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金甲 于 2018-10-24 17:18 编辑
美中不足!画蛇添足由增添多余的两段伪科学! 简单来说,岁差就是地球自转轴的长期运动。在外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二分二至地球位置不是定点,而是在公转轨道上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 岁差可以使同一颗恒星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西元前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西方古代天文学创始人喜帕恰斯就是通过比较他观测到的星表和前人的星表中,发现了岁差。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虞喜也在西元330年,独立发现了岁差并加以精确的测定。
上面两段伪科学应改为;
简单来说,岁差就是地球层圈(地壳与地幔层圈)的长期差异运动。在外力作用下,地壳滞后于地幔自转导致地面(地壳)观测仪器的指向平均每年以50.266角秒不断西移。岁差是地球的内外因素相结合运动的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地面观测仪器的指向位置不是定点,而是在公转轨道上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岁差发生。 岁差可以使地面观测仪器指向的同一颗恒星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西移。西元前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西方古代天文学创始人喜帕恰斯就是通过比较他观测到的星表和前人的星表中,发现了岁差。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虞喜也在西元330年,独立发现了岁差并对岁差做出正确定义;"天自为天(恒星年)"岁自为岁(回归年)。受历史所限,虞喜只是对岁差发生原理没有给出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