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主病
舌形是指舌質的形狀,主要包括老嫩、胖瘦、腫脹、點刺、裂紋和齒痕。
老、嫩:舌體形質堅斂蒼老,紋理粗糙或皺縮,舌色偏黯,為蒼老舌。多見於實證。因邪盛而正氣未衰,正邪交爭,邪氣壅滯於舌所致。應當指出的是痰飲、水濕內停所致之實證,舌體並不蒼老而是胖大;宿食內停之實證,舌體亦非蒼老,而主要表現在舌苔之腐、膩上。所謂蒼老舌主實證,主要是指氣滯、血瘀或體內鬱熱久積所致者。氣滯血瘀,血液壅滯於舌,日久舌體失養,故舌質堅斂蒼老,紋理粗糙或皺縮,而舌色偏黯;鬱熱久積傷津,舌體失養,故亦可致舌質堅斂蒼老,而舌色黯紅。
舌體形質浮胖嬌嫩,紋理細膩,舌色淺淡者,為嬌嫩舌。多見於虛證。嬌嫩舌,是由於陽氣虧虛無力運血上榮於舌而舌色淺淡,因陽氣虧虛,水濕不化,上泛於舌,舌質又浮胖嬌嫩。故嬌嫩舌所主之虛證,主要是陽虛證。而不主氣血兩虛證和陰虛證。因氣血兩虛,舌體失於充盈,舌質淡白而瘦薄,而非淡白胖嫩;陰虛證,陰液虧虛,舌體失充,虛火迫血運行加速而舌絡充盈,則舌質紅絳而瘦薄,而非浮胖嬌嫩。故蒼老舌主實證,應改為“主氣滯血瘀或鬱熱久積”;嬌嫩舌主虛證,應改為“多見於陽虛證”似妥。
胖、瘦:舌體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滿口,為胖大舌。對於胖大舌的臨床意義,《中醫診斷學》五版教材論述其“多因水濕痰飲阻滯所致”。“脾腎陽虛,津液不化,積水停飲”所致者,舌淡白胖嫩伴滑苔;“脾胃濕熱與痰濁相搏,濕熱痰飲上溢”所致者,“舌淡紅或紅而胖大,伴黃膩苔”。而六版教材言其“多因津液輸布失常,是體內水濕停滯的表現。舌色淡白,舌體胖大者多為氣虛、陽虛;舌胖大而色紅者多為裏熱”。“舌體不胖而有齒痕,舌質嫩者,多屬氣血二虛”。六版教材論述淡白胖大舌的成因,與五版教材只是說法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但論述不如五版確切。至於舌紅而胖大多為裏熱,更為籠統。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皆屬裏熱,不見舌紅而胖大,只有濕熱或痰熱停積才可能出現紅而胖大之舌。故舌紅而胖大的成因似以五版教材論述為妥。
六版教材關於舌體不胖而有齒痕,舌質嫩者多屬氣血兩虛之說,與其所論的瘦薄舌成因自相矛盾。六版教材言舌淡白而瘦薄多因氣血兩虛所致。舌體瘦薄就不會受牙齒擠壓,因而也就不會形成齒痕舌。六版教材論述舌象的生理變異時,指出齒痕舌可見于正常人。而此處所說的舌體不胖而有齒痕,舌質嫩者,實際上是正常人所出現的齒痕舌,而非氣血兩虛所致。
腫脹:舌體腫大滿口,不能回縮,甚至不能閉口,為腫脹舌。腫脹舌形成的原因有四:一是心脾熱盛。因舌為心之苗,心脾熱盛,熱毒上壅於舌,致舌鮮紅而腫脹疼痛。二是熱邪夾酒毒上壅。嗜酒之人,複感溫熱之邪,邪熱夾酒毒上壅於舌,可致舌絳紫而腫脹。三是中毒。某些食物或藥物中毒,使血液壅滯於血脈之中,舌體脈絡壅滯,致舌青紫而腫脹。四是先天性舌血管瘤。由於先天舌體血絡局部鬱閉,血行不暢而致舌局部青紫腫脹。
