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186|回复: 1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册 皈依三宝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6-8-12 1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
庚二依止成办后世安乐的方法:
「依止成办后世安乐的方法」分二:(一)由修习皈依趣入圣教之门。(二)发起为一切现前安乐及究竟净善根本的决定信心。
辛一由修习皈依而趣入圣教之门:
「修习皈依」分四: (一)皈依之因。(二)依此建立的皈依境。(三)皈依之法。(四)皈依后所学的次第。
壬一皈依之因:
皈依的因虽有多种,但是此处是像前文所说,我们很快便会死亡,不能长留此世,而且死后便会受自己的「业」主宰,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处(即是将要受生的地方)。「业」就像《入菩萨行论》(见《菩提心利益品》)所说:
犹如在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由于佛力的感召,世人暂时萌生修善的智慧。所以他们的善行总是薄弱无力,但罪恶的力量却非常强大。
由于善业的势力薄弱,但不善业却极为有力,所以,若我们思维自己快将堕入恶趣的道理,便会深感畏惧,随之便会生起寻求皈依的决心。如大德陈那(梵:MahatamaDignaga) 所说:
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之中漂流,被贪等残暴海怪吞噬,现今应该皈依谁人呢?」(见《杂赞》Misrakastotra- nama。)
总括而言,皈依之因是有两种:
(1). 我们对恶趣等情况产生畏惧。
(2). 深信三宝有能力救护我们离开这些情况。
所以,我们要努力修习这两种因素,假如只是虚言,那我们的皈依亦是空话,但是,如果这两种因素是坚固有力,我们的皈依便能够令自心转变。
壬二依此建立的皈依境:
「依此建立的皈依境」分二:(一)认识皈依境。(三)堪作皈依之理。
癸一认识皈依境:
《百五十赞颂》(梵:Sata-pancasatka-stotra。马鸣造):
谁人能永远没有过失并且具足一切功德。若是明智的人,即应皈依这样的人,对他恭敬赞叹,受持他的教法。
意指若我们具有能辨别是皈依处或非皈依处的慧力,那最正确的便是皈依真正的皈依处,亦即是佛薄伽梵,而且亦是指「法宝」和「僧宝」。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 (梵:Trisara na-gamana-saptati) 所说:
佛陀、正法、僧伽是求解脱者的皈依处。
癸二堪作皈依之理;
佛陀堪作皈依的理由有四种:
第一,佛陀已自我调伏,而且证得无畏的殊胜境位。假如佛陀未达证这种境位,便不能救护别人远离一切畏惧,就好像跌倒的人不能扶起其他的跌倒的人。
第二,佛陀能以种种方便调教所化(藏:gdul bya。有作所代机。即是佛陀的弟子或佛陀所调伏的众生),假如佛陀没有这种能力,那即使我们皈依佛陀,佛陀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第三,佛陀具有大悲(藏:snying rje chen po),假如佛陀没有大悲,那即使我们皈依佛陀,佛陀也不会救护我们。
第四,财物供养不能令佛陀欢喜,以修持作为供养才能令佛欢喜。否则,佛陀便只会救护那些过去曾利益他的人,这样便不堪作为所有人的皈依处。
总之,若有人能够解脱一切怖畏,具善巧方便救度他人远离怖畏,具有对一切有情没有亲疏分别的大悲,能饶益对他有恩或无恩的人,这样才足以作为有情的皈依处。由于只有佛陀才能具备这些功德,即使大自在天等也没有,所以只有佛陀才是唯一的皈依处,亦由于这种缘故,佛陀所说的正法和他的僧伽弟子众,亦足以作为皈依处。
所以,当我们于《摄抉择分》(简称《摄分》)所说的各种道理获得定解后,便能一心信仰三宝。因为只要我们一心信仰三宝,三宝一定会救护我们,所以应至心生起定解。盖因在能救护我们的内外两种因素之中,大师(佛陀)已经圆满成就「外支」或「外因」,可是我们却苦于尚未成就「内支」,未能真诚信仰皈依。
须知佛由大悲起动,即使我们没有向他求救,佛陀也会帮助我们,而且毫不怠慢,所以佛陀是无比胜妙的皈依处,能充任我们个人的依怙。我们要认识这个道理而皈依佛陀。《赞应赞》 (梵Varnarha-varnebhagavatobuddhasyas totre sakya-stava。全名:《应赞佛薄伽梵功德文中难赞之赞》。马鸣造):
佛说:「我是你们这些无人救护者的友伴。」他由大悲心拥抱一切世人。大师具有大悲悯,有谁能像你这样毫不懈怠地勤行慈爱。你是一切有情的依怙主,是所有人的恩人。由于众生不向你寻求救护,所以才会沉沦。只要他们能正确受持你的教法,即使最下劣者亦能获益。除世尊再没有人知道这些有利益的教法。虽然世尊已实证一切外支能力,可是凡夫由于未能成就内力,所以仍在受苦。
壬三皈依之法:
「皈依之法」分为四种:(一)知功德。(二)知差别。(三)立誓。(四)绝不承认有其他皈依处。
癸一知功德:
由了知功德而作皈依,使须要忆念归依处的功德,所以又分为三点:(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
子一佛功德:
「佛功德」分四:(一)佛身功德。(二)佛语功德。(三)佛意功德。(四)佛事业功德。
丑一佛身功德:
此处必须忆念佛陀的相好。应依照《譬喻赞》(觉:Upama-stava。是《赞应赞》其中的一节。)所说来忆念佛陀的相好:
尊身具相庄严,是美妙的眼药甘露,犹如繁星点缀的无翳秋空。能仁金黄色,身披端严法衣,犹如为晨雾晚霞盘绕的金山峰。怙主尊面圆满明亮,虽然没有珍宝严饰,但是,无云明月也不能与怙主相媲美。连蜜蜂也没法分辨怙主的莲花口和在阳光之下盛放的莲花,何者才是真的莲。怙主金面上的洁白皓齿,犹如秋天的明净月华降澍在金山的沟壑之中。应供(梵: arhat。梵: dgra bcom pa。音译阿罗汉、阿罗诃。佛陀十号之一。又作应真、应。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的右手有轮相严饰,作出安慰畏惧生死轮回者的手印。能仁在游行时,双足在地上留下吉祥妙莲的印迹,莲苑中的莲华怎能把大地装饰得这么漂亮?
