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究竟來自何方?1923年,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猜想:“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倣造的。”“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Ramayana,按即《羅摩衍那》)裏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胡適假設:“中國同印度有了1000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來中國的不計其數,這樣一樁偉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會不傳進中國來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陳寅恪在《〈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中支持胡適的觀點。哈奴曼是印度教徒崇拜的偶像,曾隨著印度教傳播到海外。中國福建泉州開元寺的元代石刻中也有《猴王哈奴曼》浮雕,似乎可以旁證胡適的“大膽的假設”。 20世紀80年代,季羨林翻譯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七卷出版。季羨林調和了胡適與魯迅的觀點,他反復申明:“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與中國的無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于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1986年,季羨林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國華在《論孫悟空神猴形象的來歷》中旁徵博引,得出結論:“《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神猴形象,直接繼承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猴行者;猴行者的神猴形象,不是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古代的猿猴故事;猴行者的神猴形象出于佛典……作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的神猴形象雖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簡單的照搬,也不是生硬的模倣,而是對印度文學的營養經過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後,所創造的中華民族的神猴。” 目前,季羨林、趙國華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接受,但關于孫悟空與哈奴曼兩個神猴的關係仍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這也為中印比較文學研究留下了開放的空間。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王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