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5 0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古拉 · 康德拉捷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康德拉捷夫)
尼古拉 · 康德拉捷夫(俄語:Кондратьев, Николай Дмитриевич,英語:Nikolai Kondratiev,1892年3月4日-1938年9月17日?)蘇聯經濟學家,提出康德拉捷夫長波,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周期為50年左右的景氣與蕭條交替的長期波動。美國著名學者沃勒斯坦在他的世界體系分析中就借用了康德拉捷夫周期理論。
目錄
生平康德拉捷夫生於莫斯科北部一個農民家庭,十月革命前在聖彼得堡大學學習。他還是社會革命黨成員,最初的研究領域是農業經濟和糧食供應問題。1917年10月5日,25歲的他被任命為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臨時政府的供給部部長,但這個任期只維持了幾天。
革命後,他主要致力於學術研究。1919年,他彼得大帝農業學院得到一份教職,1920年,在莫斯科創立了危機狀態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juncture),並在幾年內它發展成為一個擁有51名研究人員和很高聲譽的機構。
1923年,他捲入了關於工農業剪刀差問題的爭論。5月,他參與制定蘇聯農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作。1924年,他首次謹慎地提出了他的大周期假說,並遊歷了英國、德國、加拿大和美國,收集各國實證統計資料,驗證和發展他的理論。
作為新經濟政策的支持者,他認為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應該優先於重工業,這些觀點的影響持續到1925年。伴隨著蘇聯領導人的更替,新經濟政策逐漸被放棄。
1928年,康德拉捷夫被免去研究所領導職務,1930年7月被逮捕,罪名是參加了一個可能不存在的非法的農民勞動黨。他被判處8年徒刑,服刑期間,他繼續研究並試圖完成5本新書。1938年,隨著大清洗高潮來臨,他最終被處死,終年46歲。50年後,1987年7月16日,他得到了平反。
著作
康德拉捷夫长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波理論框架下,世界經濟趨勢的簡略圖解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中,康狄夫長波理論 又稱 長波 或 K-波 或 康德拉捷夫長波,是一種約50-60年為一循環的經濟週期現象。一般將長波分成兩段:上升的A階段與下降的B階段。[1]
長波之名源於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捷夫。他在著作《大經濟週期》(1925年)及同一時期的其餘著作中提出了此一觀點。另兩位荷蘭經濟學家 J. van Gelderen 與 Samuel de Wolff 在1913年歸結出類似的現象,但其著作直到最近才翻譯成英文。
目录
歷史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現象,早先有四種解釋,分別就“創新”、“投資”、“戰爭”與“資本主義危機”入手。康德拉捷夫將長波的A階段對應到過度的投資,由此帶來價格與利率的上升,B階段則反之。熊彼得則在1930年代以技術的創新解釋長波,A階段對應到新技術的傳播及採用,B階段對應到技術普及後,各企業的激烈競爭時期。
第四國際领导人、比利时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以1964年的一篇論文為長波理論注入新機,當時他預言戰後的繁榮景象將在五年後結束。不過曼德爾的理論中並無「長波」,他將之切割成約20-25年的較短週期。
影響新古典經濟學家多半不承認長波理論,然而長波是許多非正統經濟學理論的基石,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亦奠基於此。即使在認可長波的經濟學家中,對長波的起因、開始年代、及各次長波的劃分問題,都沒有定論。一些批評者因此認為:所謂「長波」只是強加於大量統計資料上的概念。
不過多數長波理論學者同意:自工業革命以後,已經歷了五個長波,而第六個長波即將展開。在熊彼得的理論框架下,這五個長波分別是
- 工業革命(1771年)
- 蒸汽機與鐵路時代(1829年)
- 鋼鐵、電力與重工程時代(1875年)
- 石油、汽車與量產時代(1908年)
- 信息與通信時代(1971年)
依照這套理論,世界現時正處在第五個長波的轉折點。
長波與戰爭康德拉捷夫已經指出,生產擴張使得資本急於尋找新的市場及新的原料,由此將造成國際關係緊張。華勒斯坦等學者認為,在資本主義體系下,戰爭的頻率與長波密切相關:大規模戰爭傾向於在生產上升階段之前爆發。Joshua S. Goldstein 根據統計資料,推斷戰爭高峰落在長波的生產高峰與價格高峰之間。他以戰爭能力的提高、競爭加劇與商業繁盛的心理效應解釋生產的擴張何以傾向於引發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