丑二佛语功德:
即使世间一切有情于同一时间向佛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佛陀以其一刹那的智慧通达这些问题,以一种语音回答一切问题。一切众生亦能以自己的语言了解本身的问题。应思维佛语的殊胜。《谛者品》说:
假设一切有情在同一时间,以多种不同的措辞提出问题,佛陀于一刹那间便能了知,并能以一种语言各别作答。由此可知,导师知道在世间如何宣说梵音,转动能断除人天苦恼的正*轮。
此外,又应忆念在《百五十赞颂》所说的功德:
尊面极为可爱悦目。闻尊悦耳语音,就像看见月亮降澍甘露。尊语犹如能平息贪爱尘埃的雨云,又如同能驱除嗔心毒蛇的妙翅鸟(梵:garuda。又作金翅鸟。是天龙八部之一,翅翩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据《长阿含经》所载,妙翅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各以卵、胎、湿、化四生的龙族为食物)。又如能照破无知暗冥的日光,亦如能摧碎我慢大山的金刚杵(梵:vajra。音译伐折罗、跋折罗、伐阇罗。原为古印度的武器,其性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以金刚名之。在无上瑜伽密续之中,金刚许是象征能摧破最细烦恼习气的乐空不二智慧)。尊语皆是善说,由于尊已见谛,所以语言没有欺诳,没有过失,正确无误,而且连贯流畅,容易理解。初听尊语即能令听者心驰神往,若他们加以思维,即能去除贪爱和愚痴。尊语能对应各人的不同需要,令贫乏者得宽慰,令放逸者得护荫,令沉迷享乐者产生厌离。尊语是一切有情众生的灵药,能令智者(慧高上者)欢喜,能令中者(慧平庸者)的智慧增长,能遣除下者(慧低劣者)的愚暗。
丑三佛意功德:
佛意功德又分两种: (一)智功德。(二)悲功德。
寅一智功德:
佛智能无碍观见一切诸法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如同观看掌中的奄摩罗果(梵:dhatri。藏:skyu ru ra。又作酸果)。能仁佛智能通达一切诸法,相反,其他人的智慧狭小,所以不能通达广大的所知事。我们应依《赞应赞》所说而作思维:
唯尊的妙智才能通达一切所知事,除尊以外,人人也有许多事物有待认知。
同书又说:
世尊,任何时间之中的种种一切诸法的本源,于尊心意行境之中,犹如掌中酸果。有情之法和无情法,不论一种或多种,尊意没有障碍,如风在虚空流动。
寅二悲功德:
有情众生被烦恼所缚,全无自在,同样,能仁亦被大悲所缚,全无自在,所以佛陀若看见众生受苦,便会生起大悲,永不间断。应如《百五十赞颂》所说思维:
这些有情众生,全被烦恼束缚,无一例外。世尊为解除众生的烦恼,亦常被悲心所缚。我应首先向尊敬礼,还是先敬礼令尊虽知生死过患仍然长住轮回的大悲?
《谛者品》说:
大仙(藏: drang srong。即是佛陀。)看见有情众生的心灵长时被愚痴暗冥所障覆,被囚禁于生死轮回牢狱之中,从而生起大悲悯。
同经又说:
胜者看见众生的心意被贪欲压制,具有极大贪爱、常常泥着欲境,并堕于贪爱大海,从而发起大悲心。十力具足者(佛陀)看见众生的烦恼,且被种种病苦侵损,从而生起悲悯,欲去除一切苦恼。能仁的悲心常时起动,所以是不会有无悲悯的时候。佛陀是尽离一切过失,因为佛陀关注一切有情众生的需要。
丑四佛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语意业是具有任运和无间两种特性而利益一切有情。只要所化愿意接受指导,能仁便会给予他们最佳的指导,引领他们离开困境,所以佛陀的事业必定会实行任何必需完成的事情。应如《百五十赞颂》所说思维:
尊开示摧破烦恼之法,揭穿魔众的欺诈,明示生死轮回的可怖,宣说达至无畏的道路。欲作救度的大悲者,成办利益有情众生的事情,假如尊不做这种事情外,还有其他事情会做吗?
《赞应赞》亦说:
有什么事情会比佛陀不度众生更糟?若佛陀不救度世间那还有什么美事可言?
