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013|回复: 2

[转帖]“鹤鸣”雾中 成都佛道早期圣地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4.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4.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8-3-11 23: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鹤鸣”雾中 成都佛道早期圣地

时间:08-03-05 11:46:56 来源: 成都日报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兴起于成都大邑鹤鸣山,进而播扬于蜀中,并逐渐遍及全国。虽然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的祭祀、占卜之术,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学术界一般的观点,是以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大邑鹤鸣山造作道书、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为发端的。因此,成都大邑县西北的鹤鸣山,便成了中国道教最初的源头、早期的圣地。

    而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西汉年间。当时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及印度克什米尔一带)来华的使臣伊存,每日诵经叩首,不曾间断。汉哀帝刘欣叫博士景庐前去学习,并得伊存口授《浮图经》,此即佛教在中国初传之开端。到东汉时期,汉明帝遣使迎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并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白马寺,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

    据成都大邑雾中山《开化寺碑记》、《雾中山记》等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期,初来中华的印度佛教凭藉着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这一交通线,向南北传播,在西南川滇之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明帝十六年,经朝廷士官奏请,皇帝特派朝臣付英,与“东汉二大士”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入蜀,于大邑雾中山兴教建寺,汉明帝敕赐寺名为“大光明普照寺”。它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了6年,算得上中国佛教有史以来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佛法南传的第一寺。

    由此看来,作为中国早期道教、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之地,从鹤鸣山到雾中山,相隔仅20公里距离,可谓是一气相连,不分彼此。成都大邑素来被人们称为“仙佛同源之地”,看来并非好事者浪传。

  张天师道化西蜀

    据史料记载,汉末沛国人张陵偕弟子修道于蜀之鹤鸣山,尝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天师道。鹤鸣山道源与青城仙山仅隔数十公里,道路平坦宽阔,现在驱车前往,也不过一个来小时。当年张天师入蜀创教传道,想必时常往来于二山之间,并在两处留下了大量的遗迹。

    道书中曾有记载,张陵早年曾官拜巴郡郡州令(今重庆),后弃官隐居于洛阳北邙山中。汉章帝、和帝时,屡次诏征不就,遂西行入蜀,与弟子王长、赵升等隐修于鹤鸣山中。传说山中有石鹤,若闻其鸣,则一定有人修炼得道。张陵居山修炼时,忽然石鹤大鸣,声震云天,人们闻后皆云:张陵已修炼得道了!张陵得道之后,出蜀游历,遍访名山仙地。汉安帝时,张陵再次携徒众入蜀之鹤鸣山修炼,为了便于管理,张陵在势力所及之内,设立了二十四治,即二十四个教坛。张陵常住于阳平治(今彭州境),是为上八治第一,鹤鸣山治则为上八治第三。五斗米道的治所大都在西蜀境内,分布于彭州、灌县、大邑、临邛、绵竹、广汉等地。此外,越嶲、阆州、汉中、洛阳北邙山也各设立了一治。这就是道教史上最著名的“张天师道化西蜀”的由来。

    当时张陵有弟子数万户,由“祭酒”分别统领,井然有序;其教化则以诚信、廉耻为主,罕用刑罚;凡犯罪之人,令其在神前立誓,忏悔罪过,誓不再犯。通过这些方式,很快“正一盟威之道”便播及四川全境,包括陕西汉中一带。因为凡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所以俗称“五斗米道”。

    石鹤为谁而鸣

    传说自开辟鸿蒙以来,鹤鸣山的那只灵异无比的石鹤,只为三个人鸣过。

    第一次是在上古时期。自从轩辕黄帝入崆峒山向古仙广成子求问至道之精,并得授《自然经》之后,这位被道教尊为“十二金仙”之一的广成子,见自己道有所传,大事了毕,便从一向隐居的崆峒山石穴中出来,游历四方,赏尽天下仙源。

    那天,他从西向东,看看来到一处灵山,祥云瑞雾笼罩其上,苍松翠柏覆盖全山,更有仙鹤翩跹翔舞,清泉汩汩流淌,知道这是一处仙家宝地,于是决定住下来修炼。传说在他羽化飞升之时,人们忽闻山上那只从未开过口的石鹤,发出了阵阵悦耳的鸣叫,余音盘旋于山野之中,经久不歇。于是,人们就将此山命名为鹤鸣山。

    自张陵在此山开创“正一盟威之道”而石鹤再次大鸣以后,眼看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只倔拗的石鹤却一直沉默着,再没有发出一点声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时间到了明朝的永乐年间。这天中午,鹤鸣山道观里的道士们正准备午饭时,有人远远地看见山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头戴破草帽、胡子拉茬的叫化子。这个叫化子也不管这里是仙源祖庭,进门就直奔食堂里大叫着要饭吃。这些道士都是积德修善之人,也没有嫌他不懂规矩,便给了他一副碗筷。这下好了,只见他一言不发,双手并用,好像几十年没见过饭似的。只如一阵风卷残云,那一大桶为数十位道士准备的米饭,竟在须臾之间,被他吃了个精光!

