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本姓沈,芦溪叶氏的上祖洙公于唐绍宗龙纪元年(西元889年)来到福建为官,后来于同安开基。话说,河南叶氏第86代孙,即同安叶氏第12代孙叶兴发(字睿祥,号毓南),元朝末年随父避乱谋生,先往东山叶厝,经漳浦白礁,南靖草坂、梧宅等地,明朝洪武二年,即西元1369年,叶兴发携一个“余姓”伙夫,两人流离颠沛至芦溪蕉路田螺盂,看到这里的青松翠竹,清澈流水,鸟兽成群,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叶兴发决定在这里定居。
定居后,他辛勤开恳,逐渐扩大家业。数年后,经当地媒婆撮合,继娶一妻罗氏(罗十娘),夫妻俩男耕女织,他们生了四个儿子,按“仁、义、礼、信”, 分别叫着:“叶均仁,号时春,此为长子;次子叶均义,号长春;三子叶均礼,号明春;四子叶均信后移居云霄。经济发展起来后,兴发给余姓伙夫安排婚事,叶氏与余氏结下了深厚情谊,并世代修好,因感恩而约定两姓之间不得通婚。自此,余姓族人也得以发展壮大,并在叶姓发祥地“田螺盂”定居下来。两姓共谋发展,和睦共处。因曾祖八益公为郡马,兴发乃官家后裔。他为人忠厚诚实,勤耕善作,心地善良,斯文有礼。农闲时出入常戴头巾,衣冠楚楚,谈吐优雅,众人尊称为“头巾公”,余姓族长则尊称其为“仁主尊王”。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后,叶兴发与四个儿子,移居到开元坪,这里地理位置向阳,土地宽广,十分适宜种植香蕉,又有一条坑流从田螺盂开始经过此地汇入东溪河,水源丰富。所以,开元坪后来就改叫“蕉坑”(另一叫法为招卿),他们在这里大面积种植香蕉,过着滋润美满的生活。
一天,头巾公拉着牛到狮头山的蚕树坪(亦名千树坪)看牛,他觉得困,躺在草坪上睡了,没想到这一睡却永远睡着了。传说,因其生前为人正直善良,连小动物都感戴他的恩德,在他逝死草地的周围,蚂蚁倾巢而出,衔来土块,盖住他的尸体,这就是有名的“蚁葬”。头巾公逝世后,人们尊称他为“正寿公”,穴名“仰天螺”。墓穴由千棵大树簇拥,无数翠竹林立,环境幽雅怡人。墓地背倚狮头山,前眺黄泥尖石皇帝、月眉峰,四周一片平坦草地,约达3000平方米,清新开阔。墓地范围极广,在四周很远的地方都立有“警示碑”,意思是但凡此后有后人逝世,不得在“警示碑”范围里建造坟墓,否则示为不敬。墓前建造一口椭圆形池塘,东开一涌道,寓意“捧龙进泉,丁财两旺”。附近居民为了歌颂祖先恩德也把地名命名为“头巾公”。墓地在2009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兄弟四个除四弟叶均信后移居云霄,“芦溪三春”大房时春定居招卿,现在叫蕉坑;二房长春定居枫林,现在叫田寮;三房明春定居于丰头坂,现在叫芦丰、松树脚。三房定居后在各自的发祥地各栽了一株榕树。迄今为止,三棵榕树已经历600多年历史,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象征着叶姓子孙的无穷无尽,人才辈出。
因叶姓族人人口众多,先辈立规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裔孙扫墓公祭的吉日,由三大房轮流祭扫,三年一轮回,每年的祭扫活动开始,不管出日下雨,广大裔孙与徙居外她的叶姓族人都会备办酒礼,三牲贡品,伴奏鼓乐,鸣放鞭炮,浩浩荡荡,人山人海,排队到头巾公祭祀先祖。人虽多,但都会按辈序和礼数进行祭拜仪式。还有,叶姓后裔要祭祀祖先,一定得在二月初一祭拜始祖正寿公之后。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叶姓族人崇尊先辈,知礼贤让的美德。
“头巾公”娶有两妻,第一个妻子,邱九娘,原葬于南靖草坂,后因其墓遭毁,其墓碑移回芦溪安位于始祖正寿公墓侧;继妻罗十娘,葬于狮头山向后盂山麓,此地雅称“仙人献掌”,每年祭祀始祖之日,联同拱拜。芦溪叶姓人口现在遍布各个自然村,人口总数超过芦溪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外迁人口不计在内)。叶姓族人以说闽南话为主,少数接近客家边缘的叶家族人也会讲客家话,他们与芦溪其他姓氏(陈、张、郑、胡、杨、汪、翁、詹、黄、余、钟、蔡、温、林、赖、刘、 李、朱、曾、罗、符等二十几个姓氏),一说(芦溪镇现有叶、陈、张、郑、胡、杨、汪、翁、詹、黄、余、钟、蔡、温、林、赖、刘、 李、朱、曾、罗、符、吴、卢、周、庄、何、江、游、石、许、廖、王、徐等三十几个姓氏)和睦共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芦溪。
叶家族人辛勤劳动,聪明智慧,他们所建造的生土楼建筑为闽南民居一大特色:芦丰“丰作厥宁楼”建于1720年,楼外径77米,底面墙面宽2米,楼高19米,共四层,楼内房屋有五十六间半,经同济大学考察认定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圆形土楼;蕉路村溪平寨的圆形土楼“绳武楼” 系正寿公第十八世孙叶处侯所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15年)。楼内的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富丽精工,精美绝伦。其中,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六处,无一雷同,散见于屏风、壁橱、门窗、梯手上,既有人物花草、文字对联,又有飞禽走兽、诗画结合,动静相宜,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氏支派大溪即正寿公第四世孙叶冲汉主建的“庄上土楼“始建于清嘉庆末期,是福建省最大的土楼。庄上城呈葫芦形,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祖庙,始建于明建文四年(1402),亦称洪武三十五年,是芦溪叶氏衍派三春(时春、长春、明春三大房)最早共建的首座宗祠。祖庙地处上蕉坑龙华山麓,传说是“卧牛”宝地,坐乾向巽兼戌辰分金,西北方位朝东南,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32余平方米。祖庙砖木结构画栋雕梁,二进厅堂,三门六窗,石鼓摆门。门前有方正大埕,后有月台环绕周边,为明朝古建筑。叶氏祖庙,名曰“招卿堂”,庙中楹联有“南阳群望芦溪传世系,正寿宗功三春发祥光”,“开发元宗叶氏芦溪奠业绩,莲花始主毓南蕉里定仁居”,“兴发芦溪开创千秋业,毓南蕉里繁传万世孙”。祖庙迄今已有600多年,1932年大修。1948年红色政权平和县第一区人民民主政府曾在此地办公。2007年祖庙又重修。每年元宵佳节,祖庙张灯结彩,连续六昼夜组织新婚、男孙、家人赏灯拜祖,同时举行“攻炮彩”、放电影、做人戏等文娱活动。每年正月十六日所有新婚男孙备办酒席宴请长者以表庆贺,共享天伦,祝福添丁发财。
600多年来,芦溪叶姓派下遍及平和县大部分地区,芦溪、大溪、南胜、坂仔、小溪居多,人口四万余人。外居遍及漳州诏安,广东饶平、东莞、云浮,江西萍乡泙北、遂川、赣州,台湾台北、漳化、嘉义、桃园。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的支派,也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古往今来,涌出钦嘉翰林、进士、举人、秀才;近代名人志士、革命先烈、党政领导层出不穷;现在留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高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也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