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069|回复: 1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 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6-13 1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课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 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在发起菩提心之后,今天一起学习文殊大幻化弘扬大圆满的太阳——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今天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的第一堂课,本品是全论的精华品。对这一品,印藏大德们启用自己的无碍辩、深广慧来注释,留下诸多的注释,而且这些意义的每一个开显都相当具有加持。由于这一品内涵很深,初学者如果没有一种可靠而容易理解的注释,那么其中的妙义也就与我们因缘隔绝、很难通达。所以,《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是我们通达般若品的一个极大顺缘。遇到了这样一个注释,我们将有机会完全受持“般若品”整个法义;而一旦能够完整地受持整个《般若品》的所诠法义,那就能够通达一切大中观的宗旨。一切般若经的内涵,我们也可以借此而通达。所以,学习这样一个殊胜的注释,对我们来说因缘殊胜。
首先解释论名——《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论名分主标题和副标题,“般若品易解句义释”是主标题;“净水如意宝”是副标题。主标题又分两段——“般若品”是一段,“易解句意释”是一段。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般若品”是指《入菩萨行论》中的一品;而“易解句意释”是对这一品的一个注释。
“般若品”,分“般若”和“品”。“般若”按古音来读,应当读bo re(音同“波惹”)。现在经常读成bo ruo,其实这是一个梵音,它所要表达的是佛法的“智慧”,这是不能用通常所说“智慧”的理解。所以,虽然“般若”有“智慧”的意义,却没有翻译成“智慧”,因为怕我们错解了“般若”的真实义。按照上师所讲,“般若”就是指“一切心中最为第一的智慧”,这叫“般若”,或者“bo re”。
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但是这个聪明、智慧能不能是“一切心中最为第一”呢?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世间人的聪明都是烦恼的组成。有些人不聪明,反而痛苦少一点;有些人自作聪明,却弄出了很多痛苦。世界上有聪明人、有不聪明的人,但都在受苦。甚至,有些聪明者还会去自蔱。历史上有的哲学家,有思辨能力,却自蔱了,那么他的智慧对他有没有好处呢?我们看似是一种智慧,实际上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不是说真正一碰触就能让我们得到安乐、就能让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由于其他的聪明、智慧没有和般若联系,它只是虚妄分别,只会制造苦因、让自己尝受苦果、无法了脱生死、无法认识生命的真相。所以,这些“心”只能称作是烦恼造作的“有漏心”,不能称为是般若的“智慧第一”之心。
那般若为什么能成就为“一切心中最为第一”呢?因为般若是缘着胜义本性的缘故,所以是一切智慧中最无等、最无上、最为第一的智慧。这一点很关键。所以,我们学般若,经常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万法的胜义本性。以理抉择后,我们能够生起般若的总相智慧。哪一天,我们通过修行最终现前证悟的时候,就能够把胜义本性亲见无余。那才是真正的无等、无上、最第一。所以,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让我们生起理上的了解;而通过学修串习,让我们生起内心的证悟。这就是源自于胜义本性。
学过《中观总义》的道友,都知道胜义理论观察之下是怎样,不经胜义理论观察又是怎样。所以,胜义理论观察是很强的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去学习般若。那为什么要运用胜义理论呢?因为般若就是了达胜义本性的一种智慧,所以我们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这个智慧,它所建立的法界应当是什么样。正因为这是一个殊胜的本性,所以我们一旦认识,一旦相信,它就是一切智慧中,无等、无上、最第一的。
还有一点,因为般若,它能够到达无住涅槃,或者说,已经达到无住涅槃。从能到达、已到达无住涅槃这一点,安立名称为“波罗蜜多”,即“般若波罗蜜多”。它是能够到达涅槃彼岸的,或者说涅槃的自性也是它。所以,“无住大涅槃”就称为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能到达的圣道”以般若来开显的,也叫做“般若波罗蜜多”。
下面分开解释“般”和“若”这两个字。按照《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般”为“胜义”,“若”为“了解”、“了知”,合起来也就是:“了知真如胜义本性的智慧”叫“般若”。
以上所说可以用《六祖坛经》中六祖大师讲的一句话来贯通理解。六祖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这里就包含了我们前面的解释。
六祖大师说:这个大般若啊!最为珍贵、最为无上、最为第一。“最尊最上最第一”就是解释“般若”的“般”字,即“胜义”“最殊胜”的意义。“无住无往亦无来”是讲般若的实相,即“实相般若”。对“实相般若”,诸佛正因为是了达了,才能够“三世诸佛从中出”。所以,对“无住无往亦无来”不了知成为众生,了知成为诸佛。所以,现前诸佛时,里面包含有“了知”或“若”的意思。那了知什么呢?了知“无有住、无有往、无有来”。《中观总义》中引用了一个密续说:能够认识无来,就能够认识法身、现前法身;能够认识无住,就能现前报身;能够认识、了知无往,就能够现前化身。可见佛陀的三身都是从对“无住无往亦无来”的了知而现前诸法实相的当下,彻证胜义本性而成就为诸佛的。三世诸佛都不离开这一个觉知。所以说“无住无往亦无来”中蕴含着“了知”,后面才会有“三世诸佛从中出”。“三世诸佛从中出”就是说到了“波罗蜜多”的含义,也就是:“无住无往亦无来”是能到达无住涅槃的智慧;而“三世诸佛从中出”的时候,是安住到“无住无往亦无来”的这种大般涅槃的自性。所以,这就显示了“波罗蜜多”的含义。因此说《六祖坛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这个偈颂是显示了“般若”的含义,很具体化。六祖大师是彻证了佛心、彻证了般若,所以,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给我们诠释了“般若”的含义。所以,“般若是一切心中最为第一”,是一切智慧当中,最无等、最无上、最第一。而且它又是能够到达无住涅槃,这就是“般若”。
所以,我们学般若,就是想学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我们能够接触般若,就是在接触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我们与它结缘,就算能够成就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一个因缘。
