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
卍续藏第 20 册 No. 036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第1卷-第3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二
清神京旃檀寺沙门 来舟 浅注
△二正宗分
自佛出定称叹以去。嘱累品以前。凡十一品经文。或因请开示。及逐境随机。或因缘训晓。或譬喻比况。或长行未尽。复假偈颂重宣。总为发明心地。示诸观门。乃法王之正印。全部之所宗。故名正宗。大科分四。初佛谈心地熏修。引发四恩应报(即二三两卷是也)分二。初品题。
报恩品第二上
居上爱下。锡之以惠曰恩。在下感上。酬之以诚曰报。以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四种皆有大恩。理宜酬报。故立品名。
△二经文二。初正谈心地熏修分三。初出定称叹二。初出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摄用归体为入。从体发用曰起。从容自得曰安详。三昧即定。然既从定起。必谈心法。故为正宗之首也。
△二称叹二。初标叹善哉。
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对众发言曰告。极口称赞曰善哉。又善哉者。善之至也。意在下科。
△二释成善意。
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
夫佛在定时。师子吼菩萨述佛光明。警觉大众。复有请佛出定说法之偈。今既出定。却对弥勒称叹者。正显大圣无人我相。无情见心。无非随告一人。普及大众。故曰汝等大士。实无他意也。大士亦菩萨之别称也。男子言善者。谓诸大士。上修佛道。下化众生。担荷重事。能说能行。是以嘉美称之也。下出正意。为欲者。述其专也。亲近等。美其诚也。世间之父。即是如来。惟我世尊。统摄大千。化育情众。一切圣凡。皆为佛子。故自称为父者。非妄大也。(世间有三种。一有情世间。即十类凡夫。二器世间。即大千依报。三智正觉。世间。即声闻缘觉菩萨也)法能规持。略有二种。一世间法。凡一切纲常。伦理。经书。皆能规物生解。克志成名。二出世间法。凡一切谛缘六度经论。亦能规物生解。究竟证果。今拣非世间。故云出世。即心地观法也。(出世法者。如说而行。能除烦恼。能离生死。能证涅槃。非徒然也)如如理者。即真常妙体也。以本来自有曰如。本无生灭曰如如。为成佛之性体曰理也。如如智者。即体之用也。理如镜。智如光。乃人之真心灵觉照用也。然法之言闻者。以非闻不知本有也。理之言思者。以参究必有??法也。智之言修者。以操履必发真慧也。良以无漏三慧。乃诸佛成道之梯航。故佛述之。末二句。结赞其诚。
△二许说妙法五。初显佛真慈。
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心虽义广。且约如如智说。地能乘载生物。必约如如理说。然智必托理。如地乘载。智依理有。如地能生。妙法者。即心地之美称也。心之所以称妙者。以迷之则为凡夫。悟之即成圣人。实不可得而思议者。强称曰妙。引导令入者。佛之作成也。佛智即菩提。若入佛智。众生即佛。以见世尊。为人亲切如此。
△二叹法难遇。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
过无量等。只言佛不易遇。法不易闻。如来下。正显难遇。出兴者。谓成佛已久。以其果后兴悲。再来垂化。非时不出。故喻优昙。(梵语优昙。此云灵瑞。或云应瑞。亦非时不现。比佛之难遇如此)假使下。又显遇法之难。亦如此华。何也。良以心地法门。智者闻之。立成正觉。愚人闻之。不悟反谤。心因谤堕苦。佛为护机。故不轻说。法华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能闻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者此也。所谓阳春白雪不利庸愚。
△三徴释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萨。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