瘦薄:舌體較正常舌瘦小而薄,為瘦薄舌。瘦薄舌是由於氣血兩虛或陰液虧虛,舌體失於充盈所致。舌淡白而瘦薄,多屬氣血兩虛;舌紅絳而瘦薄者多見於陰虛火旺。
點、刺:點是指蕈狀乳頭充血水腫,體積增大;刺是指蕈狀乳頭充血增大,高突如刺,捫之棘手。二者主臟腑火熱熾盛或溫病營血熱盛。因血得熱則行,臟腑火熱熾盛或營血熱盛,熱盛血湧,舌體脈絡和蕈狀乳頭充盈,則舌紅絳而生點刺。故熱愈盛則點刺愈多。且舌體木同部位的點刺提示不同臟腑熱盛。如舌尖出現點刺提示心火亢盛,舌邊生點刺提示肝膽火盛。餘可類推之。
裂紋:舌面上出現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各種形態的裂紋、裂溝,為裂紋舌。裂紋舌的基本病理改變主要是由於陰血或津液虧虛,舌體失養所致。其形成原因有四:一是熱盛傷津,舌體失於濡養,故舌紅絳而有裂紋;二是陰虛火旺,陰液不足,舌體失于滋潤,則舌紅絳乾瘦而有裂紋;三是血虛,舌體失於濡養,舌淡白而有裂紋。四是脾虛濕盛,舌體被濕邪長期浸漬,亦可出現裂紋舌,其特點是舌淡胖嫩而有裂紋。
在健康人群中約有0.5%的人出現裂紋舌,此為生理性裂紋舌,不能和病理性裂紋舌相提並論。《中醫診斷學》六版教材言病理性裂紋舌在其裂紋裂溝中無舌苔覆蓋而生理性裂紋舌在其裂紋裂溝中有舌苔覆蓋。此說與臨床不符。筆者在300余名青年學生中進行調查,其中有18名健康學生從小就舌有裂紋,而無一例裂紋中有舌苔覆蓋者。可見病理性裂紋舌和生理性裂紋舌是沒有區別的,而主要應該認真詢問病史,從病史中判斷患者的裂紋舌屬於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
齒痕:在舌體邊緣有牙齒擠壓的痕跡,為齒痕舌。其形成原因是由於舌體邊緣受牙齒擠壓所致。故一般只有在舌體胖大時,才能出現齒痕。因此,齒痕舌的臨床意義同胖大舌。另外,齒痕舌亦可見于正常人。
舌態的臨床意義
舌態是指舌的動態。舌體屈伸活動靈便自如,為正常舌態,是神機正常,氣血充沛,經脈調暢的表現。病理性舌態主要有舌體痿軟、強硬、顫動、歪斜、吐弄和短縮。
痿軟:舌體軟弱無力,不能隨意屈伸,為痿軟舌。主陰虛和氣血虛衰。熱病後期,邪熱傷陰,肝腎陰液大傷或內傷久病,陰虛火旺,陰液不足,舌體筋脈失養而弛縱,故舌體紅絳少苔而痿軟。久病氣血虧虛,舌體筋脈失養而弛縱,則舌體淡白而痿軟。
強硬:舌體板硬強直,轉動不靈,屈伸不利,為強硬舌。主熱入心包,高熱傷津和風痰內阻。舌為心之苗,熱入心包,神機被抑,舌無主宰,故高熱神昏,舌紅絳而強硬。
高熱傷津,舌體筋脈失養致使舌體轉動不靈,故高熱神清,舌紅幹而強硬。
中老年人舌體逐漸或突然轉動不靈,板硬強直,言語謇澀,為風痰阻絡。多見於中風先兆,中風和中風後遺症。因舌體脈絡受風痰所阻而轉動不靈,言語不利。患者有肝陽上亢病史,無論是突然出現,還是逐漸出現舌體轉動不靈,板硬強直,均為中風先兆,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及時治療,以免發生中風。