《华严经》中有一个偈颂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意思是:整个天上天下的世间中,都没有像佛这样了不起的;在十方世界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佛。世间的一切我都见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这样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为什么佛陀能够成就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我们应当知道,这就是“般若”让佛陀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因为他证悟了般若、现前了般若、圆满了般若,所以是天上人间最尊、最上、最第一,十方世界无法比拟。世间的一切见多了、见尽了,也无法像佛陀这样的。我们从佛的功德上就应当看到般若的功德,这是诸佛成就为诸佛的根本因缘。
在下面的论文中,我们会涉及到这层含义,也会具体的分析。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般若确实是所学佛法中最无比的佛法。因为它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我们因缘成就的结果,确实在没看到结果之前无法知道。但是,一旦结果成熟了,你再回观、回忆我们今天曾经学过的“般若品”,你就会相信,我们当时的因缘是多么地殊胜。以后你能够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陀、十方世界无与伦比的佛陀、世间所有一切无有如同你这样不可思议显现的佛陀,那都是因为你学过般若,是般若让你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所以,般若不可思议。般若是佛法当中最尊上的一个地位,可以说他就是佛法之王。
然后说“品”。“品”就是“品类”,比如我们说“千品万类”,也就是“类别”的意思,它是章节划分的单位。在《入菩萨行论》中划了十段、分成十组类的法义。其中第九品,即十类当中的第九类,是《入菩萨行论》中介绍大乘胜义菩提心的精华品,介绍的纯是大乘的大般若,纯是我们胜义菩提心修行的无上法门。这一类都归属在一品中,让我们便于学习掌握、通达学修。所以说“品”。
以上就是“般若品”的含义。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以不可思议的智慧给我们显现了甚深大中观的无相法义。大家都知道,寂天论师是应成派大中观的一个代表所以他所造《般若品》的含义不是不了义的, 而是完全了义的。这是揭示诸佛最究竟秘密心要的、般若智慧的、殊胜的一品。所以,我们学这一品,就是学诸佛最直接、最了义、最究竟的般若含义。
“易解句义释”,“易解句义”是修饰注释的“释”字的。所以分“易解句义”和“释”。
“易解”直接的修饰是“注释”:“易解释”。那是在哪方面易解呢?最主要是在对“般若品”的“句”和“义”上容易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易解”呢?因为寂天论师《般若品》的“句”和“义”非常深奥。虽然说他不用很多的词学来装饰、装点这部论典,但是对于他的“句子”、词句的“含义”,具体的归属,有种种的争议。而且对《般若品》所具体指向的意义,如何将它归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归处,这一点也在历史上引起了极大的辩论,激发了诸多智者的雄辩。所以,众说非一。可见,在“句”和“义”上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所以必须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让三根普被,能够轻易地通达。这才是符合于大悲的一种意乐。这就是《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文巧”,也就是说,在文词、文法上极为善巧。那“文巧”又是以什么作为因?什么作为缘?它是以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而作为因的。赞叹佛陀妙法,其中讲到“文巧”功德之时,就是说:由于佛陀完全用大悲心、和所化众生内心意乐相应,所以用一个符合根基意乐的词句,这就显现了“文巧”之相。“文巧”,就是一解一词,“文”“义”明显,并且动听。即容易理解、容易忆持;文字很明显、意义很明显。而且看起来、念起来,还很美妙,很动听,这就是文巧之相。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大悲相应所化的意乐而显示文词上的“文”“义”明显,让我们容易理解、容易受持,而且很动听,很抚顺我们内心,很容易打动我们,让我们听一句就能够感受一句,听一句就能够找到一种感觉,这样一种善巧的文词,就是我们众生学法的时候想寻求的。我们学法的时候,不是说想去学一些古奥的词句,我们最主要是想理解经论当中,所要直指我们的含义。
就像说明书,如果讲得很复杂,看起来虽然词学很好,但这古奥的说明书,拿起来就很费劲,理解它要花很大的功夫,更何况还要去实际操作它、运用它。所以,我们需要说明书,就是需要一种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说明书。佛陀给我们宣说妙法的时候,就是给我们宣说如何实修、如何现证诸法实相的说明书一样的。所以,佛陀讲任何一句法都不是空谈,都是实修的窍诀引导,都是说明我们应当怎么去实修、怎么去现证的。同样,全知麦彭仁波切要造一个注释来对《般若品》的“句”和“义”进行解释,他很希望这个说明能够让我们容易理解,不要让我们看起来很费劲。所以在注释里,全知已经把很多的难处、困难都减少化、简单化了,我们的学习由此就变成一个很直接的、很容易理解的学习。所以我们遇到这个注释,是无比殊胜的具有“文巧”功德的注释。
“释”就是“解释”,就像要把冰融化一样,我们说“涣然冰释”,也就是说:冰很坚硬,要把它解开、把它释放,把这坚硬的、坚固难摧的状态,释放为一种解脱状态、要让它解脱。让种种疙瘩解放,这也叫释放;让坚硬的东西能够柔和,这也是释放。所以,“释”就是“解释”,我们觉得有疙瘩的地方,把它解开;我们觉得坚硬、难以透达的地方,让它松缓,让它能够柔顺,是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对《般若品》有纠结不休的疙瘩,通过“解释”,能给我们解开;我们有种种迷惑、种种迷雾,通过“注释”而荡然清净,能看到“原来如此”的本来面目。同时,坚不可摧、无法透达的法义,会通过这种解释“涣然冰释”,让我们能够透达无碍,入到这个般若品的深处,这就是“释”。
《净水如意宝》是副标题,是对“释”的辅助理解和修饰。前面讲“易解句义”是这个注释的特色,后面讲《净水如意宝》是显示了这个注释的殊胜的作用。
“如意宝”三个字指的就是“注释”,这个“注释”就是“如意宝”。“净水”是说这个注释的作用即这个“如意宝”有“净水”的作用,所以符合能够“满我们心愿”的意思。上师在解释如意宝时说:如意宝的“如意”,就能够让我们称心如意、满我们的意愿,这样一个殊胜至宝称为“如意宝”。那在哪方面能够满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很想通过《般若品》透达一切般若的实相、了达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智慧心要,也就是大中观的含义。在这一点能够满我们的愿的,就是这个注释。