初徴次释。所以佛难遇。法难闻者何也。以众生志之不大也。菩萨行愿。当求而远离。声闻智果。不当而趣向。生死本空。妄生厌离。化城涅槃。忻然永入。真常真乐。本是妙觉之果。却舍大从小。故云不乐。以其志之不大。所以如来隐而不说也。然非佛不说。乃机之不受也。(化城涅槃者。法华以二乘涅槃。喻化城故)常乐妙果即是如来涅槃四德。妙即净德。果即我德。解准初卷。
△四佛离四失。
然诸如来。转于琺輪。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
此正显法之合机也。然是语辞。诸如下。正明说法离四种失。相应法者。凡有所说。与物合宜。自不废言。外不废机。是为相应。弗则两失矣。此但标。一无下别明。处者是说法之所在。然当住则住。则无过失。翔而后集。正谓此也。无非时者。以是其时方说。则无过失。假若非时强说。未免失言矣。法华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亦言其待时也。无非器者。器即受道之资。必是其人方说。则无过失。假若非人强说。令彼生谤。不唯失言。且害人堕苦是为失。佛心不作。是为无失。无非法者。正显投机之教。两得其宜矣。应病下。更以喻明。佛喻良医。一切烦恼惑业如病。众生如害病之人。以佛观处。观时。观人。观法。皆得相宜。喻如良医。知病。知药。必药病相投。则无病不瘳矣。以无四失。故曰相应。令得复除者。若就喻说。复字错矣。当是服字。即是令彼服药。得除其病。法合如来说相应法。令彼修行。能除生死也。若作复字亦可。则犯绕舌。不如服字为顺。即是下结。不共德者。以佛应机说法之德。不与二乘共也。此科总释上科。佛既出。世法犹难闻者。只因机小法大。忍而不说。必待机熟而后说。所以难闻也(佛德不共二乘者。如舍利弗智慧第一之人。犹不净错施炉韛。数息不利冢人。智者尚然。何况余人)。
△五结显难闻。
声闻缘觉。未得自在。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以是因缘。难见难闻。
此声闻至不共之境。一气读之。不共之境。正是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非二乘所及。故不与共。何也。以菩萨我法二执皆无。能达万法唯心。心外无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得大自在。而声闻缘觉但空我执。法执全在。所以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痈疮。虽心自在。未法自在。其资禀不及。不堪大化。以是因缘。难见难闻也。
△三观心成道。
菩提正道。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为智果。正道为心法。拣外道之邪。权小之偏。故云正道。借地为喻。以大地能持万物。例心法能持万德。总属所诠之法。门喻能诠之教。以门有通义。能达堂奥。法有通义。能悟自心。法喻双举。故云心地法门。以上能诠所诠。总是大法也。若有下。男子女人。皆约大机。以达耳为闻。正道即法。玄微曰妙。暂时曰须臾。一经下。谓所闻不多。而时之且促。(以上闻慧兼思)摄念等为修慧。念即妄想。摄即止念。观即回光反照。心即本觉灵知。如一念不生。尘劳顿歇。直下归真矣。熏成下。若较如来究竟菩提。固且未然。恰好熏成菩提智种也。不久下。谓目前虽未即证。实乃不待多时。故曰不久等(菩提树者。谓菩提非树。因坐树下成菩提道。树以道彰。故有此名。王者尊称也。金刚亦非座。以自证智理。喻金刚之体用。座以喻显。宝亦尊称。故曰金刚宝座。大哉圣教。圆顿真诠。既云不久得成菩提。可谓歇即菩提。一生事办。真似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我等末世下凡。一过其目。顷刻闻之。岂不熏成圆种。千佛有分乎)。
△二引发四恩应报二。初长者恶大求小。以为知恩报恩二。初经家标名叹德。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其名曰。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如是等大富长者。成就正见。供养如来及诸圣众。
城名解见初卷。长者乃居士之尊称。谓居家有道。尊长之者谓之长者。不必胶住十德。(天台解法华。长者具十德。彼独喻佛则可。此乃通称。故不可)五百约实数不必表法其列名中皆随德立名。或以智名。或以理名等。不必逐释也。但成就正见者。见乃人心之分别。知有三宝合理为正。反此为邪矣。然既有正见。知有三宝。所以供佛意在求法。及供诸圣意在获福。为良田下种。因盛世之难遇也(诸圣众者。皆僧宝。如文殊弥勒。身子目连等。皆圣僧也)。