以上是简略说明思念佛陀的方法,若我们以各种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忆念,那我们亦能从多种途径生起信心。思念愈多,所生起的信心亦会愈加持久有力。对于其余二宝(法宝、僧宝)功德,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思念。
当我们透过这种修习而取得正确了解时,便会认识到经论皆是教授,其中大多数是开示三皈依的功德。有人在修持时,以为观察修只是分别而把它舍弃,这样便是把许多这类积福净障的法门拒之门外。所以,要认识这种拒绝的做法是获取暇满人身无尽利益优点的最大障碍。
若能常常修持这些事情,自心便会对这些事情更为熟识习惯,即使初时感到难以修持的事情,后来也会感到驾轻就熟。若能这样思维:「我也要像我随念的佛陀一般,达证佛果。」这样也就是发菩提心,能令我们在昼间和夜间得见佛陀,在临终时不论怎样痛苦,我们对佛的随念也不会退失。《三摩地王经》:
我教导你们,应当了解人们能时常思维某些事情,心意便会专注趣向所思维的事情,所以,若怀忆念大师能仁的胜者身相及无量妙智,时常熟习这种随念,自心即专注趣向其中。不论行住坐卧,我们也会爱乐圣者的妙智,希望自己能成为世间的无上胜者,发愿志求正觉菩提。
同经又说:
应以净信身语意,时常赞颂诸佛,以这种方法调伏自心相续,即能昼夜得见世间怙主。即使在身受患病、悲忧,濒临死亡之苦时,不会退失念佛,不会因痛苦而忘掉失。
博朵瓦说:
若能反复不断思念佛德,便能获得与信力相等的加持,且能清净自心相续。由于我们对于这些道理已得定解,便能够至心皈依,若能修学皈依所学(所学,藏:bslab bya。皈依所学即是皈依的学处),那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会变成佛法修持。有人说,我们对佛智的重视还比不上一位占卜准确灵验的术士。假如这位占卜术士说:「我知道你今年会无灾无难」我们便会宽心。假如他说:「你今年会有灾祸,要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我们便会言听计从,如果不能办到便会忐忑不安,心想:「我没有遵照他的说话去做。」可是,若佛陀说. 「你们要断除这些行为,要实行这些事情。」我们会否把这些教诫付诸实行呢?我们不但没有依教奉行,反而这样说:「虽然佛法是这样说,但是现在时代不同,已不能实行,做法必须改变。」我们对佛陀的正法毫不重视,随意轻蔑舍弃,又是否会忐忑不安呢?
若不反观自心,便会得意忘形,若能反观内心,慎重思维,便不会被外表欺骗,知道这是可耻的事情。
所以,应屡屡思维佛陀的功德,至心努力求取定解。若能获得这种定解,亦能对由佛所生的正法及修持正法的僧团生起这种定解,这样便能达成皈依修持的扼要。假如缺乏这种定解,便不会有能令自心转变的皈依修持,其他道轨(指后文的出离心、菩提心、止、观、真言等修法)更不必说。
二子法功德:
能具备敬佛来作为我们的因缘后,即应按照以下的方法来忆念法宝,应想:「佛陀所具有的无边功德,皆是从修学教证二法,现证断除过失的灭谛及引生功德的道谛而生起。」《法集经》(梵: Arya-dharma-samgiti-nama-mahayana-sutra。全名《圣法集大乘经》。汉译名《佛说法集经》)说:
诸佛世尊具足无边无际的功德,这些功德皆是从正法及如理修持正法出生。正法造就它们和主导它们。它们从正法出生,处于正法的行境之中。它们依仗正法,是正法成就它们。
子三僧功德:
僧团的上座乃是圣者补特迦罗,应以其忆念正法的功德及如理修持正法来忆念僧功德。《法集经》说:
应想:“僧伽宣说正法,修持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田。僧伽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养正法,如法而行,以正法为其行境,是最殊胜的正法行者,自性正直清净,具足悲性,具足悲悯,常以远离(独住)为其行境。常时趣向正法,常时修持善行”。
癸二知差别:
据《摄分》(见《瑜伽师地论》)所说,我们是由认识三宝当中的差别而皈依。此处是分为六种:
(1).相差别-
佛宝是具有圆满正等正觉的性相。正法是具有从佛宝出生的性相。僧宝是具有以教授正确修持的性相。
(2). 业差别-
佛陀是具有传教的事业。正法是具有专缘断除烦恼痛苦的事业。僧伽是具有勇猛精进的事业。
(3). 信解差别-
我们对佛陀应建立亲近承事佛陀的信解。对正法应建立求实证的信解。对僧伽应建立和合共住的信解,因为他们的本性与我们相间。
(4). 修行差别-
对佛陀应修持供养承事。对正法应修持瑜伽而达至熟练。对僧伽应共同分享正法和资财,由此建立彼此的关系。
(5). 随念差别-
念诵:「如是,薄伽梵... 」由此各别忆念三宝的功德。(即是念诵《圣佛随念仪轨》的内文。梵:Arya-Bud dhanusmrti。造者不详,译者为巴曹戒幢译师Patshab Tshul khrims rgyal msthan。见《德格版西藏大藏经目录)。)
(6). 生福差别-
以补特迦罗和正法来增长殊胜福德。佛陀和僧伽是属于前者(补特迦罗)。我们亦可依仗一位或多位补特迦罗来增长福德。由于僧伽必须具有四位僧人,因此属于后者(多位补特迦罗)。
癸三立誓:
据法友论师的《律经广释》(梵:Vinaya-sutra-tika。又作《毗奈耶经广释》)所说,由立誓而受持皈依方法是奉佛陀为皈依师。奉涅槃法为其实皈依处。奉僧伽为达成皈依的助伴。
癸四绝不承认有其他皈依处:
绝不承认有其他皈依处的意思是指首先认识内道和外道的导师、教法和弟子徒众的高下分别,从而奉三宝为唯一的皈依处,不奉与三宝不符合的导师、教法和徒众为皈依处。内道和外道的差别如下:
