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13 册 No. 0283 楞严经秘录》
卍续藏第 13 册 No. 0283 楞严经秘录
No. 283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一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将释以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经文。初又二。初大佛下法题。二唐天下人目。今先释法题。
题中大佛等二十字。乃一经之总名也。就此一题有通有别。别题中云大佛等。乃据经而立。非无由也。如后第八卷中文殊请结经名。如来金口亲宣。即此一经而有五种。第一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第二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第三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第四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第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盖如来金口亲宣如此。经家就五题中存其三隐其二成是一题。则知大佛顶三字。略取第一题者。所谓存其一也。若夫第二隐而不存。又知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八字。全存第三题者。所谓存其二也。若夫第四亦隐而不存。又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八字。略取第五题者。所谓存其三也。如是可见如来以妙智说彼五种。经家以巧慧集此一题。故曰大佛顶(云云)。略叙一经之来由如此。若释其义。大佛顶之三字。古解甚多。今但举其一二。有云大之一字。盖赞楞严大定。以其最尊是胜犹如佛顶一般。故曰大佛顶也。若如是而释者。明指大是法体佛顶是譬喻。若以法喻而释。此大佛顶之三字。乃题是经之题。经是题之经。据何明文而有是义。唯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不言如大佛顶。以此则知以法喻释此三字乃不可也。又有云。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盖以三字分配三德。若尔则此三德。何经不谈。何题不阐。乃独以此三字割截分配。不唯于义不当。于文亦不稳。以此则知以三德释此三字亦不可也。毕竟何以谓之大佛顶。无他。即下文所谓常住真心者便是。这种尝住真心尔我现前。若圣若凡若染若净无不具者。良由旷大劫来因一念不觉。为彼无明动转。或于一切法念念分别。或于一切物心心贪爱。既曰分别。乃无过不招。又曰贪爱。乃无恶不造。因此招过造恶。常住真心本不生灭而翻为生灭。常住真心本无去来而翻为去来。于是流转三界。汩没四生。如环而无穷轮而不息。不唯众生者然。即阿难虽曰出家。乃见如来三十二相之相而发心。虽曰多闻。乃缘如来八音四辨之声而听法。所以遇登伽淫女亦为所转。闻梵天邪咒亦为取摄。究其所以。总由阿难不知尝住真心。唯以声色为事。以故遇如来即为如来转。见登伽即为登伽摄。是于如来欲救护之。非无大神通也。乃手不为之援。非无大乐说也乃。口亦不为之说。唯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咒而已。其故何哉。要阿难领会。佛既曰化。则所有三十二相之相相非相。咒又化佛所说。则所有八音四辨之声声非声。而如来之相尚云非相。而登伽之相岂得以相而为相乎。如来之声尚云非声。而梵咒之声岂得以声而为声乎。繇是可了内之见闻外之声色全体真宗无一可得。而常住真心自得显现。即就此常住真心这种廓彻圆融无不周遍。即是今题中佛顶之大也。就此常住真心这种灵明洞照无不明了。亦即今题中大顶之佛也。就此常住真心这种尊极高胜无不超越。