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天机老师你好!最近读《授时历议》一书,开章讲推算西元一二七七年十一月冬至的时间,网上有翻译成现代话如下文:
(1)推求至元十四年丁丑岁(西元1277年)冬至 这年十一月十四日己亥,晷影长7.94855丈(为方便起见,译文改用今天的数字表示法);至二十一日丙午,晷影长7.9541丈;二十二日丁未,晷影长7.9455丈。以己亥、丁未两天的影长相减,得0.00305丈,为晷差;再以丙午、丁未两天的晷影相减,得0.0086丈。又因规定1日=100刻,故按比例可知,0.00305乘以100,再除以0.0086,得到的商为35刻;再由十四日告终时的夜半到二十二日的夜半,其相距时间为8天,等于800刻,800-35=765,然后765÷2=382.5,由夜半到中午须加入半日,即50刻,得到432.5刻,除以100化为日,得4日,余数乘以12,再除以100,就得到3.9时,再加0.5,得4.4时;0.4除以12,化为刻,得3刻;以己亥日子初为起算点,加4日4时3刻,得癸卯日辰初三刻,为丁丑年的冬至(相当于西元1277年12月14日,授时历十一月十八日)。这是取冬至前后四天的影长推算的。(《历议》的原文还叙述了取冬至前后九天的影长以及二十七天的影长来进行推算,这里略去不译)。 该结论为从该年十一月十四日(己亥日)子初时起往后推4日再加4.4个时辰(一天12个时辰)即为冬至时。 推4日即为癸卯日(十一月十八日)。 4.4个时辰换算成日,即为4.4时辰/12时辰/天=0.366.....天(无限循环) 4.4个时辰再进一步换算成刻,即为:0.366....*100=36.66....刻(无限循环) 再将古代的时刻换算成今天一个小时60分钟的时刻,即为:36.66.....刻*1440分钟/100刻=528分钟。再进一步换算成小时即为528分钟/60分钟/小时=8.8小时,0.8小时*60分钟/小时=48分钟。 因此准确的冬至时间为该年十一月十八日(癸卯日)“子初时”(北京时间23:00,这个正确吗?)往后推8.8个小时,即为北京时间7点48分钟,即为辰初三刻。 我的问题有两个: 1.我从网上查询了寿星万年历,该历在1277年十一月十八日(癸卯日)冬至的时间为8点40分6秒。和我上述计算的有1个小时8分钟的差距,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寿星天文历有问题。 附寿星天文历截图:
请教天机老师天文问题
2.按照网上的翻译,在得到3.9时后,又加了0.5时,这又为何?原文为“满五十又为一时”。是不是翻译有问题。我认为得出432.5刻之后,不应该加0.5时。我认为该文的原意是指一个时辰8.33....刻,满了4.16...则该刻所在时辰为下一个时辰了。因此,再得到432.5刻后,除以100刻,即可得出4日。剩余的32.5刻*1440分钟/刻=468分钟,则468分钟/60分钟/小时=7.8小时。如果从子时起推算,则为早晨6:48分钟,这就成为了卯正三刻了。但这和原书讲的辰初三刻又有不同了。 不知道上述两种算法问题出在哪里了?请天机老师赐教!
附图
请教天机老师天文问题
补充内容 (2018-6-3 20:36):
”1440分钟/刻”应该为“14.4分钟/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