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字有史記記載存在五千多年,而且的不斷改革、不不增加而成的。而康熙字典的出現,就表明了漢字開始進入成熟期。開始成熟並不是就不能改進的,這就是說,漢字的發展和改進還有很大的空間,只是我們用什麼理念、什麼原則、怎麼改法,而最終要達到什麼效果,這是我們要正視的主要觀念。
最大的一次文字改革的起源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歷史,清末民初的新文化運中就已有很多人提出,中國的落後,主要是在文字文化與傳統上「所以文字改革成了當時的主要潮流,他們引述了大量外文的先進例子和大量的漢字缺點。因而成為年青的知識份子認定為進步學說,文字改革成了主流,把以梁啟超為首的反方說成落後的封建的保守的學說。這就是最大的一次文字改革的起源。
這次文字改革的基本理論
我們要看一看當時主張文字改革所提出的論據及目的,就可了解到此事的真相,不說前因而只說現在,並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自完其說的。讓我們回看一下改革者們的論據: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動”當時真是百花齊放.文壇上現了不少雜誌.而當中最主張改革的都是放洋歸來之士.有:蔡元培、胡適、朱家驊、錢玄同、沈尹默、陳獨秀、李大釗、劉復、同作人、周樹人等最活躍.他們都想改革.提出了:“必須徹底西化,完全揚棄舊觀念、舊信仰、舊人生觀、,甚至舊文化,才可以革新文化.陳獨秀說:“倘以輸入之歐化為是,則不得不以舊有之孔教為非.......” 錢玄同還說:“欲袪除三綱五倫之奴隸道德,當然以廢孔學為唯一辦.”............
“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衣冠文物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的漢文,尢為根本解決之解決.” 三十年代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左翼作家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頁。) 魯迅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魯迅全集六卷一六○頁。) 《文字改革》月刊在1964年到文化大革期間才停刊,月刊內發表了呂叔湘的《語文常談》,(此書在1980年重新印刷發表)。內的部分言論,從中也可以了解文字簡化和推行普通話的前因。
“比較中西語言文字,,發現中國三難,西方三易。中國的三難是:寫文章難;認字難;不同地區的人說話難。西方三易是:寫文章易;認字易;不同地區的人說話易。”
“語文改革實際上包含三個內容: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拼音字代替漢字,推行一種普通話。.....推行普通話必須有拼音工具,但是不一定要推翻文言,可以容許言文不一致的情況繼續存在。惟有改用拼音字這件事,卻非同時推行普通話和採用白話文不可。”
“漢字難學、難認、難寫、易寫錯。拼音字易學、好認、好寫、不易寫錯。”
“拼音字的單位是字母,數目少,有固定的次序,容易機械化;漢字的單位是字,數目多,沒有固定的次序,難於機械化。字母打字比漢字打字快,打字排版比手工排版快,拼音電報比四碼電報快,拚音字編詞曲、索引、名單比用漢字編的查起來快。”
“現在世界上各種文字都是拼音字,只有漢字是例外,因而在我國和外國文化交流上是不大不小的障礙........總看起來,拼音字的優點(也就是漢字的缺點)大大超過它的缺點(也就是漢字的優點)。”
“說來說去,簡化漢字只能是治標的辦法。不管怎樣簡化,改變不了漢字的本質,仍然是以字為單位,字數以千計,無回定的次序,不能承擔現代文字工具的重任。......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得搞拚音文字。”
