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杭州近日被霧籠罩。
英國倫敦於1952年曾連續5天被毒霧籠罩,逾1.2萬人死亡;60多年後,中國霧霾問題同樣嚴重擾民,兩者形成機制為何?近日一支科研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兩者霧霾中同樣「殺人」、懸浮粒子主要成份之一硫酸鹽化合物的形成機制,或為如何治霾帶來啟示。
科研團隊由中英美等多國人員組成,於過去數年間通過實驗,以及在霧霾嚴重的北京和陝西西安進行大氣測量,揭露當年倫敦和今日中國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兩者霧霾中硫酸鹽化合物的形成具相似的化學反應過程。相關論文近日於著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一期發表。
霧霾中的硫酸鹽化合物,主要透過燃燒化石燃料等排放二氧化硫形成。研究指,另一常見空氣污染物氮氧化物,在潮濕環境下,大大推動二氧化硫轉化成硫酸鹽化合物,促進有毒霧霾形成。不過研究也發現,此過程中同時形成並累積酸性物質,酸度隨過程提高,化學反應又會被逐漸遏制。
當年時值冬天的倫敦因被高氣壓籠罩,空氣下沉,地面降溫兼無風,令地表水氣凝結形成濃霧;加上供暖電廠、機車大量燃燒煤炭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兩者於霧氣中結合反應形成「毒霧」。值得注意是,過往檢測顯示倫敦大霧呈強酸性,為何反應沒被遏制?這次研究指,大霧中為微米級較大霧粒,因此形成的酸性物質溶於霧粒時,霧粒仍較為中性;但在後來氣溫稍回升後,霧粒水份蒸發則令酸度顯著提高。
研究指中國霾屬「中性」
不過,研究指中國霾的酸鹼值基本為中性,與倫敦霧不同。這是由於中國空氣污染物中,還有大量來自肥料使用和汽車廢氣排放、呈鹼性的氨。在空氣濕度較高時,雖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較小的納米級水氣夥粒產生反應,但氨可以中和酸性物質,因此未遏制該反應。因此研究結論指,當局除需減排二氧化硫,更要着重減少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從而減少霧霾。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