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牟尼」、「釋迦如來」、「釋迦世尊」、「釋迦佛祖」、民間簡稱「如來佛」或「佛祖」,佛教創始人。
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 ,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公元前560年,出生於印度東北的藍毗尼園,即現在的尼泊爾南部邊境內。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城這塊土地的國王,所以,佛陀是出生在一個王宮貴族世家,為釋迦國的太子,家境相當好。
為使兒子釋迦牟尼能繼承王位,淨梵王極為小心的保護養育他,並教導他一些世俗統治者的技巧。後來佛陀與他的表妹耶輸陀羅結婚並育有一子,然儘管出生在堂皇奢華的世族,卻也讓佛陀對宮殿以外的世界產生好奇而興起了窺探追究之心。
佛陀長大後,在一次他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別親睹飽受疾病之苦的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虫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而這些景象使他內心感到相當的震驚與衝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病、死等苦痛。又在一次外出巧遇一位流浪的聖人,並得知那是一位已經掙脫世俗諸惡的人後,佛陀就下定決心要效法他出家悟道。於是他悄悄離開妻子與孩子,二十九歲時,一個人騎著馬離開了王宮,出家修道,時值二月初八,因此,此日稱為「佛出家日」。
剛開始,跟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佛陀修的是極嚴厲的苦行生活,不論環境多惡劣,他裸身在鄉間流浪,齋戒、不浴、不眠,即修持沙門主義信徒所謂的苦行,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在一次燙沙上禪修時,一位村婦供他一碗羊奶,佛陀喝了恢復體力。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即苦行是無效的,唯有尋中道來開悟,主張所有事物都要適度,在不過量的前提下,吃足夠的食物以及充分的睡眠,來維持身體健康。經過六年的苦修,三十五歲時,在二月初八夜的修禪中,在一棵菩提樹下,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終於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對遠離生死輪迴之道獲得證悟。雖可直接進入涅槃,但因為佛陀憐憫受苦的人類,決定在世間教導他所修得的離苦之道。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心智,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傳道時不分階級,男女老幼一視同仁。他常用淺近的比喻,隨機說法,傳道極順利,于是信奉的人數日增。後來信徒日益眾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恒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
釋迦在傳教初期雲遊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和集會,於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眾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患了重病,最後死於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後,遺體火化,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並建塔供奉。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舉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會舉行放生法會,以結善緣,增進功德。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
釋迦所悟解脫人生的道理,乃是由道德上的無垢,而非由禁欲,從生生死死的大海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行純潔的道德,才能跳出大道輪回而終獲永生。
佛教於東漢時自印度傳入中國,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
浴佛節:
浴佛的儀式是源由於佛祖誕生時受浴的情節。相傳釋迦尼誕生之時,天雨花香,仙樂飄飄,並有二股淨水從天上如瀑布般的瀉下,一股溫和,一股清涼,為初生的佛陀沐浴,眾神齊賀佛陀的誕生。而「浴佛節」就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佛的誕生。
佛門子弟依例於這一天舉行浴佛儀式,準備素菜、素餐到佛寺參拜,各地的佛寺於這天點燈千盞,典禮非常的莊嚴盛大。當日一早開始即頌經不斷,待浴佛時,將小金佛浸於盛裝香湯(浴佛水)的小盆中,由僧尼和善男信女們依序經過小金佛前,用小勺搖起香湯,自佛像的頂端灌下。此舉不僅有潔淨佛身的作用,信徒們更相信,浴佛之後的佛水,飲用後可以治病長壽,因此大家爭相飲用,有的信徒們更用瓶子盛裝回去供奉。
由宋朝開始,這一天除了浴佛儀式之外,也有「結緣」及「放生」的活動。
結緣,是指信徒平日在家中捻豆唸佛,並將唸過的佛豆收好,到了浴佛節這天,煮豆齋僧。各院僧尼在浴佛節前,沿街向信徒施索,也是屬於結緣的一種。
放生,有些佛寺在浴佛節這天,會舉行放生法會,例如將烏龜送回大海,將魚放回江河,放鳥歸林,普渡眾生,建立功德。
彌勒佛
