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法华经持验纪卷上(周克复)
法华经持验纪卷上
同善道人周克复纂
男周石校
潜确居士陈济生参
晋炖煌郡释昙摩罗刹
华言法护。本姓支氏。八岁出家。诵经日万言。志弘大道。遍游西域诸国。赍梵经还中夏。遂译出贤劫正法华诸部。晋武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忽以秽触而竭。师徘徊叹曰。人以凉德。遂使清泉辍流乎。言讫。泉流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时称炖煌菩萨。
晋释鸠摩罗什
华言童寿。天竺人也。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年十二至沙勒国。说法之暇。专务方等。于是声满葱左。龟兹王迎还国。请开方等经奥。师为推辨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听者莫不感悟。苻秦时。太史奏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智入辅中国。即遣使求之。后秦弘始三年十二月。迎师至长安。止逍遥园。译妙法莲华经。义皆圆通。众心惬伏。续出小品金刚般若等经。及诸论。凡三百余卷。师雅好大乘。志存敷广。将终语众曰。愿所宣译。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晋义熙五年。卒于长安。依外国法阇维。薪灭形化。惟舌不灰。
晋天竺比丘摩诃罗
读摩诃衍。德行弥著。国王正信。常布发掩泥。令蹈其上。或白王。此人不多读经。何大供养。王曰。我曾于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到其所。见彼在一窟中。读法华经。有金色光明人。乘白象王。合掌供养。我方近即不见。因问比丘。以我来故。金色人灭耶。比丘云。此是遍吉菩萨。遍吉自言。若有人诵法华经。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读是经。遍吉自来矣。遍吉即经中普贤菩萨也。我闻是已。礼足而退。是故我今勤当供养。
晋长安释跋澄
年二十出家。根器鲁钝。誓诵法华。日记一行。或半偈。如是勤苦。至八十岁。方通一部。一日忽见朱衣神人持疏云。天帝奉迎大德。师曰。生来诵持。专祈极乐。忉利虽胜。非所愿尔。神乃辞去。又一夕梦七宝大塔。身居第五层。望见七宝城阶。无有涯际。有二金刚神。执杵而立。青衣数十。手执白拂。拂阶道云。是西方宝城。来迎跋澄。梦觉。即命以衣钵营大众斋。问曰。汝等此时见千佛否。众云。不见。又问觉非常香气否。众云。咸闻。言已。向西寂然而化。
晋释慧远
姓贾氏。雁门人。闻沙门释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遂投簪受业。精思讽持。太元六年。至庐山。止龙泉精舍。欲建兰若。尚乏良材。感山神现梦。一夕大雷雨。天明则木积如林矣。刺史桓伊惊其神异。乃为建刹曰东林。殿曰神运。师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遂与慧永慧持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又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业。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有慧义法师者。强正少可。尝至山。值师讲法华经。欲致难问。辄内悸流汗。出曰。此公言貌。诚可敬服。西土诸僧。咸称汉有大乘开士。每东向致礼。师三十余年。克志西方。三睹圣相。默而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八月六日也。所著有庐山集十卷。
晋释慧持
远公同母弟也。年十八。师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尤精法华。豫章守范宁。尝请师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留之。师曰。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至成都。居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至宋致和三年四月。嘉州奏风折大树。有僧在定。敕送至京师。八月入内译经院。鸣金磬出其定。僧曰。我东林远公弟慧持也。西游峨眉。因入定于此。问欲何归。曰陈留。即复入定。徽宗令绘像颁行。仍制赞云。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晋释僧睿
冀州人。游学诸方。遍历天竺国界。还关中。从罗什咨禀经义。什翻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师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法华。听者推服。元嘉十六年。面西合掌而逝。众见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自室中出。
