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42|回复: 2

大方广圆觉经(第十集) 淨空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5-9 15: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请看十五页:
  讲义【甲十:讲解经 文。分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一开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经 开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任何一部经 典都可以把它分为这三个部分。我们一般的书籍,大概是一部书写成之后,前面都有一个序,这一篇序是介绍这部书的,多半是请别人来写,也有自己写的,就是自序。佛经 的体例很特殊,序分就在经 文之中,本身就包括了,用不著别人来给它写序。序是介绍这部经 内容的,佛经 的序分有没有这个功能?有。序分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通序、发起序。六种证信序,一切经 里面都有的,称之为「通序」。「发起序」,一部经 的义趣都包括在这部分,文字不多,会看的人一看就晓得这部经 的内容,它具有这种功能。请看经 文:
  经 【如是我闻。】
  通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把佛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完全包括在这四个字当中。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能超越这四个字,经 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佛法经 论也超不出这四个字,所以这四个字妙极了。如果在这四个字当中悟入了,宗门里面常说「言下大悟」,一切佛经 都不要看了,《大藏经 》是废纸一堆。废纸一堆对谁说的?对已经 开悟的人说的。没有开悟,那堆废纸很有用处,那就不是废纸,帮助他开悟的,悟了以后就是废纸。这四个字不好懂。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字。圆瑛法师注得很简单,意思没有办法注得很周圆,这一点要我们自己细心去体会。这是一般的讲法:
  讲义【一切经 首,皆有六成就序。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据《佛地论》:阿难结集经 时,诸菩萨咸共请云:如汝所闻,当如是说。】
  佛所讲的一切经 ,经 开端都要列六种成就。『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首先把这个因缘做一个概略的说明,据《佛地论》所记载的,阿难结集经 的时候,诸菩萨向他请教,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如汝所闻,当如是说』。这就是当年结集经 的时候,参加这个法会的诸菩萨大众给阿难提出条件,「你必须听佛怎么说的,你也给我们怎么说」,完全重复,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记不得了,宁可少,不能增加。哪个地方记不得了,记不得就不说,尽你所记得的你给我们说出来,不能有自己一丝毫的意见,这样子结集才能达到真实,真实才能令后世人生信心。所以,这两个字叫做信成就。
  讲义【传法菩萨,便许之曰: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既是如闻而说,自属可信,故曰信成就,闻而不忘,故曰闻成就。】
  传法菩萨就是阿难尊者,传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所以就同意,也就接受了,我一定「如我所闻」给大家说明,给大家说出。「我」,这是阿难尊者自称。「如是」,就是如佛所说,是我自己亲闻的,不是传闻的;间接是传闻的,直接听佛所讲的是亲闻。
  讲义【又如是者,指法之辞。】
  指的什么法?就是指的这部经 。如是这部《圆觉经 》,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而不是传闻的。
  讲义【即指此圆觉心法,今当依圆觉解释如是。】
  既然指这部经 ,可是部部经 的教义都不相同,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教理是相同的,理通一切经 ,不但通一切经 ,我们把范围扩大来说,可以讲通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间法只有一个理,真理,现在世间人所谓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代名词就叫「如」,如如之理,这是一个理。如如之理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你也想像不到,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如如之理才能现前。所以这个障碍障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障如如之理而不能现前。根本的障碍,佛给我们举出两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这是两大类,这两大类的关系是分不开的,烦恼障里面就有所知障,所知障里面就有烦恼障,你要是把它真正分开,哪些是烦恼、哪些是所知,的确很难。这是在大乘经 里常常说的。
  教理是说不出的,可是教义就比较容易体会。会学的人,听教理。能够听教理,从教理悟入,这叫大开圆解,大彻大悟,那是一切都通达了。古德常说「一经 通一切经 通」,一部经 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法门全都通达,原因在哪里?他理悟了,这是第一等的闻法,这样的人的确不多。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出家在家统统都算上,大概十个人都找不到,像惠能大师他老人家算一个,一经 通一切都通。我们没有一等的天赋,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这算是二等。教义如果能听得懂,虽然不是整个的原理原则,它可以涵盖一部分,譬如在中国大乘十个宗派,教义他通一个宗派,他通一些与这个类似的经 典,他能够通。最忌讳的,学一部经 只懂一部经 ,再拿第二部,不懂了,这就是最下等的根性,学一样就会一样,不能够举一反三,不能够闻一知十。说实在话,学一样懂一样也算是不错,怕的是学这一样都不懂,统统学完了,不懂,那就没法子,那就相当的困难了。
  这个地方讲这个「如」,教理上来讲,是贯彻一切世出世间法,在教义上讲是能贯通与这个类似的一些经 论。这个地方圆瑛法师给我们解释,是专就这部经 来解释「如」的意思,这部经 是属於大乘了义经 典,因此这是从教义上来说的。这个「如」就是指『圆觉心法』,什么是圆觉心法?请看注解:
  讲义【圆觉,即众生如来藏心。清净本然,如如不动,故谓之曰如,心即是佛,与佛无二,故谓之曰是。】
  这几句话大家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就《圆觉经 》的教义来解释「如是」两个字的含义。大师这几句话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能不能听得懂?我们能不能把这几个字看清楚?不太容易。你所听的是言说,你所看的是文字,这几句话里面的道理你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的境界都是在言语文字的表层,没有深度,必须深入才有功德利益可言。
  『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换句话说,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觉悟,是什么?就是众生的『如来藏心』。所以佛在《圆觉经 》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没说错。你现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触六尘,都是糊里糊涂,醉生梦死,起惑造业受苦,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给诸位说,你虽有圆觉心法,你不用它,那有什么办法?譬如你口袋装满金银珠宝,你本来是个大富翁,很可怜到外面要饭吃,有的人看不起你要把你赶跑,你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用?一般凡夫就是如此。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他会用圆觉心,他用圆觉心,我们虽有,不用它,冤枉,你要会用,你当下就成佛;你不会用,那你就当凡夫了。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是指一切有情众生,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指动物,这皆是有情众生。
  「如来藏心」就是真心,如来藏在心里头。「如」是什么?刚才讲的圆觉。如来就是圆觉,圆觉就是如来,可见得如来藏心就是圆觉心。而这个心什么样子?『清净本然,如如不动』,这是如来藏心的样子。诸佛如来是这个样子,诸大菩萨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在座的诸位同修哪一个不是这样子?可惜的是你自己不认识,你自己不会用,所以你变得这么苦。这两句,实际上也是说明我们修行的目标。如果人家问你,你学佛学的什么?你修行,你怎么修法?我们自己能清楚吗?我学佛学的什么?我修行怎么修法?如果不晓得学的什么,不知道怎么修法,那你一天到晚不是盲修瞎练是干什么?学佛就是学的「清净本然」,就是修的「如如不动」。我们在一切境界里,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心动了,起心动念,「如如不动」失掉,「清净本然」也失掉了,这就是自己当生死凡夫。谁叫你这样的?你要是怪外面的境界那就大错特错,你冤枉好人了,某人障碍我,某人找我的麻烦,某人叫我堕落,你冤枉好人了。
  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所接触的不外乎一个是人事环境、一个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得失,什么都没有,就是此地讲的「清净本然,如如不动」,好丑生在哪里?是你的妄心。真心是如如不动的。如果你会用真心,「如如不动」,你看外面境界是「清净本然」,外面境界是什么?是一真法界,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证明境缘没有好丑,好丑是从人自己心里头生出来的。你的心才一动,一真法界没有了,失掉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如果你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在净土经 里面讲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当下就是。
  诸佛菩萨常住常寂光土,为什么常住?因为他在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常住常寂光土。他看这个境界清净的,清净本然。我们看这境界是染污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染污了,你看外面的境界都是染污的。你那染污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会染污的,染污是妄心。好比我们眼睛不会染污,戴上眼镜就染污了。你戴上一副红色的眼镜,外面都是红色的,每一个相上都有一层红色的色彩,是不是这物质涂了红色?不是的。外面境界没有涂上红的,你的眼睛也没染上红的,就是这红玻璃片惹是生非,就是它。所以境界不相干,境界是「清净本然」,自己本性「如如不动」,当中加上这个玻璃片,它惹是生非,麻烦都出在这个地方。这个玻璃片是妄心,一切的分别执著就是这个,佛法里叫识心,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染污,你不用这个东西,自己是「如如不动」,外面境界是「清净本然」,那不是一真法界是什么?佛菩萨大慈大悲,一切经 论里头把这个道理跟我们说得十分的明白周圆,我们自己不懂这个意思,日常生活当中不会用,还是这么苦,你那个佛是怎么学的?学佛的人是愈学愈自在。
