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玄空學是否楊公之學
作者/丁長青
玄空學是否楊公之學呢?丁某提供一個或無關此議題的讀書小發現,那就是楊曾蔣之書不見玄空而是元空,而個人早先看到玄空二字見於明末葉泰之書,而後章溫沈皆襲用之,如果蔣氏地理辨正是為葉氏而作(一己私見,沒有根據),那麼「元空」與「玄空」的運用,似乎也是判別楊曾蔣之學吧!不知真偽如何,純提供個人讀書的小小發現……。
我們先說丁某所以臆測蔣氏之地理辨正是為葉氏而作,曾公青囊序首句「先看金龍動不動」,蔣註言「俗註丑未辰戊四金惡煞為金龍者非」,葉本註「金龍者,四墓也,四墓內有亢鬼牛婁,故曰金龍」,類此暗喻之言,比對蔣之辨正與葉之相關註解,或可臆測。
而「元空」、「玄空」,語出青囊序「晉世景純傳此術,演經立義出元空,朱雀發源生旺,一一講說開愚蒙」,目前所知明言元空為玄空者,葉泰之文(若還有更早之人,丁某寡聞);而後章溫沈氏繼之;而蔣氏尊古,仍以元空名之,近蔣之人也尊古,所以也在意「元空」、「玄空」之別如我,為何蔣氏要尊古而名之元空呢?不是尊古而已,其中有真義,大夥不妨來討論討論。
討論之前,丁某做一提示,楊曾唐時人,唐朝文體尚詩,做詩重對舉,於是青囊序此節,我們看得出一四句是敘述文句,那麼對舉當在二、三句,因此就第三句的「朱雀」是生旺方,很顯然地「元空」所以為出處之源,是與朱雀對舉;不知各位網友可知「朱雀」對舉為何?又如何變成元空呢(玄空是一知半解之名,非楊曾蔣之學)?
要了解「元空」與「玄空」的不同,丁某以為要先了解古來避諱之例(因當時有網友以為避清諱),故丁某考証如下:
哦~我以為楊曾所以用元空之元,因楊曾兩祖師爺是唐朝人,所以避唐朝之諱例,蔣氏尊古禮所以延用……;至於章氏等人是否因清人而避清朝皇帝之名諱?觀丁某手中章氏直解,章解青囊序稱元空,至青囊奧語而後便言玄空,而溫氏續解則只用玄空,所以我將章溫沈一脈之學歸為玄空學而非楊曾蔣相傳的元空學。
依據《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八「避諱之例,南史已極糾紛,北史尤甚…又有因人名犯諱改稱其字者…又有二字犯諱去一字者…又有不改其字而直稱為諱者…又有以一字而改為二字者…」;同書卷七十「考前史,馬班於漢紀,惟高帝書字而無諱,餘則諱與字皆不書,馬班漢臣故也…」。
是避諱之例,其來甚遠,考地學自唐朝楊曾而後大顯,故避諱例當依唐之諱例,於是元空之元是避玄宗之諱而用元字代玄字(元為代字、玄是正字),相信大夥應無異議,那麼把元空之元改為正字之玄字,丁某何以會說「空是一知半解之名,非楊曾蔣之學」?