△二长者自陈己志二。初因见恶闻(因见光中所现。苦行。恶闻如来称赞大乘)分二。初明佛赞大乘。
是诸长者。闻是世尊。称赞大乘。心地法门。
此乃经家叙置。为恶大之端。
△二述光中所见。
而作是念。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于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
念者是未出于口。心上之思虑也。我见下。正明所念。不爱即恶。能行苦行之心。即菩提心。苦行。即菩萨所行之事。如舍身命等。谁能下。不敢领荷之辞。正是志小怖大之本念也。如言我等深恶苦行。谁是能行之人。良以小知不知大知。小年不知大年。菩萨身境全空。三轮体寂。延促无碍。理事融通。便能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假使刀山挂骨。剑树穿身。经无量劫。受无量苦。行无量行。总无一念分别之心。恐怖何在。今众长者我见自封。不敢担荷。反成憎恶。亦常人之情见耳。
△二正述己志二。初见佛之仪。
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此见佛之常规也。袒者露也。以左肩着袈裟。露其右臂。示执作之形。右膝着地。如奴见主。敬佛之诚。无过于此。
△二陈白之言二。初陈恶大。
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以自妻子。施与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受诸逼恼。三僧祇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蜜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
异口下。总为因其所见。而恶其所闻也。所以下。徴释之言。菩萨所行。不为知恩报恩者。盖世俗之见耳。意谓世间行孝者。自有温凊甘瀡之奉。慎护发肤之诚。立身于朝。扬名于世。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乃至家财之广。子孙之胜。是为知恩报恩之极致耳。然世俗之见。大概如此。犹不知晨昏之省。甘瀡之奉等。但利其生。不利其死。资其现身。不能资其神道也。所以圭峰云。假使终身坟[音*(巳/土)]。卒世蒸尝。虽展孝思。不资神道。焉足为报恩乎。然必能报劬劳之恩者。莫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为智者。至慈至孝。最上报恩也。又云远离父母。趣于出家等。总不知出尘之表。无漏之行。至于舍头目髓脑。为满檀度者。志在舍有漏身。求无漏道。但知有道。不知有身也。必于三祇修证者。假如千寻大海。非一勺而涸。九仞重楼。非一日而就。然众生惑业之深。生死之广。不止千寻。诸佛无上妙道。功德重重。何止九仞。必经历三祇。如实履践。于中满六度。销惑障。离生死。而后方能亲成万德之慈尊。讵可易易成之哉。八万四千波罗蜜行。即是八万四千法门。解见头卷。大安乐处。即是佛果无余涅槃也。此上约渐教菩萨。诚能如是。故生恐怖如此也。假如顿教菩萨。如龙女一献宝珠。顿满诸行。于刹那顷变成男子。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顿往南方无垢世界。普为人天说法者。三祇不离当念。万行圆于片时。众长者。在这里又当何如哉。抑观众长者之名号。亦大权示现。欲以显发四恩。作弄引耳。若必以实迹长者。视之者失其所以长者也。
(三僧祇劫修菩萨行者。谓初地以前。三贤位中。经一僧祇。初地至七地又一僧祇。八地至十地又一僧祇。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义。谓种种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若论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成一百。共成三百。而现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嗔。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也)。