  往年李老师教学的时候给我们讲经 ,他举一个例子,听经 的人听到法喜充满,真正是言下悟入,忽然家里的人来找他,说他家房子烧掉了,真正入佛门的人,房子烧了,它烧它的,没事情,我还听经 ,这才叫真有受用。房子烧了就急得一身汗,赶快回去救火去了,你看看,在这里听经 的时候,小小的风一吹动,立刻就完了,心就乱了,就被境界转了,那怎么行!你的佛不就白学了?所以诸位,他学佛不晓得他是学「清净本然,如如不动」,他不是学这个,他学佛学什么?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长命富贵,他学这一套,这个搞错了。长命富贵、升官发财,给诸位说,那是命。你没有成佛,没有大彻大悟,你这一生的受用是前生所修得的。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果报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是这个话是对凡夫说的,不是对开悟的人说的。开悟的人,他的心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对三世因果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们要晓得学佛是学什么。你果真修的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你是真学佛,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如果你是求佛菩萨保佑你,那就错了。你要想在世间得福报,那你要修福,世间福报修得来的。你要得最究竟、最圆满的福报,那要开悟,悟了之后得的是真实的福报,才能得大自在,不悟不能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从如如不动当中来的,你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你不会有自在。
  像这些事情我们常常会见到,会遭遇到,也许本身就遭遇到。你是一位很虔诚的佛弟子,平常在佛门当中也到处修福,到处出功德做好事情。你做生意做失败了,公司宣告倒闭。你看这个佛教徒到处烧香拜佛,哪个地方都出功德,应当佛菩萨保佑他的财源滚滚而来,没想到他生意做失败了,这是不是学佛所招的果报?与学佛不相干,这个事情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里面就讲得很清楚。还有出家人弘法利生,天天在做好事,他的财富也说不定一下就损失了,或者被人骗了,像从前道安老法师在世就被人骗了八百多万,难道诸佛菩萨不保佑他吗?道安老法师很慈悲,天天做好事,佛菩萨不保佑他吗?还会被人骗吗?这也不关佛菩萨的事情,我们要把这个搞清楚,这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出家人因为他有财,有财就会被人骗去,应不应该被人骗去?在我觉得应该被人骗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定的制度,出家人三衣一钵不能积财,你积财被人骗去,这理所当然应该的。如果被人骗去了,哈哈一笑,「我没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应当如此」,这个人就开悟了。如果被人骗去的时候,自己生烦恼,还要赌气「佛菩萨没有保佑我,我从今以后不烧香、不拜佛」,那就是罪上加罪。你们看看经 律论里面,哪一部经 论里面教给出家人,你们多多的赚钱,钱存在银行里去放利息,你们去买房子置产业?哪一部经 律论里教出家人这个做法?没有,你有钱不被人家骗去那做什么用?只有被别人骗去。所以你要存钱就得被人骗去,你要盖庙就得供人家争夺庙产,就干这些事情,在我看起来这是很自然,合情合理也合法,法是什么?经 律论的佛法,很合乎佛法。
  出家人,人家布施供养来的,这个手拿来,那个手马上就布施出去,免得被人骗走,这个多自在,不可以积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讲积财丧道,丧什么道?心里头挂念著「我还有好多钱在什么地方,现在钱贬值怎么办?我要怎么样叫它不贬值,还得要叫它生利息」,你的道就没有了,道就丧失了,还要别人来找麻烦吗?你的心不清净了,丧道就丧失了清净心,你的心在境界里头动摇了,这个叫丧道。
  我要是没有钱,我怎么能生活?我要是没有庙,我到哪里去住?听起来满有道理,好像很有理由,其实不然。你如果是位出家人,你要是没有钱,自古以来,古今中外,你听说哪个出家人饿死?没听说过。我不要钱,我是个出家人,我饿死了,饿死也值得,为什么?历史上可以留名,居然在某个时代有一位出家人饿死了。不可能的事情,你担这个心干什么?你说别人的道场我不能住,没有这个道理,你住不下去怪你自己没有道心,你不能怪境界,境界是一真,境界里头没有是非利害得失,哪个地方不能住?住在这个地方,这里头的人天天欺负我,粗重的生活天天叫我做,他们自己逍遥自在,叫我受苦,做得不好还要挨骂,还要处罚我,给诸位说,那正是佛菩萨在炼你的心,教你在这个境界里修「清净本然,如如不动」。你如果能确定这个宗旨,这是我好修行的场所,这么多善知识来磨炼我,我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在短短的期间可以磨得干干净净,这道场到哪里去找?你在这个境界里头,那个人坏人,那个人不好,谁不好?是你自己心不好,外头人没有不好的。我看到人,各个都是佛,各个都是菩萨,没有一个不好,谁不好?自己不好,自己禁不起考验,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迷惑颠倒丧失清净心,在这个境界里头起心动念,自己错了。
  在修行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以逆境来磨炼你,这是一定的。在佛法里表法,像《金刚经 》里面的须菩提尊者就代表一位初学,他修头陀行,苦行,先要受苦受难。你们每一个人自己觉得「我业障深重」,业障从哪里消除?业障要从磨炼当中消除。你自己没有瞋恚心了,业障就没有了,就去掉一大半。小小不如意,心里动忿恨之心,你的业障天天在增长,你那个忏悔有什么用?天天拜佛礼忏,遇到一个人面孔给你一板,瞋恚心就生起来了,你想想你这个忏悔有什么用处?一点用都没有。逆境里头锻炼之后,在一切不称心、不如意的境界里面决定不生瞋恚心。第二个阶段锻炼,就是欢乐场合当中去锻炼,一切顺境里面不起贪染心,你就成功了,这是在《华严经 》上善财童子代表。
  须菩提尊者代表的是逆境当中修行,善财童子代表的是顺境当中修行。你看这个相,须菩提尊者出生的时候,叫「空生」,他是个大富人家,家里面金银七宝统统没有了,忽然不见了,一切财富统统失掉了,示现逆境的相。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面花园的那些草木都变成金芽、银芽,这是代表顺境。逆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起瞋恚之心,不起瞋恚之念;顺境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没有贪爱之念,你才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说你的内心,「清净本然」是指外面境界。这是大经 里面常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在《楞严经 》上大家都很熟悉,「物」是境界,若能转物,就是你自己心不动了,外面境界转了,十法界转变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相就是清净本然。我们凡夫不善於用心,不会用心,把本来清净本然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在这里面起惑造业受报,实在讲,冤枉!
  刚才我举的这个比喻,你们大家好好去想想,所有的毛病都是产生在妄心,妄心好比眼镜一样,毛病都在那个东西,这个东西一拿掉,什么事都没有了。妄心是什么?分别心、执著心。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识。离开分别执著,你的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心,现前了,外面一真法界清净本然也现前了,会用的就叫佛菩萨,不会用的就叫凡夫,「如」的意思就是说的这个。千经 万论就是说这么一桩事,希望你把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真正觉悟,觉悟之后就放下了,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是放下这个。一切分别执著放下了,就得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大自在现前,智慧现前了,法身现前了,法身、般若、解脱你统统证得了,这叫学佛。
  「是」是什么意思?『心即是佛,与佛无二』。佛是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自己的心与十方诸佛的心无二无别,自性佛与诸佛也无二无别,是一不是二,这就叫「是」。所以这个「是」,心即是佛,是这个「是」,佛即是心。
  讲义【佛说此经 ,即说如是圆觉心法;虽说心法,具足佛法,及众生法。】
  『佛说此经 』,就说这个『圆觉心法』,虽然说『心法』,『具足佛法,及众生法』,这两句话就是讲的十法界。「佛法」是讲四圣法界,「众生法」是讲六凡法界,四圣六凡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里面。心是能造,四圣六凡是所造,能所不二、能所一如就叫做「如是」。
  讲义【清净慧章,随顺觉性,乃有五性之分。众生法、佛法,皆不离圆觉一心故。】
  『清净慧章』,这是本经 里面的一章,是清净慧菩萨所说的。『随顺觉性,乃有五性之分。众生法、佛法,皆不离圆觉一心故』,这几句将来到「清净慧章」会详细跟诸位说明。在这个地方,大家特别注重最后一句「皆不离圆觉一心」,「圆觉一心」这四个字很有味道。圆觉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圆觉,二心,圆觉就没有了,二心就不觉了,你看跟《六祖坛经 》里面所讲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六祖跟我们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直截了当的修法就是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直接修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圆觉,圆觉就是一心。我要修圆觉,怎么修法?念阿弥陀佛就是修圆觉法。你别在这部经 里头看到有二十五轮,看到有文殊、普贤种种说的那些法门,那你的心又乱掉了,所以这些地方要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诸位要真正学佛,学什么?一心待人,不要有二心待人,你就很容易开悟,很容易入道。二心待人是什么?分别心。一心待人是什么?至诚恭敬,对待什么人都一样。善人,我对待他诚心诚意恭恭敬敬;恶人,我也对待他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他对我好,我对待他诚敬;他对待我恶,处处想谋害我,我对他还是诚敬,只是一个心,一心就成佛了。一心,那个恶人渐渐会受感动,他会被你感化,他被你感化就是你度了他。如果我们是防人,防不胜防,你防我,我防他,彼此互相防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不打仗?怎么不斗争?
