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065|回复: 30

中国文化的根在于修道成仙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5-15 16: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中国文化的根在于修道成仙,学佛证得不生不死。
老子天下第一的原因是他得道跳出三界。
如来能成祖作佛因证得圆满不漏之身,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儒家的孔老二所以成圣成贤,在于止于至善之地,也就是证得天人合一之境。
中国所有的经无非就是证得道法自然,成仙成佛。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5-5-15 2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全在道教   阴阳八卦  奇门遁甲  中医中药  无一不是
发表于 2015-5-15 2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一张照片  好像本网的
QQ图片20150205215410.jpg
发表于 2015-5-17 01: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做事 全在天人合一
发表于 2015-5-17 14: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窥奇门 发表于 2015-5-15 21:17
找到一张照片  好像本网的

道教之根在易
发表于 2015-5-17 15: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朝皆以儒学为正统。

四书五经
绝无导人修练神仙之说。

为政者尤其强调
‘’子不语怪力乱神‘’。

楼主所谓“修道成仙”的根,
其实从来不入庙堂社稷。

所以,就算是根,
在历朝圣贤眼中,

也是弊多于利的
劣根。




发表于 2015-5-17 19: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nhe 于 2015-5-17 19:19 编辑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阿拉伯世界的发端和我国唐朝的肇兴,都是在西元620年前后,为上元一运!伊斯兰教和道教分别为他们的国教!古兰经和道德经!值得注意的是汉朝前期也是尊崇黄老之学!
     还值得注意的是:若干年后,大唐和阿拉伯两军在中亚遭遇,大唐败绩!
     然而,到如今,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们还在讨论我们的根的问题!!!
当我们打开世界宗教版图:我们似乎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包围!被逐步蚕食!同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长期的厮杀争夺!!!


发表于 2015-5-19 23: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之根在于《易》,《易》为大道之源。秦王焚书,易以卜存。卜不等于易,卜仅保存了易六十四卦符号而已。——为赚钱买书。
发表于 2015-5-23 1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yinhe 发表于 2015-5-17 19:12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阿拉伯世界的发端和我国唐朝的肇兴,都是在西元620年前后, ...

一场战争并不能说明文化的事情,也并不能说明唐军逊于阿拉伯军,具体如下:

”在高仙芝指挥下,唐军官兵英勇作战。凭借手提陌刀的步兵不断列阵冲击,并充分发挥出强弓硬弩的优势,唐军在开战之初就完全占据了上风;唐朝的骑兵部队在步兵与弩兵的密切配合下,也一度压制住了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的阿拉伯骑兵。
在持续数昼夜的激烈对战中,唐军予大食军官兵以极大的杀伤,史料中记述着“枭敌首数万”的辉煌战绩!但由于参战的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在数量上完全居于劣势的唐军始终无法有效地歼灭敌军。战役进入了僵持!
阿拉伯联军乘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大唐军队阵形中心,高仙芝部不敌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经过血战后仅有数千人突围!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还想发动一次反击,最后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下才放弃。
]在唐朝积蓄力量准备与阿拉伯帝国再较高下时,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等将领先后被杀。“

发表于 2015-5-23 12: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lagi1 发表于 2015-5-17 15:28
历朝皆以儒学为正统。

四书五经

谁说道家没有进入庙堂的?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二帝共在位40年,汉之强成也。较于罗马帝国,至少并立于世界第一强国。
发表于 2015-5-23 1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与道德经的故事:

河上公这个人的真实姓名无人知晓,只因为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结草为庐,人们就送给他这么个雅号。

汉文帝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它,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得诵读。尽管汉文帝在《道德经》上下了不少功夫,可还是有些地方难以弄明白,也没有高人可给予指点。他常常四处寻访,希望遇到指点迷津的人。后来,文帝听人们都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请教。尽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对河上公说:“《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内谁人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属於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为何这么自高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就拍着掌坐著,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在空中,离地有几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无德无才,承蒙祖上福荫,才继承了帝业,我才疏学浅,深忧难堪重任。虽然我忙于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於我的愚钝无知,难以明了经书的真义,祈望您能给予我教诲。”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并对文帝说:“回去后,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只传了三个人,你现在是第四个,切记,万不可显示与他人。”说罢,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须臾之间,云雾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晓今日遇见了神人,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更是手不释卷,精心钻研《道德经》。
发表于 2015-5-23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道教历史极为悠久,远超常人想象,我们所知较早的有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庄子·在宥>说: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是道教的始祖),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了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很惭愧,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
发表于 2015-5-23 13: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vw9900 发表于 2015-5-23 12:05
谁说道家没有进入庙堂的?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 ...

再补充一点:唐朝时曾定为 国教。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angel 发表于 2015-5-23 13:29
再补充一点:唐朝时曾定为 国教。

在你还没有想走就走时,还没法悟得宇宙真理前,只有慈心做人
发表于 2015-5-23 15: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vw9900 发表于 2015-5-23 12:05
谁说道家没有进入庙堂的?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 ...