晋剡东释法崇
姓竺氏。少入道。以戒节见称。笃志经论。尤长法华。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天人。诣师请戒。因舍所住山为寺。师居少时。化洽湘土。后还葛岘山。茅庵涧饮。禅慧为乐。著有法华义疏四卷。
晋彭城郡释道融
从什公入逍遥园。参详新译法华。随开讲席。什自听之。叹为殊伦。与释昙影。俱有法华文疏。并行于世。影师善讲正法华。及光赞般若。每一阐扬。听众千数。亦助什译经。甚为推重。
晋释昙翼
余杭人。初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翔集座隅。如听经状。七年雉殒。志[療-(日/小)+土]之。夜梦一童子拜曰。因听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家矣。王氏一日设斋。志乃踵门。儿曰。我和上来也。志抚之曰。此我雉儿也。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毛三茎。因名以翼。七岁出家。十六剃发。初入庐山依远公。继往关中。师罗什。义熙十三年。东还会稽。入秦望山。结茆庵。称法华精舍。专诵法华。越十二年有女子披彩服。携笼盛一白豕。大蒜两茎。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夕矣。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甚力。女哀鸣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腹疼。求师按摩。师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真如水中月。不可染污也。既而天为雨华。地皆震动。太守孟觊方晨起视事。忽见南方祥云。光射庭际。知普贤示化。遂以闻于朝。敕建法华寺。即今天衣寺也。师既化。漆其身留山中。
晋京师瓦官寺释法旷
俗皋氏。寓居吴兴。风操超卓。尝为师礼忏。至第七日。感五色光明照室。所苦即差。后止於潜青山石室。每言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谢安为吴兴守。恒往展敬。简文帝召问起居。时彗见。帝以咨师。师竭诚忏禳。俄而星没。兴宁中。东游若耶。止昌原寺。拯救疾苦。莫不如响。人每见师行坐间。有鬼神数十。翊卫前后。
晋西蜀石室山释法绪
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入蜀。居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见而不伤。诵法华维摩光明三经。尝处石室。且禅且诵。忽于盛夏右胁而逝。七日不坏。乡人为起塔。一夕放光。照彻数里。
晋释法义
姓竺氏。髫龄入道。研精法华。后出京。大启讲筵。兴宁中。还江左。憩会稽保山精舍。咸安二年。忽感疾。诵经不歇。常存念观音。夜梦一道人。为出肠胃。洗涤垢秽。洗已。还纳腹中。觉即痊愈。
晋建兴二年。长沙县西百余里。陆地生青莲花两本。道俗争观。因掘其地一丈二尺。得一瓦官。莲出坏处。斫视之。青莲根茎。生髑髅齿骨间。父老云。昔有僧不知名氏。诵莲经万余部。不疾而化。以瓦为官。此其是矣。众因建寺名瓦官
晋刘程之
字仲思。彭城人。初解褐为府参军已。入庐山。倾心自托。朝议加遗民号。与远公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等。结莲社共修净土。镵石为誓。又著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慰接摩顶。一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华青白。其水湛湛。一人项有圆光。胸中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非常。及寤。犹觉异香发毛孔。叹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数百遍。既而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弥陀慈父。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复次供妙法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繇持此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面西合手而逝。时义熙六年也。异香郁然。七日而息。远公为撰纪德碑。
宋罽宾国沙门求那跋摩
华云功德铠。年二十出家受戒。诵法华及诸经。百余万言。元嘉元年。随商舶便风至广州。文帝知之。敕州郡资发。路由始兴。驻足虎市山。于山寺外别立禅室。山向多虎灾。自后去来无梗。或时值虎。以杖按头而去。尝于别室坐禅。沙弥往候。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亘室弥漫。生青莲花。光彩夺目。沙弥惊呼。忽无所见。八年正月。达建康。敕住祇洹寺。开讲法华。妙辨天逸。听者悉生解悟。其年夏。居定林寺。时有信者。采华布席。惟师所坐。华彩更鲜。众咸称为证圣。
