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
净公上人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此品说西方人之正报,所有往生者之容貌精神色彩,超越世间众生,而且西方人彼此之间完全相同,无差别相。西方有天人声闻菩萨之名是随顺此方风俗,未到西方世界以前或为人、天、声闻、菩萨,但西方本身一律平等,其次是断烦恼的程度不同,而有天人声闻菩萨之别。事实上在西方世界统统是菩萨,而且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佛要说出西方人之超世希有,举出几个比喻,先以帝王与乞丐相比,再以转轮圣王与帝王比,以忉利天王与转轮圣王相比,以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与帝释天(即忉利天主)比,最后以第六天与极乐国中菩萨声闻相比,光颜容色,各类等级无法相比。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此一小段是专对我们一般人说的,我们为了衣食住行,一天忙到晚。到了西方,物质生活样样不要操心。他化自在天最有福气,衣食住都不要张罗,有第五天化乐天变化出来为其准备。到了西方,阿弥陀佛变化一切供应大众是大施主。‘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同样在娑婆世界证得须陀洹果、阿罗汉果的,在西方世界断了八十八品见惑等于此间的须沱洹、小乘初果。断了八十一品思惑的等于此间的阿罗汉,两个人断烦恼的工夫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智慧不平等,此间的阿罗汉比不上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智慧神通都比不上。西方人的一切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超越一切世间。佛最后招呼阿难,阿难是与会的代表,也就是对我们后世众生开示。他说,无量寿佛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是想像不到的。我们只有老实念佛,不要打妄想,只有仰信。如果一面念佛,一面还想西方的宝树究有多高,黄金为地的金子是否为九九真金,那就错了。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此品说明西方世界福德无量无边,一切受用,应念现前,无不具足。不但已生现生者,就是我们今天如已下决心往生西方者,亦同样可以受用具足。生西以后诸妙色身,形貌端严,与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前面已经谈过多次。至于‘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乃是八地菩萨的境界。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绝无妄语,必须相信,此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四十八愿有明文,他已成佛十劫,自然诸愿皆已圆满。这一段经文说明西方世界的受用,凡往生者均与佛一样。最大的福报是凡事称心如意,所有饮食起居,以及衣服装饰,所居堂宇房阁,无不微妙安隐,大小光色随意,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此品是说明西方的气象。所谓‘食时’,是依我们的习惯而说,西方既无日月,亦无时间观念。西方的清风和风,吹在宝树罗网,发出音声,为众生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属小乘法,如系大乘则说诸波罗密。大小乘从心量上分,心量大者,起心动念想到众生是大乘;而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害得失是小乘。心量小处处分别执著,纵修大乘,仍属小乘。如心量大,慈悲平等,他虽学小乘法,也是属于大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那有大小乘各宗各派,全是众生心里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所以佛在法华会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二是大小乘,三是声闻、缘觉、菩萨。因众生心量不同,所以佛方便说二乘三乘,实际上佛所说的都是圆满的一乘法。
‘香光庄严’是西方的特色,‘尘劳垢习’是带去的业,尘垢是污染,‘劳’是烦恼,‘习’是习气,生西方者常常沐浴在弥陀光中,而且又常在弥陀性德流露宝香之中,能觉悟我们的自性,虽有烦恼习气不会起作用。‘风触其身,安和调适’,其舒适的程度,‘犹如比丘得灭尽定’。‘灭尽’是对烦恼而说,小乘灭见思烦恼,证罗汉果,亦称入般涅槃,称之为小乘涅槃。如系大乘比丘得灭尽定,是圆教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见思尘沙已灭,无明几乎要灭尽,四十二品无明,已破了四十品,这种殊胜快乐的自在,我们凡夫怎样想也想不出来。
‘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这些树叶花果都是西方众宝,西方的七宝都是软的,又轻又软。宝树之花落在地面,自然集聚成为图案,如同地毡,足履其上,没深四指,举起足来,还复如初,有弹性的。每隔一段时间,风吹过来,又重新雨华,周而复始,每日六次。印度时间的算法是昼三时、夜三时。他一个时是我们的四小时,所以印度六小时即是我们的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但西方并无此时间的概念。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此品说明西方莲花特多,均为众宝所成,莲花能放光,光中有化佛。莲花的花瓣很细很长,有无量光色,所有一切万物均放光,宝莲是弥陀愿力变现的,花之大小是念佛人清净心所感应,如念佛时心地不清净,即不得力。古大德慈悲怜悯一般业障深重的众生,叫我们‘佛不离口,珠不离手’。因佛号一断,妄想就起来了。念久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力。我们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破坏道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专一就是道心。若想禅净双修就把道心破坏了。自己修自己的法门,对于别人所修不同的法门一定要尊重,一定要赞叹。佛家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如果互相毁谤,彼此决无成就可言,因其心不清净,心不慈悲,心不广大。往生的人心量不一样,莲花大小亦不一。‘由旬’是古印度度量衡长度的单位,半由旬是二十里,最小的莲花是二十里。每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这些佛都是弥陀的化身佛,在西方见佛的机会太多了。佛虽为化身,与真身无二无别,每佛又放光,并赴各方说微妙法,虽说大小乘诸法,其最后指归净土。
