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熟 于 2009-2-22 13:47 编辑
(转帖)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疏属劲草)
中华民族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有自己的智慧思维方法。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的认识论和其衍生的历法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肇始的象征!
昼夜的循环往复,使人们推理到昼与夜可组合成一个整体单元,昼而日升,夜而月起。日升为阳,月起为阴,日月共同循环一轮成一个阴阳整体。这个“阴阳整体”涵盖了世界万物,影响演变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也是相对论和正反共存哲理的原始启蒙。
古老的中华民族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体生生不息的循环演变而组成的。草木可燃而为火,火烬成灰化为土,土沉积聚压而埋藏有金,金可凝结而产生水,水可滋生草木。这五种物体形成了一个相生循环链;木从土中出并札根土中而可克土,土可阻水渗水而可克水,水可熄灭火而可克火,火可熔化金而可克金,金可伐木而可克木。这五种物体又形成了一个相克的循环链。木、火、土、金、水就组成了一个五行的相生相克体系。依据阴阳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认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体系中也有阴阳的存在。
“木”札根田土中当为阴,以象形田中下入的“甲”指“木阴”;以象形植物屈曲向上生长的“乙”指“木阳”。 以象形火被覆盖围困的“丙”指“火阴”;以象形火平熄而将堆积演变再生为土的“丁”指“火阳”。 以喻比土上可支撑架立兵器和万物的“戊”指“土阴”,以喻比土是我们人类立足和生存之本的“己”指“土阳”。 以喻比人想扩大执掌权力必需拥有金的“庚”指“金阴”,以喻比金可刺激人体的“辛”指“金阳”。以象形喻比上可流动下可渗入地下的“壬”指“水阴”;以象形喻比水浩大可比天的“癸”指“水阳”。
《尔雅》:“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其中“大岁”即“太岁”,也指“岁星”,过去的相术家们误识“为了纪年的方便而假设的星名,其运行的方向与岁星(即木星)正相反,自东向西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某星次范围,就用‘岁在某’来纪年。”其实“岁星”就是指当值年的“干星”(古人认为太阳系十星体是天体主干,称为“干星”,为记年方便,以干星轮换当值一年,当值年的干星称为“岁星”。后边有详述。)“阏”是阻塞和闸门意指,“逢”是遭逢和遇见之意。“阏逢”即“闸门遭逢开通”之意,是对“木甲”的解释;“旃”是旗展开所指,喻比植物枝叶,“蒙”是遮蔽,覆盖之意,“旃蒙”即“枝叶展开覆盖” 之意,是对“木乙”解释;“柔”是安抚或平息意,“兆”指四方,“柔兆”即收敛平息四方,是对“火丙”解释;“强”是迫使意,“圉”是禁固意,“强圉”乃迫使禁固之意,是对“火丁”的解释;“著”是显著,突出意,“雍”是和谐聚集壅塞意,“著雍” 是对“土戊”的解释;“屠”是“执掌权力者”的意指,“维”乃“是或连接”之意,“屠维”是对“土己”的解释;“上”有向上与扩大意,“章”有规章、章法意,“上章”即是对“金庚” 的解释;“重”是加重意,“光”指太阳、火光等,“重光”即喻比加重的太阳光如金一样有刺激性,是对“金辛”的解释;“玄”有深,厚意,“黓”为连带黑暗意,“玄黓”即喻比可向深厚和黑暗处去,是对“水壬”的解释;“昭”喻明显,显著,“阳”喻指天,“昭阳”即喻比水明显浩大可如天,是对“水癸” 的解释。这“阴阳五行”共同影响演变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在方位上,“甲乙木”指东方的阴阳;“丙丁火” 指南方的阴阳;“戊己土”为中央的阴阳;“庚辛金”指西方的阴阳。“壬癸水”指北方的阴阳。在人体中,“甲乙木”指“肝脏的阴阳”;“丙丁火”指心脏的阴阳;“戊己土”指脾胃的阴阳;“庚辛金”指肺脏的阴阳、“壬癸水”指肾脏的阴阳。在天体运行上,古人认为太阳系十星体是天体主干,称为“干星”,将针对五行中阴阳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符号对应于太阳系十星体,并为其命名,称为阴阳五行共存的十天干,划归为岁阳;又将针对人类生存的大地支撑、竖起万物的十二个过程完成一周期的循环划出的十二地支,在记年上称为岁阴。
一般来说,先人们将相对固定者视为阴,将相对发展者视为阳。十天干中命名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为五行天干阴;天王星、冥王星、地球、太阳、海王星为五行天干阳。具体甲是木星,是指木阴、乙是天王星,是指木阳、丙是火星,是指火阴、丁是冥王星,是指火阳、戊是土星,是指土阴、己是地球,是指土阳、庚是金星,是指金阴、辛是太阳,是指金阳、壬是水星,是指水阴、癸是海王星,是指水阳。