原因是唐諱例除元字代玄外,還有……;我們再看《十七史商榷》卷七十一言唐之諱例言「舊書於武后紀,凡諸武如攸暨、攸寧、三思、承嗣、懿宗、延秀之類,多不書姓;其意若以革唐命改國號周,則武為國姓,故不書姓以紀實也」。是唐人於武字不書,所以武字空也。
於是青囊序言「演經立義出元空,朱雀發源生旺氣」,元空之名,雖不見經傳,但朱雀二字非常明確,以唐詩對舉的方式來看,朱雀對舉則是玄武。楊曾二公皆唐時人、仕於僖宗,是仕大夫,言玄武時,當然要避玄宗與武后之名諱,因此依唐朝諱例,以元字為玄字、武字不書便是空字代之,便產生了不見經傳的「元空」之名。
現在我們還原青囊序原文則是「演經立義出玄武,朱雀發源生旺氣」,玄武與朱雀對舉,皆方位名,故「晉世景純傳此術」,此術便是堪輿學,因為此術從玄武一方開始而與朱雀九方對待結束,因為其中的真義需要「一一講說開愚蒙」。這樣子解說文義,是不是很清楚呢?所以我說言玄空者非楊曾之學,原因便在元空兩字為玄武兩字的代名,只改元為玄而不將空字改回武字,是一知半解的認知,當然不會是楊曾蔣一脈相傳的學問嘍~
記否?前說蔣大鴻所以用元空兩字,除了尊古之外,還有真義在其中,如果大夥知道這真義是什麼嗎?青囊諸經便不再有謎語,而可以如丁某以往在網路標謗:真的學問當如「易道自然,沒有半點人為假造的特例」,字字句句都能合理解釋與理解。
前引避諱之說,十七史商榷已說明避諱制度至「南史已極糾紛」,而後之隨唐如何?更甚於南北朝,何以得知呢?《日知錄‧二名不偏諱》言「通典又言,太宗時二名不相連者並不諱,至玄宗始諱之」此是說,如名之兩字分開用時,玄宗以前並不忌諱,而從玄宗開始,只要同字單用也要忌諱。
所以避諱之制至此,流弊甚者,連同音之字也要忌諱,《日知錄‧嫌名》言「玄宗御刪定禮記月令,野雞入大水為蜃,曰野雞始雉,以與治同音也」,連士大夫之名諱也要忌,又如同篇言「唐自中葉以後,即士大大亦諱嫌」,於是避諱之制已造成無所不可能的變化了。
接著,因網友或疑楊曾二人是玄宗時期人仕,所以丁某回應如下:
此說恐誤,宋國師吳景鸞之奏疏言「僖宗末,黃巢犯闕贛水,曾求己與其師楊益…」,而沈氏抉要亦引「贛州府志,楊籌松,竇州人,僖宗朝,掌靈台地理事,官至金光祿大夫」,可知楊曾兩公仕於僖宗而非玄宗。
武氏雖是叛唐之人,然前篇所引之「舊書」,指得是舊唐書,唐有新舊兩部正史,而舊唐書之史評,嚴謹與翔實更甚於新唐書,所以武氏於還政於唐後,唐人並不如小說家者那般說武氏,我們看通典的記載「睿宗廢崇恩廟,開元四年改題則天神主,云則天皇后武氏」,崇恩廟,武后因建周而立之武氏祖廟,此處所謂廢是廢其祖廟之名、改名為則天神主而回歸唐之體制,並非如一般叛將要滅九族的結果,所以武氏之諱於舊唐書之記載當無可議。
至於舊書言「不書姓」,是不是成為空格而令後人把空格用空字代替;或是武字以為曌字來代替而造成魯魚亥豕、傳寫之誤,則未可知?可惜,丁某手中史料不足,所以引証或有不足之嫌,不過大家如果因此而興起考古風以求証五術真理,這未嘗不是後來人之福氣。
另,若玄宗之謚號,確實是後人封的,但這後人是其子孫追謚之辭,所以楊曾僖宗時人(僖宗距玄宗,其中約差12位皇帝),避玄宗與武氏之諱,也合當時之制。
其實,大夥可以回歸原青囊序文,引朱雀文,若要合唐詩對舉之實時,元空非玄武,還有什麼可成對句呢?畢竟目前曾公原文言元空,只有朱雀一辭可據以考証。你們說是否?
至於元空跟玄空的差別,那就在那句「演經立義出元空」,不過先賣個關子,我們先來看看民初【堪輿闢謬傳真】如何教大家怎麼分辨蔣氏之學,其言云「蓋判斷注蔣諸家之法合否?以挨星判之;其挨星合否?以三事判之即明也」那三事呢?我們看他怎麼說呢?其言曰:
1.姜氏謂挨星須將九星一一挨去,如注家硬排坤壬乙為巨門即非。
丁按:此言坤壬乙三方其實並不止是巨門而已,強迫規定為巨門,當然不是挨星訣嘍~
2.姜氏謂奧語坤壬乙為巨門,隱含挨星口訣,如註家以九星順排,不能合於坤壬乙等位次者,亦非。
丁按:此言說各位可用自己的挨星訣來排排看,如果不能使坤壬乙所以盡合巨門之合理解釋者,也是種錯誤的挨星訣。
3.姜氏謂坤壬乙非盡巨門而與巨門為一例,此中又含有合而不盡合,不盡合而又能略含之意;蓋奧語坤壬乙二句原為三合位次,其下巽辰亥二句則不純為三合之位次,故以順序之九星盡合其位次,萬不可能也;若不循九星順序,硬排坤壬乙於巨門等星者,自謂盡合其法,實盡人可能,一無價值之可言也,如此者亦非」。
丁按:也就是說,後人因此節而有許多「偽」挨星口訣的出現,如以替卦補強之法強迫規定之挨星訣,某人可以,其他人也可以,那麼挨星豈有真傳呢?