由於近百年對漢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有這些論據,在五四运動後,苏聯對于這種傾向曾經給予支持,西方漢學界著名語言學理論家幾乎都一致地認為漢字是落后的語言文字,是殘餘的象形文字,而拼音文字才是科學的、先進的文字。所以出現漢字拉丁化成(拼音字)的學說,從威妥瑪式到耶魯大學式,從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到台灣的注意字母第二式,從北洋政府的注意符號到中國大陸全面推行的漢語拼音,從而產生不下一百種的漢字拼音系統。可想而知,文字改革一時無兩的熱潮。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只有提到漢文的最大缺點和外文的最大優點,而沒有及省本身的優點與外文的缺點。所以說他們的論據只是不中肯而偏激的論據,誤導了天下人的理據。其二,他們改革文字的目的,就是要把現有的漢字的型式徹底地改為拉丁化,把中國原有的哲學全部否定,外來哲學全盤接收。問題就是出在這些論據上,而導致我們文字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出現了可為嚴重的後果。
文字改革的方向
我們也知道文字起源甲骨文,而甲骨文本身是刻在甲骨上,對於當時的工具來說,要刻劃記載是非常困難。所以甲骨文大多是線條簡單的象形文字,而且字數也非常有限的。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書寫工具不斷改進,文字也隨之而不斷革新,直到康熙字典出現,漢字開始進入成熟期。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說明文字是由革新中成長過來,而我們還要革新下去。但是,我們的方向和目的要明確。我們的文字要負擔着傳承的重要使命,這點就是改革文字不可缺少理念。中文是方塊象形文字,我們看文字是看影像而可知的,有一定水平時,我們根本不是一筆一劃地認字是漢文的優點和特色。好像我們看“丁”與“鬱”兩個筆劃極的字時,所用的反應時間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改變的話,首要是文字要形象相近、相似,如“龜”太難了,改成“龟”形相似,是可接受。中文有215個部首,把文字都歸納在部首內,部首把文字分成了215個種類。如果我們忘了某字的正確筆劃,也可從模糊的影像,根據類別可以找到。這也是中文的特點。所以在改文字時,也不可隨便地改變甚至刪除它本身的部首,如“華”改成“华”;“關”成了“关”,而改變文字本身的類別和所屬。中文從甲骨文到康熙字典,當中有很多字分化而來,目的是把文字的分工更為細緻,社會的進步,新事物不斷地出現,只有增加文未去明確它的分工。如化學的分子名稱的字很多是新造的字。我們決不可走回頭,把文字重回合拼上。這種為減少漢字字數的理念是錯誤理念,是倒退的。如“干”:對應三個繁體字: (干)涉,(乾)燥,(幹)部。
文字改革的時機
秦始皇文字改革,並不是在戰爭下進行,而是在統一六國後,在社會安定下來,經濟也發展起來的時候實施的。大陸這次改革,內戰還在延續的形勢下、國家沒有完全統一下而行之,因而做成了繁簡兩個族群,這就做成各據一方的局面更加複雜化。漢字在幾千年來的分分合合的動盪中,維繫着整個民族。簡體字的出現,使文字本身的任務減去了一半。所以,五十年代的這次改革,就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內草草決定下進行,本來是好事,時間不同而成了壞事。
是重新檢討的時候
文字改革整整五十年了,是時候檢討了。我要清楚地知道,世上沒有改革一次就完滿成功的事。文字改革五十年,直到今日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檢討就是改善缺點、發揚優點,是有必要的。但是現在還發出原有的論據,更沒有新的正面的論據,使人相信和信服。在五十週年慶祝上,那些當年參與的所謂權威,大事評激對方把文字政治化,把學術的爭議提上更複雜的層面。這場文字改革本身就是政治運動下的產,爭論早在學術和政治二個層面上,大家都心中有數,只是不說而已。但是一經明言,事情必定擴大的,學者們太不理智了。遺憾的是,還沒有認真地檢討過,大陸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份中肯而積極的檢討評估報告面世。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資訊越來越發達,人的知識水平也越來越高,內地異議的人開始多起來。要平息這場爭議,決不可太自我的高壓了,否則其反效果更大。
中文文字改革並不是單純中國的事
漢文有這麼長的歷史,它對周邊國家都有深遠的影響。韓國、日本、越南以前都是用漢文的國家,還有東南亞,有大量的華人存在,中文對這些國家並不是陌生的文字。不管他們都改變了文字,但是他們的過去歷史都是由漢文記錄下來。要研究本身歷史,認識漢文是首要的條例。而且南韓的東醫(漢醫)到現在還是用漢文的,他們從教學到行醫、到處方、到配藥,都是漢文。南韓人一出世改名,就要用韓文和漢文的,是一名二文。所以我們的改革要把他們都在考慮之列。中文要沖向世界,首要在東亞、東南亞再度繁衍起來,成為這些地區的共用文字。