亦即今题中大佛之顶也。如是大佛顶三字。全是常住真心之理体。皆因如来一番放光化佛说咒之所显现。所谓举事显理以象示意者此也。何等事。何等象。即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也。何等意。何等理。即尝住真心妙净明体也。今理既显即事亦理。意既彰即象亦意。以故称之为大佛顶也。然此大佛顶之理体何人得之。唯是如来。故即曰如来。如来者乃果人之号也。若夫众生背觉合尘。但如而不来。唯如来以妙明智合如来藏。亦如亦来。故称为如来。如来有三。一法身如来。所谓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是也。二报身如来。所谓以如实智契如实理。理如如智。智如如理者是也。三应身如来。所谓智与理冥能起其用。如月在天影临万水者是也。此三者皆能得之人也。若法身如来非得非不得。所得者即佛顶廓彻圆融之大也。报身如来非得而得。所得者即大顶灵明洞照之佛也。应身如来得即非得。所得者即大佛尊极高胜之顶也。则知如来乃得大佛顶之理体者也。故曰大佛顶如来。然此如来以何为因而能得之。故即曰密因。密因者。如来即以大佛顶理体以为因心。最为微妙秘密之者。如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既曰三摩提。名大佛顶。应知奢摩亦名大佛顶。禅那亦名大佛顶也。奢摩者。观一切法皆空。乃一空一切空者是也。三摩观一切法皆有。乃一有一切有者是也。禅那观一切法皆中。乃一中一切中者是也。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圆融不可思议。是为妙奢摩。乃报身如来。以大佛顶之灵明洞照理体为因者也。三摩。乃应身如来。以大佛顶之尊极高胜理体为因者也。禅那。乃法身如来。以大佛顶廓彻圆融理体为因者也。故曰大佛顶如来密因。然此修乃是性修。证乃是性证。以其性修。自不同凡夫偏乎俗。不同二乘偏乎空。不同偏渐偏乎中。如彼人等皆不得谓之修了义。唯如来全性起修。修性中之所具。方谓之修了义也。以其性证。自不同或证乎天魔外道者。或证乎声闻缘觉者。或证乎次第历别者。如彼人等皆不得谓之证了义。唯如来乃泯修在性。证性中之本有。方谓之证了义也。如是则知以大佛顶三。发之乎奢摩等三。还得乎法身等三。而显现大佛顶也。故合而言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就如来之果人所有如此。若就菩萨因人亦不外此。故曰诸菩萨。诸菩萨者。一往而言。有大小偏圆不同。故称曰诸。若在今经之所的指。始于干慧终于妙觉。中间有十信十住等五十七之伙。故云诸菩萨也。然此菩萨。亦以大佛顶性具理体发为行因。故曰万行。行以进趣为义。略言之即六度。广言之即八万四千法门。今处中而说但言万行。若众生有六蔽。从大佛顶性体行六度而对治之。若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从大佛顶性体行八万四千法门而对治之。今言万行者。若介尔一念心舍即是布施。一念心不犯。即是持戒。乃至一念心无痴即是智慧。六度既尔十度亦然。十度既然。万行亦尔。虽有万行。莫不从大佛顶理体而为修习。故言诸菩萨万行。则知如来果人之所以得果唯此大佛顶。菩萨因人之所以。成因亦唯此此大佛顶。如是若理若行若证无一不究竟坚固者。故曰首楞严。首楞严者是梵语。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何以见得一切究竟坚固。如下文。如来对阿难所明破妄心显真见。及夫三科七大一一显发。无非尝住真心妙真如性。又对富那所明妄之所起大性但遍。始以非心非空乃至非常乐我净一切法俱非。次以即心即空乃至即常乐我净一切法俱即。三以心空乃至常乐我净皆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唯一如来藏本妙圆心等。如此两番。岂非是理之究竟坚固者乎。又自阿难请问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而去。如来为其始则泛明二种决定。次则的指圆通本根。三则更示安立道场。如此三番。岂非是行之究竟坚固者乎。又因阿难请问干慧及四十四心乃至等觉。如来一一为其发明。岂非是证之究竟坚固者乎。如是若如来果人。菩萨因人。果人之果法。因人之因法。所有之理行证三。无往而不究竟坚固者。故曰大佛顶(云云)也。别题已竟。