宋释道生
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初入庐山。幽栖七年。时诵法华经。尝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于是钻仰群经。不惮疲苦。往关中禀承罗什。辨问超卓。咸称神悟。后入虎丘山讲经。至阐提皆有佛性。顽石皆为点头。又在半塘。诵法华经。有一童子从师出家。亦诵法华。无何童子命终。因[療-(日/小)+土]于林。一夕闻诵经声。乡人异之。启视乃获一舌。生青莲华。因是起塔。后葺成寺。(即今半塘寺)高启为咏诗云。黄土但埋骨。岂能埋性灵。昔闻宿草间。曾吐莲华青。身归长夜台。口诵西方经。寻迹殊窅窅。闻声每泠泠。寒灯照空塔。时有山僧听。应使邻冢闻。沉迷尽皆醒。
宋释法庄
淮南人。少为远公弟子。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学。元嘉初。止道场寺。性率素。止午食而已。诵涅槃法华经。时感天神来听。每后夜讽诵。比房常闻师室前。有兵仗翊卫声。
宋释慧庆
竺姓。广陵人。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思益等经。每夜讽持。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元嘉中。渡江遇风。舟将覆。师惟诵经不彻。觉舟在波涛中。迎飙截流。如有人牵之。倏忽抵岸。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扶风人。为师病。同侣三人。入河南霍山采钟乳。探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灭。冏默诵法华。凭诚乞济。又存念观音。有顷见光如萤火。追之。遂得出穴。后作普贤斋。有二僧来礼佛。出门飞空而去。众皆惊异。
宋释昙谛
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汉末附中国。后徙吴兴。父彤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一僧呼黄为母。寄麈尾拂。并铁镂书镇二枚。及觉。见二物具存。因孕生师。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师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曰。忘之矣。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法华奥旨。辩若悬河。尝随父至樊邓间。遇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尊宿名。师曰。曩昔和尚。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遭野猪所伤。今忽逢汝。不觉失声耳。[契-大+石]初不记忆。乃询彤。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先师为姚苌讲法华经。贫道为都讲。苌赠先师二物。因追思弘觉入灭。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事。弥增悲仰。师晚入吴武丘寺。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后还吴兴。闲居涧饮。二十余载。元嘉末。示寂于山。
宋释昙邃
止河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正法华经。日一遍。尝夜中忽闻叩户云。请师九旬说法。师不许。固请乃赴。犹在眠中。不觉身已在白马坞神祠中矣。并一弟子俱在。自尔每日密往。人无知者。后寺僧于祠前过。见两高座。师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讲说声。又闻奇香。于是共传神异。至夏方竟。
宋释普明
临淄张氏。少出家。禀性清纯。忏诵为业。诵法华经。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六牙象在其前。
宋释宝通
梵行精修。长诵法华经陀罗尼品。久而灵异。时杨桥村有赵姓妻。为魅所凭。请师诵陀罗尼品。有神现形。呼其鬼受责。赵妻得差。后病再发。师往。见所责鬼在前。师曰。前已诫治。那得再来。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鬼叩头哀乞去。病遂愈。
宋释僧登
止庐山大林寺。通诵法华。昼夜不息。一日忽见空中有一银殿。渐下于房。忽变金殿。师遂入殿。坐起经行。如是三载。远近从化。为人说戒。口放光明。一日出外归。谓弟子曰。今登金殿不复出也。即翛然脱化。异香弥月。
宋释法慧
