨成就的緣故,是因不希望有所成就,為什麼?因為沒有貪心。證得一切諸如來所有的法,又能忍辱,又能柔和,因為已經自在了,是為第五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菩薩摩訶薩。成就增上大功德。所謂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屬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雖復成就如是功德。終不於此而生染著。所謂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財富。不著眷屬。但深樂法。隨法去。隨法住。隨法趣向。隨法究竟。以法為依。以法為救。以法為歸。以法為舍。守護法。愛樂法。希求法。思惟法。佛子。菩薩摩訶薩雖復具受種種法樂。而常遠離眾魔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發如是心。我當令一切眾生皆悉永離眾魔境界。住佛境故。是為第六如山增上心。
⑥菩薩中的大菩薩,成就增上大功德,就是所說在天上增上善根的功德,在人間增上善根的功德,在色相增上善根的功德,在力量增上善根的功德,在眷屬增上善根的功德,在欲樂增上善根的功德,在王位增上善根的功德,在自在增上善根的功德,在福德增上善根的功德,在智慧增上善根的功德。雖然成就以上的功德,可是始終對這些功德不生染著之心。所說的不著於味禪,不著於欲樂,不著於財富,不著於眷屬,只是歡喜佛法,法到什麼地方去,就跟隨法到什麼地方去。法在什麼地方住,就跟隨法在什麼地方住。法往什麼地方趣向,就跟隨法往什麼地方趣向。法在什麼地方究竟,就跟隨法在什麼地方究竟。以法為自己的依靠,以法為自己的救星,以法為自己的歸依,以法為自己的舍宅,要守護這個佛法,要愛樂這個佛法,要希求這個佛法,要思惟這個佛法。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雖然又具受種種法樂,可是常遠離眾魔的境界。魔的境界,就是現出好的境界,令你高興,忘了修行。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菩薩中的大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發過這樣的心願:我應當令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一切天魔的境界,安穩住在一切諸佛的境界——常寂光淨土;是為第六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菩薩摩訶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精勤匪懈。猶謂我今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行。亦不驚。亦不怖。亦不畏。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為眾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無有休息。是為第七如山增上心。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⑦菩薩中的大菩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在無量阿僧祇劫中修行菩薩道,非常精勤而不懈怠。菩薩才說:「我現在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實菩薩早已發心了。菩薩很謙虛地說:「我現在才行菩薩行。」也不驚一切法,也不怖一切法,也不畏一切法。雖然能在一念之中,即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是因為要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的緣故,在無量劫中,還是行菩薩所行的行門,沒有休息的時候;是為第七種如山增上菩提心。⑧菩薩中的大菩薩,知道一切眾生的性,不和氣不友善,十分剛強,實在難調難伏。這類的眾生,不能知恩,不能報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才發大誓願。欲令這類的眾生,皆能得到心意的自在,所行所作沒有障礙,能捨離一切惡的念頭,不會惱亂他人生一切煩惱;是為第八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非他令我發菩提心。亦不待人助我修行。我自發心。集諸佛法。誓期自勉盡未來劫。行菩薩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修菩薩行。當淨自心。亦淨他心。當知自境界。亦知他境界。我當悉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是為第九如山增上心。
⑨菩薩中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所發的菩提心,乃是從真心所發,而不是被他人所勉強的,令我發菩提心。也不等待他人幫助我修行,乃是我自願發心修行各種善根,積集一切諸佛諸佛的善法。我所發的誓願,期待自己,勉勵自己,盡未來劫,行菩薩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這個緣故,我現在修菩薩行,應該清淨自己的心意,令心中沒有妄想,也令他人的心清淨,也沒有雜念。我應當知道自己的境界,也應該知道他人的境界。換言之,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也知道他人是怎一回事。我應當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是平等的;是為第九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無有一法修菩薩行。無有一法滿菩薩行。無有一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無有一法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有一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無有一法已說今說當說。說者及法。俱不可得。而亦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於法。雖無所得。而勤修習增上善業。清淨對治。智慧圓滿。念念增長一切具足。其心於此不驚不怖。不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悉寂滅。我有何義求於無上菩提之道。是為第十如山增上心。