(○十使者。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言使者。即使令义。如贪瞋动时。令人造业。以用得名。四大即地水火风。六衰即是六尘。能衰损善法故)。
△二陈乐小。
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速至安乐。方名报恩。
不如下。志在小果。罗汉辟支。皆名二乘。道果者。道谓因行。即戒定慧等。为能修之道法。果谓涅槃。即惑尽真穷。所证之断果。三生百劫。即修道之时。又云速至安乐者。以果位中无有生死。即是安乐。然既云速至。又云三生百劫。何速之有。今有两义。一约实说。因见菩萨历三僧祇。以为至远。以远较近。纵经三生乃至百劫之长。较菩萨三祇犹为最近。二者言同意别。以现前之身为一生。断尽见惑。证须陀洹为二生。以后断尽思惑证罗汉果。为三生百劫即是百年。以劫乃时分之称。谓纵经百年。较之菩萨无量劫中。行诸苦行何如哉。修集资粮者。从喻得名。如庄生云。游千里者三月聚粮。进道之者。以戒定为资粮。资慧命故。大乘以三贤为资粮位。长者等。志在小乘。如小乘戒。人空定。尽智无生智。皆为入道证果之资粮也。生死因。即见思二惑。断尽见思所证者。为涅槃果。速至下。以罗汉位中。分段生死已尽。不受后有。一切苦事逼迫不着。以为安乐。名报恩者。意谓我依佛教。如说而行。了生死苦。证涅槃乐。不违佛命。即报佛恩。又复在家修行。不离父母。犹报父母之恩矣。以上长者恶大求小。以为知恩报恩。一大科已竟。
△二如来广赞四恩。引其回小向大。
○此因长者等。恶大求小。为志愿。为报恩。是以如来即说有四种恩应报。可谓应病之良药也。如来说已。长者问佛。如是四恩。当云何报。所以佛教非菩提心。余不能报也。由是五百长者。皆发菩提心。是佛应机之大方便耳。故云引小向大也。分三。初通为五百六。初赞许说与恩处二。初称叹。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智恩德一切众生。
若据退大取小。则无可赞。今所赞者。是发起妙义。有利于不知恩德众生。故能感佛心。极口称赞曰善哉。发起妙义者。有权实两说。若据实说。此长者等。虽说报恩。志在小果。今佛所赞者。诚不知妙在何处。唯佛自知。妙在就此一说。方应病与药。发起四恩教法。引入菩提之妙义。便于一时。流通后世。岂不为未来不知恩分众生知恩报恩乎。若据列长者名中。皆有菩萨德相。今权现退大向小。与佛说四恩应报作引耳。有内秘外现之妙义。据前后经文。实义为正。若据名中有实。权义为正。
△二诫许。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谛听者。诫其审详而听。不可卤莽。又谛听者。重辞也。善思者。欲言中得旨。莫着言相也。念之者。令正念观心。莫作妄想也。分别演说者。详明恩义也。分者析也。别即解也。于一恩字。分析成四。解出多义。极力宣扬。故为演说。世出下。泛许恩处。国王。父母。众生。乃世间恩处。三宝。为出世间恩处。
△二广说四恩应报三。初总标。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未合正理者。责其泛说。犹不知其名数。及恩之所以也。何以下。徴未可之义。世间下正列名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众生有互生之恩。国王有覆焘之恩。三宝有济度之恩。荷负者。被戴也。或顶戴也。领受之义。言四种深恩。惠泽一切。故曰平等负荷。
△二别显四。初父母恩二。初总申名义。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
慈恩者。慈谓慈爱。爱子者莫过于父。如庭训求师。通诗习礼。所当供给。不吝家财。情深虑重。念念不忘。悲恩者。疼子为悲。谓子从母出。偏爱为疼。一劫不尽者。过量之言。只云母恩深重。言莫能尽矣。
△二广显深恩三。初粗以较量。