经之一字乃通题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何谓契经。以一经所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又经者常也。法也。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经者。此方圣人所作谓之经。贤人所作谓之传。西方佛说谓之经。菩萨所说谓之论。以此代彼。故谓之经。又此通题之中。亦具通别二意。若佗方众生余根峻利。六尘皆可为经之体。如净名之香饭。食轮等者琺輪亦等。琺輪等者食轮亦等。即味尘可为经体也。如有土或放光或雨华。观此光与华者皆得悟道。即色尘可为经体也。如有土以天衣为触。触着身者亦得悟道。即触尘可为经体也。如众香国中。闻其香者亦得悟道。即香尘可为经体也。如有国土令诸众生但观诸法。于一念中亦得悟入。即法尘可为经体也。若娑婆世界之众生。余根俱钝。耳根独利。故下文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则知此土唯声尘为经体也。此就别言如是。若通言之。即此土亦可色尘为经体。如佛现在。闻法音而得悟者。乃声尘为经体。若佛灭后。所有教法唯纸墨传持。众生观此白纸黑字亦能悟入。即此土亦可以色尘为经体也。然又一往。声唯现在。色通灭后。若更推之。即灭后或从经卷中得者。乃属色为经体。或从法师及善知识闻而得入者。亦可声为经体也。如是则知此土声色二尘皆通现在及灭后耳。上来因果并称。通别合举。故曰大佛顶云云也。
若约五重玄义而释。此题人法为名。常住真心为体。微密观照为宗。破妄显真为用。圆顿生酥为教相。及夫通别各有教行理三。义皆可见。释法题竟。
人目具如通疏及诸部。不复委记(圆)。
二经文分为三。即序正流通也。自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为序分。自阿难见佛至十卷将末不恋三界。为正宗分。自阿难若复至尽经。为流通分。初又分二。初证信序。即如是等。二发起序。即时波等。初又有六。所谓经前六事也。如次释之。
初如是二字。是所闻法体也。亦指法之词。又信顺之语。指法者。前指乎一题之略。后指乎全经之广。谓如是之题如是之文虽总别有殊。其所诠者同一法体耳。信顺者。如世间之事。信者言此事如是。不信者言此事不如是。今经法体。为九界众生宜信顺者。故言如是也。此就一往。若欲深明其义。所谓不异名如。无非曰是。今经所说心见五阴乃至七大。皆即尝住真心妙净明体。岂非不异名如。唯此尝住真心妙净明体。岂非无非名是。如此如是方是今经之法体也。
次我闻二字。是能闻之人也。谓上如是法体。非他人闻。乃我阿难所闻耳。我以主宰为义。有分别我憍慢我名字我。三种不同。阿难闻此经时。已证初果。见惑已断。则无分别我矣。结集之时。已证四果。思惑已尽。亦无憍慢我矣。既无二我而云我者。唯为传持教法弘宣经典。不妨无我中立一个我。所谓名字我。亦即真我也。
三一时二字。是说经时分也。不言某某时但云一时者。如西土称三际。此方分四季。乃彼此正朔不同。又人间五十昼夜为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五十昼夜为忉利天一昼夜。乃人天长短亦异。所以止称一时也。若更推之。乃机教相逗感应道交为一时耳。
四佛之一字。是谈经教主也。以其十身圆证三觉圆满如莲华开若大梦觉最尊最贵超然独立是为之佛。即释迦牟尼耳。
五在室罗等。是宣说处所也。梵语室罗筏。此云丰德。其物也有货财欲之丰。其人也有解脱多闻之丰。故为丰德。
六与大等。是同闻伴侣也。分为三。初声闻即与大去。二缘觉即复有去。三菩萨即十方去。初又分五。即举类示数显位叹德列名也。如次释之。
初与大比丘众举类也。义与尝同。但云大比丘者。盖此经列众应从大乘。若非大乘则内秘外现不彰。如法华当约小乘。若非小乘则开权显实何着。所以自举类至列名皆大乘也。
