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0 1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义释]第十六 舍利弗经之义释》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罗门,以享信施之食而……乃至……离耽于阅兵等之观览。如斯亦是「不放眼」。此
是眼向下视。
「不彷徨」〔之句中〕,彷徨者云何?此处54 某者彷徨,具彷徨性。〔彼〕由庭园
向庭园……耽于长途之旅行、无目的地旅行。如斯是「彷徨」。或又有比丘,在僧伽
蓝中而彷徨,具彷徨性,无目的,无理由,掉举,心不寂灭,由僧房向僧房行……
乃至(一四九页参照)……语有无论。如斯亦是「彷徨」。「不彷徨」者,是舍断彷徨,
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以远离彷徨,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
不限定之心而住。喜独坐,乐独坐。彼勤励于内心之止(奢摩他),不轻视禅,具备
观(毘钵舍那),常赴于空闲处,静虑者而乐禅,专注于一境,应为重最上义者。此
是「眼向下视不彷徨」〔之义〕。
「多有警寤应励禅」〔之句中〕,励禅者由二方面成为励禅。〔即〕曰行、加行、
热心、使专心令生起未生起之初禅。行、加行、热心、专心令生起未生起之第, 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如斯,是「励禅」。目或又愈益习行、修习、多作已生起之初禅。
501 习行、修习、多作已生起之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如斯,亦是「励禅」。「多有警
寤」者,兹有比丘,昼由经行、坐禅而由诸障法令心遍净。于初夜由经行、坐禅由诸
障法令心遍净。于中夜右胁为下,如狮子卧而脚与脚重迭,有念有正知而作意起想
已而卧。于后夜起而由经行、坐禅而由诸障法令心遍净。此是「多有警寤应励禅」〔之
义〕
「勤舍自等持」〔之句中〕,
舍者,是于第四禅所有舍、放舍、舍置、心平等性
心安息、心之中庸。「自等持」〔之句中,等持者,〕是所有心之止住、住立、确立、
均衡、不散乱、不乱意、止、定根、定力、正定。「勤舍自等持」者,是勤于第四禅
之舍而有一境心、不散心、不乱意。此是「勤舍自等持」〔之义〕。
「断绝寻意乐后悔」〔之句中〕,「寻〕者,是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
不死寻、关系向他人之怜悯寻、关系利得恭敬赞叹寻、关系不轻贱寻之九寻。此等
谓九寻。由欲寻〔生〕欲想「意乐」,由恚寻〔生〕恚想意乐。由害寻〔生〕害想意
乐。或又由寻、思惟生无明意乐、不如理作意意乐、我慢意乐、无愧意乐、掉举意
乐。
后悔(恶作)是由手恶作亦是恶作(后悔),由足恶作亦是恶作,由手与足恶作
亦是恶作。想为被许之不可许者,想许者而不许者,无罪想有罪,有罪想无罪之事,
〔如斯误行为后悔于此。〕如斯所有恶作(后悔)、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意悔
502 恨、此谓恶作。又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
作与不作故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者云何?是「我令作身恶行,我已不作
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语恶行,我作意恶行,我作杀生,
我已不离杀生」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偷盗,我作邪欲行,我作妄
语,我作两舌,我作恶口,我作绮语,我作贪欲,我作瞋恚、我作邪见,我不作正
见」而生起恶作、心之后侮、意悔恨。如斯,作与不作故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
恨。或又「我无完具戒」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不守护诸根,我对食物
不知量,我不励警寤,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四念处,我不修习四正勤,我
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力。我不修习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
道,我不遍知苦,我不舍断苦之集,我不修习道,我不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
悔、意悔恨。
「断绝寻、意乐、与后悔」者,是应断绝寻、由寻意乐与后悔,应正断、舍断、
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断寻、意乐与后悔」〔之义〕。故世尊宣示:
眼向下视不彷徨 多有警寤应励禅
勤为放舍自等持 断寻意乐与后悔
一九 以语被叱责 有念应欢喜
对同梵行者 应破坏心栽
成善于非时 应发无非语
诽谤人人事 不可起此思 (九七三)
「以语被叱责有念应欢喜」〔之句中〕,被叱责者,是和尚、阿阇梨、同和尚者(弟
子兄弟)、同阿阇梨者(同门)、友人、知己、同辈又55朋友之叱责「友!此于汝不适
应,汝未得此,此于汝不适当,此非汝56戒之义」,〔如斯被叱责〕令现起念,应欢
迎彼之叱责、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譬如喜好华美性质之