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少分者。略言梗概也。谓父母之恩。难以尽言。且借喻粗比。假使者。虚设之义。谓假若有人。为求福故。广兴供养有道之人。我以诚感。彼以德应。感应之交。必加我于福。故曰恭敬等。婆罗门。此云净行。则华梵并举也。或翻净裔。言是梵天之苗裔。今云净行婆罗门者。有拣别意。谓虽同彼裔。别有清净梵行者。我当供之求福。若无拣意。则言之雷同矣。神仙者。仙即迁也。谓转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神即神通。有神通之仙。故名神仙。五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等。三回眼能见千里。物不能阻。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故名五通。(不与漏尽人同)善友者。同志为友。而道德善于我者为善友。此皆所供之人。一百是人众之数。安置者。谓安排个所在。令彼居止。堂即所在也。七宝下。显诚敬之极。堂则曰妙宝。食则曰珍膳。品类则曰百千。衣服又曰众宝。房舍则以众香为木。床具则曰百宝庄严。恐病则备百种汤药。璎珞外垂。诚心内秉。如是经历千劫之长。其兴供之人可谓至矣。以此求福福必胜也。此为能较量。不如下。为所较量。若供养悲母。福过于彼。但用孝顺心。时则一念。不必前之千劫。物色则曰微少。不必前之丰设。供侍则曰随所。不必前之宝堂。所得功德。比前供仙等所得之福。千分不及此之一分。万分亦尔。故曰不可校量。虽悲母恩力所加。亦子之孝顺所感也。然悲母既尔。慈父亦然。非孝母不孝父。盖因母有偏爱。故以别明焉。
△二细与分别十。一未形之恩。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
未形者。未及有形也。如生之以后。则见其身量之大小。颜貌之差别。未胎以前。故云未形。念念欲子。已是施恩。及乎受胎。愈不待言矣。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下文云。吮母乳根。啖母之身血。于十月之间。受苦无尽。因念子在腹。纵有欲乐。珍食妙衣。总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者。但念将产必受诸苦。故不分昼夜。
△二将产之恩。
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遂致无常。
临产之时。为母大难。故云产难。既云如千刀屠割。痛不可忍。命在呼吸。故曰遂致无常(谓生死不可定也)。
△三乳哺之恩。
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
无苦恼者。即已生无恙也。母得子如贫得宝。子之发声。母闻若音乐之美。校之未生以前。虽得欲乐而不生爱。何如哉。彼时则苦。此时则乐。为有子也。以母下。言在襁褓。不离母怀。故以胸臆为安寝之处。既以胸臆为床。则以膝为游履之处。胸中出乳以资其命。喻如甘露。昼夜常生如泉不竭。因母恩甚重。故极力形容之如此也。
△四怜爱之恩。
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长养即养育也。弥于普天者。恩之大。无所不覆也。怜愍下。文喻皆显。不烦释。
○杨子云。父母子之天地与。无天何以生。无地何以形。摭华云。天悬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昊天者。尔雅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昊大也。盛夏之天。阳光暑气。充乎六合。无有穷极。百谷苗稼。芳草园林。由此成熟。天有此恩。未曾有心。辞于劳苦。父母亦尔。复厚于我。回干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曾暂舍。如此恩德。未曾辞于劳苦。故父母之恩。比昊天也)。
△五怨言子堕。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明知有恩。反而不顾曰背。背恩即不孝。不顺即忤逆。怨念者。恨起于心。恶言者。语出于口。父母既怒。子即随堕。现世则天诛雷击。死后则必堕三涂。世间下喻。风猛则摧木折华。怨言则凶临祸至。天诛如倪九。雷击若徐氏。至于佛圣之不能救者。盖逆罪也。
(青田木灶山。居民倪九。惑于妇言。不孝其母。母衣食不充。遇事不许开口。值秋禾方熟。令母舂新谷。烹鸡治饭。同妻食毕。以余付母。母喷不下咽。涕泣告天。是夜烈风骤雨。有大石。自山巅裂。正压倪九寝榻。复破左壁而出。止于涧西。其母无恙。比晓村人聚观。室已空矣。母绕崖寻泣。止得幼孙数血指。粘于石尖。而子妇莫知死所矣。陈中州快其事。因作诛逆崖记)。