二千二百等。示数也。可知。
三皆是等。显位也。无漏有二义。一渗漏。二漏落。于法性理一一持而不失。故无渗漏。生死烦恼不使落于其中。故无漏落。若就烦恼生死明无漏。不漏落于见思无明二种烦恼之因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果耳。罗汉具含无生杀贼应供三义。所谓多含不翻仍称罗汉。无生者。若小乘断见思烦恼之子缚。使分段果缚不复更生。今大乘一入初住。分断无明。分见中道。了知生本不生灭亦无灭。故谓之无生也。杀贼者。贼以劫夺为义。以其烦恼能劫夺功德财及法身慧命耳。在小乘止杀见惑之八十八使思惑之八十一品。今就大乘。不唯杀见思。更杀无明。故谓之杀贼也。应供者。在小乘止应供天上人间以作福田之主。今大乘应供九界众生以作福田之主。如法华云。我等今日真阿罗汉应于其中而受供养也。具有大乘无生等三义。不曰罗汉乃曰大罗汉耳。
四佛子等。叹德也。分二。初佛子去正叹。二从佛去转叹。虽有二番。总以显位中无生等三为叹耳。正叹中。住持二字叹无生。善超一句叹杀贼。能于二句叹应供。佛子二字直贯三句。言佛子者。如来是法中之父。声闻是法中之子。如世间克绍箕裘克传书礼者是克家之子。今在法中。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法王果位。能承法王家业。是传法之子。故称佛子。住持者。其人既证无生。全显中道。不为空有二边之所动转。以观智为能住能持。以谛理为所住所持。所以约住持叹无生德也。善超诸有者。因果不亡曰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以见思之因定招分段果故。若小乘既杀见思贼之因。不复受分段死之果。乃超乎界内三有。今大乘分杀无明贼之因。分断变易死之果。更超乎界外三有。故曰超诸有。所以约善超叹杀贼德也。能于国土等者。其人既能应供九界。使诸众生见之。莫不以其威为畏以其仪为则。则一切众生无一不成就其威仪矣。故曰能于(云云)。所以约威仪叹应供德也。正叹如此。
二转叹中。初从佛二句。转叹住持所以。二严净二句。转叹善超所以。三应身四句。转叹威仪所以。初中意谓何以为佛子住持。乃转云从佛等也。佛有不思议三轮。身为神通轮。口为说琺輪。意为鉴机轮。轮有摧碾之义。身口意三皆能摧碾众生恶业。故喻如轮。以己所证度入他心。是为之转。佛子助佛宣扬。故云从佛转轮。如来一期化导。有如是之教法可说。有如是之众生可度。其既助宣。即以应说之教法应度之众生遗付嘱累于彼。故云遗嘱。倘中间机教少不相逗。及说法度生二相不亡。尚不堪遗嘱。那得妙堪遗嘱。今能以如是之教契如是之机。机教相逗。人法相宜。虽曰说法无法可说又不妨终日说法。虽曰度生无生可度又不妨终日度生。故不曰堪遗嘱。而更曰妙堪遗嘱。如是。若非住持中道何能若此。以故从佛二句转叹住持之所以也。
次中。意谓何以为善超诸有。乃转云严净等也。严以严饰为义。谓善无不备。净以净洁为义。谓恶无不去。毗尼此云律法。即禁止之义。如世间之律条也。于毗尼中大小开遮作止持犯一一明了。所谓善无不备之严饰义也。又就大小开遮等。不唯摄身不行。亦且摄心不起。乃至摄相亦亡。所谓恶无不去之净洁义也。故曰严净毗尼。如是。则诸有之若因若果无不超起矣。自既如此。还化三有众生亦严净其毗尼。尊无不备者备之。恶无不去者去之。亦超越三有之若因若果。故曰弘范三界。如是。若非善超诸有何能若此。以故严净二句转叹善超之所以也。
三中。意谓何以为成就威仪。乃转云应身等也。能于十方世界随类现形。使众生见者无不度脱烦恼之集因生死之苦果。故曰应身(云云)。不唯现身十方。更能现身三世。使众生见者所应拔之苦无不拔之。所应与之乐无不济之。而超越乎烦恼尘坌生死牵累。故曰拔济(云云)。上云度脱众生。下云越诸尘累。文互显也。以越诸尘累众生得以度脱。以众生度脱尘累得以超越。但约人约法异耳。如是。若非有威可畏有仪可则何能若此。以故应身等转叹威仪之所以也。上来正叹转叹。其声闻之德无不明矣。
又可佛子二句为总叹。住一心中所得之三智。持一念中所显之三谛。不超而超超过九界众生。如是。乃佛子之住持乃佛子之善超也。能于下别叹。初二句定也。二二句慧也。三二句戒也。乃无作三学耳。应身等四句结其普利也。不止一土故云无量。亦及三世故云未来。所谓化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也。
