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劳风一证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篇,指由于过度劳累之后,肺下感受风邪而起病,所谓“劳风法在肺下”是也。患者咳出青黄色若涕之痰,其状如脓,甚则凝结如弹丸状。 后世医家以虚劳肺损兼夹伏风之证候称之为劳风,并以昊鹤皋《医方考》柴前梅连散为主治劳风之专方。 柴前梅连散由柴胡、前胡、乌梅、胡黄连、猪胆、猪髓、薤白、童便组成,适用于“风劳骨蒸,久而不痊,咳嗽,吐血,盗汗,遗精,脉来弦数者”。吴氏论述因风致劳之病机曰:“盖风者百病之长,乃天之阳气也,主疏泄万物,故在表则令人出汗,在肺则令人咳嗽,在肝则令人吐血,在肾则令人遗精,附骨则令人蒸热盗汗。” 曹仁伯《继志堂医案》咳喘门用柴前梅连散治疗劳风有典型之病案记载:“咳嗽吐出青黄之痰、项强、恶风、音烁、寒热分争,是名劳风。服秦艽鳖甲散而更甚者,当进一层治之。”曹氏自注此方之歌诀日:“咳嗽由来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所以其见证,每以咳吐黄绿青痰为据,诊其脉,弦数独见于左关为凭。 已故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程门雪对本方有精辟之评语:“柴前梅连散为劳风咳嗽、痰色青绿惟一之治法。症见合符,灵效如响。凡斯妙法,实为中医不传之秘,惜乎知所用者少耳。”(引自原上海中医学院《金匮》讲义,下同。) 柴前梅连散组方严谨。程院长论解其方义日:“劳风治法以开达伏邪、酸苦泄热为主,而不急急养阴生津者,伏风痰热未净故也。此方配合极佳,莫可言喻。以柴、前之一升一降,梅、连之一收一泄,反佐韭白辛以开结,童便秋石咸以导引,韭白、秋石之一开一引,面面俱到矣。更佐猪胆之苦寒降泄胆热,合童便之咸寒引火下潜,使以猪脊髓之入骨搜邪并养精髓。组方层层相制,制其短而用其长,诚非浅学所能几及也。”按本方中三味药引是古人厨房中下脚料,而今日猪胆、猪脊髓难于采办,韭菜根只有草药店可以配到。笔者设想如果能完整地运用本方,在药证相符的情况下,其疗效可以确信如程院长所评述的那样灵验。 笔者学习前辈经验,并温习古代文献,临证中对于劳风咳嗽,斟酌于虚实之间,每每选用本方,颇感此方是经得起后世重复验证之良方。爱举1例支气管扩张症继发绿脓杆菌感染之有效病例,介绍于下。 吴某,女,42岁。1975年9月17日初诊。 据述夙有支气管扩张症病史十余年,半年前又继发绿脓杆菌感染。近日除咳嗽痰稠色带黄绿、胸膺隐痛外,尚有入暮肌热,夜寐盗汗。观其形体瘦削,察其容色苍黄,切其脉左关弦甚,望其舌质红边淡青苔薄腻。诊毕阅其病史,悟及其症候颇似劳风一症,旋书柴前梅连散加减与之。处方以 南沙参12克、柴胡6克、黄芩5克、炙乌梅2枚、胡黄连2克、甘草3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韭白头3克、盆秋石1克为主药,随症选加瓜萎皮12克、川贝母3克、炙百部9克、太子参9克、竹沥半夏6克、橘络5克、竹茹6克等味。投药28剂,劳热退净,咳嗽静止,略痰减少,色白粘韧,黄绿色稠痰消失。 此案仿《金匮翼》发热统论骨蒸热条下尤在径加减柴前梅连散法,原方去前胡,加人参、黄芩、甘草、当归、芍药。尤氏自注:“余盖从柴胡饮子增入,以备补虚泻热之用,去前胡者,因寝汗不欲重散也。”考《伤寒论》乌梅丸一方治蛔厥,又主久利,以乌梅合黄连、蜀椒,成苦辛开泄、酸苦泄热之法,取黄连能厚肠胃。柴前梅连散用胡黄连清入肌附骨之热,取其泄肝火、治肝咳。且其性直达下焦,敛阴汗最捷。