  佛法,第一个是信成就。我们要信人!那个人可不可以相信?不能相信,我也信他。他骗我,骗我还信他,骗了几次,「某人以后我们不能骗他,这人太好了,骗他良心过不去」,他就觉悟了。人家不信我,我信人家,人家对我不诚,我以诚对待他,最后的便宜谁占?我占了,我心清净,我得一心,我证圆觉,自己成佛成菩萨得大自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你永远超越了,这个大便宜谁能想得到?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此地这个「圆觉一心」,你能看重这四个字,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了不起,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你才会死心塌地老实念佛。下面「我闻」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懂:
  讲义【我闻者:授受之义。】
  释迦牟尼佛教授他,阿难尊者自己能接受。老师能够教,学生能够接受。
  讲义【佛与阿难,一堂晤对。】
  『堂』是讲堂,『晤』是见面,『对』是问答。
  讲义【佛教授,而阿难领受,面命耳提,亲从佛闻也。】
  『我闻』,「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的。
  讲义【闻法必从耳根发识,闻佛声教,不曰耳闻,而曰我闻者,废耳根之别,从一身之总,故称我闻。】
  这几句话很容易明了。
  讲义【阿难乃随顺世间,假称为我,不同凡夫妄执之我,亦非外道妄计之我。】
  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圆觉心,就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你不能证得是两大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种障碍的根本就是二种执著,一种是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没有我执,烦恼障就没有了;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本,破了法执,所知障就没有了,圆觉心才能现前。那么阿难怎么称「我」?这个称「我」,这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与阿难要为我们说法,所以他自称为「我」,自称为「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不是他自己有我执,他还执著这身心是我,那他也是凡夫,那他还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你怎么用功夫?用功夫头一个是破我执。诸位要晓得,破了我执在佛法里面才入门,小乘须陀洹位才入门,小乘入门,大乘没入门。大乘怎么样?破了法执,大乘才入门。你们想想,这两种执著你天天在增长,我执增长,烦恼增长;法执增长,邪见增长,那么你修的是什么行?你整个都搞错了,一开端就错了,一错到底,真可以说无有是处,你不造罪业谁造罪业?这一点要搞清楚。
  我建这个小道场在此地,我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造罪业了,你们在这里败坏这个道场,在这里造罪业,你们自己负责任,到时候不要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来,你推不上来,为什么?我已经 没有我了,我还有我,你可以推得上,我没有我了,你往哪里推?推不上了,最后还落在你自己身上。你才晓得没有「我」的好处!有「我」,就麻烦了。没有「我」,什么麻烦都找不到,为什么不学无我?此地所称的「我」,是从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我相,为他受用不是自受用。
  『不同凡夫妄执之我』,凡夫我执,他把「五蕴身心」当作是「我」,所以他才起惑造业,才轮回受报。也不同『外道妄计之我』,外道妄计是什么?印度一般外道他不执著这个身是我,比我们一般凡夫要高明一点,他晓得这个身不是「我」,他执著灵魂是「我」。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外道叫「神我」,就是在六道投胎舍身受身的,他认为那个是「我」。他晓得身不是「我」,身是什么?寿命很短,有生有灭;认为投胎的灵魂不生不灭,在六道里头无论在哪一道去舍身受身都是它,他认为那个是「我」,那也是错误的。那个不是「我」,那个在佛法里面讲是「阿赖耶识」,是自己的本识,外道称神我,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灵魂,这个也是错误。底下几句话是把实在的话说出来:
  讲义【若约本经 旨趣,传法菩萨,以无我之真我,闻无碍之法门也。】
  『若约本经 旨趣』,「约」是「就」,如果就本经 的宗旨趣向来说,『传法菩萨』,这是讲的阿难尊者,是『以无我之真我』,无妄我,真我就现前,不是没有真我。「法身、般若、解脱」里面,各具「常、乐、我、净」四净德,法身里有真我,般若里有真我,解脱里有真我,有真的。破我法二执,真我就现前。这个真我,诸位要晓得,破了我执,真我都不能现前,必须破法执,真我才能现前。对於一切万法也不执著了,身心世界真正放得下,这个时候真我现前了。『闻无碍之法门也』,一乘了义的圆觉心法不但是理事无碍,而且是事事无碍,跟《华严经 》的境界完全相同,无障碍的法界,这才叫一真法界,才叫常寂光净土。今天时间到了。
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1
  请看第十七面:
  经 【一时婆伽婆。】
  诸位看圆瑛法师的注解。
  讲义【一时,为时成就。不有良时,安成法会?乃是师资道合,机教相契,说听始终,名为一时。】
  『一时』,是六种成就里面『时成就』。我们知道佛当年说经 的时候是在印度,印度当时并没有统一,所以有许多的国家,所使用的历法也并不统一。结集经 的人在时间上都用「一时」,这并不是没有将确定的时间记载下来,而是世尊交代阿难尊者用这个方法来记载。「一时」,实在讲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如果我们讲得更明白一点,老师与学生都在一心的时候,这一点很重要,唯有一心与道才相应。老师所证得的,必须学生在一心的时候才能领悟。『机教相契』,「机」是指学生,「教」是指老师,俗话讲心心相印,一定在这个时候。『说听始终,名为一时』。下面这几句话是古德注解:
  讲义【身土、主伴、心境、理智、圣凡,皆一之时。】
  诸位想想这是什么时候?确实像这样究竟了义的大乘经 典,不是这样的时节因缘,不但佛没法子说,纵然说出来了,听的人也不会开悟,那就等於白说。这在净土法门来讲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到理一心才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圣凡』一如,这就是叙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讲义【平等本际,随顺不二。】
  这几句话解释「一时」可以说解释得非常的圆满、周圆。这两个字放在一部经 的开头,对我们修学佛法的同修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换句话说,我们学佛总是念念都想证果,俗话说都想得道,得道就是证果,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也证不到?那就是我们在时节因缘上差错了。佛说经 是「一时」,我们听经 不是这个「一时」,这是时节因缘上错过了,所以你不能开悟。如果你也是在这个「一时」,这个「一时」的确没有时间性,不是算年月日时辰的,只要你心一的时候,你一展开经 本就恍然大悟,由此可知,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一心不乱。到你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没有不贯通的,这个时候一点就贯通。这是一开端就把修行最紧要的关键教给我们。
  讲义【婆伽婆,为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机何归?诸经 皆云佛,此经 云婆伽婆,即是佛之别称。因一名而含六义,所以不翻。】
  『婆伽婆』是梵语,一般经 里面都翻佛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称「佛」,称「婆伽婆」。婆伽婆里面含著有六个意思,在译经 体例来说是属於含多义不翻,音译之后再加以注解。
  讲义【一、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生死所系故。】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15: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第一个意思是『自在』,为什么他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烦恼是因,生死轮回是果报,既然没有因哪里还会有果报?我们学佛,佛法里面常说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烦恼障就是破迷,超越生死轮回就是离苦。我们在讲堂里面也常常提示大家,我们一天到晚如果还有许多的烦恼,我们不但不能超越生死、不能往生,就是连开悟的希望都没有,不要说大悟,佛经 里面所讲的意思都搞不清楚,这是一定的道理,像开经 偈里面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决定不会知道。经 里面写得这么清楚,古大德也注得这么详细,甚至我在讲台上还怕诸位看不明白,细细给大家讲解、讨论,你在这里看,你在这里听都听不懂。这个里面有一层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把你障住了。学佛学什么?去障碍而已,像《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除障碍,就是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除了修降伏其心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不管法门怎么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降伏其心,如此可知,这非常重要。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我们要能体会这甚深的理论,要懂得修学的方法,功夫才能得力,也像佛一样的自在。
  讲义【二、炽盛:身光之与智光,炽然照耀故。】
  第二个意思是『炽盛』,这是从比喻上说,佛的智慧光明像猛火一样炽盛,取这个意思。佛是以智慧遍照一切众生。
  讲义【三、端严:具足微妙相好,端正庄严故。】
  第三个意思是『端严』,就是『端正庄严』。佛的相好,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来说,我们在经 里面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相好庄严,试问问这世间哪个人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庄严,但是只有想是想不到的,相好庄严是从福慧里面修来的。佛的相好庄严是多生多劫修福修慧,才感得端严之身相。
  讲义【四、名称:名闻普遍十方,称扬无尽故。】
  第四是『名称』,名称普闻十方,十方世界没有不知道佛的名字,我们世间人所谓名满天下,今日所谓知名度,佛的知名度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人不知道的。『称扬无尽』,为大众所瞻仰。他的名称普闻,这也是属於福德。
  讲义【五、吉祥:威德冥加显护,消灾灭罪故。】
  第五是『吉祥』,此地简单的注解是『威德冥加显护,消灾灭罪』。诸佛菩萨无不吉祥,你皈依礼敬,得到佛的冥加显护,「冥」是暗中,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晓得,自己不能觉察,「显」是明显,佛菩萨保佑你,你自己能感觉得到,这叫显加。无论是暗中,无论是明显的,佛总是保佑一切众生,而且这个保佑是平等的。你皈依了,礼敬三宝,诸佛菩萨保佑你;你造罪业,毁谤三宝,诸佛菩萨也保佑你,因为诸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不会说你造很重的罪业,毁谤三宝,佛菩萨就降罪给你,不保佑你,这个不是佛也不是菩萨,那是鬼神才有这种事情。你对他恭敬,他保佑你;你得罪他,他找你麻烦,降灾祸给你,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事情。因此诸佛菩萨,你只要是见到他或者是闻名,无不吉祥,最极吉祥,你能供养佛菩萨形像尤其是好。
  讲义【六、尊贵:乃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
  第六个意思是『尊贵』,『乃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上面这个「天」是指欲界、色界诸天,佛为天人师,所以诸天的天王都尊敬诸佛菩萨。「圣」,这是讲世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不必说了,在佛法里面小乘阿罗汉称为圣人,大乘佛法里面地上菩萨称为圣人,三贤十圣,佛的地位还在十圣之上,还在等觉之上,所以称之为「圣中之圣」。「婆伽婆」这个名词里含著这六种意思。
  讲义【他经 有云婆伽梵。】
  『婆伽梵』跟「婆伽婆」是一个意思,只是所译的中文不一样。
  讲义【婆伽云德,婆云有,合云:德有。即是佛具有智断二德,以智德证菩提果,断德证涅盘果。】