(1).导师的差别-
佛陀功德圆满,尽离过失,但其他宗派的导师却与此相反。二成就自在论师(梵:Udbhatasiddhasvamin)的《殊胜赞》(梵:Visea-stava)说:
我舍弃其他导师,皈依世尊薄伽梵。为什么呢?因为佛世尊具有功德而没有过失。
同书又说:
愈多思维其他外道教规,我对依怙的信心便愈大。外道的心意受非遍智建立的宗见过失毁坏,由于他们的心意损坏,所以不能看见你这位没有过失的大师。
(2). 教法的差别-
佛世尊的圣教令我们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能断生死之流(生死轮回犹如前滔不绝的水流),净除烦恼,不会令追求解脱者误入歧途,纯一善妙,能净诸过。外道的教法却与此相反。《殊胜赞》说:
佛的教法能令人由安乐得安乐。所以智者皆信奉世尊法狮子的教规。
《赞应赞》亦说:
勇士所说和余人所说的分别,是在于前者应取而后者应遮。前者清净而后者污染。前者完全真实而后者只是欺诳的教法。这就是佛说和余说的分别,难道还不够吗?前者是纯净善妙,后者只会引生障碍,这就是佛说和余说的分别,难道还不够大吗?前者能清净,后者杂垢染,这就是依怙所说和余者所说的分别。
(3). 僧伽的差别-
从上文引录的经论亦能得知僧伽的差别。
壬四皈依后所学的次第:
皈依后的所学分二: (一)出于《摄分》的所学。(二)出于教授的所学。
癸一出于《摄分》的所学:
此处的所学又分为两组来解释。第一组又分为四项: (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子一亲近善士:
正如前文所说,当我们看见善知识乃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时,便会亲近他们。由于我们已经皈依佛陀,所以也就是皈依开示正道的善知识。而与此一致的修持便是真实亲近为我们开示正道的人。
子二、子三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应随宜听闻佛陀或佛弟子所说的任何经教,又应关注任何能去除烦恼的教法,由于我们已经皈依正法,所以必须现证教正法及证正法。而与此一致的修持便是对正法作出适当的关注。
子四法随法行(学习与正法一致的修持) :
应依涅槃教法修持。由于我们已经皈依僧伽,所以应与那些在涅槃道上迈进的补特迦罗结伴。而与此一致的修持便是依循这些勤求解脱者的方式修学。
第二组亦分为四项: (一)诸根不掉举。(二)受学学处。(三)悲悯有情。(四)于三宝时时勤修供养。
子一诸根不掉举:
诸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于境(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又作六尘)放逸驰散时,应把这种于境的掉举视为过失,令心意舍离这些尘境。
子二受学学处:
我们应尽力受学佛陀所制定的学处。

子三悲悯有情众生:
佛世尊的圣教是以悲悯著称,所以当我们皈依正法后,也应该悲悯有情众生,切勿损恼有情。
子四于三宝时时勤修供养:
每天应要供养三宝。
癸二出于教授的所学:
在教授之中,所学是分为:(一) 「别学」。 (二) 「共学」。
子一别学:
「别学」又分为:(一)所应禁止的学处。(二)应修行的学处。
丑一所应禁止的学处:
《大般涅槃经》说:
皈依三宝者,是亲近纯正的善法,永远不应皈依其他的天神。皈依正法者,不应怀有杀害之心。皈依僧伽者,不应与外道结交。
此处是有三种应禁止的所学:(1).不皈依其他天神。(2).远离损害有情。(3).不与外道结伴交往。
第一,「不皈依其他天神」是说大自在天(梵:Rudra)及遍入天(梵:Visnu)等世间天众,尚且不可奉为究竟的皈依处,何况饿鬼趣的地方神和龙族(梵:naga)等?切勿不信三宝而皈信这些众生,若只是请求他们的协助暂时法务佛事,则无不可,就正如我们请求施主赞助生活条件,又或请求医生诊病一样。
第二种所应禁止的学处,是指断除任何损害有情众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对人类、旁生等作出捶打、束缚、囚禁、穿鼻和负重等事情。
第三种所应禁止的学处是指不可认同那些不相信三宝为皈依处和毁谤三宝的人。
丑二所应修行的学处:
所应修行的学处有三种。第一种是要把佛陀的身像视为恭敬的对像,如同大师(佛陀)个人。无论它们的质地是好抑坏,也不可抵毁讥评,不可对它们轻忽不敬,例如随意放在污俗下流的地方,又或用来抵押典当。《亲友书》说:
凡是善逝的身像,不论工艺高低,甚至由木头雕成,智者均应恭敬。(梵:sugata。藏:bde bar gshegspa。 如来十号之一。音译作修伽陀、苏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如来是指佛陀乘如实之道善来此娑婆世界。善逝是指佛陀如宝前去彼岸,不再退堕生死苦海。二名分别以显示诸佛的来往自在功德。)
《律分别》(梵:Vinaya-vibhanga) 说,玛纳瓦迦毗罗(梵:Ma navakapila) 由于曾以:「你们这些象头,怎知道什么是正法和非法? 」等十八种不同的恶话,毁谤有学僧众和无学僧众,于是便受生为一头有十八个不同头颅的摩羯惹鱼(梵:rna kara,藏:chu srin,在吠陀神话之中,摩羯鱼是水天的坐骑。有说是鳄鱼),自大师迦叶(即是迦叶佛。梵:kasyapa-buddha。意译作饮光佛。是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的上师,曾授记释迦未来必定成佛。据《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说:「一切恶莫做,当奉行诸善;白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便是迦叶佛所说的戒经。)的时代至释迦法王(指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仍处于旁生道之中。
