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的生平 林森(1868戊辰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 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 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 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 蒋介石任 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 歌乐山林园。林森是民国时期的元老级人物,加入兴中会后跟随孙中山一起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蒋介石上台后,国民党内政治斗争激烈。为了平息日益激烈的斗争,被迫下台的蒋介石选择了林森继任国府主席。暗地里却将国家元首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职责,不兼其他职务。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既然是一种羞辱也是极大的限制,但林森平静地接受了。 他曾是国府主席,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收藏千幅赝品一天卖空 林森是民国时期的元老级人物,加入兴中会后跟随孙中山一起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蒋介石上台后,国民党内政治斗争激烈。为了平息日益激烈的斗争,被迫下台的蒋介石选择了林森继任国府主席。暗地里却将国家元首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职责,不兼其他职务。 林森有野心还是另有所图?都不是的,林森为人淡泊简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居住在狭小敝塞的官邸也没有丝毫怨言。外出时轻车简从,常常一个人长袍马褂,布鞋布袜走路上班。 林森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拥有一个成熟优秀政治家的一切品质。在腐败横行,奢侈成风的国民党内部,这样的一个人简直是一股清流。 抗战爆发后,林森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领导了国家抗战。即使胡适讥讽他为林子超然,说他超然物外,除了盖章签字什么都不做,他也不为所动。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这样对国家更好,对自己也更好。这是一个难得清醒之人。
林森对蒋介石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礼貌而不恭敬。蒋介石对其也是十分放心,更把自己在重庆居住的园林送给林森,并更名为林园。林森在原配去世后一生不近女色,因为他深念着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表妹。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曾有一个自幼温婉贤惠的女子想与他一起挣脱束缚,但年轻的林森觉得革命更为重要,选择了孤身离开家乡投奔孙中山。当革命功成,再回首那人已因对生活绝望而香消玉殒。 抗战爆发后,居住在重庆的林森,寄情于书法古董。但他只花三五元买些赝品赏玩,清贫的他又怎能买得起动辄数十万元的真迹。1943年,林森因车祸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家属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拍卖。本来这些赝品不值什么钱,但因为盖有“青芝老人鉴赏”的朱印,千件藏品很快抢购一空。所得万元全部捐给了林森家乡的中学资助贫困学子。 国民政府在林森死后将其家乡闽侯县改为林森县以纪念这位在其位而未曾谋其政的国府主席。
广州大元帅府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大元帅府,原为清廷 广东督军岑春煊为贴补办学经费而建的水泥厂。1917年, 孙中山先生当选为 中华民国大元帅后,选择此地间大元帅府 [1]。它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正门等组成。两座大楼是由 花岗岩,红砖,水泥,钢材及木等构筑,楼板横梁采用法国进口钢,历经90多年后依然坚固如初。元大帅府曾伴随孙中山先生度过了一段 光辉岁月,他的许多重大决定都是在这里做出的。孙中山办公室北楼的护栏上,有他亲笔题名的‘求是’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