  『婆伽云德,婆云有』,合起来是『德有』的意思,这是《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对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德有」就是『佛具有智断二德』,「智」是照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慧圆满了,「断」是讲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烦恼都断尽了,智慧圆满。『以智德证菩提果』,「菩提」是觉悟,大菩提是大觉。『涅盘』是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烦恼是生灭法,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乃至无明,都是生灭法。生灭完全离开了,经 里常有两句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就是大涅盘。寂灭里面没有生灭,是清净寂灭。所以「智断二德」,就是说的「菩提涅盘」。这些名词在佛法经 论里面我们处处都看到,为什么有这么多?实在说我们的警觉心太差,说一遍你记不住当耳边风,给你说上一千遍、一万遍,恐怕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佛菩萨不厌其烦天天在提醒我们。「智断二德」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我们要开智慧,必须断烦恼。断一分烦恼就增长一分智慧。我不想断烦恼,我就要开智慧,那智慧能开得了吗?不但不想断烦恼,天天还在增长烦恼,又想要开智慧,这完全是颠倒,所以佛才常常提示我们。
  讲义【又《涅盘经 》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烦恼;以有解脱德,能了二种生死。】
  《涅盘经 》里面讲『能破烦恼,名婆伽婆』,这也是『有德』的意思。『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烦恼』,真正讲到破烦恼,是要具足般若智慧。『以有解脱德,能了二种生死』,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二种生死都有,三界之外没有分段生死,但是有变易生死。这二种生死,大家只看重分段生死,只知道这个可怕,不晓得变易生死更可怕。变易生死是什么?俗话常讲的青春不驻,一年一年的衰老就是变易生死,年年都不一样,不但是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天天不一样,一天比一天衰老,哪里是一年一年!这叫变易生死。到什么时候变易生死才尽?给诸位说,到成佛,变易生死就没有了。菩萨还有,到等觉菩萨还有,只有成了佛,变易生死就没有了,这才叫真正解脱,这是我们应当要警觉的。
  讲义【以有法身德,能证究竟涅盘,圆证三德秘藏,名婆伽婆。】
  『法身』是要有很高的智慧、很深的定力才能证得。那么我们要问,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不可能证得法身?给诸位说,圆满的证得我们不敢讲,证得一部分是决定可能的,人人都能办得到。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讲,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证得法身了,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你都有,虽然不像佛那样圆满,你也有个一分、二分。我们一般所讲生死自在,这是决定可以办得到的,这不是妄语,可是你一定要懂这个理论,要依照正确的方法去修学,那就是一开头一定烦恼要轻,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要这样修才行,如果我们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没希望了,所以这桩事情完全在乎个人。
  这部经 ,是佛在什么地方讲的?前面这个婆伽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一般经 里面都记载著很明确的道场,像我们看的《华严经 》在菩提场,《弥陀经 》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都有一个确定的场所。现在我们要是到印度去观光,释迦牟尼佛那些古迹都还在,只树给孤独园遗址还在,虽然房子没有了,墙倒了,那个痕迹还在,灵鹫山都可以看得到。这部经 很特殊,你看看佛在什么地方讲的,我们看底下经 文:
  经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
  讲义【此为处成就。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
  这一段就是处所成就。这部经 特别,经 殊胜,道场也殊胜。圆瑛法师的《讲义》,多半也是依宗密大师的《大疏》而来的。这个注子里面有一些很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圆觉这一会,是非常殊胜的一会,它是一乘了义经 典,还在大乘之上,『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所以就没有指出某一个地方。
  讲义【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
  先讲『佛有三身』,三身佛,在《坛经 》里面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但是这个地方著重在处所。身与处所有密切的关系。『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身与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证得法身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净土里面就叫做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很难懂,可是真正体会这个意思也并不是很难,但是你可不容易接受,你也不容易相信。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能建立信心,你能相信,慢慢去习惯它,去接受它,你这一生也就很了不起,在菩萨根性里面来讲你必定是圆顿根性,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十几、二十年、三十年之间证法身是有可能的。你要不相信,不能接受,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的修学小成就可能有,大成就就有障碍,以念佛来说,你念功夫成片可能,念到事一心也可能,理一心就办不到,你就有障碍,为什么?你不相信。
  身土是一,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整个梦境就是我们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心外没有梦境,梦境之外没有心,你整个心变化成梦境了,试问问,梦境里面哪一物不是你自己?你梦中有自己的身体,或者梦到有别人,也梦到有山河大地,你这一觉醒来细细想一想,梦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山河大地,哪一样不是自己?你要是明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这就叫明白法身了。所以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比喻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们今天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与自己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现之物。你要找法性,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我要找心,心在哪里?心已经 整个变成梦了,梦就是心。我们的本性在哪里?本性已经 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论是哪一物,不是自己是谁?梦境很短暂,一醒来之后,跟你讲,你点点头,是有点道理,可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你就不相信,你就不能接受。信不及,不能接受,就是你自己这一生修证法身的障碍。
  你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一身,你的心平等了,在一切境界里平等了,你的心也清净了,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有取舍得失的妄念,这些妄念决定没有了,你的烦恼不生了,你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慈悲称之「大」,不是大小之大,为什么?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自然的。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是从法身里面显现的,真平等、真慈悲,所以不证法身,清净、平等、慈悲都没有,证得法身才有。清净、平等、慈悲,诸位晓得,是菩提心。什么人证得法身?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得法身。
  讲义【二、报身佛: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等。】
  法身起作用就叫做报身,报身里面有两种作用,一个叫自受用,一个叫他受用。『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华藏世界就是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可是你没有证得法身,华藏世界虽然在眼前,华藏是真实的世界,实报庄严土,「实」不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绝对不是虚妄,虽然在眼前,可惜你不能见到,你不能够证得。所以诸佛菩萨虽然跟我们同在一起,同在一个房子里面,我们是凡夫心,把常寂光土就变为凡圣同居土。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他证得法身,他将常寂光土变为实报庄严土,自己在享受。
  外面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怎能随心所变?可见得外头境界不是真的,佛经 里面常常跟我们说「境随心转」,一点也没错。心地纯善之人看这社会是美好的、纯善的,心地凶恶之人看这个世界人各个都有罪,各个都该杀。境界是随自己的心在转,你的心清净,你看这个世界就清净,你如果看到这个世界不清净,那是你的心不清净不是世界不清净,我说这个话你能相信吗?「明明是这个世界不清净,哪里是我心不清净?」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再追究你为什么不相信,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看这个世界不一样了,你才会相信。
  讲义【三、应化身佛:依凡圣同居土,即释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间,灵山、舍卫、竹林、鹿苑等处,为人天说法。】
  第三是『应化身佛』,有应身,有化身。应身是众生有感佛才有应。应身与我们凡夫的身相完全相同,果报也相同,寿命也相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世间寿命是八十岁,他是八十岁圆寂的,这叫应身。应身,有大多数的人机缘成熟,他必须在这个世间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教化众生,这是大众机缘成熟。如果是某一个人机缘成熟,单独的,佛菩萨才用化身。化身就是忽然来了,遇到这个人,他跟你讲经 说法让你开悟,你悟了之后这个人也没有了,以后再也找不到,这是属於化身。
  像菩萨化身,我们同修当中有很多人都遇到过。化是变化,无中生有。像从前周邦道的夫人,周师母,她遇到地藏菩萨,遇到的时候她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萨,这个时候她住在南京,抗战胜利之后她在南京,她家里面庭院很深,从大门、二门,有好几道门,才到内院。有一位法师托钵,到她家去化缘,请她出一点香油钱供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当时她并没有拿钱也没有供养,这个人就走了。走了以后,她忽然觉得奇怪,她家里院子这么深,没有人开门,门都关得好好的,这个和尚从哪里来的?他走了之后到哪里去?门也都没有开,这个疑问一直就解不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她遇到过这么一桩事情。几道门都没有开,和尚到她家来化缘给她讲了好多话,她也没有拿钱。一直到台湾,她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在大陆上没有学佛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台湾来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告诉李老师,李老师给她讲,那个人是地藏菩萨,所以她才有一篇遇地藏菩萨记,有一篇文章记载这个事情。这种身是化身不是应身。
  应身的行为是跟我们一般人一样的,要找她一定要开门,里面开了门他才能进去,门都不开就进去的这是化身,这是化身佛。「应化身」不是自受用的,全是为了度化众生,所谓他受用身,完全是大慈大悲的示现。三身大概了解,这个地方的「婆伽婆」是佛的什么身?看这段经 文也就能稍稍体会到。