《律杂事》(梵:Vinaya-ksudraka-vastu。全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亦说在大师拘留孙(梵:Krakucchanda buddha,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的第一佛。又作拘楼秦佛、俱留孙佛、迦鸠留佛、鸠留秦佛。意译领持、减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般涅槃后,端妙王(梵:Carumat)下令建造大塔,当时有一名工匠曾经两度出言讥讽:「这么大的塔,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完工!」到后来大塔妥善建成后,他深感懊悔,于是使用工资造了一枚金铃挂在搭上。由此因缘,他转生为一个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声音悦耳,名叫「善和」(梵:Supriyavat)的人。所以,我们绝不要批评佛像的质量,别人若用以上等金属等物料,又或建造巨大的佛像,我们不应作出讥毁或阻碍工匠施工等事情。
据说,大瑜伽师(即是大瑜伽士菩提宝。藏:Nal jor chenpo byang chub rin chen)某次把一尊文殊师利的佛像带给大尊主(阿底峡尊者)检定。他问尊者:「这尊佛像好不好?若好的话我使用绒巴噶格瓦(藏: Rong pa mgar dge ba) 给我的四枚金币来购买。」尊者答:「至尊妙音(梵:Manjughosa)的佛身是没有缺点的,而匠艺则属于中等。」然后便把这尊佛像置于头顶。据说尊者对于所有完成的佛像也会这样。
第二种所应修行的学处是说即使内容少得仅有四句的正法,亦不可不恭敬。不要把经书抵押典当,不可作为商品买卖,不可放在空地之上或低俗下流的地方,不可与鞋袜并持又或跨越经典。对经书应当恭敬,要把它们视如法宝。传说格西慬哦瓦凡看见有人手持经书经过面前时,便会站立合掌,即使他在晚年已没法站起来,但是仍要双手合什。
还有,据说大尊主一次在阿里(藏:Nga ri,又作哦日)遇见一位咒师,初时这位咒士不愿听闻尊者说法。某日尊者看见一位缮写员把牙齿的秽物揩拭在经书之上,于是深感不忍,高声喝止:「哎呀,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咒师目睹此事即对尊者生起信心,追随尊者闻法。霞惹瓦亦说:
我们随意玩弄正法,无所不为。对正法及法师不恭敬能损坏我们的智慧。我们现在已经够愚蠢了,难道还要蠢上加蠢吗?若我们再愚蠢一点,那还可以做什么?
第三种所应修行的学处是绝不可以对僧伽、出家众、仅现沙门相的人或他们的象征物(指身着三衣但不具戒律的人,又或只是一片袈裟)轻毁责骂。勿作自宗他宗的分别,从而敌视他宗行者,应如僧宝一样,敬重僧伽。《劝发增上意乐经》说:
为了求取功德而居住在丛林的人,不应观察别人的过失缺点。不要有“我最优胜,我是第一”的想法。这种骄慢心是所有一切放逸的根本。绝不可以轻视低下的比丘,否则经历一劫也不能证得解脱。这就是这种教法(佛教)的宗风。
大宝上师(仲敦巴)和大瑜伽师(菩提宝)在路上即使看见一块黄布碎片,也不会跨越,他们会把布片的泥尘清除,然后放在洁净的地方,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行持。如果我们自己能恭敬三宝,那众生亦会尊敬我们。《三摩地王经》说:
造什么业便会得什么果。
子一共学:
共学是有六种: (一)随念三宝功德和差别而屡屡皈依。(二)随念三宝大恩常时勤修供养,于饮食前应先供养。(三)随念三宝大悲而安置其他有趣修皈依。(四)做任何事情或有什么须要,皆应向三宝供养启请。(五)由知利益,昼夜六时勤修皈依。(六)开玩笑或性命攸关的大事也要紧守皈依,切勿舍弃三宝。
丑一随念三宝功德和差别而屡屡皈依:
我们必须如前所说,屡屡不断思维内道和外道的分别、三宝之间的差别,与及三宝的功德。
丑二随念三宝大恩常时勤修供养,于饮食前应先供养:
《三摩地王经》说:
人们由于佛陀的福德才能获得饮食,但是这些愚人却不懂得报答诸佛的大恩。
经文是以饮食来作为譬喻我们的一切现前乐和决定胜,须知这些全是依仗三宝的恩德才能获得,所以必须怀着报恩的意乐呈献供养。
至于供养又分为「供养事」和「供养意乐」两种。「供养事」又分为以下十种:
(1). 供养佛身-
意指供养真正的佛色身(藏:gzugs sku)。
(2). 供养塔-
意指供养为佛陀所建造的佛塔等(指寺院精舍)。
(3). 供养现前境(为根门认知的对象,如耳闻目睹)-
当以上两者显现在我们的根门之前时所作的供养。
(4). 供养非现前境(不为根门认知的对象)-
意指供养非真实现见的佛陀或佛塔,并为一切诸佛和佛塔呈献供养。在佛陀般涅槃后,若为了供佛而建造一座或多座佛像佛塔,也是属于供养非现前境。在供养非现前的佛陀或佛塔时,我们也是向两种现前境作供养,因为其中任何一者的空性或法性即是一切的法性,所以,若怀着:「我是供养三世一切诸佛及无量十方世界的佛塔」的念头,便是同时供养现前境及非现前境。据说,供养现前境能获得广大幅德资粮,但是,供养非现前境所获的福德更大,可是供养三世一切诸佛及佛塔所获福德较它们更为广大。所以,当我们向某位佛陀或其身像等作供养时,应忆念法性无别而先发起供养所有一切诸佛之念为要。
