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2-29 03: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燚 于 2022-12-29 03:59 编辑
钓鱼也一样,人情世故。到了河边,假装问几句,
口好不?钓多少啦?大不?走水不?
看似无关紧要,但再加上眼睛看其漂大小,水深。立即能判断出首选线组大小,钩子子线号。甚至饵料散落程度,味型都判断出来了。这一点都不累,也不是狡猾。而是,自己在多次钓鱼与实验总结后,建立了一个架构体系,之后,在那三四层节点逐个判断选分叉即可。这是最简最优化的方法了。至于钓鱼比赛的,那就不仅在这里,而是甚至每个动作,都得全部优化。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高手太多了。比赛前的试钓,其实一个道理。就是帮自己先选好几个分叉路径。
当然,还有实时调整,细微变化。这是随鱼情而动。说白了,也是利用架构在变化。
现场在于练熟。但架构体系建立是个烧脑的活。人前显贵,那得背后受罪。在其它人还没意识到,且轻松快活时,自己埋头苦干,还不被他人理解,这份苦,是他人替代不了的。架构的建立,以及不断优化反复实验的过程,常常被世俗所不容,甚至笑话。这太常见了。比如,我在连杆时,多次更换线组与饵料状态,导致停口。或召开小鱼。连旁边钓友都忍不住提示我,按刚才的别变。但我却反复测试,宁肯钓不了几个。目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做出最佳分叉结构的选择程度。这一试就是接近几个月。谁受得了。每次都反复折腾。乱吧?麻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