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5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35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No. 435
佛说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后学毗陵天宁沙门真嵩槃谭述
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至中华凡二译。唐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云。立此名者。以经中正示专持名号之法。众所乐闻。以此六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具者具足。梵语也。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此云觉。觉者对迷得名也。觉有三义。离心名自觉。离境名觉他。心境俱离名觉满。惟佛三觉俱圆。故称为大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也。
说者。悦也。适悦本愿。欲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净土也。是故不待问而自说。悦可知也。
阿弥陀者。标显无量寿佛之名也。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合言无量寿佛功德。不可思量也。故云无量。无量者亦有二义。一者。彼国众多。无有数量。二者。乐邦寿命。无有限量。故知无穷尽之无量也。
经者行义。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契理者。合道之言。契机者。逗根之法。是故念佛法门。修行直路。只要识破只个臭皮囊。始终不实。世间虚妄。一切非真。惟有净土可归。念佛可恃。无论富贵贫贱。士农工商。善男信女。皆可往生。或紧念。慢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总无拘碍。动静闲忙。只要专心一而无二念。到熟处成生。生处成熟。忽然触境遇缘。摸着自己鼻孔。始知阿弥陀佛不离当念。莲邦净土只在目前。如心念不一。口里念佛。心中寻文解义。贪图嘴利。如此念佛。由你念到弥勒下生。亦不得往生。所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皆由此也。须知心意识夺吾净土。劫吾宝所。是仇人。因何又要与他结为伴党。恼乱心神。永劫不能出离苦海。亲礼弥陀。岂非错用心也。因此奉劝同志善友。念佛务必归于一心不乱。如子忆母。念念相续。念到工夫纯熟处。自然契理契机。无容向外驰求。埋没己灵。是以罗什法师翻译契经二字。乃是此经一大纲旨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今经自西域至此。古德判释。未有三分。自晋道安法师。将此经通判三分。今遵之。自如是我闻至大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告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从佛说此经已至作礼而去。为流通分。是故解释文义者。只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从文字般若中。通达实相之理。所谓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之义。今为融通不碍文字者。也是故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而文字性空即是实相之理也。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
○昔阿难问佛。结集经体。佛示。经首当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说某法。故凡经首。皆同此体。古德因从如是至大众俱。判为六种成就。如是。我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大众。为众成就。亦名证信序。
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肇法师云。如是二字。信顺之辞也。智者大师云。如为真空。是为妙有。古德云。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为是。又古德云。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诸家所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异大同。并无相碍。是故如是二义。随宗以定。今经宗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故名为如。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故名为是。异此所明。不得为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非谓人我之我。传法圣人。若有人我。焉能结集。应知阿难结集传法。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非异之妙耳。闻者耳根发识。废别从总。归于一心不乱。闻娑婆极乐无障凝之法门也。故云如是之法。我阿难亲从佛闻。
一时者。时成就也。机应和合。说听成就。即名一时。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当云一时也。
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释前文。佛为娑婆教主。所以六种成就。归重于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台谓在即住义。别之有四。一天住。即六欲天也。二梵住。即色界无色界天也。三圣住。即声闻圆觉菩萨也。四佛住。即佛度众生。随宜而住。今不言别住。但言当时说经之处为住。实则佛身无住无不住。
舍卫国者。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其国丰足。具有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二者财德。七宝珍奇无有缺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是知五天竺人多贤。以德为名。此云闻物。即舍卫国也。
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不言陀者省文也。又云逝多。即波斯匿王太子名也。太子生时。王与外国交战得胜。喜而立名。祇陀此云战胜。给孤独者。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名孤独。此事唯须达多能喜舍行施给孤独缘因。人皆唤须达长者。为给孤独。此云乐施。即须达多也。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之处。涅槃经云。须达长者。本舍卫国人。因为娉妇入王舍城。见佛生信。请佛到舍卫国。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园。因前长者问价。祇陀太子戏答。金布地满。即当卖与。长者布金满毕。太子感叹。遂施地施树于长者。同立精舍。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者。自此而下。至诸天大众俱。众成就也。与大者。佛与大众。共居祇园。乃是经中之正意。比丘者。梵语。此云有三。一者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者。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经营。不勤畜积。诸缘放下。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云乞食资身也。乞法者。参师访友。恳苦翘诚。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云乞法资心也。二者怖魔。谓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魔爱生死为乐。出家离欲。回向无生。是故魔失伴党。生怖畏故。三者破恶。谓能破见思烦恼种种诸恶。悉皆断绝故。僧者梵语。亦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有三迦叶。一优楼频螺迦叶。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迦叶。于象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迦叶。于希连河。有二百弟子。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弗。二人有二百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者。梵语有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即乞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即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即怖魔果也。众所知识者。功圆德重。人人知之。个个识之。名闻于天下。故云众所知识也。众中之内。能作人天眼目。开示后学。出离苦海。顿超净土者。真大善知识也。须知心源本寂。诸妄全空。性体本明。群迷安在。于中证得。亦是真实知识。如其沉空为寂。起念而知者。虚妄知识也。所以真见与妄见。天地悬隔。果能达自本源。弹指超净土矣。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陀。
长老者。年高有德之称。贯下十六尊宿。皆称长老。皆佛上首弟子也。