所以大家如果用心於「演經立義出元空」這句話,奧語之「坤壬乙」訣,不需補強他法,也能「完全」盡合經文與姜垚之註義,這就是丁某在網上一直呼籲:真理如「易道自然,沒有半點人為偽造的特例」的求真標準。
以上雖然只是一點文抄功夫而已,不過其中確實有些內容是值得堪輿後學的我們所當注意及省思的,如「演經立義出元空」,元空是玄武之代名,那麼「坤壬乙」一節之文,姜垚指出「奧語首揭此章,乃挨星大卦之條例」,挨星大卦之條例指得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姜垚說得明白,但後來註家卻解釋得錯誤極大,所以這一節經文及姜垚之註,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慎學的所在。舉例來說好了:
如沈氏《抉要》以「獨家」秘笈《從師隨筆》點明這是挨星訣,後人因為不得此訣,所以「聚訟紛紛、莫衷一是」,於是在「考其起則姜氏未言其奧」下,所以要由《抉要》來公布出蔣大鴻獨傳姜垚的挨星訣等等云爾。
我們先來看沈氏「獨家」秘笈《從師隨筆》如何說此節呢? 戊辰年,杜陵夫子又遊越,余又詢之,師曰「兼則宜用坤壬乙訣,不兼、下卦可耳」,余始恍然。自後,余從事奧語,開山有斧矣,惟奧語僅言十二山,且非字字可以起星,其他十二山總未能得其口訣。
時我師將葬親於餘姚,無資購地,余以二千金報之,使者歸授余以子癸並甲申口訣二十八句,乃知子癸甲申貪、卯乙未坤壬巨、辰戌乾亥巽巳武、酉辛丑艮丙破、午丁寅庚弼,來書諄諄告戒謂秘中之秘,惟子可以知之,慎勿洩漏一二也。余得此訣後,乃註奧語。
由此篇描述蔣氏諄諄告戒謂這二十八句(字)口訣乃「秘中之秘,惟子(姜垚)可以知之」,這時,沈氏因有此獨家秘笈而得秘中秘,彷彿是最有資格談此訣的?於是我們來看看這口訣是如何秘中秘的?
張心言的《地理辨正疏》「一名補水神圖…訣曰:貪狼子癸與甲申,壬卯未坤乙巨門,四六宮中皆武曲,酉辛丑艮丙破軍,寅午庚丁四位上,右弼之星次第臨…」。
又《地理錄要》引《蕉窗問答條註》言挨星訣「子癸並甲申,貪狼一路行;壬卯乙未坤,五位為巨門;乾亥辰巽已,連戌武曲名;酉辛丑艮丙,天星說破軍;寅午庚丁上,右弼四星臨…」
大夥看了這兩段挨星訣,比之沈氏獨得秘笈中的秘中秘如何呢?而上述兩元空大家又是如何看此訣呢?然後我們再想一想前篇【地理闢謬傳貞】所言的三事、看一看姜垚的註,似乎又有很大空間可供我們學習與思考的(歡迎大夥一同了解與共同討論)。
很顯然地,這議題又要唱獨角戲了,很可惜還未導引到「演經立義出元空」的挨星訣,就……,沒關係,丁某再做文抄公抄一點坤壬乙訣的相關文章吧。
上回提至兩挨星歌訣,其實與沈氏獨家秘笈的挨星訣是完全一樣,只不過前述兩作者的文筆比沈氏獨家秘笈的作者要好得多而已。
如果大夥有看張心言的《地理辨正疏》的話,便可知其言出自張心言書的卷末三元偽法中,而《地理錄要》引《蕉窗問答條註》的挨星訣,其全文如下:「子癸並甲申,貪狼一路行;壬卯乙未坤,五位為巨門;乾亥辰巽已,連戌武曲名;酉辛丑艮丙,天星說破軍;寅午庚丁上,右弼四星臨;本山星作主,審向逐爻行;廉貞歸五位,諸星順逆輪;吉凶隨時轉,貪輔不同論;更有先賢訣,空位忌流神;審向飛臨丙,水口不宜丁;運替星不吉,禍起至滅門;運來星更合,百福又千禎;衰旺多憑水,權衡也在星;水兼星共斷,妙用許通靈」。
相信這篇挨星歌訣,玄空家相信都在一本自題《天下第一地理書》中看到,很可惜作者博學並不傳實,於是只說「有人說此訣不是玄空真傳。其實這是真傳」來迴避此訣的問題而未認真討論,所以我們可以再從《地理錄要》于楷所以引這些挨星訣的原因與言論,細心審思,或許在堪輿學習上又會有一些不同的認知。