因胡黄连苦寒降泄,大伐脏腑骨髓邪热,笔者习惯用量在3克以内,如超过3克,有的病人可能出现腹泻。至于乌梅一药,除欲引诸药除蒸敛汗和乌梅与胡黄连酸苦合化,能增强胡黄连之泄热作用外,尚能配合甘草取酸甘化阴,可助归、芍以收柔养肝体之功效。从病员病史记录中可见已多次服青蒿、鳖甲、秦艽、地骨皮、浮小麦、糯稻根之类,可是对劳热一症却无进退。前贤曹仁伯经验:劳风服秦艽鳖甲散乏效时,当进一层用柴前梅连散治之。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方)由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当归、知母、乌梅等药组成,全方除骨蒸、敛虚汗的作用颇强。尤在径曰:“罗谦甫论虚劳之证,多因邪伏血郁而得,不独阴亏一端也。”故方用鳖甲、当归以搜阴络血分之邪,但对于气分伏风之透达,似无的对。劳风一症,外感似内伤,伏风未达,肺损何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又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劳风病因,邪从外入于内,病之本在热郁肝胆,而其标在肺,病位以气分为主,故仍当因势利导,透邪外出,柴前梅连散独擅其长。古人有用劳热方统治劳风者,似是而实非,前贤片言只字先得我心矣!所以本方良好的退热机制,是与柴、前、梅、连、咸秋石、猪胆等互相配合,使邪热从表里上下分解所起的协同作用息息相关的。只有在肝胆郁热得以清泄的前提下,肺金清肃之令才能复常。实与一味清养肺阴或泻肺排脓,大相径庭。一得之见,聊供参考。 肺损患者,感冒之后咳嗽缠绵不愈,兼见痰色青黄,寒热分争,诊脉弦滑,如曾投清宣化痰法乏效,改用柴前梅连散往往有效。举案如下。 陈某,男,50岁,1989年5月17日就诊。 主诉一月前因感冒引起咳嗽,至今未愈。 症见咳嗽夜分尤甚,痰稠色青黄,胸膺震痛,兼有寒热洒浙。诊脉弦滑,舌红苔黄腻。患者因肺结核,行左上肺叶切除术20余年。此肺损之体,正虚风邪客于肝胆,郁久化热,炼液成痰。治拟开达泄热,先从标治。处方: 柴前胡各6克、炙乌梅2枚、胡黄连2克、咸秋石1克、薤白头3克、瓜萎皮12克、川象贝各5克、桔梗3克、生枳壳5克、杏仁10克、冬瓜子10克、海浮石12克、黛蛤散(包)12克。投药5剂,寒热已解,咳嗽好转,青黄色稠痰消失。 此案以柴前梅连散加枳桔之调和升降、祛痰宽胸;篓、贝以滑利气机、清润肃化;杏仁伍冬瓜子辛开苦降淡渗合化,以助宣通肺气之功;合海浮石、黛蛤散清泄肝肺郁热,祛顽痰以止咳。处方用药以和法为主,“肝气左升,肺气右降”,本方既可调和肝肺气机之升降,亦能和解少阳之郁热,其治疗意义仍是针对清肃肺气、蠲化痰热之目的。笔者认为本方是和解剂治疗咳嗽之首选方,这无疑将予临床诊疗开阔思路。 以上两例是劳风之正治,下面谈谈柴前梅连散之变法。本方之典型症候应该是痰多青黄,甚或淡绿色脓痰,如果是痰少或粘韧难咯,但只要具有肝胆热郁之象,如见劳热或寒热分争,兼见脉弦且左关尤甚,亦可选用本方。笔者基本上只选“柴、前、梅、连”四味药,配合其他方药灵活运用。如“肝咳”一症,见“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由于柴前梅连散能和解少阳之郁热,而肝胆互为表里,借用本方以治“肝咳”亦符合病机。今举两例病案如下。 郑某,女,55岁,1979年2月5日就诊。 一月前感冒之后,上气咳逆阵作,两胁窜痛,半夜后咳甚,痰少粘韧如絮条,咯之难出。平素口苦头胀烦热,胸闷噫气。脉象弦急,舌红苔薄黄腻。胸透:两肺肺纹理增深紊乱。