  讲义【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定,就是我们讲的「楞严大定」。定中的享受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不是在大定当中我们的受用都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有喜怒哀乐,在佛法里面讲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之受,心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为什么叫「舍」?因为那是短暂的,过一会儿他又有这些感受现前,所以这种受是变化无常,它不是一个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这五种受都没有,身没有苦乐的受,心没有忧喜的受,也没有舍受,这才叫正受,这是真实的。下面解释「入」:
  讲义【无入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无入相可得。】
  我们讲入大涅盘,有没有这个入的相貌?没有。所谓「入」是什么?是智慧开了,把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不但完全了解,而且确实体会到如如之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事相确实是一不是二,这叫「入」,入也就是证。
  讲义【神者,神妙莫测,不可思议。通者,通达无碍,得大自在。此是解脱德。】
  『神通』,「神」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所谓神奇、神妙,以我们现在话来讲,超越我们的常识、想像之外。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我们称之为「神」。「通」是通达。「神通」两个字著重在通,他什么都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这真正是我们想像不到。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样的能力我们叫做神通,这个才得大自在,这是解脱德。「神通」是解脱德,用大;「大」是法身德,体大;「光明」是般若德,相大,配体相用来说的。
  讲义【大者,统十界而无外,含万象以有余,是法身德。】
  跟《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 题上的「大」字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对於真如本性理体的一种赞叹,太伟大了,再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或赞叹词更为恰当,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讲义【光明者,智光圆满,耀古腾今,慧照分明,窥天鉴地,是般若德。】
  『光明』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圆满了。般若智慧是我们的性德,换句话说,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般若是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看这个世间人,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很愚痴,其实你只是从外表上产生了错觉,实在说智慧是一样的,没有高下,显示出来不平等是因为每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烦恼习气重的,他本有的般若智慧透出来的就少,就显得愚痴,烦恼轻的人透出来就比较多,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很聪明,就如此而已,那不是智慧上有差别,是烦恼有厚薄,诸位要晓得这一点意思。
  讲义【藏者,含藏,含藏体、相、用三大,是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即圆觉本体,如来藏心,法界真境。】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像我们现在讲仓库,库藏的意思。这就是讲真如本性的理体、相状、作用,也就是法身、解脱、般若全都包藏在这里面,《楞严经 》里面称之为「如来藏」,如来就藏在这里面,所以说是『含藏体相用三大,是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为什么经 一开端在处所说「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这句话非常要紧,因为这一会是讲《圆觉经 》,换句话说,就是讲圆觉真性。在这个处所你一看,佛就入圆觉真性,入圆觉真性给我们讲圆觉真性,这还有什么话说?可是我们自己也得要入个一分、二分,这部经 才能真正得受用。佛入圆觉真性,我们没有入,没入来读诵、来听讲只能有薰习成种的利益,没有办法证得。它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作用,有薰习成种的作用,将来再一听,这部经 我曾经 听过,我知道有这回事情,虽知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但是你还能够知道,有这么一点好处。所以这是『圆觉本体,如来藏心,法界真境』。
  不但释迦牟尼佛,跟诸位说,佛是常住这个境界,纵然是在只树给孤独园,是在灵山,或在竹林精舍,那是我们看到的场所,佛住在哪里?佛住在「神通大光明藏」,这句话就是《华严经 》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佛住哪里?佛住常寂光,虽然跟我们在一起,他住他的境界,我们住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提示的就是境随心转,境不是真实的,如果要是真实的怎能随心所转?不是真实的。我们这一个人,以为人是真实的吗?不是的,如果要是真实的,那个人看到你很欢喜,你是个好人,另外一个人看到你,你这个人是丑八怪,你这个人可恶极了,那你这个人怎么是真实的?真实的,大家看都一样,那是真实的;这个人看你跟那个人看你,不一样!可见得,人不真实,境界不真实,是随一切众生心在变,正是《金刚经 》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要记住这句话。我们这个身是相,身相也是虚妄,随著众生的心就现不一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稍微留意一点,处处体会得到,相随心转,没错。
  讲义【如来入此三昧,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
  苦乐忧喜舍他都不受。
  讲义【现自受用身,乃法报同体之佛。自受法乐之处。】
  这一段都是讲佛的自受用,在此地总结。这是讲报身里面两种作用之一,自受用的报身。
  讲义【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以释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来,智光庄严之境,非余宝物庄严,此境为如来所住持故。】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四句话意思就很长了。前面所讲的完全不是我们境界,我们听了只有羡慕而已,后两句我们也沾了一点光,为什么?「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我们在这里沾一点光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住常寂光净土,十方如来也不例外,哪一个不是住常寂光土?智慧光明庄严的境界叫「光严住持」,这就是指前面所说的。诸佛的境界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底下一语道破了。
  讲义【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来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众生因地,本具圆觉妙心,是谓果彻因源。而众生本具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该果海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此地讲了,指前面佛的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如来果地,所住法界真境』,法界真境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学佛修学的因地。因地心与果地觉如果相应,成就不可思议,在修学期间来讲非常的快速,要是真正相契合的话,一生成佛不要等到来生,这一生就圆满成就。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这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因果要相应,这部经 就是讲这桩事情。
  『众生因地,本具圆觉妙心』,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佛有,我们也有。佛有,他受用自在;我们虽有,我们迷惑颠倒。我们有,不知道自己有,众生苦就苦在这个地方。现在听到佛跟我们讲我们自己有,我也相信我有了,怎么证得不知道!如何证得的方法,也在这部经 上。能够知道自己有就很难得,可是更可贵的是要自己证得,换句话说,自己要即身成佛,这才是可贵。
  佛门常常有这两句话,「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底下一句,『而众生本具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赅果海』。从佛那边说,佛是已经 证果了,果彻因源,因果不二,而且跟诸位说,因果是同时的,是一如,是一不是二。说果,因都包括在里头;说因,果也再其中。凡夫现在在因地,虽在因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统统包括在其中。
  下面大师给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答很有意思,真正是说出我们心里面的疑惑,这是假设的问答:
  讲义【问:神通大光明藏,既然是生佛同等,如何如来称入,众生不入?】
  既然大家都一样,的确是一样,为什么他叫佛而我叫众生?得入的就叫佛,不入的叫众生。我们为什么作众生?为什么不入?下面解答:
  讲义【众生亦未尝出此大光明藏。】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我们一切众生也在光明藏之中,佛眼睛看我们跟他没有两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在《大藏经 》里面只发现过两次,《圆觉经 》上说了,《华严经 》上曾经 说过,除这两部经 之外,一切经 里面没有这个说法,这叫说真实话。佛为什么不轻易说?这句话轻易说不得,说了怕人受害。你是凡夫,本来成佛,「我不要修了,我本来就成佛」,那就害死你了,你望文生义,你不晓得这个真理。在佛的境界里面,不但在理上讲你是佛,事上讲你还是佛,你要一下会意不过来,你想想我刚才那个比喻。佛眼睛里看你,你是佛,岂不是境随心转?他成了佛,整个境界就变成佛境界,一切众生都变成佛。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这就叫相随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要勘验自己的境界,检点我们自己到什么程度,从什么地方去验?就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你看这个世间好人太少、坏人太多了,这是自己的心恶念多、善念少,就是这个境界。再过个几年,你修的功夫真有进步了,看这个世界坏人少、好人很多,证明你的善心所多,恶的心所力量弱。外境,诸位要记住蕅益大师那个开示。外面,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没有善恶,千真万确,平等平等没有善恶。善恶好丑都是你自己心变出来的,你一念善心外面就是一个善境界,那就是一个好人;一念恶心那个人就变成一个恶人,也变成恶境界。所以佛成了佛,他住在正受里面,他看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不是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从这个地方勘验自己,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去问别人,问别人,人家都会恭维你几句,谁跟你说老实话?说老实话要得罪你,何必?只有自己才真正晓得自己的境界。
  《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包括得太多,如果我们说若能转人,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若能转物则十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全都包括了。人是动物,除动物还有植物,还有矿物,统统是物,全都包括了。换句话说,你能转境界与佛法就相应。底下引禅宗临济祖师几句话,这是很有名的禅宗公案:
  讲义【临济祖师上堂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
  『有一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就是佛,『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这是叫我们参,你有没有看见?这个「看」就是《心经 》里面的「照见」,禅家通常就用这个字。「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为什么不能照见?