舍利弗者。梵语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亦云身子。又云珠子。名号更多。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第一。鹙鹭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如鹙鹭。连母得名。云是鹙鹭之子。身子即身端义。珠子即眼净义。在母胎中。能令母与舅辩胜议。八岁登座。十六岁。国中论议无双。七日之内。皆通佛法。故云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梵语。此云大。目犍连。亦云采菽氏。又云莱菔。神通第一。目犍连者。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其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者。如佛升忉利天。有毒龙障佛。诸弟子请降龙。佛不许。目连化身大龙。毒龙见之。惧怕而去。故云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头陀第一。大龟氏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称大迦叶者。以别同名。如三迦叶等。饮光者。由宿世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装金佛像。遂感累世。身如金色。晃耀余色。故名饮光。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怜悯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身赞有头陀行如此。我法久住。故云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者。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善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文饰者。文采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如云栖疏钞云。扇绳者。子系母故。又云破熟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离有无故。此一段文义深难明。即今注明。令人易解。注云。扇绳者。梵语。云栖疏钞云。子系母故。注云。子系母者。即心不离念义。弹曲者。即论议义。为扇绳者。即心念相应义。凡来论议。心口相应故。故云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者。不落断见常见。断常二见是外道见。发挥中道者。即离有无义。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人死受苦。应当同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曰。如世罪人。彼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不归。答曰。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阿含经赞曰。善分别义。敷演教乘。故云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也。答问第一。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舍利弗母是姊弟。舅往姊家论胜议。时姊怀舍利弗在腹。舍利弗在母胎中。能令母机辩迅发。舅不能答。遂发愤游学。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精通义理。以后有论胜议者。答问如流。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离婆多者。梵语此云星宿。又云室宿。无倒乱第一。星宿者。其母求星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供二十八宿。其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也。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颠倒第一。
周利槃陀伽者。梵语此云继道。又云大路边。仅持半偈。得悟证果。继道其母产时。还家不及。于半路中产子。继于途路之间。故名继道。大路者。母生二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弟无学。遣令还俗。其弟虽则还俗。常倚祇园门首。涕泪痛哭。佛怜而录之。令诵扫帚二字。诵扫忘帚。诵帚忘扫。每日久而诵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道。
难陀者。梵语此云善欢喜。又云牧牛难陀也。难陀有三。阿难陀即庆喜也。又云孙陀罗难陀。兼此牧牛难陀为三。以牧牛别余二难陀也。
阿难陀者。梵语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闻第一。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道。又闻宫中诞子。合国忻喜。因以立名。庆喜无染者。阿难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着。故名无染。从弟者。佛乃净饭王之子。阿难是白饭王之子。二王昆季。故称从弟。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经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尊者赞曰。佛法大海。流入阿难心是也。
罗睺罗者。梵语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又云执日障。此有二义。一者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尚未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胎。方遂本志出家。则佛被其障也。二者。罗睺罗六年在母胎中。皆因夙世。曾塞鼠穴。闭之六日。今报六年在母腹。则己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不能知。况凡夫乎。积行而人不知。故云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者。梵语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牛呞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呞。又五百世曾为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余报未尽。故称此名。受天供养。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凡夫观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者。梵语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应供第一。柰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旃檀钵安置刹顶。号于众云。有神力能取者。即当与之。宾头罗尊者。现神通取钵。佛呵责令不许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故云应供第一。
迦留陀夷者。梵语。此云黑光。黑光者颜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皆惊怕。佛禁夜行。由此制也。
摩诃劫宾那者。梵语。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房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诞生。又云劫宾那。初出家时。一心欲到佛处听法。行到半路。遭雨不能行。寄食于陶舍。又有一比丘来。共宿陶舍。彼比丘者。即佛化身。与劫宾那尊者说法。闻法悟道。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者。梵语。此云善容。寿命第一。善容者。颜貌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由往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终夭。又云。往昔曾施一病僧诃梨勒果。感报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中不死。复置釜盘不死。复掷于海中。大鱼吞之。为人所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烧。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亦称第一。
阿?楼?者。梵语。亦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灭。又云如意。天眼第一。无贫者。往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以来。贪眠。佛说法时。昏睡不醒。佛乃呵责。比之恐堕螺蛤。阿那律尊者闻之。当时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果。故云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者。例余千二百五十人俱也。诸大弟子者。即前十六尊宿也。各有德业因缘。前文叙明。并者。佛说此经。不但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弟子能闻。在会大士。及诸菩萨摩诃萨。亦皆同闻。
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云觉有情。觉有情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摩诃萨者。菩萨中大菩萨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皆称摩诃萨。非谓初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文殊师利者。梵语。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又云妙德。妙首者。华严经表三法门。曰信行智。妙首信也。所谓信为六度之头首。长养万行诸善根。妙吉祥者。行也。经云。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不为损恼。是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乃至十名妙吉祥。妙德者。智也。文殊是过去七佛之师。岂非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王位。名法王子。或问曰。凡菩萨皆称法王子。独称文殊何也。答曰。文殊大智独尊。凡诸经中常为菩萨上首故。佛例舍利弗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此经为智方能信受。一心念佛。始知修净业者。非是浅智浅识所能信也。