⑩菩薩中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觀察。沒有用一種法來修菩薩行,要用很多種法來修菩薩行,也就是要用六度萬行的法門來修行,才能圓滿成就菩薩行。沒有一種法可以滿足菩薩行,要用種種法來滿足菩薩行。沒有一種法可以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要用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調伏。雖然教化一切眾生,調伏一切眾生,可是無所執著。沒有一種法可以供養恭敬一切諸佛,要用種種法來供養恭敬一切諸佛。沒有一種法可以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已經成就,或者現在成就,或者當來成就。沒有一種法已說,現在正在說,將來也會說。說者和法,俱不可得,可是也不能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願。什麼緣故?因為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這樣方得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對於一切法,雖然無所得,可是菩薩還是勤修增上善業,清淨對治。智慧已到圓滿的境界。在念念之中,皆在增長,一切法具足無缺。其心對於這種法,不驚慌不恐怖。菩薩絕對不作這樣想法,假設一切法都是寂滅,那麼,我還有什麼意思再求無上菩提覺道呢?是為第十種如山增上菩提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種如山增上心。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為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種如山增上菩提心。假設一切菩薩能安住在這種法之中,則能得到如來無上大智山王增上之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無量眾生界。是為第一如海智。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別。是為第二如海智。知一切虛空界無量無礙。普入十方一切差別世界網。是為第三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善入法界。所謂無礙入。不斷入。不常入。無量入。不生入。不滅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為第四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獨覺。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現集當集。三世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所有善根。三世諸佛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已說今說當說。所有善根。於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隨喜。願樂修習。無有厭足。是為第五如海智。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有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十?就是所說的①菩薩能入一切無量眾生界,是為第一種如海的智慧。②菩薩能入一切世界,可是不起分別,是為第二種如海的智慧。③菩薩能知一切虛空界,皆是無量無礙,普徧入於十方一切差別世界網,是為第三種如海的智慧。④菩薩中的大菩薩,又能善入法界,所說沒有障礙入一切法界,不斷絕入一切法界,不常常入一切法界,沒有數量入一切法界。又有不生入,又有不滅入,一切入,菩薩皆能明瞭知道,是為第四種如海的智慧。⑤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緣覺和一切凡夫所積集的善根,已經積集,現在積集,當來積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成就,現在成就,當來成就,所有的善根。三世諸佛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已經說了,現在正說,將來要說,所有善根。對於諸佛一切的一切,菩薩皆瞭解知道,深信隨喜,願樂修習,沒有厭足的時候,是為第五種如海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入過去世不可說劫。於一劫中。或百億佛出世。或千億佛出世。或百千億佛出世。或無數。或無量。或無邊。或無等。或不可數。或不可稱。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說。或不可說不可說。超過算數。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及彼諸佛道場眾會。聲聞菩薩。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壽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見。如一劫。一切諸劫。皆亦如是。其無佛劫。所有眾生。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亦悉了知。如是觀察過去世不可說不可說劫。心無厭足。是為第六如海智。