年少少女又男,洗头镂莲华鬘、素馨鬘、真珠之实,以两手取上置于头之上部而欢、
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如斯令现起念,应欢喜彼之叱责、
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
叱责之语指示57罪 如见所(与)之慧者
如斯贤者应亲近 如同向人告宝藏
若对斯者为亲近 乃是由善不成恶
应教诫与应教训 非礼他人应遮止
如斯实被善人爱 为不善人所不爱
此是「以语被叱责,有念应欢喜」〔之义〕。
「对同梵行者,应破坏心栽」〔之句中〕,同梵行者是同〔学〕业,同受教,同学
504 者。对同梵行者,应破坏心栽者,是对诸同梵行者,应破坏害心、栽生(顽迷),应
破坏五心栽,应破坏三心栽,〔即〕应破坏贪栽、瞋栽、痴栽、应破坏、坏灭。此是
「对同梵行者,应破坏心栽」〔之义〕。
「成善于非时,应发无非语」者,是应出58智等起之语,应出伴义、伴法、有适
时之引例、有段落之语,应出59语、发、发语。此是「应发成为善语」〔之义〕。
「非于非时」〔之句中〕,时(限界)者,是(一)时限界、(二)戒限界之二限界。
(一)时限界者云何?不可语已过时之语,不可语已过限界之语,不可语60已过时
限界之语,不可语未到时之语,不可语未到限界之语,不可语未到时限界之语。
61时未到,过限界所语者,
彼如斯,时鸟之雏被杀横倒。
此是「时限界」。
(二)戒限界者云何?不可语〔贪〕染语,不可语(瞋)怒语,不可语痴蒙昧语,
不可语妄语,不可语两舌,不可语恶口,不可语绮语,不可说,不可话,不可说明,
不可言说。此是「戒限界」。此是「由善于非时,应发无非语」〔之义〕。
505 「诽谤人人事不可起此思」〔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与出家者、天、人。人人之诽谤、谗谤、毁訾、叱责、不称誉、不评制、戒
之毁失、正行之毁失、见之毁失、生活毁失之不可思。不可思起,不可起心思惟,
不可起作意。此是「诽谤人人事,不可起此思」〔之义〕。故世尊已示:
以语被叱责 有念应欢喜
对同梵行者 应破坏心栽
成善于非时 应发无非语
诽谤人人事 不可起此思
二○ 又更世间有五尘 有念学调伏其等
即色与声又与味 对香与触打克贪 (九七四)
「又更世间有五尘」〔之句中〕,「又」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
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五尘」者,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或又:
62贪尘非言为尘芥 尘为此贪同义语
贤者舍离此尘已 住于离尘〔佛〕教中
瞋尘非言为尘芥 尘为此瞋同义语
贤者舍离此尘已 住于离尘之教中
痴尘非言为尘芥 尘为此痴同义语
贤者舍离此尘已 住于离尘之教中
506 「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又
更世间有五尘」〔之义〕。
「有念学调伏其等」〔之句中〕,「其等」者,是色贪、声贪、香贪、味贪、触贪。
「有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念、忆持、沈潜、不忘、失、
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具此念、正具、达、正达、成、正成、
具备者谓有念者。「应学」者,是〔学必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边二学。增
上戒学者云何……乃至(一二一页以下参照)……此是增上慧学。
「有念学调伏其等」,有念者调伏其等之色贪、声贪、香贪、味贪、触贪,以折
伏、舍断、令寂灭、舍遣、令安息、以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顾念此等
三学而学,知而学……乃至(一二二页参照)……作证应作证而学、行、正行、受
持而行。此是「有念学调伏其等」〔之义〕。
「对色声味对香触打克贪」者,是对色、声、香、味、触应打克、克服、胜、蹂
躏、夺取、粉碎贪念。此是「对色与声又与味,对香与触打克贪」〔之义〕。故世尊宣
示:
又更世间有五尘 有念学调伏其等
对色与声又与味 对香与触打克贪
二一 比丘为有念 善使心解脱
对此等诸法 应与调伏欲
时时遍观法 彼成为专一
闇黑应害破 (九七五)
如斯世尊〔宣〕
「对此等诸法,应与调伏欲」〔之句中〕,「对此等」者,是对色、声、香、味、触。
「欲」者,是对〔五种〕欲所有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
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乃至……欲贪盖。「对此等诸法应与调伏欲」者,
是对此等诸法,应与调伏欲、折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对此等诸
法应与调伏欲」〔之义〕。
「比丘为有念,善使心解脱」〔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
「有念」者——是所有念、随念……乃至(三一二页以下参照)……正念、念觉支、
一行道、此谓念。此——具念……乃至(三一二页以下参照)……者谓有念〔者〕。
此是「有念比丘」。
「善使心解脱」者,是于初禅入定者之心由〔五〕盖而脱、解脱、善解脱。于第
二禅入定者之心由寻、伺而脱、解脱、善解脱。于第三禅入定者之心由喜而脱、解
脱、善解脱。于第四禅入定者之心由乐苦而脱、解脱、善解脱。于空无边处入定者
