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對民曆鋪註的態度
下文則以民曆中所記的年神方位圖以及逐日人神為例,具體說明湯若望對鋪註的態度。年神方位圖相傳源自大禹治洪時洛水所出靈龜的背負之象(即所謂的洛書),此象實即一3x3的數字魔方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其中」,不論縱、橫、斜任三數相加,其值均同為15。後人將此圖上之九數分別配以七色,如以一為白、二為黑、三為碧、四為綠、五為黃、六為白、七為赤、八為白、九為紫,並將洛書中各數「挨次遞遷」,衍成九圖,稱之為九宮圖或紫白九星圖。
民曆中將每年各配以一九宮圖,依次循環,以為蓋造修營、擇定方位之用。術家以九紫為上吉,一白、六白、八白為次吉,而五黃之方則被視為大凶。某年年神方位圖之中宮若為六白,五黃因此在巽位,故此年蓋造修營均忌二十四山中的巽山。
在民曆中所繪年神方位圖的外圈,尚對應有各種星殺(或稱星煞、神煞、神殺),其方位均隨該年的干支而變,如相傳為木星之像的太歲,子年的方位在子,丑年在丑,依次類推,歷十二年而一周,而每年太歲所在之方,修營宅舍均不可面向,術家或為推算之便,在太歲相對的方位另定義一星殺,名歲破。如以乙丑年為例,因太歲在丑,歲破在未,故蓋造修營忌未山。
湯若望稱年神方位圖的本意為:
蓋凡城廓宮殿與夫四面錯處民居,共總是本國內顯設之形象,務須齊整美觀,方見得中華與卑陋小邦不同。然所謂齊整美觀者,大要有二:一是比例相稱,一是色樣不同……此圖既具諸色,而諸色又每歲遞遷,雖則周流八虛,悉有定序不亂。凡蓋造者必求方向,今年向此,明年向彼,舍其舊而新是圖,而此又其象矣!
亦即他認為年神方位圖的出現,原本是為達到「比例相稱」及「色樣不同」的目的,以冀求建築物的齊整美觀。但或因該圖的許多內容,頗難賦與理性的解釋,故湯若望在此款文末,總結其意見稱「此圖所用名色多屬比似,觀者勿泥」。至於九宮外周所署的星殺,湯若望則在摘引了傳統文獻中對各星殺的解釋後,指稱:「以上諸星殺,每年各有方位,總不越陰陽五行、合離生剋之理,蓋與百工營造有關係焉」,並未嘗對其大肆抨擊。
由年神方位圖的內容,我們可發覺中國傳統的選擇之術,其本原往往衍生自數字間的神秘規律,其用事宜忌則以五行間的生剋為原則。而在「天人相應」思想的影響下,其內容更常披掛上天文的外衣,惟多屬名詞的假借,即或有納入天星的運行者,亦均頗為粗糙,而與天星的實際位置無精確的對應關係。
湯若望在《民曆鋪註解惑》一書中,亦嘗論及載於曆中的「逐日人神」。曆日中記人神所在,最早見於敦煌所出的《甲寅年曆日》(編號為P. tib. 1070;此為西元834年曆日),其中稱:「每月人神,一日在足大指,二日外踝……廿九日膝脛,卅日足右趺,已上日不針灸」。除此逐日人神外,術家稍後更發展出十干、十二支及十二時人神所在,如以「甲日在頭,乙日在項……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子時在踝,丑時在頭……」。
湯若望嘗釋人神的本意曰:
欲明此一節之理,須知太陽、太陰之相照,原與人身大有關係,古人將此一身、四體、百肢都一一分屬在太陽、太陰逐日相照的情勢上,其意以為人欲自身平安,須日日順著日月之相照,不可違逆了他,針灸療病,尤要仔細。
由於術家認為針灸療病與人神所在攸關,湯若望因此與西方的星占醫學相附會,稱人神即對應於太陽及太陰的相照。事實上,人神所在與日行毫不相干,頂多只可稱其與月行或有關連,因人神的週期為三十日,而中曆每月為二十九或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