立說必有奧義,然後足以信今而傳後,若挨星之說以九星挨配九宮,其說不經,全屬杜撰,不足為法。
夫北斗七星昏建所指,定時成歲,傳自上古,今忽增為九,若以紫微宮統論,何止數百?若止增輔弼二星,又曰隱而不現,既曰不現,有何足據?故昭代叢書天官考,以為星曆家好奇之論,一不可信也。
一白水至九紫火,飛佈九宮,即載九履一之旨,今一白水而又曰貪狼木、五黃土而又曰廉貞火,同處一宮而五行錯亂,從彼乎?從此乎?二不可信也。
一卦管三山,八卦管二十四山,此一定之位也,其中甲庚丙壬雖屬陽,總歸四正之卦,不過照十二地支一稍讓半字以清其界,而必曰全體紅字拽入四維、犯出卦之病,三不可信也。
丙向不宜丁捉,清陰陽之脈,固為有理,而又曰山向是陽星、水之來去要陰星,則丙向必宜丁,自相矛盾,四不可信也。
夫北斗至尊居中央而運四方,曰帝車者,以其全體旋轉象車之形也,杓之所指,全斗之精神寓焉,是以能化諸煞,若四方排列各守一宮,失中臨御之體,何以斡旋元氣?且有本身魁衡諸星而後可其所向,若杓星獨處一宮,其光芒四射,無所不指矣,五不可信也。
夫兩儀、四象、八卦、九星河洛中推明先天、後天之體用,理天以龍馬神龜洩其機。上古聖人則之、中古聖人推衍之,後人無可以私意變更,何以同一廉貞或配五行、或配八卦?以貪狼既屬一白水而又曰貪木?廉貞既屬五黃土而又曰廉貞火?二三其說,無怪後人天父地母、變貪化巨、異論日出!
若曰九星隨元運為吉凶,失令則貪巨武有時而凶,乘旺則破祿廉文亦有時而吉,則但言元運可也。何必附此挨星為贅疣乎?若曰可以增吉減凶,則復驗諸扦,失運則挨吉仍凶,毫無應驗。 且斗為帝車運乎四時,從古聖人憑斗樞以明時,故建寅建丑建子三代相沿,惟有天樞第一星而後知杓之旋轉,如太極之於四象,有太極然後可分東西南北,不然則東家之西即西家之東矣;惟斗亦然,無本身何所據而定為指丑、指寅、指子耶?
愚見:莫若仍從斗柄所指、諸煞潛藏之說以為選擇家之要旨,則理真義切,斯為不易之正論。蓋指雖一方而全斗之精神所聚,故能諸煞潛消最為上吉。然某時指某方,終從時起見,故尤為選時上之要旨。
至一卦三山,陽順陰逆四十八局,本屬分卦中捉脈乘氣之法,不必又將九星挨入立論可也。故蔣公亦曰「作者須知八卦三元來情真偽,則九星亦可略也,恐意見亦有不合處,特不明斥其非。但挨星之說起自楊救貧,久為元空家之秘訣,故仍存其說附以管見,俟後之深明其理者考焉。
五術研究當注意那些地方,一言以敝之,就是「辨正」而已,畢竟中國五術流傳久遠,其中難免發生許多訛誤,所以如果不能細心辨正,五術不但難學,而且使用上隨時都可能害人害己。
至於有那些資料有助於我們了解古學的內容,我想除了多看同類型之書,每個問題都去探究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外,我想別無他法。
像此次談挨星訣,如果大家不為一家之私遮眼的話,有關俗例挨星之非,古來便有許大家或名著已辨其非,如地理人子須知等,丁某之言,也不過是文抄公的作為而已。
至於大夥若想要求得一個能「盡合」青囊奧語條例的挨星訣,就如我曾提過「演經立義出元空」,元空是玄武之代名,挨星由玄武一方開始,以合五合十之法顛倒挨排而非按數順逆排,自然可求得其中之妙,只不過要想了解此法「如何以固定法則盡合奧語條例」,不明白易理,講述起來還真的很費事……。
心海注:挨星訣虽未言明,却已道破,有缘人自会悟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