这一点,大家看本论最后的小字部分,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愿此释谁人见彼,即成为胜乘中观之相获得离疑定解之因。”我们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应当欢喜、应当激动。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面,全知麦彭仁波切他祈愿:祈愿这个注释,不管谁见到了,都能够成为对胜乘大中观的法相而生起定解、远离疑惑的因缘。所以,这本书到你手里时,就已经开始产生这个因缘了;你在听闻这部注释时,你也在具足因缘了;你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也在产生这个因缘;你在不断串习时,也是在不断启用和深透这个因缘。最后,这个因缘将会让你依靠定解而获证般若。所以我们应当兴奋,应当激动。谁拿到这个注释,都有这个因缘;谁听闻,谁思维,谁修行,都有这个因缘。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以前给很多道友都讲过,谛实语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佛陀在因地时,经常是帝释天化现成国王、罗刹来考验他,他布施了全身血肉以后,只剩下骨架。这时,帝释天问他:你后不后悔?他说:我不后悔。帝释天说:你以何为证?他说:如果我说不后悔的话,那请让我的身体还复如初。最后,以他的谛实语的加持,身体还复如初。这就说明,谛实语能够满愿,能够真实实现。不像我们凡夫人的心识,飘飘荡荡的分别念,没有力量,没有这种专注,没有这种谛实加持。
而作为一个全知圣者,全知麦彭仁波切,他发的愿就是一个谛实语啊!他发的谛实语,绝对会现前,绝对会实现。所以,全知发的愿,我们应当看重。看他发什么愿?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意义?他发的愿就是:这个注释,谁见到都成为对这个胜乘中观能够通达无碍,断除一切疑惑,获得坚固定解的因缘。所以,这就是真正的如意宝,能够满我们“通达胜乘大中观,能让我们现前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的这种无比智慧”的因缘。所以,这个《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拿到手里时,就在积聚着能够现前“最尊最上最第一”的因缘,能够首先让我们产生定解,远离疑惑。然后,依靠这个定解,能够无碍实修、无碍见证。这些因缘,我们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祈愿上已经发现了。后面又说“愿吉祥”,绝对会很吉祥的,绝对会无尽吉祥的。我们来学习这一个注释,就能够让我们生起定解,让我们无边吉祥,能够由此称心如意的学修般若,现证般若,这是“如意宝”的含义。“如意宝”就是这个注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前面在论名上安立了“如意宝”,又在后面祈愿这个如意宝,让我们称心如意,如意现前我们的一切所愿。所以,我们在“净水”上应该看到:哦,原来“净水”就是全知祈愿的一个含义、这是我们主要要寻求的。学修这一品,我们就是想寻求这个“净水”。
那么“水”是什么含义,“净”是什么含义?“水”是内心相续对胜乘中观的领会状态,就是我们学者的心水,心里对“般若品”怎么理解的状态就是“水”的状态。所以“水”是指我们后学者的内心相续中对“般若品”胜乘妙中观的领会状态。那对一个没有学过《净水如意宝》的初学者,是什么样呢?是不清净的状态。有哪些不清净的状态呢?有些是不理解的状态,完全不理解、一无所知,这是一种不清净;还有一种不清净就是说:哦!他说:“我就懂”!可听他一表达,最后一看:“哦!原来他是一种邪知邪见!”根本没有正确理解,而是颠倒理解。把了义的当成不了义,把不了义的当成了义。甚至还会去歪解“般若品”的含义,甚至把空性理解成顽空、断空、断灭,生起种种的增益和损减见,这些颠倒理解,就是邪知邪见,或者说邪证。这也是一种不清净的状态;还有一种不清净的状态,是怀疑。“是不是这样子呢?”左右不定,无法确定,琢磨不透。这种动荡状态,也是不净。这三方面垢染就是:伪证,邪证和怀疑;或者说,不了解,颠倒了解和怀疑,这三者就是不净。如果没有遇到因缘,就很难去净化他。对不理解的,你很难通过自力而直接变成理解。不通过这个注释就很难把以前的颠倒理解改正,拨乱反正。你以前无法确定的怀疑,种种摇摆的状态,也无法一锤定音,让它确定下来。所以,这就需要有一种净化的因缘。而这因缘是什么呢?就是要靠“如意宝”一般的注释。这个注释就能够让我们满愿,满我们“净化内心对于般若品理解”的意愿。让我们能够把不理解,变成理解;把颠倒理解的,成为正确理解;把怀疑的,成为一个确信的地方。以前是极为不清净的、垢秽充满的、一滩坏水的心水状态,变成一个清晰明了、透彻的、清净的定解状态。所以,这个“未净之水”,就是我们没有学修前的。然后不断净化,就是我们学修过程的状态。学完《净水如意宝》后,我们就成为一个清晰、透彻、明了的定解状态,这就是如意宝能够满我们愿的地方。
所以,“净水”就是指的是我们最终的这种定解状态。这个如意宝最直接能够让我们满愿的,就是能够让我们对文殊菩萨化身的寂天论师,以他超凡智慧、抉择诸佛秘密心要的“般若品”的含义,生起一个坚固的定解。这就是“净水如意宝”让我们能够最终呈现的心水状态,净水状态就是这种定解状态。最后,我们内心当中,对于“般若品”,完全是一种清晰、明了、透彻的这种定解状态。这也是学修《净水如意宝》后能够产生的结果。
我们大家都但愿努力地去获得这个结果。而这个结果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全知麦彭仁波切已经发愿了,说:“愿此事谁人见彼,即成为胜乘中观之相,获得离疑定解之因。”我们因已经拿到手里面了,这个因缘只要珍惜,这个结果决定出现。所以,我们千万要把《净水如意宝》从头到尾学下去,努力地珍惜这个因缘,让我们对于“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以后,我们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开端了。这个因缘都在我们众人的手里面、每个佛友的手里面、每一个听者的手里面。我们现前手里拿的就是这一个因缘,你千万不要把这个因缘放下来,一定要天天拿着他,时时想到他,处处思维他,反复锤炼他。通过我们的千锤百炼,在《般若品易解句义释* 净水如意宝》上面花功夫,我们每一个都会受着麦彭仁波切的谛实语的加持,和论文当中的字字金刚句的加持, 我们一定会现前这一天的。
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麦彭”是不败的意思。“全知”是修饰“麦彭”。“仁波切”是对“麦彭”的尊称。总的叫做全知麦彭仁波切。
“撰”是撰造。如果撰造者是一般人,他的撰造就没有太大意义。就像世间人所说的话和所著的书,由于都是一些没有加持的垃圾一样的思想、垃圾一样的境界、烦恼无明的虚妄分别,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古人说:“自从一读《楞严经》后,不看世间糟粕书”。这就是因为世间人没有出世的智慧,他无法了达人生的虚幻,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讲的都是假话,都是一些毫无意义、了无实意的无明。在无明当中,不断编织无明的谎言,就这样在无明里面打滚。这种话,这种书,这种著作,是毫无实义的。我们在轮回当中学这种理论,学这种书,看这种书,已经看得够多了。我们看了这么多,却没有依靠这些书,一次生起出世的了达的智慧。所以这些著作,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但是,有一点就不同。假如这是一种现证诸法实相的、是一个成就者、是一个通达成就者所证悟的般若实相的一个大德,他所说的话都是具有真实意义,具有加持的。我们看这个撰造者,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撰造者呢?