本姓夏侯氏。秉志精苦。律行冰严。大明末。东探禹穴。隐天柱山。诵法华经。日周一部。志耽人外。楼居三十余年。王侯税驾。止拜门而返。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相引接。诵经处。恒有彩云笼于空中。
宋释慧亮
少有清誉。立寺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学徒云集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之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悟。将绝复兴。著玄通论行世。
宋扬州释慧果
少以蔬素自节。太始中。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圊侧见一鬼致敬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厕鬼中。法师慈悲。望垂拔济。有钱三千埋柿树下。愿取为福。师告众掘钱。为造法华经一部。后复梦鬼云。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谢而去。
宋京师释慧益
广陵人。孝建中。止竹林寺。诵法华经。精勤苦行。誓焚身。效药王菩萨故事。帝遣使劝不听。大明七年。以佛生日。诣阙辞帝。嘱以佛法。乃于钟山置油镬。以吉贝缠身。手自执烛以然。诵药王品。火及眼。方声绝。时闻笳管之声。异香芬馥。帝夜梦师更嘱付护法。翌日设大会。敕于焚身处建药王寺。
宋释僧瑜
余杭人。初于庐山南岭。建招提精舍。常持法华。孝建二年六月。谓众曰。结累三涂。情形之故。情将尽矣。形亦宜捐。药王之辙。独何远哉。遂别众入柴龛。端坐诵药王然身品。发炬以焚。众见紫气腾空。旬日所焚处生双桐。识者谓娑罗双树之兆。
宋尼慧玉
长安人。住江陵牧牛寺。诵法华楞严等经。旬日通利。元嘉中。焚香礼佛誓曰。若诚心有感。舍身之后。得见佛土。七日之内。愿见佛光。至第五夜。寺东林树。忽现光相。形色赫然。众叹希有。
宋元嘉时。尼道寿诵法华满三千部。每见空中有光明宝盖。垂覆己顶
宋蜀都罗玙妻费氏
少诵法华。勤至不倦。后病心痛垂绝。属纩待时。俄梦佛手摩其心。应时而愈。家众俱睹金光。亦闻香气。
宋简静寺尼智通
舍戒适梁群甫。生子七岁。家贫无衣。思为尼时。有素绢所书法华经。即练捣为衣着儿体。忽遍身生疮。白虫周咂。号叫旬日而死。闻空中语云。坏经为衣。得此华报。果在地狱。亦元嘉中事。
宋王玄谟
太原祁人。元嘉中。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将见杀。梦人告曰。能诵法华普门品观音神咒千遍。可免。既觉。诵之不辍。忽报停刑。后官至开府。
宋元嘉四年。初都人孙彦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惠称。常诵法华。忽见江浦有光。掘之。得金佛一躯。先有铭曰。建武六年庚子。官寺道人法新造。盖法新乃妾之前身也。
齐永明中。扬州高座寺释慧进。吴兴人。少雄勇任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布衣蔬食。誓诵法华。用心勤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先障。经愿既满。病亦良已。后愿回此诵业。获生净土。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年八十余。无疾而化
齐释弘明
会稽人。贞苦有志节。永明中。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经。修习禅定。六时不懈。每旦瓶水自满。实诸天童子为给使也。每坐禅。虎尝伏室内。见师端然不动。久之乃去。
齐释法匮
姓阮。吴兴於潜人。出家枳园寺。朴然自守。不涉世事。长诵法华。每斋会得直。聚以造旃檀佛像。像成。自设大会。其本家侨居京师。是旦还家。又至定林。复还枳园。后三处考覆。皆见师来中食。实是一时。而三处赴焉。尔日晚还房奄逝。体甚香软。手屈二指。众咸悟其得果。因为起枳园寺塔。时齐永明七年。
齐释慧豫
黄龙人。游京师。止灵根寺。诵法华经。为救苦之津梁。尝于寝室。见三人扣户。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豫问何为。答曰。法师应寂。故来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满。无疾而卒。齐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齐释超辨
姓张。炖煌人。幼而神悟沉静。诵法华为常课。闻京师佛法大振。由巴楚达于建业。止定林寺。闲居壁坐。三十余年。诵法华经。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余力。永明十年示寂。僧祐律师为造碑。东管刘勰制文。未几。葬所产青莲花一枝。
齐释慧基
姓吕。吴钱塘人。十五出家祇洹寺。厉行精苦。善小品法华。还止山阴法华寺。讲宣经教。学徒麇至。乃于会邑立宝林精舍。梦普贤放光接引。因造普贤像。并六牙白象形。竟陵王。尝询以法华要指。乃著法华义疏三卷。建武三年。示疾。弟子梦梵僧数人。踞砌而坐。云从大乘国来迎基和尚。泊然而化。
齐释僧侯