之心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而脱、解脱、善解脱。于识无边处入定者之心由空无
边处想、于无所有处入定者之心由识无边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入定者之心由无所
有处想而脱、解脱、善解脱。须陀含之心由有身见、疑、戒业取、见随眠、疑随眠
及彼之一同诸烦恼而脱、解脱、善解脱。斯陀含之心由〔麤之欲贪结、瞋恚结、〕
508 麤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彼之一同诸烦恼而脱、解脱、善解脱。阿那含之心由微俱
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一同之诸烦恼而脱、解脱、
善解脱。阿罗汉之心由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
随眠及彼之一同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而脱、解脱、善解脱。此是「比丘为有念,善使心
解脱」〔之义〕。
「时时遍观法」〔之句中〕,「时时」者,是心如掉举〔应修〕止时,心如等持〔应
修〕观时。
63时而策励心 又更抑制心
时而心喜悦 时而心等持
瑜伽者明察 时而舍置〔心〕
如何时策励 如何时抑制
云何喜悦时 云何〔修〕止时
瑜伽者舍心 云何以示时
心沈应策励 掉举应抑制
心如不安乐 斯时使喜悦
喜悦心不沈 于无掉举时
此应〔修〕止时 令内意安乐
64由此之方法 心为等持时
为等持之心 以慧常舍置
如斯之贤者 知时明察者
时时心之相 应为细观察
此是「彼时时」〔之义〕。
509 「遍观法」者,是「一切行无常」善遍观法,「一切行是苦」善遍观法,「一切法无我」
善遍观法……乃至(二二页参照)……「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且善遍观法。
「彼成为专一,闇黑应害破,如斯世尊〔宣〕」〔之句中〕,「成为专一」者,是一
境心、不散心、65不乱意。此「是专一」。「彼闇黑应害破」者,是令贪闇、瞋闇、痴
闇、慢闇、见闇、烦恼闇、恶行闇、暗黑者、无眼者、无智者、灭慧者、害敌党、
破不至涅槃者,应害破之、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世尊」者,是尊重之同
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
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法宝,颁与,
颁布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故是世
尊。或世尊在阿练若、在森林之边鄙而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景色,隐人而住,
适当之禅思受用,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
药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
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
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
510 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
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名非
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
缘者作,非由沙门、婆罗门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
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彼成为专一,闇黑应害破,如斯世尊
〔宣〕」〔之义〕。故世尊宣示:
比丘为有念 善使心解脱
对此等诸法 应与调伏欲
时时遍观法 彼成为专一
闇黑应害破 如斯世尊宣
第十六 舍利弗经之义释66 毕
于义品十六经之义释毕
注1 以下之故事详细Dhp A.III,216;杂阿含五○六经(大正二、一三四a 以下),增一阿含卷
二八(大正二、七○五b 以下)等参照。
2 声(Sarena)在底本虽有Sarena今从暹罗本。
3 以下底本六行为Vm.208所引用。
4 以下在底本虽无偈,今从暹罗本。本偈虽由S.I,79之引用,文字多少有出入。杂阿含一
一四八经(大正二、三○六a)参照。
5 本偈由Dhp.304之引用。Netti.II,法句经卷下(大正四、五六九c)参照。
6 以下五眼之说明本卷一二九页以下参照。
7 善觉性,本卷一三四页同文之注参照。
8 本偈由It.p.33之引用。MNd.360参照。
9 以下在底本虽无偈,今从暹罗本。出处不明。MNd.360参照。
10 以下之二偈由Sn.740-741;A’II,10;It.P.9;109之引用。DhsA . 364;SnA.64等参照。更后
偈出曜经卷五(大正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四、七七八c)等参照。
11 本偈由S.S,168之引用。杂阿含一一八九经(大正二、三二二b)别译杂阿含一○二经(大
正二、四一○c)参照。
12 知通者之故(abhinneyyataya)在底本虽有ananneyyataya大概是错误。今从暹罗本。