我们说尊称他为仁波切,而这位仁波切,他却是一个全知啊!全知是什么含义呢?也就是说全然了知。全然了知是谁才能具有呢?佛才能具有!佛才能够了解一切因缘本末,能够了知一切万法,一切二谛的真相,“唯佛与佛,乃能证知”。以全知来修饰这位仁波切,所以,这位仁波切他是一个佛的这种智慧。以佛来撰造,那你说这个加持有多大?这种意义有多么惊人?那么,全知麦彭仁波切是不是真正的全知呢?确实,在这个世界上面,出现了麦彭仁波切,我们应当看到的是震惊!这位横空出世的大德出现在世间,莲花生大师预言授记说:他是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确实,他的著作是极为广大的。而这些著作当中,很多都是给我们直指心性、彻证大圆满的实修窍诀。很多宗派的高僧大德,都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而实修大圆满。所以,他是一个让我们直指心性,让我们现前证悟的一个全知佛陀的化现。这一位全知,他不是一个显现上面经过苦行、苦修、努力精勤而现前的智慧显现。他生下来就没有显现过努力精勤过。
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自然能够背《三界论》。
在七岁的时候,一边玩耍一边就写出一部论典,叫做《定解宝灯论》。
他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无碍地书写、念颂,而且,还能够自在无碍地讲说,讲经说法。
他自己也说过,他从小的时候,虽然有很多新派和旧派的善知识都在转*轮,但是,他除了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过一点点法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曾多闻过。后来,是由于上师和本尊的恩德所致,他不经任何困难,对于所有的经典,一经念诵,对于其中的大意便可了然于心。这是他夫子之道的语言。也就是说,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就只是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了七天《入菩萨行论》的这个法的讲解,简单地讲解。除此之外,没有怎么去闻思修。但却能够对一切经论了达无碍。
而且,他阅读藏文当中的《甘珠尔》(也就是经藏)的时候,他只是花了三天的世间。他三天阅读经藏,阅读完以后并且能够忆持不忘,一字一句他都能够记得下来。所以,他写的这些著作,这都是他智慧心的流露。不像我们,这儿去拼,那儿去找,东拼西凑,这样子去写文章,不是这种痛苦的状态。他是以前通过三天的显现,看了经藏以后,就对佛陀所宣讲的经典记持不忘。
然后,又花了二十五天来阅读《丹珠尔》(也就是论藏)。把这个论部阅读完花了二十五天,二十五天之后,就对于字字句句,忆持不忘。
我们经常开玩笑,有些道友背《修心八颂》,背完八个颂词,觉得了不起得很。给上师说,我要做大法供一样。其实有什么大呢?就八个颂词,还说大法供一样。只不过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惊讶了。因为,我们的智慧,很多时候背一个颂词,前一句刚背到的时候,再背第二句已经忘了。然后到第三句的时候,前两句也忘了。再背第四句的时候,前三句都忘了。所以反复地回头来再继续努力,一次失望又一次希望,一次希望又一次失望,没有生起永远的希望,因为我们经常忘掉。所以我们的智慧就是这样子的。而全知不是这样子。全知是显现上过一下眼睛就永远不忘。这多么不可思议呢?所以,他的功德非常地巨大。
曾经,文殊菩萨的总集化身蒋扬钦哲.旺波,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上师,这样子赞叹过麦彭仁波切,他说:“喇嘛麦彭而外,于今无别学者”。他博大的事业与事业,如果加以记录,较《般若经》还多,然他不愿写而已。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来称呼他的时候,都叫做“喇嘛麦彭”。“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是很多人的上师啊!不能随便直呼其名的弟子。这个弟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弟子。所以,前缀是“喇嘛麦彭”。除了他,当时,就没有其他能够称为是学者的了。他是一个具有博大精深学问的一个班智达,也是一个大瑜伽师,大伏藏师,是“伏藏之王”,“智者之王”。他的这种博大的智慧功德,还有他的不可思议秘密的事业,如果把这些记录起来的话,比《大般若经》还要多。只是他不想写而已。实际上,只要他录一点的话,就会有很多很多了。所以,最后蒋扬钦哲.旺波把他所有的法,全部交付给全知麦彭仁波切。让他以讲、辩、著的三种方便,善巧地弘扬,使宝贵的佛法如意宝,能在世间永久地显示无比的光明,就是这样子来教付事业的。
这位成就者,他也示现了很多稀有的示现。他曾经在一次做火供的时候,他不需要去点火,就用他智慧的火焰,就把火供的这些供品烧燃起来。还有一次,他对列绕朗巴大师说,“我是一个初学者,请你看看我修法的力量。”说完之后,他就把他加持过的东西,放到影子与阳光的交界处。这个影子与阳光的交界处,在他放了加持品以后,整个上午,太阳原地不动,影子再没有变化了,再没有向前行了,就在那个地方一直定下来,定了整个上午。
还有一次,他为了调伏弟子,修愤怒坛城的时候,以契克印指向天空。这个时候,当地的上空,月亮和星星,全部朝东回避,不敢朝向他指的这个虚空,全部都退到这个东边去了。然后,他在指向天空的同时,不仅星星和月亮全部退到东边,而且,当时大地振动,山石崩落,湖水奔曳,大风骤起,很多空房子一下子给煽裂了。所以你看,这一个契克印出去,多么大的一种力量。
还有一次,他在石渠闭关,三年的过程当中,他在每个地方走路的时候,即使有阳光,但是阳光照射他的身体的时候,却没有影子。身体是像空彻无碍的法一样的,照下来没有影子。而且,这个身体确实就像修了般若大空性一样的,空中无有碍。所以的话,他的身体随便能够在墙壁啊、石头啊,自由出入,无所障碍。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全知。他的示现确实是不可思议!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1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课》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还有我们看一看他的成就,我们说他是一个全知,是一个佛的这个全知,而这个佛的全知是不是真正有这样子的证悟境界呢?我们很多时候都讲,你在即生的时候,很多东西能够欺骗别人,但是,你在临终的时候很多东西就欺骗不了别人了。你在临终的时候就能够显示你即生的一切。你临终的成功,能现实你即生的修行的功德。而全知麦彭仁波切他在圆寂的时候,东方巨响,表示他已经获得了法身无别的果位。然后,在荼毗的时候,他的舌头和双眼自然地聚集在一处,显现出文殊菩萨的相,这表示他已经获得了生起次第圆满的果相。在荼毗完之后,他的舍利子充满了房子里面,充满了房子外面,房子内内外外全是舍利子。这表示他已经获得了圆满次第的果相。他圆寂的这段时间,五色的彩虹,上上下下地排列,纵横在虚空之上。并且在虚空当中显现很多很多的咒语,方圆六百里的虚空当中,都是出现这些彩虹,出现这些咒语,久久不散。所以你看,临终的时候,给我们表现了,确实不愧为全知啊!虽然他一生当中没有怎么努力地殷勤,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全知。但是,在他圆寂的时候也没有说,哦!他原来说了大话,他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而在圆寂的时候,也符合于全知,也给我们印证了全知。所以是一个真正的全知。