(5). 自作供养-
自己亲手设供,切勿出于懈怠、轻蔑、放逸,而要别人代劳。
(6). 助他供养-
是指我们虽然只有少许东西作供,但是想到众生贫苦福薄,为了令他们获得安乐而自作供养、出于悲心作供养、教他人作供养。还有,自己作供养的福德和我们所帮助者作供养的福德,皆是双方共同享有,这三种福德果报的大小与上述第四种供养相同。(教他人作供养最大,出于悲心作供养较小,自作供养最小。)
(7). 财物恭敬供养-
是向诸佛及佛塔供养衣服、食物、寝具、坐具、药物、资具、薰香、香末、涂香、花鬘、伎乐、各种灯烛、敬语、礼拜、迎送、合掌、赞颂、五体投地敬礼、右旋围绕。还有供施田地、珍宝、耳铛、手镯,与及下至铃铛、银币、缕线等种种无尽奉献。
(8). 广大供养-
是指以上述的财物及恭敬常时供养。它们还具有七种性质:众多、微妙、现前及非现前、自作与教他作、至心欢喜、猛厉信解、与及以福德回向无上正觉菩提。
(9). 不杂烦恼供养-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供养须具有六种性质:a.自己亲手设供,并非出于懈怠、轻蔑、放逸,而由别人代劳。b.殷重恭敬。c.离散乱。d.不杂染贪等烦恼。e.非为博取崇佛国王等人士的利养恭敬。f.以随顺物作供养,随顺物是指任何远离不净的清净物品,与及不以石黄(梵:bala。藏:ba bla)药膏涂敷、不以酥油灌洗、不燃烧黑芸香(藏:gu gul)、不供养遏迦花(梵:arka-puspa)等正确做法。假如我们自己没有这些供物,也没有向他人求取,则应以欢喜心,随喜他人的供养,想像一切世间供养诸佛如来的清净供物广大周遍。这样便能无难修习无量广大供养,积集成就正觉菩提所需的资粮。所以应以欢喜满足的心,时常勤修这种供养。又应如《宝云经》(梵:Arya-ratna-mega-nama -mahayana-sutra)及《建立三三昧耶王续》(梵:Tri-sama ya-vyuha-raja-tantra) 所说,我们也可以供养无主的花、果、树、珍宝等东西。
(10). 修持供养-
即使只有挤牛乳那么少的时间(约一刻钟),亦必须忆念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法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又作「四法印」)、三皈依、波罗密多、通达甚深空性、无分别专注空性、以戒律调伏自心、勤修菩提分(藏:Byang phyogs so bdun。又作觉文、觉分。「分」即是文分、因。泛指戒达成觉悟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作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四念位、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即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和六度四摄(六度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四摄是爱语、布施、利行、同事)。
以上述这十种供养来供养三宝,即名为圆满供养。
次者,「供养意乐」意指在呈献这十种供养时,有六种意乐能令我们在供养三宝的任何一者时,即使以些微供养也可以引生无量广大果报,所以在献供时应具有这些意乐:
(1).佛是无上大功德田。
(2). 佛具无上大恩。
(3). 佛是一切有情众生之尊。
(4). 佛陀犹如邬昙钵罗花,极为稀有难遇。(邬昙钵罗花。梵:udurnvara。又作忧昙波花、忧昙花、鬱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作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德干高原及斯里兰卡等地。《慧琳音义》说此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以大幅德力故,能感得此花出现。佛经常以此花比喻难值佛陀出世。)
(5). 在三千大千世界(藏:’jigs rten gyi stong gsum)之中,只有这一位佛陀出现。
(6). 佛是一切世间圆满和出世间圆满的根本。
上述的十种供养和六种意乐是依《菩萨地》(见《瑜伽师地论》)所说而择录。我们要尽力呈献最好的供养,于佳节吉日,更应尽力呈献殊妙供养。又因我们必须时常饮食,若时常不断先以饮食供养,便能轻易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因此,即使是饮用清水,也要首先诚心供养。霞惹瓦说:
不可用发霉的奶渣和枯黄的菜叶作为供养,必须以好的东西供养。在供茶时,如果是像弹灰尘一样是没有利益的。
经中有说:
譬如,有一亩肥沃的良田,若在适合播种的季节没有把种子播下,任它荒芜,这样便不会有收成。同样,在能生出今生后世一切现前究竟善乐的最胜福田,应在四季之中的任何时刻,不断播植现前究竟善乐的种子,而且要用信心泥犁来耕耘这亩福田。
若我们不这样做,福德便会非常贪乏。所以,正如《赞应赞》所说:
在三界之中也没有像佛世尊这样的福田。你是最殊胜的受施处,是令在座僧众清净的清净者。如同虚空没有横竖边际,对佛陀作出损害或利益的异熟果报,也是无量无边。
由于我们的修行,甚至不能把最胜福田视为平常的田地,所以,我们应该时常精勤供养三宝。若能这样做,我们对于道次第的慧力便能透过在殊胜福田种善根的力量而有所增长。所以,当我们的慧力过于薄弱,听闻而不能忆持文句,思维而没法明了文义,修习而不能获得定解时,依仗福田的力量便是要诀教授。吉祥敬母(梵:sir Matrceta)亦说:
由依仗佛世尊,我的低劣慧力就像雨季的河流一般,不断上涨,对于撰造诗词能获得大善巧。
有言:
供养并不在乎所供之物,而是在乎我们的信心。
所以,就算我们没有财物供养,但是若我们具有信心,也可以供养曼达、净水或无主之物等等。但是,若我们拥有财物而不能舍弃,可是却这样念诵:「我没有福德,极为贫穷,没有其他财物可作供养。」这种做法就像博朵瓦所说:
正如有一个盲人把少许香草放在臭螺杯之中,然后对着视力正常的人说:“这是旃檀冰片香水”企图欺骗对方。
又如朴穹瓦所说:
我最初供养的是气味辛辣的香草。后来,我获得由四种材料制成,气味甘醇的长香来作供养。现在则供养气味芳香馥郁的沉香(梵:akaru)和苏合香等。(梵:turuska。又作斗楼婆、兜楼波、兜楼婆、都噜婆、嘟噜迦。意译白茅香、茅香、怀香。据《大佛顶首愣严经》所载,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以沐浴。)
假如我们轻视微小的供养而不供养,那我们便会这样度过一生。但假如我们最初对微小供物也能够殷勤供养,环境便会逐渐改善,所以应效法朴穹瓦的修持。传说这位大师每次要用二十二枚金币来制香。
资具已得自在的大菩萨们,尚且会化成数十万身体,而每一具身体又再化现出百千双手,然后前往一切诸佛刹土,用多劫时间供养诸佛世尊。可是一些仅具有少许相似功德的人却以此为足,还自称不是以供养来求证菩提。应知这是对正法一知半解者的胡说,所以,我们应依循《宝云经》所说的做法:
应听闻经中所有这些广大的供养和承事,以最大的真诚决心,在诸佛菩萨之前把这些供养承事诚心回向。
丑三随念三宝大悲而安置其他有趣修皈依:
意指要尽一切办法,以悲悯心把其他有情众生安置于皈依的修持之中。
丑四做任何事情或有什么须要,应舍弃其他世间方法,而向三宝供养启请:
不论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或有什么计划。也要依止三宝,并从事供养等与三宝一致的事情。切勿做出与三宝不一致的事情,如依止本教(藏:Bon)。必须恒时至心依信三宝。
丑五由知利益,昼夜六时勤修皈依:
首先依《摄分》(即是《摄抉择分》)所说解释皈依利益,然后再依教授解释。
寅一《摄分》所说的利益:
前者(《摄分》)所说的利益又分为两组各四种。第一组的四种利益是:
(1 ).得广大福-
如《无死鼓音陀罗尼》(藏:’Chi med rnga sgra’i gzungs。藏传佛教行者在受食前会念诵此经及《随念三宝经》, 梵:Tri-ratnanusmrti。)说:
佛世尊不可思议,正法亦不可思议,圣僧伽不可思议,具信心者不可思议,异熟亦不可思议。
(异熟。梵语vipaka 。旧译为果报。音译为毗播迦。是过去善恶所感果报的总称;由于成熟的果报是与因有异,故名异熟。异熟有种种解释,《成唯识论》说所谓「异熟」是指「因」变为「果」时,「果」的性质是异于「因」的性质。「因」有善有恶,但「果」却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所以「因」、「果」的性质种类已经不同。「异熟」又有异时熟、变异熟、异类熟三义。)
圣勇论师于《摄波罗密多论》(梵:Paramita-samasa-nama) 亦说:
假如皈依的福德是有形体,即使以三界来容纳它们也嫌太小,大海水库是不能用手来量度的。
(2).得欢喜及大欢喜-
《法集要颂经》(念品)说:
能于昼夜忆念佛陀,皈依佛陀的人,即能获得人趣的利益。
这对于其余二宝(法宝、僧宝)同样适用。依止三宝的人由于想到:「我确实获得极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能生起更大的欢喜心。
(3).得三摩地、(4).得大清净-
即是由修学定、慧而获得解脱。
第二组的四种利益是:
(1).得大守护-
留待下文解说。
(2).能减轻及息灭一切由邪信解产生的障碍-
即是能减轻及净除我们因误信恶知识、恶法、恶友为皈依处而积集的恶业。
(3).得入至诚成就胜妙的善士行列-
是指我们能加入善士的行列之中。
(4).得师长、法友及喜爱正法的天众喜爱认同-
意指我们能令师长和法友喜悦。诸天是如何欢喜呢?他们会欢欣地以歌声赞颂这种人:「这位名叫某某的人,就像我们一样已受皈依,他死后便会转受在这里。因为他已皈依且坚住皈依,所以将会成为我们的同伴。」
寅二:教授所说的利益:
教授所说的皈依利益是分为八种:
(1).得入内道佛弟子之列-
总之,分辨内道和外道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是,由于大尊主(阿底峡尊者)和寂静论师(梵:Santipa)以皈依来区别内道和外道的方法,已广为世人所认同,所以我们应把已受皈依而未舍弃者界定为佛弟子。所以最初加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须至心奉三宝为大师等 (依佛为师、依法解脱、依僧为伴)。如果未受皈依,那不论我们修习什么善法也不算是佛弟子。
(2).堪能受持一切戒律-
《俱舍论》说:
皈依者能趣入受取一切戒律之门。
月称于《皈依七十论颂》(梵:Tri-sama-saptati)亦说:
优婆塞,皈依三宝是八种戒律的基础。
文意是说,由皈依能坚定涅槃的意愿,并从这种意愿生起戒律。
