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顶串赋》:见于《串雅补》所载:“《顶串赋》、《小包赋》、《皮子赋》、《惺惺小包赋》,各项并除供俱删去。”顶就是涌吐,串就是挥下。走方医的书多是玻粮上口的歌赋体,故端测该书是记录顶串药的专著。今佚。 2.5《小包赋》:出处同上。“小包”像是行话,意义不明。下文《惺惺小包赋》同此。今佚。 2.6《皮子赋》:据《串雅补》所录“江湖切”(即江湖黑话),“皮子”是膏药。因此,该歌赋恐怕是专谈膏药的书。今佚。 2.7《惺惺小包赋》:参上文《小包赋》。今佚。 2.8《医龙治虎》:原书无书名,笔者试拟此名。不著撰人。此即文树德教授发现的走方医书。该书为经折装,页高15cm,宽5cm。共22页。书首页写着“医龙入海千层浪”,书末则为“治虎归山万重风”(故我掉此拟定书名)。该书没有任何具体方药及治疗内容,纯粹是说话。全书介绍的是走方医从接触旁观者、拉住主顾、叙说病源、讨价还价的全过程。里面谈病原。有各地走方医最普遍的说词,如“血走如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不怕吐痰,只怕吐血”、“日后痰中带血,不怕一大片,就怕一条线”等等。该书在发挥走方医“圆黏子”(招引病人)、“捋點啃条子”(讲病原)等方面的技巧可谓淋漓尽致。从内容上看,该书似为民国初年所作。有关此书,文树德教授 已有专门研究文章发表,不赞。此书曾在德国柏林的中医药展览会上展出。 2.9《铃医书》:原书无书名,笔者试拟此名。不著撰人。该书亦为经折装,高9. 8cm,宽4. 3cm。首尾不全,中间亦有残缺,共残存16页。此书虽残缺,但却是最能反映走方医特点的一书。书中既有“说话”的内容,又有“摸弄啃”(黑话,意即配制药品)的内容。其“说话”的内容多为歌诀。如:“天地日月正三光,世间男女分阴阳。浑身血脉周流转,一处不到一处伤。聚着冷血能成病,聚着热血便成搭”;“邪风入骨冷沙沙,先觉疼痛后觉麻。疼是轻,麻是重,疼轻麻重亦难医。”里面还教人怎样拉拢病人,这就是赵学敏所说的“启后人渔利之私”的那部分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本行的禁忌,禁法的符录咒语。各种名称多用黑话,如尖嘴子(鸡)、彩相子、长个子、豆花子等。 2.10《卖膏药书》:原书无书名,笔者试拟此名。抄本,无丝栏,劣质毛边纸,字体拙劣。不著撰人,但封面记有“京北昌平”,可知是北京地区的书。另扉页上用红笔写着“宣统元年,仁德药房续抄”。故该书当为1909年抄成。从内容来看,该书是卖狗皮膏药的人写成的。其特点是大谈走方医的理论。计有痞疾论、咳嗽论、心疼论、湿中论、腰疼论、背疼论、腿疼论、肚疼论、噎疾论、症疾论、白法论、寒热论、病源论(其下又分19节)、卖药论。全书共42页,近7000字。赵学敏在编《串雅》时,删去了《识症论》、《辨证论》之类的内容。恐怕此书的某些内容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部分遗憾。 过去发现的走方医的书籍,大多是南方人撰写的。而此书则是北方走方医的著作,其中不仅有许多北方的方言土语,而且重点治疗的是北方的疾病。该书最重要的价值是为我们研究走方医与社会上的一般医生的理论异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书中也有很多韵语,解说病源。如:“九种心疼不可当,疼将起来面焦黄。男子日久双腹胀,女子日久断经亡。人生气血按阴阳,一处不到一处伤。积住冷血成病块,积住热血定成搭。此外,该书对我们研究走方医与巫医的异同,清末走方医的内部竞争等,也都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走方医无论古今,其社会地位都是很低下的。为生存的需要,他们之间流传的一些手抄本。往往秘不示人,故我们至今只了解上述的走方医书。我们非常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道,能在各地留心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并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对走方医进行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