阿逸多者。梵语。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弥勒者梵语。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者。名也。具足当云慈无能胜。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即有慈心。又过去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修慈定。今释迦成佛。授记入兜率内院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既闻此经。龙华会上。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通无尽矣。
干陀诃提者。梵语。此云不休息。不休息者。修诸梵行。历恒河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未曾休息。又如来修进度时。名大师。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珠。诸天问言。抒海何为。答曰。得珠堕海。故抒取之。天云。海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不竭。我终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灭半。龙恐海干。送珠还之。此是不休息义。
常精进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度一切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未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此二菩萨。名虽有别。德业无二也。应知净业法门。务必菩提心而不退。方可德业成就也。要在制心一处。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无有弃舍之心。自然念成一片。无明业识渐渐消灭。唯有一句阿弥陀佛。历历现前。便是常精进菩萨。常精进便是不休息。不休息便是实相念。实相念即是无念无念。名为真念也。果能如是念佛。往生上品。决定无疑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者。结上例余同前。就当经则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等。例余则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表信。凡求净因。信为最先。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杂者。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转菩提也。不休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乾陀梵行。观经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因者。列诸菩萨。非无因故。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诸天梵众。皆能同闻。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乃忉利天为欲界主也。过去迦叶佛欲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助之。今天主。即女人也。统四方三十二天。即三十二人也。无量者该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六道一切众生也。俱者。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
○序分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经。正宗之大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告者。无问自说。欲速说此法故。告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能信受此法。从是西方过者。从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过佛土。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过如是佛土。至十万亿佛土。言去此西方。远之又远矣。往往修净业者。念到此处。退失道心。自忖云。十万亿佛土。如何能到。故不行也。须知十万亿佛土。不劳弹指。即登净土。亲见弥陀。只要当人信得及。勤持佛号。久而久之。忽然心忘佛现。即过十万亿佛土矣。不见净土文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是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又云安乐清泰等。皆极乐义。又经云。佛土有四。一常寂光土。诸佛究竟。极果所居二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有余土。三乘人所居。四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所居。云栖云。今此极乐。是凡圣同居土。而亦同前三土。则通常寂光矣。盖真极乐。唯常寂光是。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曰阿弥陀。过去未来。皆有佛度生。度生之轨。曰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其国众生者。指极乐世界之众生。皆是有德之士。非谓娑婆世界之众生。若论娑婆世界众生。人人皆有佛性。自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失真性。所以背觉合尘。沉沦苦趣。作种种业。受种种苦。累生累劫。无有了期。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净土。则众生心而为佛性也。众苦者。苦是逼恼义。谓三苦。五苦。八苦。乃至百一十苦。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漏身。是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是为欲界苦也。二坏苦。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是为色界苦也。三行苦。谓此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是为无色界苦也。此是三界苦。是名三苦也。五苦者。谓生老病死苦是也。八苦者。一生居胎狱苦。二老厌龙钟苦。三病受痛疴苦。四死悲分散苦。五求不得苦。六爱别离苦。七怨憎会苦。八五阴盛苦。此是八苦也。百一十苦者。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苦中。又次第叠开。成五十五苦。合之为百一十苦。以上众苦。极乐皆无。是名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下文叙明。如实而言。苦既不立。乐亦何存。苦乐双忘。是平等法。如斯之乐。故名极乐也。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此正明乐事也。横曰栏。直曰楯。网是宝。罗是罗布。树皆成行。故曰。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皆七。悉以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周围严饰。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是故二句。先结前栏楯等。例下宝池。乃至风树等。种种庄严。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又舍利弗者。承上告舍利弗言。不但陆地庄严。有如是栏楯罗网行树。抑且池水庄严。亦复胜妙无比也。有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是名七宝八功德水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池底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四边者。中为七宝池水。周围四面为阶道。阶道者。离地曰阶。坦途曰道。楼阁者。重屋曰楼。岑楼曰阁。金银者。世间通宝。琉璃者。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去波罗柰国不远。即有此宝。玻璃者。此云水玉。即水晶也。砗磲者。此云大贝。乃海中介虫也。大者为宝。赤珠者。珠之红色。玛瑙者。或云丹丘野鬼之血所化。严者。整齐义。饰者。文彩义。以此众宝而严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者具有四色。谓青黄赤白等色皆有光。青莲华者。彼云优钵罗华。黄莲华者。彼云拘勿头华。赤莲华者。彼云钵特摩华。白莲华者。彼云芬陀利华。此华未开。彼云屈摩罗。此华将落。彼云迦摩罗。此华处中间开。彼云芬陀利。即白莲华也。车轮者。大小形相未定。随机所见。故云微。因果同时。处染常净。故云妙。华出金沙。香中之香。故云香。洁中之洁。故云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上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国中。为法藏比丘时。发大愿所修。大行无量功德。后三成就。皆同此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