  讲义【只因众生,向为六尘所蔽、六识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向』是一向,多生多劫以来。『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事环境。你不晓得人事环境的真相,你被它蒙蔽了,它是个虚妄,你的心被境界所转,这个冤枉。『六识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所以不叫做『入』,不是『不入』;而是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能守自性,就是你不能守住你的自性清净心,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打妄想、起分别,分别善恶好丑,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的真相。诸位也许要问,在六尘境界如果样样都不分别,那不变成白痴?变成木头?前面三身跟你说过,法身、报身不分别,报身自受用不分别。应化身为他受用,分别,分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要是样样都不分别,怎能跟我们讲经 说法?他要给我们讲经 说法,他不分别能说得出来吗?他那个分别就是无分别,怎么说?为他人分别的,我自己无分别,他受用的分别不是我自己受用的,我自己受用的无分别,所以自己永远住在神通大光明藏,永远住在理一心不乱,永远住在常寂光净土。众生迷了寂光净土,迷了自性,迷的时候无论说话、无论言行都是颠三倒四,都是错乱。所以众生有问题请教佛,佛立刻给他解答,众生有迷著,佛教给他怎样化解,这就是佛法。所以佛实在讲没说法,佛也没度众生,为什么?因为无法可说、无生可度,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还有什么法好说?还有什么生可度?《金刚经 》里面讲「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道理。末后他引底下经 文:
  讲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这几句经 文在后面,意思也很深,到后面我们再说。这一段我们才讲了一半,时间已经 到了,希望诸位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得到《圆觉经 》的真实受用。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二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2
  请看十九页:
  经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
  这段经 文还是说明佛讲经 的处所。经 文一共有两段,前面一段上次已经 介绍,这一段比前面一段的意思要深一层。前面是讲法性理体,这个地方要讲法性起用,如果不起作用,佛就不与众生说法了,唯有法性起用,才能利益一切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15: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讲义【此明我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称体起用。】
  这一句就将这一节经 文的宗旨说出来了。体与用是一不是二,所以从用中也就能显体,从体里面我们也能明了它的作用。
  讲义【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此二句,正显体深。】
  学佛、修行总是以这二句为目标,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只求心的寂静。『寂』是讲寂静,『灭』是讲灭一切烦恼、灭一切妄念,妄念要是不能灭除,寂灭不会现前的。佛在大经 里常常给我们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生灭就是妄念,所谓生灭心,我们一天到晚起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生一个灭,这叫生灭的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寂灭的境界,就是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净土法门里面叫常寂光净土,在《华严》里面叫一真法界,这个境界就现前。这个境界是什么样子?下面一句就说出来了,『平等本际』,底下这一段是解释这一句的,所以它的样子是平等的。「本际」就是理体,完全与法性相应,本体实际。
  讲义【言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无身心之相,故曰寂灭。寂灭者,不生不灭也。既无生灭,自然平等一相,复归本源,实际理地,诸佛众生,皆不离此大光明藏中也。】
  这个境界,实在说,生、佛没有两样,佛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众生也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为什么说佛、说众生?迷的时候就叫众生,悟的时候就叫佛。换句话说,只有佛、众生这个名词,并不是真的有佛与众生,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没有任何差别。悟的人悟「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就是悟这个法性身,迷也是迷这个法性身,可见得法性身是一不是二。法性身、法性土并没有改样子,因此说迷悟一如,这个境界实实在在没有改变。但是迷悟很难说出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在此地略略给诸位提一提,因为你把迷悟的概念搞清楚了,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你修行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平常我们常常在讲堂里面给诸位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但是要一切明了、一切通达,这就是觉。如果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外面情形不明了、不通达,诸位要晓得这是无明,明了通达就是开悟,诸位先记住这个概念。我们六根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而我们很多事情明了了,这算不算觉?这不算,这叫邪见。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而一切明了是邪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一切都不明了,这是无明,统统都是迷。希望诸位能从这个概念里面得到一点消息,就是迷悟的情形,大概的样子我们认识了,然后我们的修学则是破迷开悟。既不堕在无明,又不落在邪见,这才能开悟。清凉大师在《华严经 》注疏,解释经 题里面,就说明一切众生不是增长无明就是增长邪见,这种情形他怎能开悟?几时能把无明、邪见都灭除,正觉、彻悟自然就现前,这也正是古人所谓「但除妄想,莫更求真」。你要存一个求真的心,这个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所以学佛、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无非就是去无明、妄想而已,去尽了就成佛,去掉很多就叫菩萨,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的。
  讲义【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此二句,乃明用广。其用则称体而起,圆满周遍,含裹十方,广大无外也。】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这二句讲作用,圆瑛法师说这二句『乃明用广』,它的作用广大,也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明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作用广大无边。这个作用『称体而起』,「体」就是本性,称性而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才『圆满』,这个作用才『周遍』。我们读这种经 文,看这个注子,心里面免不了要生起疑惑,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能不能相信?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果然是这样,那岂不叫全知全能!西方人说,上帝是全知全能;我们在佛法里面看,人人都是全知全能。所以我们首先要信得过,确实每个人都是全知全能。我们现在这个能力失掉,失掉的原因就是被无明、邪见障碍住,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存在,我们的智与能就不全,不能说没有,还是有一点,但是小得不能再小了。
  像上次跟诸位说的,我们见的能力,譬如这本书,字不算太小,我在讲台上,你们书摆在讲台桌子上面我就看不清楚,这么远的一点距离这个能力就失掉,隔一道墙,墙那边的情形我也看不到,原来是圆满周遍的见性,现在变成小得这个样子。这就是首先我们要晓得邪见、无明障碍之可怕。除邪见不难,除无明难。邪见,只要我们一切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的心就清净,可是破无明就不简单,所以我们先除邪见,容易断的先断。邪见没有了,心就清净,烦恼就不生,所有的烦恼都是依分别执著而生起的。邪见断掉,在念佛功夫上可以得事一心不乱;如果要证理一心不乱,必须断无明。断无明要靠很深的定功,诸位想想,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定功是九次第定,还破不了无明,所以这个定功我们要重视。
  禅家所讲的禅定跟净土所讲的念佛三昧没有差别,诸位在《楞严经 》上所看到的,念佛三昧就是楞严大定,如果不破无明,这种广大圆满的作用虽然有也没有办法现前。现前之后,如何起作用?起作用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那就要随顺,随顺里面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二,「不二随顺」,这才是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一切众生,随一切众生,但是自己是住在一真法界里,自己住在法性土里面,这就是不二随顺,换句话说,自己是住在正觉上,绝对不迷,这才是不二随顺。如果一随顺就迷了,那我们还够不上随顺的资格。随顺的时候不迷!什么叫迷?什么叫不迷?先前我说过,希望诸位要把它记住。不迷就是觉,迷就是不觉,迷的随顺是凡夫,觉悟的随顺就是不二随顺,是佛菩萨。
  讲义【不二随顺,作二种解。】
  『不二』此地有二种解释,二种解释都好。第一种:
  讲义【一、体用不二,用随体遍,体用一致,故曰不二。】
  这个解释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正做到这一条是诸佛如来才能做到,勉强相似可以做到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第一个意思,佛与诸大菩萨才能做得到。第二个意思:
  讲义【二、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无有二相,是为随顺不二。】
  这个意思就宽广得多,换句话说,初发心就可以学习。前面那个不二是讲果地上的不二,后面这一条是讲因地上的。当然,说因,果包括在其中;说果,因也包括在其中,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要学就学第二种的「不二随顺」,但是这里面当然有很深的道理,这些道理一定要明了,不明了不但是增长无明也会增长邪见。邪见是什么?用自己的想像来推测,这是邪见,就是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换句话说,以凡夫心来测度圣人的境界,以妄想心来测度真实的事理,这个里面当然很容易产生邪知邪见,同时必定增长无明,因此这些理论就很重要了。
  为什么身土不二、凡圣不二、自他不二、动静不二?不二就是一,事事物物皆是一,这叫一真法界。像这些理论、这些道理,诸位一定要在大乘经 典里面去留意,一遍、二遍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在讲堂里面也常常告诉大家,同样一部经 我每讲一遍,境界就提升一层,就不一样。这两年当中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六祖坛经 》,讲过四遍,四遍就有四个样子,换句话说,愈讲理愈透彻,每讲一遍都有悟处,每看一遍也有悟处。