⑥菩薩中的大菩薩,在念念之中,能入過去世不可說劫。在一劫中,或有百億佛出興於世。或有千億佛出興於世,或有百千億佛出興於世,或者有無數、無量、無邊、無無、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超過算術範圍之外,有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及彼諸佛道場眾會中,有多少聲聞和菩薩,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壽命或者是長,或者是短。法住或者久遠,或者是短暫。這樣的一切情形,菩薩完全能明見。如一劫是這樣的情形,一切諸劫也是這樣的情形。在其無佛劫中所有眾生,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一切善根,菩薩也都了知。若有眾生所種的善根已經成熟之後,在未來世應當得見於佛,菩薩也都了知。這樣的觀察過去世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大劫,菩薩的心不生厭足,是為第六種如海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觀察分別一切諸劫。無量無邊。知何劫有佛。何劫無佛。何劫有幾如來出世。一一如來。名號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幾眾生。壽命幾時。如是觀察盡未來際。皆悉了知。不可窮盡。而無厭足。是為第七如海智。
⑦菩薩中的大菩薩,能入未來世。觀察分別一切諸劫,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那樣之多。菩薩能知道在那個劫中,無佛出世。在那個劫中,有多少佛出世。每位佛的名號叫什麼,住在什麼世界?世界的名字叫什麼,度了多少眾生,壽命能有多長,菩薩這樣的觀察,窮盡未來際,皆能明瞭知道,不可窮盡,沒有厭足的時候,是為第七種如海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觀察思惟。於念念中。普見十方無邊品類。不可說世界。皆有諸佛於無上菩提已成今成當成。往詣道場。菩提樹下。坐吉祥草。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起已。入於城邑。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大法輪。示現神通。調伏眾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捨於壽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結集法藏。令久住世。莊嚴佛塔。種種供養。亦見彼世界所有眾生。值佛聞法。受持諷誦。憶念思惟。增長慧解。如是觀察。普徧十方。而於佛法無有錯謬。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了知諸佛皆悉如夢。而能往詣一切佛所。恭敬供養。菩薩爾時。不著自身。不著諸佛。不著世界。不著眾會。不著說法。不著劫數。然見佛聞法。觀察世界。入諸劫數。無有厭足。是為第八如海智。
⑧菩薩中的大菩薩,能入現在世。觀察思惟,在念念之中,能普徧見到十方無邊的品類。在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皆有諸佛。對於無上菩提,已經成就,或者現在成就,或者當來成就。往詣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在吉祥草座,降伏一切魔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之後,從吉祥草座起來,到大城市和小村落去,又升到天宮殿,演說微妙的法,轉大法輪。示現神通,調伏一切眾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授於佛弟子。佛捨壽命,入般涅槃。佛入涅槃之後,弟子們結集法藏,令法永住世間。又造莊嚴的寶塔,用種種香華來供養。又見所有的世界,所有的眾生,遇見佛,聞到法。受持一切佛法,諷誦一切佛法,憶念一切佛法,思惟一切佛法,增長所有的佛法,慧解所有的佛法。這樣的觀察,普徧於十方,對於佛法,沒有錯誤乖謬之處。什麼緣故?因為菩薩中的大菩薩,了知諸佛皆如夢如幻。可是能往一切佛的道場去,恭敬於佛,供養於佛。菩薩在這個時候,不著住自己的身相,也不著住諸佛的佛相。也不著住一切世界,也不著住眾會,也不著住在說法,也不著住在劫數。雖然見一切無所執著,可是見佛聞法,觀察世界,入諸劫數,沒有厭足,還是照常觀察一切境界,是為第八種如海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一一劫中。供養恭敬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諸佛。示現自身。歿此生彼。以出過三界一切供具而為供養。並及供養菩薩聲聞一切大眾。一一如來般涅槃後。皆以無上供具。供養舍利。及廣行惠施。滿足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不可思議心。不求報心。究竟心。饒益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供養諸佛。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是為第九如海智。
⑨菩薩中的大菩薩,在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劫,一一劫中,供養恭敬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無量諸佛。示現自己的身體,在這個地方死了,又到另外地方去生。用超出三界一切供具,而為供養諸佛。並且還供養菩薩和聲聞,以及一切大眾。每一位佛入涅槃之後,皆用無上供具,來供養佛的舍利(五色透明的珠子)。又廣行布施,滿足一切眾生之需要,令其生歡喜心。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不可思議的心,不求酬報的心,究竟布施的心,饒益眾生的心,在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劫中,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緣故,供養諸佛,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是為第九種如海的智慧。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一切菩薩所。一切法師所。一向專求菩薩所說法。菩薩所學法。菩薩所教法。菩薩修行法。菩薩清淨法。菩薩成熟法。菩薩調伏法。菩薩平等法。菩薩出離法。菩薩總持法。得此法已。受持讀誦。分別解說。無有厭足。令無量眾生。於佛法中。發一切智相應心。入真實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菩薩如是。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厭足。是為第十如海智。