五其名等。列名也。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得名。在大众为智慧第一。今楞严观眼识而入圆通者也。目连此云大菽氏。在大众为神通第一。今楞严观意识而入圆通者也。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身子之舅。在大众为论议第一。今楞严观鼻识而入圆通者也。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那即西方男名。尼即西方女称。富楼那此云满。即其父也。弥多罗尼此云慈。即其母也。连父母得名。故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为说法第一。今楞严观舌识而入圆通者也。须菩提此云空生。其初生也库藏俱空。及出家也解法相空。在大众为解空第一。今楞严观意根而入圆通者也。优波尼波陀此云尘性空。今楞严观色尘而入圆通者也。此之六人。乃千二百五十人中之首。故称上首。
二缘觉。文虽略亦应约大乘释。初心即有学也。有学之研真断惑。不唯研偏空之真。亦研中道之真。不唯断见思之惑。亦断无明之惑。在无学之真穷惑尽。不唯偏空之真穷。乃圆中之真方穷。不唯见思之惑尽。乃无明之惑将尽。如是则知顺观生起逆观迁灭。不唯观界内思议不思议两种因缘。更观界外思议不思议两种因缘也。又知举无学不云后心。举初心不云有学。亦互显耳。以其无学即后心有学即初心故。虽学之有无心之初后之不等。不前不后俱来法会。故曰复有(云云)。属诸比丘等。正出所为也。义应作声闻缘觉之总结。意谓。上来所明之声闻有如是之多若彼。缘觉有如是之多若此。适值乎休度自恣之日。所以同来佛所也。休夏者。僧当结夏今方解制。故谓休夏。出家宜乎结夏。其有三意。一若欲安心入道必须结夏。二若欲摄护生灵亦宜结夏。三若欲避诸讥嫌也应结夏。讥嫌者。世人或讥出家者。鼠鹊尚有巢穴行人反无处所(云云)。结夏虽一意涉乎三。则僧之结夏不可少也。自恣者。有人云。九旬禁足劳顿之后自宜肆散耳。若尔岂出家人之所应。当知自恣者。倘自犯律。或有见者或有闻者或有疑而未信者任其悉举。然后恭对佛前忏悔披露。故曰自恣。
三菩萨。始于十方至上首也。若恒沙菩萨等从通序。属诸比丘等属别序。文义间错。恐未便耳。咨决心疑者菩萨分内。不出解行证三。如似解而未解。似行而未行。似证而未证。于心有碍其道何进。以故当九旬禁足之后一一而咨决之。勿使犹豫在心有妨于大道也。乃咨是咨请属菩萨。决是开决属如来。师资并列。能所合举。故言咨决耳。慈严者。慈为可爱。能摄爱一切。严为可畏。能折伏一切。此一往也。若如实论之。德无不备曰慈。惑无不破曰严也。将求密义者。欲然未然谓之将耳。密义者。盖即指下之妙奢摩等三。及最初方便也。如来敷座等者。入定也。乃如来之身如金刚不可破坏故称宴。如来之心如虚空不可动转故云安。法筵清众者。就菩萨而言。已破无明已断变易故也。合大会而论。当自恣决疑已后。所有过??悉皆忏悔。所有疑惑无不消释。故云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者。谓如来一番入定必为说法。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为得未曾有也。迦陵仙音等者。如下文所明声尘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则声尘亦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如来已证此理。所有音声遍十方也。在如来固证法界之理。而菩萨亦早已得耳根圆通。不复待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虽在十方。自得闻佛音而来道场耳。文殊师利为上首者。自有上意。一能领众应供。二能将咒往护。三能腾疑代问。四能拣选圆通使当机可以修入。五能请结经名令后世得以受持也。
