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4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歸藏》平議
作者:鄭吉雄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史講座教授兼協理副校長(課程發展)
文與哲 第二十九期
2016 年12 月 頁37~72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本文為香港政府2013-2016 年Research Grant Council 資助研究計畫GRF-840813 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
自王家臺秦簡《歸藏》出土,學界爭議甚多,或認為其已證明傳本《歸藏》非偽,或認為無法說明《歸藏》不是偽書。
個人認為,這是緣於近一百年來由反傳統思潮主導學術思想界發展到走出疑古的新潮流,造成了兩種不同進路,有以致之。
本文首先認為疑古與信古兩種態度均有可取,「無徵不信」不應過度,「無證不疑」亦屬可取,總之研究者不能一廂情願,先有預設心理橫於胸中。
全文從兩條分析進路切入探,
其一著眼於方**,認為《歸藏》一書難以偽造,王家臺秦簡作者不可能逆知中古學者會如此傳述《歸藏》,由中古到清代,千餘年來學者亦未嘗夢見簡本《歸藏》出土,內容竟與他們記錄蒐輯者冥相符合。
此即證明中古時期學者並未作偽,其所傳述的《歸藏》遠有來歷。
這種來歷,消極點看,也有比較的價值,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歸藏》的流傳;積極點看,則應思考《歸藏》與《周易》同異以及上古歷史文化。
進路之二著眼於歷史連續性,認為治《歸藏》者應先了解殷周歷史遞嬗,
考察《歸藏》、《周易》均有六十四卦,卦名泰半近同,從龜筮的傳統、龜數筮數的演化,發展為以七、八不變為占及以六、九之變為占,與殷周政治意識型態的轉變,均有關係。
總之,上古至中古文獻對《歸藏》、《坤乾》之名記述不絕如縷,其書若隱若現,簡本、輯本、傳本《歸藏》均可互證,在在符合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標準,亦說明了這部書在歷史河流裡載浮載沈的事實,實在沒有理由一口否定。
關鍵詞:《歸藏》、坤乾、周易、王家臺、疑古、秦簡
PDF檔超聯結
http://www.chinese.nsysu.edu.tw/ ... 7%E4%B8%8B%E8%BC%89
頁50~51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曾記錄《歸藏》,李善《文選注》也數次引《歸藏》。雖然漢代以後《歸藏》若隱若現地存續在文獻及學者傳述之中,但其實並不影響我們確認它的存在。
《歸藏》之名見於《周禮》,《禮記.禮運》引孔子稱之為《坤乾》,鄭玄直指之為「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桓譚、杜子春、王充、劉勰的描述,《山海經》的引用、《博物志》的紀文,在在說明了這部書在歷史洪流裡載浮載沈的事實。
我實在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容許我們眼睜睜看著它被淹沒且宣判死刑。
從方**上講,研究者或認為《歸藏》久佚,即使有王家臺秦簡以為證,後者亦僅為戰國簡策,不足以證實簡本《歸藏》即殷商之《歸藏》。
研究者不難注意到,馬國翰輯本《歸藏.鄭母經》記「武王伐紂,枚占耆老,耆老曰吉」、〈本蓍篇〉記「穆王獵于弋之墅」三條,所記都是西周甚至晚至東周追記的史事。相同的內容也出現在簡本《歸藏》,顯示它們都不可能是殷商時期的《歸藏》,也不可能是七、八百年前殷商的《歸藏》的複製,而是後人(不論這裡的後人是殷人之後的宋國人抑或其他人)依附在《歸藏》之上、襲取其形式所撰寫的內容。
李學勤《周易溯源》將《歸藏》的討論置於第四章「戰國秦漢竹簡與《易》」一節,第六節「王家臺簡《歸藏》小記」末段下結論說「但其卜例繇辭文氣不能與《周易》相比,不會很古是肯定的」。46其實根本不需要看繇辭文氣,單從內容就已知道它不是著成於殷商的作品。
但從另方面講,王家臺秦簡作者不可能逆知中古學者會如此傳述《歸藏》,更不可能逆見清儒輯本。
而中古時期讀過甚至於引用過《歸藏》的鄭玄、杜預、張華、郭璞做夢都想不到會有簡本《歸藏》在王家臺出土,內容與他們所見過引過的泰半相同,這證明了中古時期學者並沒有作偽,其所傳述的《歸藏》遠有來歷。
這種來歷,消極點看,也有比較的價值,可供學者重新考慮戰國至宋代(如李過《西谿易說》)《歸藏》流傳的實況;
積極點看,則值得重新思考《歸藏》與《周易》的關係。不要忘記,清儒嚴可均、洪頤煊、馬國翰等所輯之《歸藏》,多從中古文獻中蒐輯所得,並非憑空虛構。清儒也沒有見過王家臺秦簡《歸藏》,而二者竟不約而同而若合符節。透過對照,王家臺簡甚至補充了前者錯亂的內容,這豈不恰好印證了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所宣示地下文物與紙上遺文互相釋證之例?
研究者既認定中古學者作偽或傳述偽書,同時又認定王家臺簡本和真正的《歸藏》無關,將何以解釋地下文物與紙上遺文異中有同、冥相符合的事實呢?
從這兩方面分析,無論是認定簡本《歸藏》即是殷商之《歸藏》,或者一口咬定輯本及簡本《歸藏》均為偽書,都是不可取的態度,違背了學術研究應有的客觀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