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2 15: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也查阅浏览了一点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大体都认为中医缺少系统的理论根据。各门各派各种说法相互之间不是太赞同。比如大家通常都认为从古至今读懂《伤寒论》的尚无一人。彭子益书中有这意思,郭生白书中也有这意思。记得小弟也浏览过李阳波的书,其序言中就明确写道,千古懂仲圣的只有李一人。 小弟列举上面这些说法,不是要排斥这些前辈。只是说明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医的系统理论可能还不是那么完备鲜明地被阐明过。各位名家,应该都发现了从各自角度来说比较正确的一些内容。 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板块的内容都各自回到其应有的位置上去。相互之间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使得中医学变得更简明、实用、强大。 如果各个名家不是死守自身的认知角度,否认别人的长处,那么中医必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中医学习,就是取长补短,就是哲学认知的态度问题,不能因己之所长,就认为别人无长处。看看上面名家的著作,小弟认为名家也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所以,中医学习,只有融汇百家,才能成为大家。这是中医学习的基本态度问题。
观上面名家的著作,大体都是从书到书,从经到经。都是能解《伤寒论》或某某经典为能事。 其实,小弟认为,大可不必,伤寒论,不就是治病的吗。不就是记载病理变化规律的吗。好似《黄帝内经》更提到未病。 所以如果从系统上讲,中医就要不仅善于治已病,还要善于治未病。而治已病,要能有较好的预期。能不能治,治疗当中有什么变化,什么时间能治好。 我觉得能把上面这些规律都搞清楚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医大家。
一个良好的中医系统理论,应该具有简单易学,实用有效,功能强大。这些基本特征。功能强大,不止是治病的范畴。更应该包括时间范畴上未病,已病,预后等三阶段内容。而在已病治疗上,应该有较好的分辨性,较好的操作性。
小弟记得一个中医典故,记不清是谁了。按古书方子来治病,第一个方子就把妻子还是什么亲人给治坏了。从此,痛下决心习医。这就是说不清注意事项的书,是非常危险的。现代各种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可惜,中医方子,很多中医名家,这块意识还不够。写出来的书稀里糊涂是不行的。是容易误导人的。各种好的习惯,好的做法,该学习的就要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