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例如‘正’字,上面是一,下面是止,即止于一。止于一就是正。无量无边法门选一个法门即谓之正,研究学术一生专攻一门,一生决定有成就。佛教化众生,只是依他的根性、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帮助他止于一门,即是入佛正道。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前面几品只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环境中几个重点,此品是总结。西方世界实在美不胜收,决非言语说得尽的。西方世界没有日月星辰,亦无岁月劫数,所有讲时间,都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而言。西方无城市乡村亦无街道门牌,一切随心所欲,若找一个人很不方便,但西方人每人都神通广大,应念现前,想见什么人,乃至想见十方世界任何一位众生,也是应念即见,因其没有取舍分别,故一切圆满成就。没有取舍分别即是一切放下,故得到大自在、大圆满。因此可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盘舍掉,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得到了,所以他们享受清净最上快乐。如想到西方即应学舍、学放下,能舍心清净。‘正定之聚’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本宗即专求西方净土,除此一念之外,更无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三昧,即是‘正定’,亦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即圆教的佛果,一生圆满成佛。‘邪定’是与法门不相应的定。‘不定’是同时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邪定与不定的人没有智慧,不知道往生不退成佛因果的义理。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此品是说十方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的关系。‘东方恒河沙数世界’,言其甚多。恒河沙又细又多,实在说恒河沙还是有数量的,而东方的世界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在现在这个贤劫阶段,将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各出广长舌相’,此相由不妄语而来,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诸佛如来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其身相庄严究竟圆满。广长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放无量光,说诚实言,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其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现在弥陀已成佛,可见第十七愿也已圆满。一切诸佛心清净,无分别执著、嫉妒障碍,看见弥陀建立西方世界道场,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就佛道,诸佛同心同愿,希望众生立刻成佛,但成佛之法不一,而弥陀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最简妙,事最易,而理最深,惟佛与佛,方能究竟。俟生到西方见到弥陀,自会明了。现在若想明了乃是打妄想,此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听到弥陀名号,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谓之‘闻慧’,发清净心,忆念受持,谓之‘思慧、修慧’,三慧具足,同时信愿行三资粮亦具足。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共同赞叹是信心成就,发清净心忆念是愿成就,受持归依是行成就。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将无上第一法门介绍与我们,其大恩大德如何报答?十方诸佛之恩德亦同样值得感谢供养。法供养中第一条是如法修行供养。一切照经中所说的完全作到,就是圆满殊胜的供养,除了自己如法修行外,将此经典为一切众生宣说,劝其念佛求生西方,尽心尽力就是圆满,人人可行。往生西方世界不难,只要发一念净信,年岁大的以及病重的人均可得度,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往生。一生作为皆为善恶混杂,但是决定也有善业,除恶业予以忏悔外,所有一切善业回向求生净土,必能一生圆成佛道。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一品在全经中也是一段重要的经文,前面已将西方世界介绍过,听了之后我们的信愿确实建立起来。这一品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得生净土有三个条件,即信、愿、行,其中最难的是信。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释迦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求生净土,同时十方诸佛如来也一致赞叹,如果我们仍不相信,则是自己障碍自己,第一殊胜利益可能当面错过。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如对于西方世界了解的不够透彻,很难生起信心,必须依靠大乘经典,仔细研究,道理明白之后才生信,从信心生起愿力。一心称念是由愿心里发出来的,因信发愿,因愿起行。无量寿经讲得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经则说九品,知此事实后,如何修学才能增高品位,不得不知。唐朝善导大师说,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遇到好老师,对于法门了解透澈,真诚恳切的教导,学生自得殊胜利益。如老师虽信净土法门而不够虔诚,或者他对于其他法门特予推崇,则学生受益的程度,自有很大的区别。遇到经典也是缘,我们是无比的庆幸,自古以来对于西方净土介绍,没有比夏老居士所会集的这本无量寿经再完备的了。五种原译本的精华都在这本经里。连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是当时的高僧,未念过书,从禅里开悟的,故不称他为禅师而称为法师。