    他这一吃不打紧,余下的那数十个道士就要饿肚子了。这时,道士中修养不到家的几位,早已按捺不住,一阵连推带搡,就把这满布,风雨剥蚀,难以拨识,令人不胜唏嘘,感叹良久!昔年“云锁三关”那“京天统万法之宗”的空前盛况,早已湮没在沧桑乱世的兵患人祸之中了。过了“云锁三关”之后再上行十数分钟,雾中山的核心、初步修复的开化寺已经近在眼前了。越靠近雾中圣地的腹心地带,那零落满目的残垣断壁便越是令人惊心动魄。据同行的朋友介绍,已经有人将这里称之为“中国西部的佛教圆明园”。

    开化寺自东汉建成以后,历代均有著名的高僧大德卓锡弘教,敷演宗乘。到今天,雾中山开化寺已历时近两千年,寺庙旋圮旋葺,饱经沧桑,却延递至今。当然,开化寺众多的古代殿宇楼阁早已不见其踪了,清代重修后遗留下来的二十来间偏殿僧舍,也变成了周围农民的住房,或乡村小学的教室。整个开化寺中还尚存一息古风的,惟余殿前的石屏、石碑、石坊、石兽等古物,以及大殿前那几个罕见的巨型盘龙柱基。其中至为珍贵的文物,当数殿前的五通题为《开化寺碑记》的明碑。正是这些历尽沧桑遗存下来的古代文字,才使得后人有据可依,得以在想象之中复原这座天下名寺的昔日风貌。

    现在,雾中山作为中国西部的佛教圣地,已经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又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者手记

    2005年4月,我与几个朋友在蜀中佛教的早期圣地——大邑雾中山小住了两日,回程经过鹤鸣山时,才第一次踏进这著名的道源祖庭。当时风和日丽,春意融融,主庙上清宫内更是柏香浓郁,道气横生。在天师殿门前,我与同行者得遇道观的住持杨明江道长。

    杨道长是四川绵阳人,早年在青城山常道观出家,曾主持崇州的道观,1993年应青城山傅圆天道长之聘,入主鹤鸣山上清宫。杨道长虽已年近花甲,但见他身披道袍,长髯飘飘,一见面就给人以神清气爽、仙风道骨之感。杨道长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上清宫的历史概貌,并且给我们介绍了全山二十四大洞、七十二小洞,正应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又介绍我们参观天谷洞、炼丹池、访仙岩、龙津仙泉、三丰祖师手植古柏等诸多鹤鸣山胜迹。

    过斗姥殿、参观三圣宫、在三丰祖师手植古柏下稍作逗留,然后继续沿陡直的台阶拾级而上。半途在至益亭和至益墓歇了一小会,鹤鸣山道观前任住持至益道长即安葬于此。过至益墓再往上攀登约二百个台阶,便来到了上清宫的最高处——天师殿前。该殿于1998年落成,殿内供奉着祖天师张道陵像,香火旺盛,深得道侣信众的护持。

    站在殿外的观景平台上,凭栏俯瞰山下田陌及两侧山色,顿时,整个鹤鸣仙源的地脉格局便尽收眼底。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所站的位置,是位于鹤鸣山“仙鹤”的肩背上,而两旁修长伸开的山翼,则是“仙鹤”展开的双翅。山门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孤峰独起,名叫天柱峰,从我们的角度看去,则俨然是“仙鹤”低下头去,在萦绕两旁的溪涧中汲水。仙鹤相传乃是道家的灵物,鹤鸣山整座山形恰如一只全鹤,自然会被视为仙家宝地。有一瞬间,甚至让站在观景台上久久凝神的我,感觉到这只巨大的“仙鹤”,正翩翩然欲乘风归去。

    虽然时间过于仓促,我们来不及把鹤鸣山的全部胜迹景观都一一参观,比如张天师修道的天谷洞、大坪石林阵等,但一天的时间里,我们还是把上清宫内能够见到的道影仙踪、祖师遗迹等,细细观瞻了一遍。我们踏出山门的时候,已经是接近傍晚了,这一天的游历,已经足够我们从这“仙道之源”处带回满身的“仙风道气”,在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里清净一阵子了。 (史幼波/撰文)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9-12-30 19: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珊亞


    呵呵,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15 2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樓主分享  四穿古戴維三國之屬地  以諸葛軍師之能也留下許多故事
有機會想去走走  還有四川的青城山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5-2-18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