而且,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他所撰著的显密诸论,在七世之内,其无比善说的加持,一世比一世殊胜增上。”我们现在正在麦彭仁波切法教弘扬的七世弘扬的阶段。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法,绝对一代比一代更有加持,在七代之内,一世一世地增上加持。所以,我们拿到这个《净水如意宝》,就是在这个增上加持的这个如意宝。所以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加持力的一个法宝。法王如意宝又说过:“凡是我的传承弟子,乃至得到点滴的成就,如同对三宝生起刹那的信心,都是来自于全知上师-——麦彭上师的加持与恩赐。所有我的弟子都应该对麦彭上师生起不共、不退的信心。应当昼夜精勤地祈祷求加持。”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中有种种的传承弟子、有种种成就的显现,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一生的事业不可思议,可以说,这一切的事业全是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事业。所以法王如意宝说,要让我们感激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恩德,要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努力地日日夜夜祈祷。而且,给我们曾经从反面讲过:“假如你们要是对全知麦彭仁波切不恭敬,哪怕是对他开一个不恭敬的玩笑,都会对你的获得传承加持形成巨大障碍”。所以,对这样一个无比殊胜的仁波切,我们应当时时把他看成真正的全知,等同佛陀来进行祈祷。学修他的论典,就应当看成佛陀亲口所宣讲的。字字句句都有这种全知加持的力量。这是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简单的一个介绍。
我们前面讲“撰造”的“撰”字,就是说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意伏藏,一个智慧心从大圆满金刚智慧当中流现出来的加持法义。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就说:“从小到现在,我所著的一切论著、修法仪轨,均为文殊菩萨加持入于心间后所做,无一夹杂自己的分别念。”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他所撰造的一切论典著作,还有一些修法的仪轨,没有哪一个不是全知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入到他的心间之后,在文殊加持之下而出现的一字一句。没有哪一字,没有哪一句,是离开了文殊菩萨以后,单纯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分别念,他谦虚地说。他说:没夹杂我的分别念,全部是文殊菩萨加持之下所出现的字字句句啊!这个“撰造”里面蕴含着文殊菩萨在这一过程当中所加持的一种显现。这个撰造不是一般的撰造,文殊菩萨就像在一个字、一个字上面做了巨大的加持,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蕴含着文殊加持的这种光辉。这种暖热加持,就是通过文殊大幻化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来传递的。他传递给我们,通过这一个撰造传递给我们。在一个字上面,一个字上面,每一个字上面,每一句话上面,给我们传递文殊菩萨的加持。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论典,看到这个撰造的时候,应当看到文殊菩萨在其中。
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说:对你们来说,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因为一切经典已经无碍地通达,而且辩论的时候,心中全部显现。前面他说,他的每一个撰造,都是文殊加持之下的撰造。后面继续说,对你们来说,也可以把我看成文殊菩萨。为什么呢?他就不讲他直接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反正对这一切的经典、论典都无碍地通达了,而且,在辩论的时候,在心中全部都已经完全显现了。所以我们应当把他看成文殊菩萨的文殊智慧的流现。所以,这个撰造,是文殊大智慧的流现,而不是一个分别念的造作。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我们看到这此些,应当生起信心。对作者,对撰造,要生起无比的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学习本论所蕴含着文殊加持,开大智慧,让我们能够打通智慧的脉络,能够充分的显现文殊大智慧的这种因缘。
益西彭措法师译,这是我们的传承上师、翻译者——益西彭措法师。“益西”就是“智慧”的意思。“彭措”就是“圆满”的意思。“译”就是“翻译”的意思。“翻译”的意思是“变译”,从一种翻成另外一种,从一种语言翻译到一种语言,在词句上面变译,从语言上面变译,但是在意义上面没有变译。有变的,有不变的。变的是这个语言的显现。从藏文变成汉文,这是变译。有不变译的地方,就是这里面的意义。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造的这一部极具加持的《净水如意宝》通过不加意义改造、不丢失里面意传加持的一种翻译,将这个藏语转变成汉语。所以,这个翻译的译者也很重要,假如译者对于藏汉这两种语言,不能够双方面都通达无碍,那他在转译的过程当中,就会丢失掉很多法义。甚至会颠倒很多的法义,错乱很多法义。所以,他必须首先对于两方面的语言要通达。同时,对于这个所诠法义必须要通达,才能把这个所诠法义变为这个另外的一种语言载体,让我们能够通过这种载体,理解它,领会它。所以,译者也很重要。而益西彭措法师,他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闻思多年,在学院的一个大法师。显密经论通达无碍的。这样子我们来做翻译的时候,不会失去这里面的所诠义。甚至,他对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法王如意宝的传承法脉的信心无比殊胜。所以,也不会失去意传加持。 所以这个译是能够把所诠法义完全转给我们,也能够把这意传加持全分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应当生起一个信心。
【敬礼文殊!】
“敬”是表达这个“礼”的含义,也就是说,身体有礼,语言有礼,而内心也有礼,而这些身、语、意的礼,都是一种恭敬的表达。对于文殊的这个对镜来进行表达恭敬。在身体上面来顶礼;在语言上面来念赞颂偈;在内心当中,以文殊菩萨来无二安住境界,或者呢,来恭敬祈祷,这样子就成为敬礼。为什么要敬礼文殊呢?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总集。我们学般若品,就要有大智慧。而作为一个造论者,他也需要顶礼文殊菩萨,做这种示现。顶礼文殊菩萨,首先,求得加持以后聚集顺缘。同时,谴除违缘。造论的过程当中,需要有顺缘和谴除违缘,这需要敬礼文殊。敬礼文殊以后,聚集种种的顺缘,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文殊的加持入到心间之后,以文殊的智慧来显发自己造著的这部论典。还有一点,也就是对于后学者也有必要。看到作者这样子敬礼文殊,我们也随顺地敬礼文殊的话,也会对于后学者有获得文殊菩萨加持的因缘。
“文殊”,我们不从意义上去分析“文”是什么意思,“殊”是什么意思,我们最主要要生起信心,对文殊菩萨要生起信心,恭敬地顶礼。在经典当中,很多地方都赞叹文殊菩萨。在《文殊根本续》当中曾经这样子讲过:“纵使一刹那间意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我们不说是恒时恭敬顶礼文殊菩萨,即使你是一刹那的、随便的意念一下文殊菩萨,这个功德就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这个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呢?