姓龚。西凉州人。少出家。即知苦节。从游京师。诵法华光明经。二日一遍。六十余年。禅诵无废。筑室后冈。为安禅所。居恒奇香异卉。不知所自来。人登其户。肃敬冥发。时谓戒神阴护之耳。永元二年。微疾不食。乃索水漱口。合掌趺坐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字云英。敦义爱古。博览经籍。世称笔海。与文慧太子。并精佛理。每招致名僧。讲诸经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诵法华经。冥感雅梵。有类陈思。著净住子二十卷行世。净住者。即梵语布萨。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齐刘虬
字灵预。南阳人。精信释氏。衣粗布礼佛。长斋课诵。六时不缺。建元初。诏征通直散骑侍郎。不就。注法华华严二经。自讲佛义。建武二年。征为国子博士。徙居江陵西沙洲。其冬正昼。俄有白云。徘徊櫩户之内。又有异香。及钟梵声。端坐而化。
梁释慧约
姓娄。东阳乌伤人。童时聚沙为塔。垒石为座。年十七剃染。剡令周颙侧席加礼。于钟山造草堂寺。延师居之。太宰褚渊。太尉王俭。请师讲法华胜鬘等经。大弘法教。渊遇疾昼寝。见梵僧云。菩萨当至。寻有道人来者是也。俄而师至。遂豁然病愈。性耽禅诵。感异香入室。猛兽驯阶。尝入金华山赤松涧。时嘱神光。魑魅弭息。天监中。帝从师受菩萨戒。至王姬道俗。著箓者凡四万八千人。尝受戒时。有一干鹊历阶而上。戒毕。然后飞腾。又有二孔雀。徐行至坛。俯颈听法。大同元年坐逝。建塔志公墓左。
梁释法云
阳羡周氏。七岁出家。俊朗卓绝。诵妙法华。研精累思。年三十。于妙音寺。开讲法华净名。机辨风生。学者辐辏。又尝于光宅寺讲法华经。忽感天华满空。下如飞雪。时志公道超方外。每来云所。辄停信宿。称为大林法师。尝言吾欲解狮子吼。师即升座剖析。志弹指赞曰。善哉微妙矣。仪同袁昂家。有尝供养僧。发愿欲如师慧解。夜忽梦一僧云。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那得卒及。
梁云光法师
未详姓氏。普通二年。诏于内殿讲法华经。天雨宝华。天监中。帝以亢阳问志公。公曰。云能致雨。帝因请讲法华。至其泽普洽。雨即大霪。高下沾足。
梁释道琳
山阴人。有戒行。善法华涅槃。吴国张绪礼事之。天监中。居富阳泉林寺。寺有鬼怪。师至。鬼即销灭。弟子慧韶为屋所压。头陷入胸。师为诵法华经祷之。韶夜梦两胡道人。拔出其头。旦遂平复。众咸服其神感。
梁释法懔
姓严。枝江人。出家玉泉山寺。常诵法华。分卫一食。不卧常坐。荷锡远游。庐峰台顶。衡岭罗浮。无远不届。栖息穷岩。一志禅定。尝往岱岳。过徐州。县令问以公验。师止。赍得法华一函。令怒而闭之。七日不食。诵经声不彻。令感恶梦。便顶礼悔过。后还幽栖。以禅诵为业。卒时异香缤纷。旬日乃歇。
梁释法忍
江陵人。初投天皇寺出家。诵持法华。日常再遍。以众聚多諠。西往覆舟嵓下。头陀自静。三十余年。木食麻衣。破衲而已。自得幽林。无求外护。一食七日。趺坐观心。后于北窟右胁而化。
梁荆州释僧迁
吴人。自幼神俊。为侍中王锡叹异。常诵莲华经。数溢六千部。一日假寐。梦普贤大士。香光照烛。亲为摩顶。讳而不传。至将示寂。方陈同志。法华大品涅槃等经。各讲数十遍。皆制疏流传。
梁吴兴尼道迹
号总持。得法于菩提达摩。遁居湖州弁岭峰。昼夜诵法华经。诵满万部。不出山者。凡二十年。后归寂。塔全身于结庐之所。大同元年。塔内忽有青莲华一朵。道俗异之。启视见华从舌根生。州郡录奏。敕建法华寺。
梁剡川有尼法宣
初诵法华经。坐卧见帐盖覆上。父母令就齐明寺出家。是日帐盖即不见。自后博览经论。深探奥理。衡王元简为郡守。请为越城母师。
梁征士庾铣
字彦宝。新野人。幼通经史。性托夷简。特嗜林泉。十亩之宅。山池居半。少与武帝善。及起兵。诏为平西府记室。普通间。署黄门侍郎。皆不就。晚年宅内建道场。山居蔬食。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忽于夜后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昼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言终而化。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武帝敬之。诏谥贞节先生。
梁甄玄成
中山人。博达经史。为简文所知。以录事参军。随萧察镇襄阳。因江陵甲兵殷盛。密书申款。或以告察。察深信佛法。矢愿不杀诵法华者。玄成素诵法华。以此获免。察后见之。常曰。甄公好得法华经力。
梁普通二年。高邮有华手尼者。志节冰霜。诵妙法华经。不舍昼夜。后每诵一卷。右手爪上辄生一华。状如绫丝。五指皆遍。诵彻六七卷。掌上并生二华。武帝召见。大为嘉敬。旹因号华手尼。
陈南岳尊者慧思