二发超序。分二。初时波等当机误堕。二如来等如来悲救。初又二。初误堕繇即时波等。二正误堕即尔时等。初又二。初时波去远繇。二唯有去近繇。初又二。初王臣设供。时波下也。二圣贤分应。佛敕下也。初又二。初时波下匿王。二城中下臣庶。
初匿王中。波斯匿此云胜军。亦云月光。舍卫国之主也。讳日者。一曰忌日。乃父死之辰也。有云。父死之日。倘或举之。为子者不胜哀悼。以是隐而不言。故云讳日。亦云忌日若尔。其子不欲闻父死日矣。岂是子乎。当知言讳日忌日。凡遇父死之辰。一切余事。禁而不行。隐而不言。所以称讳日亦名忌日。为其等者。盖匿王为父营齐以资冥福。可谓极其孝也。不款他所请至宫掖。可谓极其肃也。不遣臣下自迎佛来。可谓极其诚也。广设珍羞无上美味。可谓极其丰也。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可谓极其敬也。其既如是。盖佛之自应不可免矣。
二臣庶可见。盖王臣俱设供。以其是自恣日也。
二圣贤分应。问如来自应王家。来文殊领众应诸臣舍。盖限以佛应王请。僧应臣斋。似不平等。佛菩萨岂不平等耶。答佛是法中王也。王是人中王也。臣是人王之臣。僧是法王之臣。以法王应人王。以法臣应人臣。乃极平等非不平等也。
二近繇分三。初唯有下远行无供。二即时下平等行慈。三经彼下正行乞食。
初远行无供中。先受别请者。有人云。阿难曾为侍者自有三愿。不受别请是其一也。云何今受别请耶。答涅槃经明不受别请。不随如来受别请。非谓自耳。既有上座等。足见其日无一人不应请矣。云先受别请及不遑僧次者。盖僧次论心。心有广狭故。别请应田。田有优劣故。若就田而言。供多诸凡夫僧不若供一修十善者。供多诸修十善者不若供一得初果者。从是而去传传转胜。若就心而言。供多诸阿罗汉不若于僧次供一凡夫僧。以此可知别请专约所供之福田优劣。所以简取以为别请。僧次唯从能供之心量广狭。所以应依僧次不宜简别。上座是同辈也。阇黎是轨范也。佛制二人比丘远行。防其毁犯严其行止耳。云独归。正见其无上座与阇黎也。无供。见其不遑僧次也。今阿难既受别请而不预僧次。及乞食而又无伴无供。乃误堕近繇之一也。
二平等行慈中又二。初行乞即时等也。二出意即阿难等也。
初中云即时等。叙乞食之仪轨也。心中等。叙乞食之心愿也。初求而又云最后者。似乎不解。然初求。在阿难方将乞食作念之时。最后。在王臣设供虽有不同总为最先。除王臣外未设供者为最后耳。檀越者。檀即檀那。亦即布施。越即超越。盖从来己之所有念念不欲与人。是为悭。他之所有念念欲得于己。是为贪。繇此悭贪无业不造。无苦不招。则知悭贪乃生死苦海之本。今不唯不贪他有。且破悭囊而为布施。生死苦海从此得超越矣。故名檀越。方行等慈者。方即法也。如来具有平等大慈。阿难意欲法而行之。故称方行等慈。正是阿难作想之处。故云发意等(云云)。若内有净秽贵贱之心。外有净秽贵贱之境。心境隔别。能所对待。安能圆成平等。盖阿难期欲心境双亡能所绝待。方是如来平等行慈。而众生之无量功德得圆成也。
次出意中。谓阿难欲行如来等慈。非出无因。实仰体如来呵诫之意。故曰已知(云云)。良繇空生迦叶一富一贫两不平等。内有拣择之心。外有贫富之境。所谓心境隔别能所对待。是不均平非均平也。是有遮非无遮也。钦仰等者。如彼二人。既舍富从贫未免以贫而遮富。又舍贫从富未免以富而遮贫。于是使贫者不无生谤。富者不无生疑。今欲平等。贫不遮乎富。富不遮乎贫。贫富两不相遮。疑谤得以远离。此乃如来意。阿难欲行故云钦仰及开阐也。
三正行乞食中。肃恭斋法者。如分卫经云。入城不见城相。见人不见人不相耳。
二正误堕中。尔时等者。阿难初果圣人。云何为淫女所转邪咒所摄。以其但破分别之见惑。未破贪爱之思惑故。究极而论。良繇阿难虽曰发心乃见相而发心也。虽曰听法乃缘声而听法也。既因见相发心。虽如来三十二相之相与登伽淫女之相不同。其能见之心则一。既因缘声听法。虽如来八音四辨之声与梵天邪咒之声有别。其能听之心不殊。以故昔日为如来转凡入圣。今日为淫女转正入邪。总不出声色二字。以娑下出其能摄所以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也。其于先世从梵天得此邪咒。登伽亦习此咒。以此咒而摄阿难。故云以娑等也。淫躬等者。以登伽通身淫态谓之淫躬。以阿难专持戒法谓之戒体。既云淫躬抚摩将毁戒体。盖登伽将欲淫犯阿难。非阿难将欲就于登伽也。如下文云。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及后文云。心清净故尚未论溺。诚可验也。