曾经在《佛说大乘不可思议神通境界经》当中讲过,大概意思是说:佛陀告诉一个天子,假使有一个人,他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七宝来供养如来,获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假如有一个人,只是听闻到文殊妙吉祥菩萨的名字,恭敬地去受持,乃至于随喜称念一下,就已经超过了前面人的福德。你看,这个福德有多大呢!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字,心里产生恭敬心,随喜一下,念一下,持一下这个名,那你就已经得到了巨大的福德。
还有,说假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每一个都获得须陀还果乃至于阿罗汉果,一个人如果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让他们都成了这个须陀还到阿罗汉的这些果位,让尽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为阿罗汉,这个福德是很大的。但还是不如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字,且能够受持的这个福德。
还有,假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部都通过你的教化,而成为了缘觉、圆觉独觉的果位,那么你的福报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还比不上听一下文殊菩萨的名字,能够受持的福报。不可思议!你想想这个福报有多大呢!
然后,佛陀说,为什么我们称赞文殊菩萨的名号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说:如果有一个人称赞受持诸佛的名字,另外一个人称赞受持妙吉祥菩萨的名字,这两个人所获得的功德是一样的。就是说,你把所有诸佛的这个名号都已经念完了,这个功德很大。但是,这个功德和你念一尊菩萨,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名号,是一样大的。所以,我们念文殊菩萨是占大便宜的。你念一句文殊菩萨,这个功德等同你念所有诸佛名号。这样这个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甚至在《宝积经》当中,第十五品,《文殊刹土庄严经》里面讲到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字功德大。你想,千百万佛陀的名号你念得完吗?但是,还比不上念文殊菩萨的名号这个功德大。所以,我们要欢喜地去念诵文殊菩萨,祈祷文殊菩萨,让他加持我们,让我们得到他的智慧加持,开大智慧。
而且,这个文殊菩萨是很容易让我们得到加持的。密续中《大愤怒续》里面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是最大的。所以,他很容易就让我们开大智慧。如果我们智慧不够,我们就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你祈祷是很容易得到加持的。你一直祈祷,就一直(得到)巨大的福德。
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他首先敬礼文殊菩萨,显现上是文殊菩萨顶礼文殊菩萨。然后,让他所有的一切著作,都具足顺缘,而遣除违缘。在文殊加持之下来证道。同时,他顶礼之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学这部论典的时候,也去随学敬礼文殊。那我们这一念之心,就会聚集极大的福德,就会无碍地迅速获得巨大加持。所以,来敬礼文殊,这个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一个造论者,他会想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的因缘,都会让我们学论者,受到极大的加持和利益。这是敬礼文殊。
另外一点呢,也就是我们看,文殊菩萨右手拿着宝剑,左手掐着莲花的花茎。然后这个莲花的花瓣上面,莲蕊上面有一部经书的经函。这个经函是什么呢?这个经函就是《般若经》。拿着智慧宝剑,去开启《般若经》的法义,这就是文殊智慧的代表。所以,文殊智慧他代表的是般若智慧。所以,我们学习《般若品》,要透达这个般若,就要的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来加持,让我们握着文殊智慧宝剑的加持,来将极为难解的《般若品》的句意,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完全开启。这是敬礼文殊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很深的含义。所以,敬礼文殊,有很深、很多的含义和必要。
看下面的颂词:
大圣文殊欢喜光,住与彼心莲花蕊。
佛子行香遍四方,寂天身前我敬礼。
这是顶礼句。
顶礼句所顶礼的对象是寂天菩萨。寂天菩萨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示现。这位尊者得到文殊大圣的欢喜摄受;而得到文殊本尊欢喜摄受后,他开启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在内心绽放了一切大乘佛子的修行,使他在一切佛子行上面自在无碍,十方世界传扬着他这种佛子行的妙香,使众生感慨这个世界,居然出现了这样一位稀有的大士尊者。寂天论师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我敬礼,我恭恭敬敬地对此大圣尊者来进行顶礼。
“大圣”,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凡夫。“圣”就不是凡夫,简别“凡”,是“非凡”,“超凡”。“大”,就不是“小”。他不仅不是凡夫,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圣者,不是小圣者,不是小乘四果罗汉,不是大乘一地、二地、三地,乃至于九地菩萨。示现上面,显现上是十地菩萨。所以是“大圣”。是圣者的顶严,是十地尊者。其实文殊菩萨他是古佛再来。一切诸佛都是依靠文殊菩萨而成就的,依靠文殊菩萨劝发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所以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诸佛之母。本来他叫做“欢喜胜如来”,显现过成佛种种功德。只是他又“果不舍因行”,证悟了佛果境界后,又权巧示现为十地大圣菩萨。所以,这个大圣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也就是说,他真实的境界不仅不是这个小圣,甚至连这些道位的菩萨,他都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真实境界等同诸佛,是诸佛智慧的总集。但在我们通常的形象上,他是一个菩萨、十地尊者。所以,我们修饰他的时候,还是随顺这种显现而说大圣文殊。
“欢喜光”,是说文殊菩萨内心充满欢喜,就像太阳放射着强烈的光明一样的。太阳依靠一种因缘,才能够散发光明。不可能无因无缘会出现光明。文殊菩萨也是,他不可能无因无缘生起欢喜。那这个因缘是什么?这个欢喜是朝着谁去出透发的呢?是对寂天论师。寂天菩萨从小就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他在六岁的时候遇到一位隐修士,这位隐修士显示为乞丐形象,给他做了文殊师利灌顶,然后再给他念了传承。他就按照这个仪轨去念修,没多久就现见文殊菩萨显现在面前。从此以后,一生示现当中没有远离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天然就对他产生着不可思议的一种欢喜。这种欢喜是我们修行人极为渴求的。