此品经文一开始即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可见此经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上。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诚之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往生西方大致分为三种,上辈所具备的条件不多,而所含义理甚深。在经文前面所举与会大众中在家居士比出家者多,而此处则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要体会到‘舍家弃欲’是从本质上说的,而非由外表形势上说的。佛在经上常说,家有四种:(一)凡夫执著的田宅之家,唯有房屋与田地;(二)烦恼之家;(三)生死之家;(四)三界之家。第一种并不碍事,而最碍事的是烦恼、生死与六道。所谓出家也有四种:(一)心出身不出,即一般在家学佛的;(二)身出心不出,身虽出家,而心仍然牵挂著五欲六尘;(三)身心俱出;(四)身心俱不出。未学佛者不在此列,此言已经学佛者。在家学佛,心中依旧牵挂五欲六尘,身心俱未出,今生很难成就,而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中永远不坏,能得远益。此处所说的‘舍家’乃指‘心出’,出离烦恼、生死、三界。‘弃欲’之欲字乃指广义,而非指财色名食睡。‘欲’者欲望,人有欲望,心即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妙法也放下了。古大德说,如为求解,目的不在修行,若是在家人,则身心均未出。若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工夫,则为身出心不出。佛法自始至终注重在行,必须一门深入。若求解可以涉猎群经,如要得三昧,则修禅、修密、学教、学戒均可得三昧。‘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乱’。所以净土法门重行不重解,除非你发愿欲讲经说法,必须研究经教;即使要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机、智慧、定力、法缘是否都具足?如诸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倓虚法师念佛论所举的郑锡滨居士专讲弥陀经,往生多自在。
‘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对修行人之通称。从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之称谓并非贬低修行人,‘心外求法’谓之‘外道’,佛法是返求诸己的学问,求自性的。在佛法中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亦属于外道,仍有其分别执著。‘沙门’的意义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都讲求戒定慧,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中国的礼就是戒。
此经是大乘圆教,乃古德所判,不但圆教,而且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是在末法时期对一切苦难众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本经是根本法,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讲此章三辈九品与古大德所讲有一点不大相同,不过我想我并未讲错。我们如照此经百分之百的统统作到,即能上品上生,如作到百分之九十即能上品中生,作到百分之八十,即可上品下生,依此类推,下品下生也要作到百分之二十,若作不到,往生无望。
佛叫我们‘舍家’,不是不要家,也不是叫你出家,出了家反而障碍更多。你家中才有几个人,如果出家,寺庙愈大,信徒愈多,你一天到晚应付那些人,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此处说舍家是心上舍,心上不要牵挂。有人说:‘若不挂念家,如何维持生活?’其实这全是妄想。我常劝人家要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你就明白了。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出来的,是你命中有,前生修来的。如明白这种事实真相,马上断恶修善,勇猛精进,不要等来生,晚年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所以打妄想是冤枉,绝无济于事。
下面佛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在净土法门中称之‘正修’,‘修诸功德’谓之‘助修’,正助双修。观无量寿经说菩提心含三心:一、至诚心,至是到了至极处,诚是真诚,绝无丝毫虚妄,是真心不是妄心,乃菩提心之体。二、深心,是作用,好善好德,是自受用。三、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对他人大慈大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此种心待人接物,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菩提心更容易懂,他说,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话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就是深心,其他妄念都舍掉,心中清净,这是至善。生到西方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即是回向发愿心,也是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再利益众生。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中讲的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一向’是专,只是持名念佛,观想观像都不需要,但心中要有,自己可以体会,真有是对世出世间事情清清楚楚,而不牵挂,对于往生颇有信心,这就是庄严净土,庄严自己清净心与清净身。尽自己的心力将此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与别人,专劝修习净土法门。佛的心愿就是要救拔众生断烦恼、出三界,这是诸佛度生之本愿。我们若是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佛所说法,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也都包含在内。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因为他真认识清楚了。自己应有强烈的愿望必生净土,若不生净土,必仍在轮回,这个麻烦就大了,纵然这一生修得很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再一投胎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纵然学佛,要从头学起,万一遇缘有问题,障碍麻烦就大了。一生遇缘也是宿世善根福德,好的老师同参道友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因为你不相信,他也就不说了。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修三福,孝亲尊师,以造善缘。所以密宗讲四归依,再加一个归依上师。显教没有形式而有实质,入佛门归依师不重要,传戒师、剃度师皆是介绍人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传法的师父,与密宗上师一样。学生要接受老师的教导,认真奉行,对老师有决定的信心。世出世间无论道业、学业、事业,老师非常重要,关系一生成功失败。