武津李氏子。幼持戒。顶礼法华。致忘寝息。因久雨蒸湿。身患浮肿。忍心向经。寻即痊愈。梦普贤乘白象王。亲为摩顶。顶上隐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受具。日惟一食。专诵法华。计盈千遍。感瓶水不竭。天童侍奉。时慧文禅师。因阅大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遂遥礼龙树为师。依论立观。师乃往授法。昼夜摄心。胁不至席。坐夏三七日。得宿命通。倍加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念曰。病从业生。业繇心起。心源不起。外境何状。病业与心。都如云影。如是观已。颠倒想灭。轻安如故。竟岁犹无所得。深怀内愧。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次光州大苏山。讲大般若经。尝得嚫施。于齐光寺。造金字大品般若。金字法华二部。复自述愿文一篇。愿弥勒佛时。身及此经。一时出现。广化一切。光大二年。入居南岳。一日登祝融峰。岳神乞戒。师乃为说法要。师指嵓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禅。为贼断首。寻获枯骨一具(今福严一生岩)。至西南隅。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髅起塔。以报宿修之恩(今二生塔)。又至蒙密处。曰。此古寺也。吾三生尝托居。俾掘之。果有僧用器物。及基址犹存。即筑台为众说法(今三生藏)。众患无水。师以杖卓崖。虎因跑地。泉乃涌出。自此化道弥盛。陈主待以殊礼。时称思大禅师。大建九年六月。唱佛合掌而逝。异香满室。尝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陈释玄光
新罗国人。专修梵行。越沧溟。求中土禅法。于是往衡山。参思大禅师。授以四安乐行。俄证法华三昧。返江南。附海舶至大洋。忽睹彩云雅乐。旌节缤纷而至。空中传呼云。天帝召玄光师。于龙宫说亲证法门。师拱手避让。见青衣前导。寻入宫城。不类人间宫府。左右无非鳞介。参杂鬼神。既登高台。谭说妙法。七日。然后王躬送别。师复登舟。舟子谓经半日而已。南岳祖构影堂。内图师像。天台国清寺祖堂亦然。
陈徐孝克
东海剡人。少谈玄理。长通五经。梁太清初。起家为太学博士。性至孝。父忧殆不胜丧。事所生母尽道。天嘉中。除剡令。寻复去职。太建中征为秘书丞。不就。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六年。除国子祭酒。临终正坐念佛。室内有非常香气。邻里皆惊异之。
北魏释僧照
住泰山丹岭寺。每游山水。喜造幽峻。普泰元年。行至荥山。见飞流下有穴。深入五六里。出穴东北行。得石渠。流泉清澈。药草延蔓。渠北有瓦舍三楹。形甚古陋。庭前谷穗纵横。东舍内有黄帙数架。中间臼釜。并积游尘。西舍内一沙门。端坐俨然。飞尘没膝。四望惟茂林悬涧。非复人居。须臾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长丈许。盘挂耳上。相见欣然如旧。问所从来。自云。我同学三人。从此避世。一人外行未返。一人枯坐。似入灭定。今在西屋内。汝见之否。师云。已见。因取谷穗捣之作粥。又往林中取梨枣令啖。问平日诵何经。师云。诵法华。僧点头曰。大好精进业。今东屋格上如许经。并自诵之。欲得闻否。师合掌曰。唯。僧遂通夜诵经。声韵清彻。师苦睡。僧曰。但睡。我自恒业耳。达旦。更为造食。师谢别。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学行去。汝若值者。大有开悟。恨不见之。珍重而别。师寻路得还。结侣同往。瀑布与穴。莫测其处。
北魏释志湛
齐州人。住泰山北邃谷中衔草寺。省事寡言。人鸟不乱。读诵法华。人不测其素业。将终时。神僧志公谓梁武曰。北方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今日灭度。师果于是日无疾而化。两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果也。还葬此山。后发视之。惟舌不坏。建塔表信。
北魏卢景裕
节闵初。为国子博士。坐累系晋阳狱。至心诵法华普门品。余力亦诵全经。俄而枷锁自脱。主者以闻于朝。特见原宥。
北齐林虑山释法上
姓刘氏。朝歌人。十二投禅。称圣沙弥。诵法华维摩。才浃二旬。两部俱了。又创讲法华。酬抗疑难。无不叹伏。文宣帝诏为大统师。布发于地。令师践焉。时人语云。四海僧望。道场法上。至武成世。并州东山人掘土。见一物状如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奏。帝问诸道人。无能知者。师奏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其征验乎。乃敕迁置净所供养。集诸持法华者。围绕诵经。请现瑞应。才始发声。唇舌一时鼓动。见者莫不毛竖。诏以石函缄于山室。
北周释慧命
姓郭。太原晋阳人。英姿秀拔。年十五。诵法华经。两旬有半。一部都彻。寻剃染。专行方等普贤等忏法。后游河阳仙城山。止善光寺。讲演大乘。禅智所指。罔弗倒戈。有济北戴逵贻书。及师酬札。并称幽胜。同郡法音禅师。与师实称德朋。诣长沙果愿寺能禅师所。同学心定。已还仙城。一夕携音手。于松林相顾笑语。克志西迈。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跏趺西向念佛。咸睹佛来。合掌而蜕。奇香异乐。闻薰非一。又八日。音亦坐化。奇瑞悉与师。
北周释慧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