夏、商前帝王常将自己喻比为天干星体,因而以其取名。如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夏朝君主孔甲,也叫夏甲;夏癸,即夏桀;天乙,即成汤,商朝的创建者;太甲,是成汤的继承者;武丁乃商代国王名,后世称为高宗;般庚即商代国君盘庚;后辛、商辛是殷纣王,辛,纣王之名等。
岁阴是以大地相对与天干为阴,表现在“己土”相对于天阳而为地阴的大地上的万物发展轨迹和周期规律划归为“地支”,“地支”乃“大地支撑、竖起”之意。“十二地支”是代指或喻比了大地支撑、竖起万物的十二个完成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将其分别与十天干配搭记年时称为岁阴。
“子”代指万物种子和开始之意;“丑”象形而喻指与母体“土”的“纽带、连接”;“寅”是“演变”的意指,喻指植物在田地向下生根,向上突破覆盖而出苗;“卯”象形而喻指万物有了繁衍分生之道;“辰”象形万物如彩虹升起而喻指繁茂多彩;“巳”象形子在包中形成,喻比万物苞、蕾初成;“午”象形喻比枝干已结有果串;“未”象形喻比收取了四边果实;“申”象形喻比挑选留存再次延伸循环的果实种子;“酉”象形喻比已成就当收藏入仓;“戌”象形喻比减少衰灭了土地上所竖起的万物;“亥”乃完结后核实修正重新开始之意,如“亥正月”。“亥正月”又叫“建亥”或“朔政”,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十二地支是以十二个完成一个周期的过程为整体的,将年做为这个周期的整体。十二地支代指了完成这个周期整体的十二个过程,每个过程是一个月球表相于大地上一个由圆开始缺再回归到圆的过程,十二个过程即十二个月球圆缺的过程,故也固定称为了十二个月。十二地支有始与终的过程和循环,夏历认为冬至阳气开始升,白日渐长,有 “过一冬长一针”之说,故将冬至所在的,现时农历的十一月配子为“子月”,十月为亥正月。颛顼历正月为亥正月,二月为子月;周历在夏历基础上,为了农事生产的需求将十二月定为亥正月,正月为子月。我们现时的农历遵循了由夏历改善后的周历,所以农历又叫“夏历”,是因为同时保留了以十月为亥正月;十一月子月;十二月丑月;正月寅月;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的称呼。将日做为一个循环整体,十二地支代指了十二个时辰。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是以三更开始时为阴阳交替的子时的,现代记时是以阳气初始的夜间12时后0时开始为每日交替的子时的,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比较科学和准确。星相家有将现代记时的11时始解释为子时的,是将11月子月延用到时辰上,这是概念不清的错误。
地支十二次序的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指了月阴十二个月,其中“子﹑寅﹑辰﹑午﹑申﹑戌”因为是起始和单数,故为地支六阳;“丑﹑卯﹑巳﹑未﹑酉﹑亥” 因为是终结和双数,故为地支六阴。满十二个月为一年,满十二年为一循环轮回。同时以十二种动物当值月阴十二个月,这十二种动物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与相应月合称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天干相配记年即指属于地阴相关的年,简称“属相”,也成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出生年的“生肖属相”。
子鼠,“鼠”字说其象形于老鼠到也说得过去,但我觉得它更象形而喻比将臼中种子整齐的种于田里,如此,我们将“子鼠”先解为“子入田”; 丑牛,那就应该是“牛连接”了;寅虎,“虎”当以“虎变”解,即“像虎皮斑纹般变化莫测”,那就是“虎演变”;卯兔,“兔”是以“兔唇”喻比有向上的“卯道”,应是“兔唇道”;辰龙,“龙”母字是“龍”,本意“立月漫长”,如《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中最早出现的“龍”即为“日月漫长”而喻指“慢慢、久长”。“辰龙”是为“久长茂”;巳蛇,“蛇”当以“委蛇”解,如《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委”由“禾女”组合,乃“禾稼孕育”所指,意同“巳”而略,“蛇”意指“蛇蜕”,喻“脱皮出”,“巳蛇”当是“出孕苞”;午马,“马”是“马上”,“快”的意指,“午马”即为“快结果”;未羊,“羊”古同“祥”,吉祥。“未羊”乃是“祥收获”;申猴,“猴”音同“候”,“申猴”即“候重复”;酉鸡,“鸡”音同“吉”,“酉鸡”是“吉收藏”;戌狗,“狗”指“土狗”,是传说中的土怪,古人将万物萧条归咎于土狗作怪世事无常,后延意有“白云苍狗”之说。“戌狗”是为“狗萧杀”;亥猪,“猪”音同“诸”乃“多”意。“亥猪”是为“多核计”。
十二地支配对了的十二动物属相,若按照农事发展轨迹规律角度去看,应该是:子入田、牛连接、虎演变、兔唇道、久长茂、出孕苞、快结果、祥收获、候重复、吉收藏、狗萧杀、多核计。由此也可推理看出祖先给十二地支配对十二动物属相是有喻比和意指的,而不是胡乱拼凑的。