13 以下之诸说明大义释一、一三六页以下参照。
14 动(ejam)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evam今从底本二一页之间文。
15 本渴由Thag.202之引用。MNd.22认参照。
16 以下三诡诈事之文为Vm.24所略引用。
17 如何程度(Kivanto)此为givanto(吠)之字读解为Kivanto是一种Volks
Etymologie。
18 闻(Sunitva)底本之Sinitva为误植。
19 不可怖畏(bhayeyya)在底本虽有bhaseyya亦误。今从暹罗本。
20 就以下之文一三七页之同文之注参照。
21 就以下之文一三七页之同文之注参照。
22 就以下之偈亦同上。
23 就以下之文一三九页同文之注参照。
24 就本偈亦同上。
25 就本偈亦同上。
26 就三十二无用论一四三页以下及其注参照。
27 问行处(govaram pucchati)在底本虽有govara ti gocaram vuccati今从暹罗本
28 以下之文由S.V,147之引用。杂阿含六一七经(大正二、一七三a)参照。
29 以下之文由S.V,147之引用。D.III,58;杂阿含六一七经(大正二、一七三a)参照
30 戒与务之遍净(Silabbata-parisuddhi)底本虽单有Parisuddhi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31 本偈由Thag.223=323之引用MNd.67;CNd.415参照。
32 增上慧学(adhipanna-sikkham)在底本虽有udhipannam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33 不可怖畏(na bhayeyya)在底本虽有bhaseyya是错误。
34 燃火之教说(aditta-pariyaya)S.IV,19f参照。
35 车轴注油(akkhabhanjana)之譬喻S.IV,177参照。
36 伤之绷带(vana-paticchadana)之譬喻DhpA.I,375参照。
37 子肉之譬喻(puttamamsupama)S.II,98参照。
38 贤善一夜住(bhaddekaratta-vihara)M.III,187f参照。
39 七共法者(Satta sahadhammika)或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优
塞、优婆夷之七众。
40 闻(sunitva)底本之sinitva为误植。
41 不可怖畏(na bhayeyya)底本之na bhaseyya为误。
42 应打胜(abhibhavitabani)底本之adhibhavitaddani为误植。
43 精进发勤(viriyam parakkamam)在于Sn.有viriyam parakkamma(勤而精进)。
44 偷盗(adinnadanam)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adinnam今从异本。
45 明解而住,行彼(vibhutavibari taccariko)底本之vibhutaviharitaccariko为误植。
46 比丘(bhikkhu)在底本无此字,由异本及暹罗本补入。
47 本渴由S.I,199之引用。Mahavastu III.421杂阿含一三三一经(大正二、三六七c),
别译杂阿含三五一经(大正二、四八九c)参照。
48 如鹿无着而游行(Maga Viya asanga-carino)在底本虽有Magadha Visanghacarino
今从引用原文。
49 本偈虽由Thag.36之引用,文句甚有出入。今多从引用原文而译出。
50 有比丘(bhikkbu)在底本虽有bhikkhave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51 巧善(dakkha)底本之dukkha 为误植。
52 有念处(Patissato)在底本虽有Patissuto今从暹罗本。
53 在语者(bhanantam)底本虽有patibhanantam今从暹罗本。
54 某者(ekacco)底本虽有ekacco bhikkhu今从暹罗本。
55 朋友(Sahaya)底本之Sadaya为误植。
56 非戒之义(asilattha)底本虽有asilittha今从暹罗本。但此语似有何误,「非戒之义」
之译语不知正确与否。
57 以下之二偈由Dhp.76-77=Thag.993-994之引用。J.III,367参照。
58 智等起(nana-Samutthitam)底本之nanamutthitam为误植。
59 在底本及暹罗本此前虽有atthasamhitam之语,今从异本而除去。
60 不可语已过时限界语(Kalavelatikkantam Vacam na bhasayya)底本虽无此句,由
异本及暹罗本补入。
61 本偈由J.III,103之引用。
62 以下之三偈虽不知其出处,在SNd . 208 ;J.I,117f;Vm.288;DhpA.I,246等亦出。有部毘奈
耶卷三一(大正二三、七九七a)参照。
63 以下之诸偈不知其出处。
64 由此之方法(etena yev’upayena)在底本虽有etena yeva payena今读如上。
65 不乱意(avisahata-manaso)底本虽有avihatamanaso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66 毕(Samatto)底本及暹罗本虽无此字,今由异本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