北京古剎潭拓寺天王殿,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聞名遐爾: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俗姓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為三世佛之一: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因為他擅長修慈悲心,常入慈定,故名慈氏。後來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他卻先於釋迦入滅。入滅後到兜率天內院做「補處菩薩」,即未來佛。兜率天是彌勒的樂園,這裡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諸佛的公園,內院是彌勒寄居的淨土。彌勒淨土之所以殊勝,是因為它不像其它的佛國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很遠。兜率淨土在欲界,發願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亂,只要受持五戒,常常參加八關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而補處就是「候補佛修息所」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死後即往生於此。彌勒菩薩既然是釋迦的接班人,為了做好準備,當然要住在「候補佛修息所」。釋迦牟尼佛曾預言,說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年),然後下生補登佛位。
彌勒佛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後來親近佛陀,佛陀為之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成為末世眾生美好的希望。彌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發願在世間常行布施,給人慈悲,重視持戒,內觀智慧,不急於像小乘人一樣只求自我的了生脫死。
《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大乘佛經》是為彌勒三部經。《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上生兜率天的事蹟,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況。《彌勒下生經》主要敘述在未來世,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生,再次降生我們這個世界,然後成道說法度眾。
民間傳說彌勒佛於五代時下凡投胎至明州(今浙江)奉化縣,生時滿屋紅光,但母親因難產而死,父親抱著他失聲痛哭。金山寺住持法明禪師,是阿羅漢轉世,這天正在佛堂坐禪,忽然心緒大亂,難以入定,就信走出寺散心。經過一戶人家,忽然傳出一陣哭聲,他連忙入門察看,知道這嬰兒來歷不凡,於是徵得父親同意將孩子抱回寺院撫養。長大後收他為徒,賜法號「契此」。
廟宇供奉的大肚彌勒,并非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而是布袋和尚──契此。契此長得矮胖,肚子奇大,且行為怪異,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天晴時則穿木屐,常用竹杖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凡所需的用品都裝於布袋內,因為出門經常布袋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和尚」。
後梁貞明三年,當端坐在獄林寺盤石上示寂時,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因此布袋和尚被世人信仰為彌勒佛的化身。一直到現代,中國、日本、韓國各地,不論禪門,都安置形似布袋和尚的坐像,普遍被稱為彌勒菩薩。許多供奉彌勒菩薩的寺院,常有對聯寫著:「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金愁。」
據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八所載:「布袋和尚,唐僧,閩人。或問年幾何,曰:此袋與虛空齊年。化後,復見於東陽。」
相傳布袋和尚常常高歌:「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這位「冒牌」的彌勒佛,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彌勒倒鮮為人知。「正統」的彌勒造像,身著菩薩裝,常戴天冠,又稱天冠彌勒。
民間認為,彌勒佛為兜率天淨世界之主,其形象有三十二相,變化多端,除了布袋和尚外,其他形象世人皆不識。而民間亦喜歡彌勒佛喜氣洋洋,笑口常開,肥頭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滾圓的形象。
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佛誕辰。
古剎寺院之中,有歷代文人雅士潑墨揮毫撰寫出意味雋然,極之妙趣的楹聯。
北京潭柘寺彌勒佛龕兩邊的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樂山凌雲寺的彌勒佛前的對聯曰: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XXXX]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四川峨嵋山靈岩寺對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彌勒佛堂聯云:
處世何妨真面目,對人總要大肚皮。
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寶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云:
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因可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
山東濟南千佛寺彌勒佛前的對聯是: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彌勒佛像兩側的對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福建福州鼓山白雲峰涌泉寺彌勒佛前對聯: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台灣高雄市壽山龍泉寺大雄寶殿彌勒像和台中市大雄寶殿彌勒像兩旁的對聯: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