我们说“三根本”中,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为成就的根本,空行是事业的根本。本尊赐于我们成就,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种种的因缘使本尊欢喜。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后,就很容易获得种种的悉地、产生种种的成就。我们就怕不欢喜,所以在种种仪轨中,就会去供养、赞叹、赞叹本尊、供养本尊,依靠这些缘起显现而获得本尊的欢喜摄受。一个人有没有本尊欢喜摄受,是很不一样的。很多修行者,就是依靠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就像铁遇到点金剂一样马上能够变铁为金。如果我们能够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那么虽然还是个凡夫,但你显现的种种功德,会自然而然超凡如意的。所以,有本尊摄受、有本尊欢喜,这是我们修行人所渴求的。在我们修法当中,假如你对观世音菩萨一直祈祷祈祷、把他当成本尊,那么,你在念的过程当中,有一种相,就是你越念越欢喜,这就是得到本尊摄受的征兆。有些人念着念着,就总好像很难生起欢喜,这就是这种摄受欢喜的相还不是很明显。这种欢喜的摄受相,有外、内、密的种种显现。而寂天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欢喜,是直接地很欢喜,强烈地欢喜显现在他的面前,不可思议的一种欢喜的文殊菩萨的显现相。所以,外、内、密都显现着文殊菩萨对他的欢喜摄受。假如文殊菩萨对我们欢喜,我们念着文殊菩萨的心咒非常地欢喜,看着文殊菩萨的相很欢喜,然后,心里面一想到文殊菩萨就很激动,这样子的话,就是显现上获得文殊菩萨的欢喜摄受。那如果有这种欢喜摄受的话,我们就容易获得加持。所以,道友们一定要欢喜地去念诵文殊菩萨、供养文殊菩萨、赞叹文殊菩萨、祈祷文殊菩萨,我们能让文殊菩萨欢喜,就能开我们的大智慧,得到大加持。而寂天尊者在这方面获得圆满摄受。文殊菩萨天然就具有对寂天尊者的欢喜摄受。寂天尊者并没有怎么修行、没有怎么努力,就在六岁小孩子的时候,随便祈祷一下,就已经显现了。而且一显现以后,随时随处都是在文殊菩萨的身边,给他赐予教言,让他该怎么一步一步地去学修。这些都是在一生示现当中,看到的稀有的传记。
“光”明,首先是文殊菩萨内心生起了欢喜,就像太阳的光很强烈、很热烈。在文殊菩萨的心中对寂天尊者所散发的欢喜光,也是非常地热烈,非常地强大,发出的光由欢喜的这种力量,慢慢地照耀者寂天菩萨的心间,入到他的心间里去。就像太阳光照到莲花,莲花要开启需要有因缘,需要有阳光的因缘。寂天菩萨心里面的莲花,天然具有这种光照的因缘,也就是被文殊大圣所加持的光芒,照耀着他的心间,使他的心间时时充满着文殊菩萨的阳光加持。在文殊菩萨的阳光加持当中,他内心的莲花,绽放绽放,增胜地绽放。使他的心不断地开放成熟,就像莲花不断不断地受着阳光的照触,而不断不断的开放,不断不断地昌盛,不断不断地增上圆满。最后文殊菩萨把寂天尊者成熟透了,使他内心的莲花能够充分地绽放了,也就是显现在他自己的佛子行上面。文殊菩萨慈悲和智慧的光芒,照彻了他的莲花,开启了他的内心境界以后,他的内心对于佛子行完全自在。显现了等同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使他的这种智慧和慈悲就如同妙香一样,普熏十方世界,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由此感动。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上面出现了伟大的寂天尊者。他的佛子行的妙香让整个世界感动了。
对于这样子的寂天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我恭敬地来顶礼他”。
甚深大乘妙中道,唯仗佛力与宿习。
此外大慧勤难证,况如我者何须言。
这个偈颂以下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立誓造论。藏传或者古印度的大士菩萨、论师造论时,首先有顶礼句,然后立誓造论。在立誓造论之前要顶礼、在获得加持后立下誓言、要造论了。
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立誓造论之前,先列出一个颂词,显示他谦虚、他的谦卑,以这个雅范,让我们要认识到,甚深的大中观是很难理解的,让我们对大中观要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小智慧、自己的小精勤,就已经完全透达了大中观。如果我们不懂装懂,我们就永远没办法懂,因为不懂装懂,就不会想去让自己懂;而如果不努力让自己懂,那以后就没法懂了。所以,我们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都这么谦虚,那还敢骄傲吗?我们骄傲的话,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从此就再无法走这条道。所以,千万不要生起傲慢。我们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么谦卑,我们也应当很谦虚,知道自己是一个等于零的人。我们对这里面的妙意确实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现在去做一个初学者,时时把自己当成一个等于零的初学者,内心就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你就能充分受用你现前的学修的因缘,这才是我们后学者的顺缘具足。
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显现谦虚,可以说是给我们后学者遣除违缘的。因为我们最大的违缘就是傲慢。遇到法以后,你依靠自己的傲慢,最后这个违缘会让你没办法接受哪怕是丁点儿的法味。佛陀都讲了,什么样的人我都能度化,就是傲慢的人我不能度化。佛陀把贪心最终的难陀度化了,把嗔心最重的指鬘度化了,把痴心最重的周利盘陀度化了,但是就度化不了傲慢无比的提婆达多。所以最大的违缘就是傲慢。我们看到全知的谦卑时,我们也应当随学。
“甚深大乘”,“甚深”和“大”,是来修饰“乘”的。“乘”,首先是大乘。大乘,又是甚深的大乘。这个“乘”为什么是“大乘”呢?它的“大”缘何而产生呢?七方面:就是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勤大,善巧大,得果大,事业大。这就是大乘的七个特色。以这七个特色,超越了小乘的声闻和独觉,以此显示无比殊胜的大乘。那么,什么是“甚深”呢?“甚深”就是表达:这一种法义,它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大乘,是大乘中的“甚深”的大乘。不是一般的,就像唯识这样不甚深的大乘。也就是说,它超越了这个唯识的深度,甚为深可难测。所以“大”,是超越小乘而显示它的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勤大,善巧大,德果大,事业大。“甚深”是超越唯识而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深不可测的一个大乘。