中华民族发明了以阴阳五行合体为单元的记时历法,一昼一夜的阴阳共存合为一日,一日分十二个时辰;月球圆缺一周期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十二个年为一循环轮回,五个循环轮回(即五行循环一周)为一个周期完结等等。这都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而循环记载的。天干与地支的配合永远是五天干阴配六地支阳,五天干阳配六地支阴,成阴阳谐合整体共存。比如记年的“甲、丙、戊、庚、壬五天干阴循环六次配地支阳子、寅、辰、午、申、戌各一次; 乙、丁、己、辛、癸五天干阳循环六次配地支阴丑、卯、巳、未、酉、亥各一次”成六十年满一周期循环。道家和占卜家所说的“六丁六甲、六癸六壬”等即是依天干在六十年满一周期循环中出现六次而衍生意指。干支因为是以甲子年为循环起点,故满一周期循环称为一甲子完结。
具体排序如下:木起01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木结。
火起13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火结。
土起25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土结。
金起37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金结。
水起49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水结。
干支排序记年、记月、记日、记时法科学严谨,循环无期。遗憾的是我们祖先最早以干支推排记年时没有为其满一轮循环的甲子排序,造成现在中华历法的无法连贯的现状。我们有责任考证弥补这一缺陷。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文字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产生的简单度和象形意指上以及扩展使用的单一上可推理判断出其大致诞生年代在甲骨文后期和大规模农事生产前期。如果按推演八卦的伏羲氏算起,(八卦是在阴阳五行基础上演变的,故应在干支之后)距今约5000年以上,我们以过去5400年90个甲子计算,今年戊子年当记作91戊子,即中华干支5425年。如果将颛顼历视为黄帝之孙颛顼所创历法的话,距今也已5000年以上,我们以过去5100年85个甲子计算,今年戊子年当记作86戊子,即中华干支5125年。如果按与农事完美结合的十二相属配对的24节气同在的夏历算起,距今也4000年以上,我们以过去4500年75个甲子计算,今年戊子年当记作76戊子,即中华干支4525年。无论从那时算起,中华干支历法比公元记年法早一倍多时光。
中华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的认识论和其衍生的历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肇始的象征,纵观现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比中华干支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和结构严谨的吗?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瑰宝,我们不去鉴识其精髓真谛,却任由星相术士们歪曲误解,谋取私利而践踏文明,埋没真谛,实在是保守、崇古、盲从等陋习泛滥成灾所致。写此文或许又要砸许多人饭碗而遭其攻伐,甚至于会被窃居文化界高位的无德无能者棒杀,但我还是要为了中华文明、文化瑰宝的承传向国家职能部门发出呼吁:对那些窃居教育和文化界高位的蹲坑不拉屎者应当请其离位!
按已确定的24节气是应当写成“春分、秋分”的,这是推演24节气时为突出是由“春、秋”分生24节气才特定为“春分、秋分”的。但我不写成“春分、秋分”而写成“春风、秋风”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風”本就有“流动分生”之意在内,如“生风”。汉班固《白虎通.八风》:"阴合阳以生风也。"而“風”的母本意是“虫在固定范围内摆动,以“虫”喻比微小者可随其动,但“風”的外框是范围所限,“春风”即意指在“春的流动范围内分生”, “秋风”即意指在“秋的流动范围内分生”。
二、这里写成“春风、秋风”是为了与24节气的“春分、秋分”有所区别。八卦前应当是“春风、秋风”的称呼,24节气时才改为“春分、秋分”的。
三、“风”与“分”在文字产生时代上“风”早于“分”。在《诗》中没有“分”字,而“风”字使用频繁众多。“分”的最早出现在《尚书》,《尚书》是以官名“尚书”而衍生使用为书名的,“尚书”官名始于战国,是掌管文书之官。所以《尚书》是战国后才有的书,尽管写有尧、舜时事,但文字使用者是战国时代人。而《诗》是西周前期周穆王时成集成册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风”早于“分”而如此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