证属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治拟清肝肃肺。处方: 柴、前胡各5克、炙乌梅2枚、胡黄连2克、旋覆花(包)6克、苏子(包)10克、缎蛤壳30克、炙百部10克、玉蝴蝶5克、南沙参12克、黛麦冬10克、偎金铃6克、生白芍10克、嫩钩藤12克。 上方服3剂后咳嗽已减,晨起痰色带黄,脉象弦滑,舌苔黄腻已化。原方加海浮石12克、川贝粉3克续服。 肝经气火犯肺咳嗽一症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丹溪云:“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逍遥散以开之,继用补阴之剂而愈。”笔者认为“柴、前、梅、连”清泄肝经郁热之作用似较丹栀逍遥散更胜一筹。明·绮石先生《理虚元鉴》治虚药讹十八辩”柴胡条下指出:“在虚劳初起,或为外感时邪,固为必须之品。至于七情所结,浸淫郁滞,有待宜通,舍此柴前二胡,则无有秉性纯良出其右者矣。”乌梅合胡黄连之酸苦泄热,其作用亦较丹栀清热除烦为胜。 顾某,女,37岁。1990年11月12日就诊。 咳嗽三月余,咽燥痰滞于喉,夜分咳甚,两胁震痛,入暮有虚潮之热。脉象弦细带数,舌红苔薄少津。阴虚之体,木火偏亢,上逆侮肺,肺热内蕴,肃降失司。先拟泻肺泄肝。处方: 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生甘草3克、生谷芽12克、知母6克、川贝母3克、南沙参12克、甜光杏10克、旋覆花(包)6克、广郁金10克、黛蛤散(包)12克、炙百部12克、玉蝴蝶5克、橘络5克。投药7剂,咳嗽咽燥如前。 复诊见病人鼻前庭破碎,口唇热疮,询之病者经前感冒,必待经净后始愈,以致咳嗽缠绵不断,可见伏风化热未达。X线胸透:两肺纹理增深。改方予柴前梅连散加减,开达泄热为治。处方: 柴前胡各5克、炙乌梅2枚、胡黄连2克、瓜萎皮12克、川贝母3克、旋覆花(包)6克、广郁金10克、桑叶6克、竹茹6克、丝瓜络6克、炙百部12克、玉蝴蝶5克。上方服5剂后,咳嗽明显好转,胸痛消失。 肝火犯肺咳嗽临床用泻白散合黛蛤散是屡屡有效的,但此女病人夫妻离异三载,情怀不展,木火偏亢,以致肺金受侮。初诊拟泻肺泄肝方如投冰炭,病无进退,改方仿“火郁发之”、“木郁达之”治之,以柴前梅连散加蒌、贝滑利气机、解郁化痰,旋覆、郁金、桑叶、竹茹、丝瓜络辛润通络、开胸顺气,虽平肝清肺只用玉蝴蝶、百部两味,但服后病情即有好转。可见圆机活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柴前梅连散功效是开达泄热,为治标之方,如本虚标实之症,可适当加入补养之味。举案如下: 周某,男,8岁,1991年1月7日初诊。 患儿其母代诉:因低热盗汗一月余,兼之纳少而形容日渐消瘦,且常诉疲乏,不爱活动,经胸透并摄片确诊为支气管淋巴结核。 刻诊脉滑数,舌苔薄腻质偏红。症属肺气不足,风劳为患,治拟益气开泄。处方: 柴前胡各5克、炙乌梅2枚、胡黄连2克、青蒿6克、功劳叶10克、黄芪10克、锻龙牡各12克、北沙参10克、炒白芍6克、炙甘草2克。 此儿童因低热盗汗就诊,而咳嗽症状并不明显,前医拟诊为感冒咳嗽,曾投宣肺化痰方乏效。后借助于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予柴前梅连散加减治之。明·龚居中《红炉点雪》曰:“柴前梅连散治骨蒸痨瘵尸疰,其效如神。”本案用药平淡,惟虚实兼顾,录之以备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