“妙中道”,“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啊!真是妙不可言!”。所以“妙”是说明,这一个大乘的“中道”,它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这种中道含义,不是其他的分别心的境界。所以,“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完全是一种寂灭无言的“微妙”、“甚深”的境界。上师引用《法华经》说:“止!止!止!我法妙难思”啊!这个法太妙了!妙不可言了!不是一般的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法华经》中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啊!诸法本身是妙不可言,所以要前实诸法实相时,只能是“离言离思”。如果不离言、不离思,就偏离“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的这种真相。
我们现在众生所认为的一切,都是不妙的。为什么不妙呢?因为我们出错误了,出乱子了,是迷乱的。那怎么才能不出乱呢?不出乱就要符合于真相。如果与真相不符合,就不妙,就已经出乱子了。。只要你有分别心、有缘立心、有语言的造作,这一切都是不妙的,与真相不符合。
“中道”。其实“中道”就是“妙”的具体含义。如果偏离中道,就不妙;如果真正切合中道,那就妙了。“妙”是修饰“中道”的。为什么要用“中道”来说明宇宙人生最真实的真相呢?“中”,在《中观总义》里讲过: “中”是离边之意,远离边。说远离的时候,不是为了建立“中”,而是想让我们远离边。所以,最后离了“边”后,也没有“中”可立。没有一法安住,没有一法可得,这样一个妙道,才是最为寂灭的无言之道。这是远离了言思,言思路绝的寂灭妙道。
为什么这样才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呢?我们说,假如一个人起心动念、起了分别念,他就是偏袒的执著。“偏”,要么是在“有”上面,要么是在“无”上面,要么是在“是”上面,要么是在“非”上面,就是在“有、无、是、非”上不断的去偏袒的执著,从来都没有把宇宙的整体给我们袒露出来。那我们所做的这些成什么样子呢?就是捏造。捏造这个世界是有的、是无的、是空的、是实有的。这些不管是什么的分别,都是一种捏造。就像一个人演戏,演一场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我们出乱子,也是一个演戏的样子。演戏的戏话里面,台词里面没有哪一句是真话。所以,我们每一天都活在戏论里面。这样都没有真实地活出一个人味来,而这就是不妙的地方。
我们人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就是远离一切语言分别、远离一切执著的“中道实相”。这才是我们的真实本相。所以,还归于中道,远离一切边,把所有戏论、把演戏的这一切,全部把它放下来,活到现实里面来,活到中道的实际中来,这才是我们妙的地方。其实,这种“妙”就是说明我们要正常,不要变态,远离了中道的状态都是已经变态的。所以要让我们回归原态的状态,原态的状态就是法界的真相,也就是说中道实相。
那么,怎么才能够回归呢?必须要有因缘啊。虽然现在我们不妙、出了乱子、想回归、有入到妙中道的意愿,但是必须要有因缘。什么因缘呢?就是决定只是“依仗”,“仗”就是“依仗”,或者说“依靠”,就是说完全要依靠佛力和宿习这两个因缘。一者因,一者缘。以“佛力”作为外缘,以“宿习”作为内因。这两者内外结合,才能生起内心的证悟。
所以“甚深大乘妙中道”就是要聚集我们往昔世对于般若中观的熏习。熏习得很深厚,就容易证悟。而单凭自己的力量,没有佛力的具足、介入,很难证悟。所以,要佛力作为外在的加持,内心具有宿习的种种因缘,内外交感,就能够产生证悟。所以,这是需要有因缘的。
作为学佛者,要经常祈祷佛陀、依靠佛陀、仰仗佛陀的这种加持力量,使我们能够开悟成就。还要舒发我们宿世对般若的熏习,使这些种子能够现前。假如我们以前对般若熏习不够,那我们这辈子就要努力地去熏习。现在我们很多道友都在做这种努力。现在我们虽然说没有马上证悟,但是很多道友已经很不错了,就是已经听了《中观总义》,又来听《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然后,很多道友还要去学《入中论》、学《般若摄颂》,这些都是在不断地熏习。只要不断地熏习,把这种习气熏得很浓厚,以后就很容易证悟了。因为作为外在的缘,佛力的加持是完全圆满的。最主要要看我们内在的宿习因缘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种熏习的这种努力。
如果说有一些道友宿世因缘不错,这辈子要学般若就很容易。有些人宿世对般若熏习不够,学修起来就很难。假如这时候,觉得很难学的道友还不努力,你下辈子就更难了。你以为说,我这辈子不学,我下辈子就很容易,那么你就打妄想去吧,永远你都没办法证悟的。这辈子正因为很难学,往昔世对般若的因缘浅,所以,这辈子要努力地去种这些因缘。不管是什么人,努力地去种这个因缘,来世这个因缘一成熟,就会放光动地,会了不起的。
就像奔公甲格西,他是一个大修士,非常了不起。有一次,博多瓦尊者在大众面前说,像奔公甲一样的,口中只是一味的说什么空性、空性的,好像是在批评这个奔公甲格西。奔公甲格西听到他的上师博多瓦尊者这样子说,好像是在制止自己说空性,他就想应该去控制说空性,这样不好。所以,他就努力、死命地去控制。我们知道,奔公甲格西自控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强,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说空性。他最后很失败。很气馁地就给博多瓦尊者汇报说:“哎呀!上师啊!你再不要呵斥我了!我可能是业力成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控制不住,要去讲空性。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说就要说空性。”博多瓦尊者就给他莞尔一笑,说:“我是为了说别人,不是说你。你是有宿习的,你就好好去修空性吧”。哦!奔公甲格西听到上师没有阻止我去思维空性、宣说空性,所以,还是要努力,没关系,这还挺好的。后来他就把这个空性证悟了。奔公甲格西是一个很实在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不断说空性呢?这就是因为他宿世的熏习很厚很重。所以,怎么都控制不住。而我们假如宿世有这种熏习的话,这辈子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对《金刚经》会起信心、对《六祖坛经》会起信心,对《般若经》能起信心,对中观,一听到就很欢喜,这就是宿世的熏习不一样。像奔公甲格西一样,他前世有宿世的空性的熏习,这辈子控制不住地朝这方面去努力学修。所以,假如说有宿习,我们会大不一样。我们以前没有宿习的话,那现在也要种这个种子。
不仅仅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这里的谦词这样说,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讲过说:“前说生可怖,多闻易难解。唯除宿习者,乃能善通达。”月称论师说他《入中论》中说的内容非常甚深,很多根基没有宿习的因缘,听起来很恐怖。即使是多闻的人,对我前面所说甚深中观,也很难理解。什么人才能理解呢?只有宿习很纯正的人才能对中观妙意善巧通达。这就说明宿习因缘的重要性。我们在座的各位,千万不要把这个因缘错过了。现在有了这个熏习的因缘,就要抓紧,千万不要放弃这个熏习的因缘。每一次因缘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要一次一次地熏习,通过思维去熏习、通过修习去熏习、通过不断地闻思修的串习,去熏到自己的心里面去。这样来世你就是一个根基纯正的人,这种般若善根不可思议,将来一遇到佛力的加被,一触发因缘,那就一闻千悟,成为大成就者、般若的现证者。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8 2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