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1150.html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老居士 主讲
姜善和 记录整理
第一讲
第二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原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
全书共记录了黄老居士的五次讲题内容,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己。
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既是漫谈,就不一定有个题目。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
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
大家都知道我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预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化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讲的是净土法门了。当然了,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讲的《金刚经》,谈到我所要讲的《无量寿经》。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也就是从“般若”谈到“净土”。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
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个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着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
“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比如《金刚经》等讲的就是般若。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
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是第二个因缘。
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才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这个话从《金刚经》中就可以找到!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可不就是盲修嘛!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
“入佛宝藏,智慧为目”。
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非常重要,般若为目、般若为导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给我们所示范的、所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
就是我自己个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
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能从“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原故。
我小时候常跟着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着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着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着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候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
“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
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了,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看这本《金刚经》时,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
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正是通过《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
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
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请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则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尽管老提,但咱们有时还是觉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
“你这獦獠,你也来学佛呀!”
“獦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六祖当时就回答了: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却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
“这个獦獠根基还很利呀!你到糟厂里劳动去吧!”
后来劳动了一段时间后,接着六祖更说出了高水平的话: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审再做何物?”“阿那”是六祖的自称,他说了: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入体会,道理就在这!六祖是顿悟,对于这个顿法,许多人不敢相信,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通过六祖大师的经历,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许多部的经论,《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所以神秀是五祖五百弟子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告:“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作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多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作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剃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以至于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还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所以五祖才于夜里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
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书,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呢!学佛又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识字没文化,可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呀!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
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
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在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五度如盲,般若有目”。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就有证明: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象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又如《金刚经》所言:
“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能无所住而行布施,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
“若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万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跟她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万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为“焦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到了“地前”的“三贤”(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
“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己,相续不断,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
“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
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
“即事持达理持。”
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
“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到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要全摄成自己的功德!
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在广化寺只谈到了《无量寿经》的开头——佛放光。还没有说法,大家听了觉得很有启发。
《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希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
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
“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
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能说这话,所以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我们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他“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而吃人参,吃了就会死的!同样的道理,你怎么能说人参好就可以什么病都可以用来吃呢!又如砒霜,也能治病呀!所以一结合落实到具体的病就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世界,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那就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浊世的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祇劫”才可成佛,这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五逆、十恶的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着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能成佛”,有些人以为说得对,所以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它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持名”:
“说此无籍劬劳修证” 。
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也就是“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而直到成佛。
“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
“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
“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
“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希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
“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它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
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傅,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 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罪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