  今天我告诉诸位「迷、悟」,我这样说法你们在过去没听说过,今天这个说法一听就好像容易懂得多,容易体会得多,我这个讲法是在《金刚经 》里面讲的。最近我们在录影,在录《金刚经 》,《六祖坛经 》前面四个带子模糊,重新再录,再讲一遍跟先前的意思又不同。由此可知,大乘经 的经 义非常深奥,决不是我们学过一遍、二遍,「这门我学过了」,学过了自己想想邪见没有破,无明没破,学了也没用,纵然无明破了几分,没有破彻底也没有用。所以大乘佛法到什么时候毕业?成佛就毕业了。等觉菩萨还没有毕业,他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破。但是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邪知邪见就没有了,由此可知,从这个以后,这四十一个阶级统统是破的无明。我们从大乘经 论里面首先得一个正知正见,这就非常的可贵,进一步就是破无明,破无明是甚深的定功。这个定功,诸位必须要晓得,不是每天早晨、晚上盘腿打坐面壁,这个定在初学的时候有一点用处。
  昨天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有位同学跟一位道教学打坐,他说他一坐下来之后全身就发抖,有许多奇怪的动作,他来问我是不是入魔了?我说这个情形我晓得,这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定是坐在那个地方如如不动,坐在那里乱动不叫定。他那些动是不是自己动?不是的,所以他们很多人学,不是自己在动。实在告诉你,是鬼神操纵他在那里动作。常常与鬼神打交道没好处,那种功夫既不能破邪见又不能破无明,诸位要晓得,基本上它这个功能对我们没有帮助,这一点要搞清楚。
  佛法里所讲的定,就是《金刚经 》里所讲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六祖大师在《坛经 》里面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著相就是禅,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所以大乘,特别是一乘的禅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学。你们看《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人家入定是怎么入的?以前我们读过,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到市场里面去修,经 里叫「市廛」,市廛像我们现在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到里面去参观,到里面去玩,样样都接触,他在里面修禅定,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是像小乘人把一切境界都离开了,跑到深山住在石洞里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禅定,那是小乘人的定,那种定不能破无明,可以断妄想不能除无明,在小乘也只能证得阿罗汉果,往上一著他就有障碍,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怎么修法,我们要恒顺众生。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事都接触,这个接触不是故意去接触,故意去接触你已经 有分别,起心动念了,不是故意的,是随缘。我们早晨起来出门赶车看到许多人,那些人都不是约好的,我们没有约好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见,这叫随缘。并不是事先约好,并不是事先大家都存这个心,没有存心,这才叫随缘。从早到晚都随缘,随缘里面修不变,不变就是不动心、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修这个,这叫一心。我们念佛修的一心,除念佛之外,一切事相当中都要修一心,这才叫做念佛人。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叫一心,一心里头哪有阿弥陀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是无心,无心是真心,为什么真心?他一切明了,他不是不明了,他一切无心,无心又样样明了,明了是智慧,无心是禅定,定慧等学,这样修法。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就错了。这样才能修随顺不二。
  我们果然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这样去用功,用上三年,你这个人就变样子,就不相同了,大乘法的修学的确是不可思议。你修上三年,你就得定,就开智慧了,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三年就有功效,你要不真修那就没有办法,要真修。用这种理论方法来修学,这一生当中,我们念佛讲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是决定可以做到的,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迷失方向,你不肯修不二随顺。你随顺是随著生烦恼,随著打妄想,那有什么办法?这样搞下去,再搞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这个样子,可能连目前这个样子还不如。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要记取的。
  讲义【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这句话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不错,是他的境界,他告诉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的境界。一真、净土本来具足,问题在哪里?在现或不现。不二随顺的人现了,一真净土现前,他受用到了。我们是随缘随变的人,一真净土的确没有离开,但是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我们迷了,被无明、邪见所障碍,一真净土所以才不能现前。我们如果懂得修不二随顺,你下一分功夫,这个境界就现一分,二分功夫就现二分,妙极了。一真净土好像一面镜子,镜子本有光明,但是现在镜子上面尘土盖得厚厚的,没有光明,虽没有光明,它光明在不在?在。佛的境界好像这面镜子干干净净没有染污,我们凡夫的境界同样是一面镜子,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是上面盖著很厚的尘土。修行修什么?尘土代表无明、邪见,去掉一分镜子就放一分光明,它就起作用了,再去掉一点,光明又透多一点,就这个意思。去尘垢的方法,在《华严经 》、《法华经 》、《圆觉》、《楞严》里面,这几种经 都属於一乘了义经 典,可以说都是教我们修不二随顺。
  我在《华严经 》里面提出两句重要的原则,「不二」是「托法进修」,「随顺」是「依人证入」。《华严经 》经 文长,说得详细,《圆觉经 》经 文短只有两卷,可是《圆觉经 》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华严经 》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个是用那么多文字来说当然说得很详细,一个文字这么少也要把这些道理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华严经 》便於说理,便於讲解,《圆觉经 》便於受持,我们在受持是愈少愈好。诸位要是晓得这个意思,这段经 文与我们现在就有作用,就有关系。佛在什么地方说的?佛就是在「不二随顺」的境界说这部经 。
  讲义【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
  『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有我们自己一分在,这个意思就亲切了。诸佛,没有说到我,那是你迷惑颠倒,明明里面有你,你自己不敢承当,那有什么办法?自己要直下承当。你要是承当了,你也修这个方法了,平等、清净是自受用,从平等、清净里面生起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
  讲义【现字,即称体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
  『现』字就是他受用,就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现起大慈大悲,『即称体起用』,也叫做称性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所以起作用一定要现相。相怎么现法?是不是有心去现?诸位要晓得,有心就错了,我们要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无心,完全随缘,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要想「我要怎样怎样做法,我想怎样怎样做法」,诸位想想,你有没有起心动念?你有没有分别执著?你到底是迷还是悟?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会问,无明是什么理由生起的?几时生起的?当你一起心动念,无明就生起了。不起心动念,虽然无明不再增长,你把它守在那个地方,又错了。守是什么?你把它保持在那里不能破除它,无明怎么可以保持!《楞严经 》里面佛讲阿罗汉的境界,「内守幽闲」,他就是守住他的无明,他不能破它,所以他不能见性。它不增长,但是它也不会消除,他把它守在那个地方,这是小乘人的大病。我们凡夫麻烦在哪里?无明跟邪见天天增长,小乘人已经 能够守在那个地方不叫它增长。诸位要是在此地真正能得到这一句「不二随顺」,则一生受用无穷,这个境界我们现前就可以证得,不必等来生。只要你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在一切境界里面修你的平等心、清净心,这就是一心,为什么?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有我有人就不平等,就有分别,就有执著。有我,诸位想想,唯识里面讲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大烦恼常相随,那怎么能平等?转第七识才叫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才能现前。平等心是一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末那识里面有两重执著,一重是我执,即四大烦恼常相随,另一重是法执。破我执还没有破法执,在净土里面讲是事一心的境界,也相当於阿罗汉的境界,再能够把法执也破了,那就证理一心,圆初住以上的境界。这些大乘法门里面基本的修学原理原则,我们虽然一下到不了这个境界,可是我执能够淡一分就有一分相似的受用,不是真实的,要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才是真实的。《华严经 》那个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觉经 》也不例外,也是这样的,你一看经 题「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这个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可是我告诉诸位,我们能得到相似的受用,就是天台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不要看到相似,相似是很了不起的受用了,这也是修行必经 的途径,一定要经 这个程序。
  讲义【今云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唯识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地讲『现诸净土』,正是显示出从法性土变现为他受用身土。《唯识颂》里面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来」就是指真如本性,佛在《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解释,「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我们讲这部经 ,开端「如是我闻」就把这个意思给诸位说出来了。「如是我闻」的「如是」两个字就是诸法如义,就是如来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本体,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理一心,这样讲法就更亲切,我们从理一心里面变现出他受用的身土。本经 的当机者这十二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这个实在是太高了。《华严经 》里面四十一位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个地方十二位全是等觉菩萨,这个境界多高!