(优婆塞。梵:upasaka。又作乌波索迦、优波娑迦。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是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是四众之一。佛陀成道后,至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跌坐,当时来自北天竺的提谓和波利两位商人以食供佛,并受三自皈,是为最初的优婆塞。《优婆塞戒经》说,受三皈并受持一戒者,称一分优婆塞;受持二戒者,称少分优婆塞;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称为无分优婆塞;若受持三、四戒者,称多分优婆塞;受持五戒者,则称为满分优婆塞。八种戒律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式叉摩尼戒、八关斋戒。)
(3).能减轻及消除过往所积的业障-
《集学论》在开示皈依能净众罪(藏:sdig pa)的一节时说道:
此处应以转生为猪的因缘来作为譬喻。
正如有一位将受生为猪的天人,由受修皈依而避免转生为猪,所以,皈依能净除受生于恶趣的因缘。故此有说:
皈依佛者是不会步向恶趣,当他们舍弃人身之后便会获得天人身。
这种教法同样适用于「皈依法」和「皈依僧」,所以,先前所积集的罪,有一些能被减轻,有一些能被消除。
(4).能积广大福德-
其理如前所说。
(5).不堕恶趣-
其理可由前文得知。
(6).人与非人不能为难-
如经所说:
惶恐的人多会皈依山狱、森林、庙宇的神祗和圣地的树木。这种并不是最佳的皈依处,也不是最殊胜的皈依处,依止这种皈之依处不能远离一切痛苦。若皈依佛、法、僧,即能以智慧观见四圣谛,了知苦、集,正确断除苦恼及八支安乐圣道,达至涅槃。这才是最佳的皈依处,最殊胜的皈依处,依止这种皈依处才能远离一切痛苦。
这里可借风索外道的故事作为例子。
(罗卓仁波切Locho Rinpoche说这位外道能以一魔索制伏他的怨敌,但是当他要向一位已皈依三宝的人施法时,魔索竟然失效。见《广论》英译本附注。)
(7).一切愿欲悉皆成就-
在从事法务之前,应当供养三宝,祈求取得成功,这样便能容易达成。
(8).速得佛果-
《狮子请问经》(梵:Arya-simha-paripprccha-namamaha yanasutra。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七会):
由信心断除无瑕。
意指由获得殊胜的闲暇,值遇皈依处,学习殊胜道,不久之后即能达证佛果。每日也要依上文所说忆念各种利益,日间三次,夜间三时勤修皈依。
丑六即使开玩笑或性命攸关的事情也要护持皈依,切勿舍弃三宝:
我们终必丧失身体、性命和资财受用,若我们为了这些事情而舍弃三宝,那我们将会多生多世继续受苦,所以我们要屡屡立誓,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即使在开玩笑时也不可说出舍弃三宝的话。
先贤大德说有一种学处必须修持,这就是当我们前往任何地方时,必须皈依那一方的如来。但我不知道这种说法的出处。
上述所说的六种共学是依照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释难》解说。前三种别学是出自契经(梵:sutra。藏:mdo。一般是指佛说显教经典)所说,后三种别学是出于无垢友(梵: Vimalamitra 。即是前弘期由印入藏弘法的大德无垢友)的《皈依六支论》(梵:Sad-anga-sarana-gamana),如论中所说:
对于形像(一切佛画、佛像)、偈颂或碎黄布,应以信解心,把它们视为大师。对佛所说法,应置于头顶,不可妄加诽谤。应把清净和不净的人观为善士。
至于《摄抉择分》所说的学处,迦玛巴的语录有说:
内邬嗉巴虽然没有传授这些(皈依学处),但我们二人是一同在阿兰若师(音译贡巴瓦)那里听闻。
它们是出自阿兰若师傅予垄巴瓦(藏:Lum pa ba)的道次第之中。
下当解说违犯这些学处将会导致的退转和舍弃。有认为若违犯前三种别学,与及恒时修习皈依、纵遇命难不舍皈依、供养三宝等六种学处,我们便已经舍弃皈依。又有认为违犯九种学处,亦即加上后三种别学,便会构成舍弃皈依。但违犯其余学处仅会令皈依退转。
然而,真正舍弃皈依的意思是指我们已违犯「即使性命攸关也不可舍弃皈依」的学处。同样,即使我们并没有舍弃三宝,但假如我们信奉与三宝相违背的导师、教法和团体,便会违犯「绝不承认有其他皈依处」的学处。由于我们至心皈依,所以便会把皈依舍弃。私意以为,只是毁犯其他学处而没有毁犯这两者,这样仅属于违犯,而不是舍弃皈依之因。
因此,皈依是进入佛教的大门,假如我们的皈依并非止于虚言,又由于我们是依止最殊胜的力量,所以不会被内外障难侵损,功德易生难退,不断增长。因此,应如前文所说,由畏惧受苦,忆念皈依处的功德等而受持皈依,尽力不违越各种学处,这是极为重要的。
有人会这样想:「即使我们由念死、思维死后将会生于恶趣而产生畏惧、能把我们救离这些情况的皈依处是三宝。从而奉三宝为皈依处,而且不违犯皈依学处。但是,皈依处是怎样救护我们呢?」就如《法集要颂经》所说:
师如来为你们开示断除三有痛苦之道,你们必多须如教奉行。
须知,佛陀是开示皈依的人,僧伽是帮助我们成就皈依的助伴,但是,真正的皈依却是法宝,能证得法宝便能够解脱怖畏。所以,究竟的法宝是专指初修行者去除部分过失和引生部分功德的断证二德,这两种事情是渐次增长圆满,而非突然出现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须擅于区别善(藏:dge ba)、不善(藏: mi dge ba)和它们的果。我们必须以如理取舍(藏:Blang dor)善与不善来进行修持。如果我们对两种业、果没有详细思维,如理取舍,便不能断除恶趣之因,那即使我们畏惧恶趣也没法脱离我们所畏惧的事情。
因此,要救度恶趣果报,便须要在造因时制止自心作恶,这又要视乎对业果取得决定。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