文帝、景帝
有修炼成仙吗?

所用的无为而治,
是今天的经济不干预政策。

即史记货殖列传所谓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
这才是庙堂里讨论的道家实务。
把道德经等同于自己
宣传的神仙修炼法门,
属管中窥豹的无知,
亦是神棍惯用的误导伎俩。

史书我所读有限,但在《贞观政要》与《孝文本纪》、《孝景本纪》里,
实在找不到唐太宗或文景二帝,曾在庙堂上讨论过如何打通大小周天的记录。

事实上,历朝皇帝,
有哪个热衷修道的,
不是因此而落得声名浪籍、
遗臭万年?

所以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
就算是根也是劣根。

一善难抵其千过。




发表于 2015-5-23 16: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按道家传说,
老子今天还在兜率天外院,
是属于在天界之内,
要承受人天果报。

并非如楼主所说的,
已跳出三界。

发表于 2015-5-23 20: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这个论题过于高大上,非片言只语能论述清楚。

但是楼主说修炼跳出三界什么的,有一个条件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心的自然无为,成为大罗天仙才有可能。这也是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
发表于 2015-5-24 14: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5-5-24 14:05 编辑

历朝历代,因修仙炼单而死的皇帝
不计其数。

英明如秦始皇,
也因炼仙而搞到神经失常。

汉武帝也因炼仙,
而在后宫聚集了大量的巫,
终引出杀人无量的巫蛊之祸。

所以,
就算每一百几十年间,
中国真有人能修炼成仙,

但帝皇将相尚且没有
百分之一的成功几率,

而失败被骗却几乎是必然的。

如此就算有一功,
也绝对不足以抵其百过的事情,
只可能是中华文化的劣根。


发表于 2015-5-24 14: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
那些在过去千百年间已得道的仙人们,
在抗日、大饥荒、十年浩劫,以及各次大地震事前,怎么都不愿意为众生发挥一点慈悲?

难道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就是教导人民去修练成为这种神仙?



发表于 2015-5-25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vw9900 发表于 2015-5-23 11:56
一场战争并不能说明文化的事情,也并不能说明唐军逊于阿拉伯军,具体如下:

”在高仙芝指挥下,唐军官 ...

   华夏文化,发展5000年,博大精深,到如今非常需要整合!然后成为全民信仰,乃至全世界的信仰!
   比如:像西方新旧约全书和古兰经的模式,有他们的成功之处!
说的我们的大唐和阿拉伯,兄弟既然提到安史之乱,我们不免再往后看:可以这么说大唐安史之乱后就割据中衰了!而阿拉伯则不然,转到阿巴斯王朝500年!上面我提到他们的创建当归属一运,现在你会发现他们的转折又同属一个元运!却出现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
  天时一样,我们就要从地理地利人和中去找原因!相同的信仰是人和的必要条件之一!


发表于 2015-5-25 18: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在道
发表于 2015-5-25 2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全在道教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0: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先天地生,道生天生地生万物。
发表于 2015-6-4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  易之根在道  还差不多
发表于 2015-11-3 20:29: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agi1 发表于 2015-5-24 14:13
此外,
那些在过去千百年间已得道的仙人们,
在抗日、大饥荒、十年浩劫,以及各次大地震事前,怎么都不愿 ...

看来看去,感觉您才是天下第一啊!
发表于 2015-11-3 23: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ye0111 发表于 2015-11-3 20:29
看来看去,感觉您才是天下第一啊!

不敢當。


发表于 2015-11-4 1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一定是道教  本土宗教文化的啟發  起始
修道成仙  古人的目標  認為確是如此

发表于 2015-11-4 20: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lagi1 发表于 2015-5-23 16:01
此外,按道家传说,
老子今天还在兜率天外院,
是属于在天界之内,

你是不知天有多高吧
发表于 2015-11-4 23: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天道 发表于 2015-11-4 20:23
你是不知天有多高吧

恐怕是楼上网友自己
不晓得天有多高吧!



若对科普常识有点了解,
当知道天的高度就是物理学的所谓
『可观察宇宙』 Observable Universe,约为460 亿光年。


若按佛经所言,
则三十三天之外,
一直数下去还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境地。
按定义而论,
与『可观察宇宙』之外的物理世界一样,
绝非人类的认知所能了解。




但话说回头,
我在楼上讲的句句皆是金石良言,
字字合乎古贤先哲的敦敦教诲。

可有那段留言跟『不知天有多高』
拉得上关系?





发表于 2015-11-5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天道 于 2015-11-5 12:09 编辑
lagi1 发表于 2015-11-4 23:14
恐怕是楼上网友自己
不晓得天有多高吧!


极乐在第几层啊.天地初开道为先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8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