顫動:伸舌時舌體顫動不止,不能自主,為顫動舌。主氣血兩虛、動風、陽虛。亦可見于酒毒患者。
氣血兩虛和陽虛,舌體失于溫養和濡潤,故舌質淡白,伸舌時舌體微微震顫不止。
由於風性善動,風動筋攣,故無論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肝陽化風,均可出現舌體顫動。高熱,舌紅絳而顫動為熱極生風之兆;陰虛動風,多見於熱病後期,低熱顴赤,盜汗,舌紅絳少苔而顫動;肝陽化風,眩暈欲僕,頭搖項強,舌紅而顫動;血虛生風,眩暈面白,肢麻震顫,舌淡白而顫動。
嗜酒之人,酒毒傷肝,肝主筋,筋脈失養,故可致舌顫。
另外,伸舌時,由於心情緊張,亦可致舌體微微顫動,非為病態。
歪斜:伸舌時舌體偏歪於一側,為歪斜舌。主風痰阻絡和痰瘀阻絡。
肝陽化風,肝風夾痰阻滯舌體一側脈絡,故伸舌時舌體偏歪於一側。
若痰濁和瘀血互結,阻滯舌體一側脈絡,亦可致伸舌時舌體偏歪於一側。故歪斜舌多見於中風先兆和中風後遺症。
吐弄:舌體伸出口外,不立即回縮,為吐舌;伸舌微露出口,立即回縮,反復不停,或舌舐口唇,掉動不寧,為弄舌。
《中醫診斷學》五版教材歸納吐弄舌的主病是心脾熱盛。吐舌多見於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見於動風先兆或小兒智慧發育不全。六版教材言吐弄舌主心脾有熱。“病情危急時見吐舌,多為心氣已絕。弄舌多為熱甚動風的先兆,也可見於先天愚型患兒。”吐弄舌主心脾熱盛,弄舌多見於動風先兆或小兒智慧發育不全(先天愚型)為《中醫診斷學》五版和六版教材所共識。而對吐舌的臨床意義有明顯的分歧。六版教材認為吐舌為心氣已絕。心臟病患者死亡時,則是心氣已絕,而無吐舌之征。故吐舌為心氣已絕之說似乎不妥。五版教材言吐舌見於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正氣已絕的機體是一個死亡的機體。死亡的機體僵硬而筋脈不會弛軟,故舌體不會伸長而吐出口外。因而此說亦不妥。舌為心之苗,疫毒攻心,苗竅亦受邪而不適,故伸出口外。所以言“吐舌主疫毒攻心”似妥。另外,舌瘡痛劇,舌體灼痛亦常吐舌,但多無臨床意義。
短縮:舌體捲縮、緊縮而不能伸長,為短縮舌。短縮舌主氣血兩虛,寒凝筋脈,熱盛傷津,風痰內阻和肝腎之陰欲竭。短縮舌多為病情危重之候。氣血兩虛,舌體筋脈失於濡養而絀急,致舌淡白而短縮。寒性收引,舌體筋脈拘急,故舌淡白或青紫濕潤而短縮。熱盛傷津,舌體筋脈失於濡養而絀急,致舌體短縮而紅絳。風痰阻滯舌體脈絡,脈絡不利則舌短縮而淡胖苔膩。肝主筋,肝腎之陰欲竭,舌體筋脈失養,致舌卷囊縮伴有黑苔。《中醫診斷學》五版、六版教材及其他教材論述短縮舌的成因,不言“肝腎之陰欲竭”是不妥當的。因為肝腎之陰欲竭導致舌卷囊縮,較之其他原因所致的舌體短縮,病情更為嚴重。故應補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