(○徐氏者。龙游民。兄弟二人。相距十余里。五日一轮养母。兄甚贫。弟稍丰。兄供母饘粥不给。轮内尚缺二日。语母曰。且往弟家。迟当补缺。母往弟门。弟不纳。曰兄供未满。母语以兄意。坚拒如初。母闻饭熟。乞少充饥。弟密令妻。取饭甑置床。覆以被。母乃垂泣还。未里许。雷电交作。有神自篱外入。提饭甑击之。遂震其妻于门。夫死于室。夫天无言。报何速乎)。
△六子孝获福。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
承顺无违即是行孝。孝能格天。所以诸天护念。福从孝生。乐从顺得。愈后愈胜。故曰无尽。尊贵天人种类者。谓行孝之人。不堕三涂。常在人天。便成种类。三界之内。人身难得为贵。诸天愈上为尊。或是下。佛用此言。劝发众生。谓不但人天种类。犹是菩萨现身。夫孝力能动天地。则董永赐妻。刘殷得粟。孝念感格鬼神。则成妻脱全家之难。张氏免雷诛之因。
(董永西汉时人。家贫无以葬父。卖身佣工。得钱营葬。上帝怜之。降织女为妻。日织一绢。赎其身。产一子。织女升去。景帝时。举孝廉为中尉。子仲舒。武帝初。以贤良对策第一。仕至江都王太傅。为世大儒)。
(○晋刘殷。七岁能尽孝养。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已不食者一夕。殷乃号泣于泽中。哭声不绝。仰奠皇天。普垂慈愍。忽若有人言曰止止。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持归奉母。又夜梦神谓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果得十五钟。铭曰七年粟。以赐孝子刘殷。使得备养)。
(○晋陵城东。顾成妻钱氏。曾在母家。时疫势甚盛。转相传染。有一家数口皆死者。有巷不留数人者。病者亲戚不敢过问。顾成先得是疾。父母诸子及妇。凡八口。俱伏枕待命。钱氏闻言欲趣视。父母力阻之。钱氏曰。翁姑生死大事。忍心不归。禽兽何异。吾往即死。不敢望父母过视。只身就道明见鬼物相语云。诸神皆卫。孝妇归矣。吾不速避。谴责不小。八人俱得活。此是本朝顺治十一年。甲午三月事)。
(○监官县顾得谦妻张氏梦神告曰。尔宿业。明日当遭雷火。张惺闻雷。自分必死。嘿想曰。死固不免。奈姑老惊恐何。遂换衣出门。远立桑树下。俄闻空中有声曰。此念上帝已知。特数汝死矣。既而天果。开霁。张氏无恙。此即感格天地)。
△七以孝较恩。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为报母恩下一段。世间所无之事。无非假设较量。子尽其诚。无过于斯。犹不能报一日之恩者。可谓投身不足报洪慈。殒命何足报深泽。悲母之恩。昊天罔极矣。所以下徴释。谓子在母胎。吮乳根。饮啖母血。如此之恩。何可报也。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人不知数。唯佛现量而知。以日积月累。有百八十斛。如此之恩。何可报也。得上味。则自不忍食。留及与子。得妙衣。亦不忍自用。亦思其子。宁自危身。安立其子。至年长大。训以仁义。总言天下之恩。莫过父母。虽子尽其诚。莫能及也。如此之恩。何可报乎。愚痴则不晓事理。鄙陋则人不齿目。唯母心中。情爱无二。呜呼。凡为人之子孙者。若不诚孝。禽兽不如。呼之为人。理应愧死。
△八慈爱生天。
昔有女人。远游他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此引古显恩。渡河者。因无船筏。及无伴侣。唯抱其子。只身涉水。故曰渡河。女身力弱。水且瀑涨。故力不能前。假若弃子摔手。稍觉有力。未必有死。因爱子不忍弃掷。所以母子皆没矣。因慈心善根力故。生色界顶天。作梵王。此但言母恩。宁死不忍弃子。以爱。重情深。感而生天。其母之恩何如哉。他经亦说。有一生孝养父母。得生梵天。亦显父母恩重(阿含经云。若复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放尿。而犹不能报父母之恩。又婆沙论云。如经所明。佛告苾刍当知。若有孝子。一肩担父。一肩担母。经于百年。处处游历。犹非真实报父母恩。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令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九广明十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