  讲义【现诸净土,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此圆满修多罗教。据此,则他受用身土,仍依圆满觉性为缘起。】
  这部经 说经 的处所太特别,与其他经 论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它的当机者,我们把尺度放得最宽也是地上菩萨,如果再放宽一点,勉强也能说圆初住以上是这部经 的当机者。前面玄义我们说得很详细,虽然当机者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初学的人也能得受用,受用的浅深各人不相同,就看你自己的领悟,你的信心,你的修行。
  经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诸位先想想这个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照一般讲法,二千五百多年前没有扩音器,座下有十万听众,各个人都能听得清楚,都听得欢欢喜喜,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也许有人会想,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讲经 说法,道场里有十万多人,哪来的这么多人?那个时候相当於中国周朝时候,总在春秋之前,印度还在部落的时代,他们的一个小国家,一个小的部落,整个一个国家也没有十万人,大的国家大概也只十几万人而已。那个时候的大国,像台北市这么大幅员的,大概都找不到,我们景美区在那个时候就是大国。你读历史,周朝时候「八百诸侯」,翻开地图来看,大概只有中国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就是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这一块就八百多个。这十万都是『大菩萨摩诃萨』,这怎么可能?这个境界必须要晓得,这些菩萨是娑婆世界的菩萨,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点点,像今天所讲的外太空来的,这个确实有,不是没有,的确讲得通。从外太空来的,从其他星球上来的,虽然是其他星球,依然是佛的教化区。
  讲义【此举同体法众。皆证法身理体,故名同体。】
  科判里说『同体法众』,同体法众,都是菩萨,都证得清净法身,这才叫同体,换句话说,里面没有一个是凡夫俗子,没有一个人还有邪见,无明还没破,没有这种人。
  此地我们先要解释菩萨与摩诃萨这两个名词。「菩萨」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是「觉有情」,玄奘大师翻的。「有情众生」就是情识还没有断干净,还是有情,虽然有情他已经 不迷了。所谓「情」,严格的来讲,无明就是情。他虽然还有无明,但是他觉悟了,不迷了。觉悟了,无明并没有断尽,所以叫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觉悟都称之为菩萨。在大乘佛法里面一般有两种讲法,第一种比较严格一点,像《金刚经 》所说的,必须离四相才叫菩萨,经 里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菩萨,这是大乘一般的标准。大乘菩萨一定要断四相,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个标准合乎《华严经 》也合乎本经 。另外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只要发大心就是菩萨,这个尺度就宽得多,这也是为诸佛如来之所赞叹。
  不但是菩萨,你的心要是发得大也称之为「大菩萨」,像《金刚经 》里面佛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都可称为大菩萨。这句话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劝大家直下承当,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证法性,劝我们证法性。第二个意思是鼓励我们的作用,这种鼓励就是叫我们不能退转。我们这一退转怎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他对我们的期望有这样的殷切,我们对不起佛。所以有两重含义在里面。
  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可以发得起来,但是首先要明了大乘的义理,这个心才能发得很正很纯,真正发心了。在《华严经 》里面有「初发心功德品」,那个初发心就是指我们。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佛讲过,十方诸佛如来都赞叹不尽,我们信不信?相信,为什么?这个心太难得了。我们今天看看全世界有四十多亿的人,几个人发这个心?你就晓得多么的可贵,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真正发心的人,这是从空间上来说。要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从无量劫以来,什么时候曾经 发过这个心?所以这个心不说是发多,发的时间长,就是一刹那,你发一秒钟就难能可贵,好像几千年来的黑暗忽然闪了一下光,这个光虽然只有一秒钟那么长,就很可贵了。几千年来从来看不到光,突然闪了一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已经 可贵得不得了。就是在你的无明黑暗当中,你曾经 放这么一道光,这是不容易,虽然非常短暂,这就很难得,你总算是有一刹那时间的觉悟、觉醒,虽然这一觉醒马上又迷了,但是这一点点的觉醒很可贵,不能说它这个没有用处,不能这样说,为什么?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所以真发心不容易,如果这个真发心能够保持不失去,那你这一生决定成佛。
  像六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我们常常到道场,法师问你到这儿做什么?想学什么?你一定说想来学《圆觉经 》。六祖他不学经 ,他不学这个,来干什么?我来成佛,这还得了!你们不相信可以到处去打听调查,有几个人敢到一个道场说「我来作佛的。我什么都不求,我来只求作佛」?多难得!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连菩萨都不求,等觉菩萨他都不求,都不希罕,他要作佛!唯求作佛,这是发大心之相。
  此地跟我们讲大菩萨具有七个意思:
  讲义【一、有大根:已於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
  第一个,『有大根』,大根就是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我跟诸位说,你们各个具足,这个话不是我在这里随便说的,佛在《金刚经 》里面讲过,你们不相信我相信。在座学佛的同修,你们哪一位在过去生中不是「已於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你们每个人都是善根深厚,你自己不敢承当那有什么办法?你要是问「我已於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我为什么还不成佛?我为什么还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我的答覆很简单,就像你现在一样,你不相信,那有什么办法?你不敢当,你生生世世都太客气,「这个我不敢当」,那就坏了,这样才误了你自己。
  讲义【二、具大智:以真智了空,俗智照有,中智不著空有二边。】
  第一个条件,人人具足。第二个条件就有问题了,虽有问题,这个要训练。这是什么智慧?根本智与后得智。『真智』就是根本智,『俗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就是《般若经 》讲的「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是「俗智」,照有。但是这一点在目前的确就难了,因为目前的教育跟这个理论完全相违背。中国过去这些祖师大德,无论在家出家的,开悟见性证果的人有那么多,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佛门或者是世俗都是注重根本智,小学的教育就是训练根本智,佛门里面这一出家,五年学戒训练根本智,所以他有根底。现在把这个废弃,麻烦就来了,没有根本智,后得智就没有了,后得智就不叫智慧,刚才讲了,邪知邪见。如果你有根本智,这些邪知邪见统统变成后得智,就变成无量智慧,所以这一点要训练,要懂得。修禅定、读诵大乘经 典都是训练根本智。
  训练根本智就是训练在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不但是训练定,而且是训练根本智,为什么?你一切明了就是根本智,起作用是为别人解说,那是后得智,一切明了里面又没有分别执著,又不起心动念。从明了上讲,叫做根本智,叫真智;从不起心、不动念上来说,这叫禅定,定慧等学,意思在此地。这是我们学佛,在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世间教育,也都是从这里下手,所以我们历代修学成就的有那么多。现在虽然佛学很普遍,没有一个成就,原因在哪个地方?本末倒置,这一倒置,本末都没有了,全都失掉了,纵然对佛法通达,你能够讲解,甚至於能著书,都不出邪知见的范围,原因就是没有根本智,没有能够转八识成四智,转八识成四智要靠这两种智慧,没有这两种智慧转不过来的。这是第二个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可以训练。
  讲义【三、信大法:深信圆觉,即心即佛之法,一切众生,本成佛道。】
  第三个条件,『信大法』,就是佛法里面这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你要能深信不疑。这个地方讲得也很有道理,就本经 来说,『深信圆觉,即心即佛之法,一切众生,本成佛道』,这是《圆觉经 》上说的,除《圆觉经 》之外,佛在《华严经 》上讲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问题是你现在迷了,虽迷了,不要紧,你善根深厚,你要想这一生恢复、成就确实能做得到,怕的是你没有信心,怕的是不肯依照理论方法来修学,所以决定是在自己不在外境,不在佛菩萨也不在别人,成功与否统统是自家决定。今天时间到了。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8 2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