问云何此经借阿难大权示堕淫室为发起耶。答佛菩萨度世。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逆顺关头。纵横自在。良繇淫欲一着乃生死根本最为深害。故下文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从此生。死从此死。头出头没了不知觉。乃如来恐其丧法身殒慧命。故叮咛告诫为保护之。然昏迷者终不得悟。因此小而丧身丧家。大而失国失天下。乃至危妻子辱父母者不可胜数。其法身慧命安得保乎。是故今经借阿难之大权示现。于昏眠睡中忽喝一声。聋瞽中作一样榜。为后世之生死大海作舟航耳。
二如来悲救分三。初如来下斋毕旋归。二于时下放光说咒。三敕文殊下将咒往护。
初齐毕旋归中。如来知彼之知字。乃化他权智之鉴照也。余可知。
二放光说咒中。于时世尊等。若约修性。具有两种三德。世尊顶者。表法身也。以无相顶最广大故。百宝无畏光者。表般若也。以百宝光明普照耀故。光中出生宝莲。表解脱也。以莲花染净不二故。以此三法明性中三德。若夫有佛化身。表乎般若。以佛即觉离一切染故。结加趺坐。表乎法身。以趺坐入定寂照不二故。宣说神咒。表乎解脱。以咒之力不可思议故。以此三法明修中三德。初世尊等。皆就佛身故表性中三德。次有佛等。皆就化佛故表修中三德。总显本始不二修性相即也。以一经所谈理即法身行即般若证即解脱故。用两种三德以表发起耳。
三将咒往护中。问咒既神妙。何须往护令得脱耶。答咒虽神妙。如世之帝王。凡有宣布必须遣官。非诰敕之无力也。然此经以阿难误堕为发起。如来欲救不自说咒。转令顶中放光。光复化佛。化佛说咒。无他。总欲发起一经所以。举象示意。召事显理。举何等象示何等意。召何等事显何等理。当知如来法身无相不相。尽法界而言无非法身。如来般若无说不说。尽法界而言无非般若。如来解脱无现不现。尽法界而言无非解脱。良繇阿难迷而不觉昏而不知。见三十二相之相而发心。缘八音四辨之声而听法。如是根境历然能所不亡。唯是生灭非不生灭。以故遇登伽淫女之色。虽不同乎佛相。便为所转。闻梵天之咒。虽不似乎佛声。亦为所摄。佛意从来以指标月。今阿难反认指以为月矣。佛意从来以筌得鱼。令阿难反执筌以为鱼矣。到此田地无可奈何。只得作大方便以无相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咒。意欲阿难见光中化佛知三十二相之相不可以为相。闻化佛说咒知八音四辨之声不可以为声。然如来之相尚非相。而登伽淫女之相岂得为相。如来之声尚非声。而梵天邪咒之声岂得为声。于此不待转登伽而登伽自为我转。那更为彼所转。不待摄梵天而梵天自为我摄。那更为彼所摄。不唯悟如来之相相非相。即登伽之相亦相非相无非法身。又不唯悟如来之声声非声。即梵天之声亦声非声无非般若。此皆如来神力所现之大解脱。又知如来现非现无非解脱。无一而非是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若能了此。见色自不干乎色。闻声自不干乎声。见色不干色不妨终日见色。闻声不干声不妨终日闻声。方谓之闻闻。方谓之见见。所以下之所明。从破妄心显真见以去。五阴六入乃至七大。无一而非如来藏心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从是举象示意意无不彰。召事显理理无不着。以故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咒。如是则知序有性中三德而为发起。则正说所明究竟坚固之理可见矣。序有修中三德而为发起。则正说所明究竟坚固之行及究竟坚固之位又可见矣。更而言之。序有法身德。正说有究竟坚固之理。序有般若德。正说有究竟坚固之行。序有解脱德。正说有究竟坚固之证。所以发起是正说之发起。正说是发起之正说。苟有上根利智之人目击道存者。形教一番已得益矣。但中下未明斯旨。更有下文之声教耳。序分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