⑩菩薩中的大菩薩,在一切諸佛的道場,在一切菩薩的道場,在一切法師的道場,一向專求菩薩所說的法,菩薩所學的法,菩薩所教的法,菩薩所修的法,菩薩清淨的法,菩薩成熟的法,菩薩調伏的法,菩薩平等的法,菩薩出離的法,菩薩總持的法。菩薩得到這一切法之後,自己受持讀誦,為眾生分別解說,沒有厭足的時候。令無量眾生在佛法之中,發一切智慧相應的心,入真實相,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不退轉。菩薩在這不可說不可說劫中,沒有厭足,是為第十種如海的智慧。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為菩薩中的大菩薩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的智慧法。假設一切菩薩能安住在這種法之中,則能得到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的智慧。
以上是普賢菩薩答覆普慧菩薩所問十行之中的三十個問題,有三百個答案。因為問一答十的緣故。
四、答十迴向行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寶住。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無數世界諸如來所。瞻覲頂禮。承事供養。是為第一如寶住。於不思議諸如來所。聽聞正法。受持憶念不令忘失。分別思惟。覺慧增長。如是所作。充滿十方。是為第二如寶住。於此剎歿。餘處現生。而於佛法無所迷惑。是為第三如寶住。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別演說。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一義故。是為第四如寶住。
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有十種如寶住。何等為十?①佛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悉能往詣無數世界中,諸如來的道場。瞻仰覲見諸佛,頂禮諸佛,承事諸佛,供養諸佛,是為第一種如寶住。②在不可思議諸佛的道場中,聆聽諸佛所說的正法。受持佛法,憶念佛法,不令佛法忘失。分別思惟,覺慧增長,這樣的作為,充滿十方世界,是為第二種如寶住。③在這個剎土歿,在其他處又現生,可是對於佛法沒有迷惑,是為第三種如寶住。④菩薩知道能從一法中,出生一切法。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而能在各各法中,分別演說不同的道理。在一切法種種的義理,究竟皆是一種義理,是為第四種如寶住。
知厭離煩惱。知止息煩惱。知防護煩惱。知除斷煩惱。修菩薩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方便善巧。善學所學。令往昔願行皆得成滿。身不疲倦。是為第五如寶住。知一切眾生心所分別。皆無處所。而亦說有種種方處。雖無分別無所造作。為欲調伏一切眾生。而有修行。而有所作。是為第六如寶住。
⑤菩薩知道厭離一切煩惱,知道止息一切煩惱,知道防護一切煩惱,知道斷除一切煩惱。修菩薩行,不證實際,不入涅槃,究竟到於實際的彼岸。已經可以成佛,但是不求證佛果。用方便善巧的法門,善學一切所學的法,善修一切所修的法,所謂「善學所學」,令在往昔所發的願行,皆得成就圓滿,可是身體不感覺疲倦,是為第五種如寶住。⑥菩薩知道一切眾生的心,有所分別,本無處所,也就是沒有實在的處所,但是也可以說用種種方便。本來沒有處所,但用方便善法,說出前方有一處所。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雖然沒有分別,沒有造作,可是為欲調伏一切眾生的緣故,而有修行,而有造作,是為第六種如寶住。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種種性。無無量性。無可算數性。無可稱量性。無色無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決定了知此是諸佛法。此是菩薩法。此是獨覺法。此是聲聞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是過失法。此是無過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乃至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是為第七如寶住。
⑦菩薩知道一切法,皆同一性。法本來無性,沒有種種性,沒有無量性,沒有可算術性,沒有可稱量性。沒有色,沒有相。或者是一,或者是多,皆不可得。雖然不可得,可是決定明瞭知道。這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這是一切菩薩所說的法,這是獨覺聖人所說的法,這是聲聞聖人所說的法,這是凡夫所應該修行的法。這是善法,這是不善法。這是世間的法,這是出世間的法。這是有過失的法,這是沒有過失的法。這是有漏的法,就是有無明。這是無漏的法,就是沒有無明;乃至這是有為的法,就是有所作為;這是無為的法,就是無所作為,是為第七種如寶住。
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眾生不可得。而亦不捨調伏眾生。令於諸法成正覺願。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巧觀察。知一切眾生分別。知一切眾生境界。方便化導。令得涅槃。為欲滿足化眾生願。熾然修行菩薩行故。是為第八如寶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