念佛人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此经说得简单,观经上说得详细。上品上生者,佛与一千尊化佛前来接引,须臾之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西方世界在那里?你不要操心,不必打妄想,到时候佛来接你去,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花之大小光色有别,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一由旬等于二十公里。有人对此怀疑,认为四十八愿明明说,往生西方后与阿弥陀佛身相一样,应皆为‘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身相不只一由旬,何以相差很大?应知西方世界与华藏世界一样,属于不思议解脱境界,大小不二,性相一如,不是我们凡夫境界,不能思维想像,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两句话我们在前面已详细报告过,那方面的智慧、道理、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者亦等于八地菩萨,此实为难信之法。佛又告诉阿难,如果欲于今生即往生见佛者,应发真正彻底觉悟之心,了知世事无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之事不妨,要放下分别执著之心。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不造业。修其他法门在一生中未必能成就,若修这个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保证可以成就。积集善根,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把所有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净土,不求现世与来生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无上佛果。此上辈往生之概况。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但是业障深重,心里想作而作不到,环境不许可,或人事复杂,有很多忧虑放不下,不能行作沙门。如此情况,‘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下辈者也是这几句话,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西方的唯一条件。‘随己修行,诸善功德’,随自己的能力,修行诸善功德。以下只举几条作为修行的参考。例如‘奉持斋戒’,即持戒与持斋,‘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视为素食是错误的。例如八关斋戒,特重在斋,有八条戒,其中有一个斋,即过午不食,能一个月修一天或两天也好,修清净心,万缘放下。‘起立塔像’,塔就包括道场,如有能力建立一个道场,礼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教化一方。‘像’是塑造佛像,印彩画像有同样功德。‘饭食沙门’,照顾出家人生活,使其身安,专心修道,如生活无来源,想真正修道很难,身安则道隆。供僧亦应有智慧,如果要让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反而造了罪业。从前供养出家人只限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出家人没有私财,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如何多赚些钱,阿弥陀佛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没有十方丛林,如想挂单,必须与庙里很熟,而且他也不敢多留你住,怕找麻烦。‘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上是宣传佛法。
在中辈往生当中,其正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上辈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心量大小有很大关系。上辈者心量广大,与佛心相应;中辈者在心量上要差一筹。助修方面不能大修功德。此处所说‘大修功德’是指‘心量’而言,若心地清净平等、心量广大慈悲,念念中即可修满无量功德。非注重在事上,若重在事上,清寒人家永远不会上品上生。西方境界即如华严经所说‘不思议解脱’境界,包含六相十玄,说明不思议法,有理有事,可以参考。
‘悬缯然灯’,‘缯’是幢幡宝盖之类,作宣传之用。古时教学,尊师重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如有讲经说法之会,即于寺前悬挂幡幢,愿来听者即可参加,‘然灯’表智慧,灯亦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此作,不求任何回报,一概回向净土。
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前来接引,其化身与真佛无异。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在佛与大菩萨是一个身,三而一,一而三。凡夫三身皆无,只有业报身。佛菩萨是愿成就的身。佛来接时有很多人同来,上辈往生者,其同来者都是佛。
中辈者,其同来之人有菩萨、罗汉,亦有诸天人民,这些人都是化身,大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菩萨,心生欢喜,与自己心愿相同;小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罗汉,亦与其心愿相同。所有来的人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均是过去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已往生者。我们今生修行有成,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同佛一齐来接我们,这些亲朋好友又可以见面了。
实在讲西方世界的确不可思议,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妄想,故对此境界往往生疑。熟读华严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知道佛说法密意之所在。佛讲的是句句真实,他那边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例如华严说,汗毛尖端很小,佛在其中讲经说法,有无量菩萨参加听法,佛菩萨未变小,一毛端未放大。又说,一微尘里含大千世界,芥子纳须弥。这是华严境界,超越了相对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佛以二谛说法,真谛是佛的密意,俗谛是我们的常识。佛以此真俗二谛说明宇宙真相,其目的叫我们以俗谛领会真谛,然后才能体会到真俗不二,法法圆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