科學的態度處理問題
過去大陸不小人都認定繁體字難認、難學、難寫,要解決就要改文字,從而可達到掃盲各提高識字率。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論據,事實上其成效並不顯著。事實告訴了真相,甲骨文的文字少,線條簡單,那時識字的人只是極少數。那時根本沒有教育,只有鬼谷子的私授形式,大部分人根本不知文字是何物。港澳台三地緣用繁體字,但是識字率比用簡體字大陸的比率高?是普及教育不同所至。這可以說明,文字的繁簡對人的影響並不如學者所言,而是對國民的教育才是根本。大陸用改變文字去達到提商識字率和文字使用率,對岸則用提高普及教育,從而提高人民的識字率;用科學方法使認為電腦不適合中文的變成電腦中文化,從而提高使用率。兩種理念根本不同,其效果明顯地有分野。現在大陸居然還有人提出要與世界接軌,拼音字還要發展下去,以達到一語二文的目的。可見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民初階段。台灣的電腦中文化是由大學和民間自行發展起來的,足以說明人民的智慧根本就在那些權威之上。
外國人對中文的態度
除了原用漢文的國家對中文的態度外,世界上所有國家,根本不會理會到中國的文字是否統一。他們只會現在的情況去看問題,他們沒有必要為你們的國家和民族作出責任,反而有些還希望長期分裂下去。我們則不同,的我們要承受着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重任。繁簡的爭議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我們的重任,已不是單純的學術辯論了,而且也成了有政治性的辯論了。所以以外國人對中文的看法去解釋自我的決定,根本是不理智的、不負責任的、自欺欺人的論據。
文字改革對科技和人民往來的影響
由於中文出現了二個版本的字體,給三地人民的往來帶來不便。人民所持的身份証明文件上的字有所不同,從大陸去港澳台時,或者由三地回大陸時,很多時候出現了人和本來的身份有所不同,而出現麻煩。台灣早在大陸還未開放、電腦科技還是少數大學研究時已經電腦中文化了,而且達到在民間普及了。同時已碓定中文的 Big _5內碼,也在世界組織上註冊。以先入為主的習慣性,Big _5內碼就是中文的內碼。香港更將此內碼加入自己所需的字元,當中也有所有簡體字的字元。但是大陸學者抱着我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我是正統政府,我們的簡體字是最先進的文字,而繁體字最後會消失。因此,簡體字的內碼一定要與繁體字的內碼不同。就在這種理據下,出現了中文的新內碼。由於出現二套內碼,影響了數碼上的交流。或有人就,問題並不嚴重,可以用程式去互轉。但是大家大可發現,繁轉簡是沒有問題,反過來問題就出現了,那些合併了的字,往往根本不能正確轉換。其實內碼的問題比繁簡問題更嚴重、更深遠。已經有人提出來了。
拼音的發和將來
民初時出現三百多種拼音法,台灣還用那個落後的注音法,而大陸創造了先進而方便使用的漢語拼音。拼音私改變與文字的改變是有所區別。文字已步進成熟期,拼音才是開始期,其影響力沒有文字那麼大。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文字拉丁化已是錯誤的學說,那就是說拼音只是文字的附屬工具,並不能單獨作為中文文字使,極其量當作英文的譯音之用。所以安子介說,拼音字到此為止。不是無道理的。但是漢語拼音則要繼續下去,現存在康熙字典中的字都是切音法注音的,而且有很多已不用或少用的字都沒有注音,為何我們不把現在先進的拼音去完善康熙字典中的不。使對那些研究歷史時更易清楚當時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各方面的真相。中文的漢語拼音還存在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專家們不用擔心本身的前程,不要鉆蹲進拼音字的牛角尖上,成為世上只有中文才出現的一語二文(加上繁體字,就是一語三文) 的笑話。
最後
國共二黨在胡連會後,最近舉行經濟論壇。而有消息傳出,下回會舉行文化論壇。看來此論壇是大有可能的事,這就是文字文化成了二黨的商討問題,有商討就有協商,有協商就可以清楚繁簡本身的缺點,就可協商共同找出解決方法。說明簡體字並不是不可修正的,為了達到國家民文的大義,而重新改革已改革的文字,有可能會發生的,只是看廟堂上的態度和決心而已。現階段我們只可理智地分析問題,中肯評論,多發言,引起大眾的關注,找尋解決之法,這才是國家民族之福;任可意氣之爭、唯我獨尊的態度,只是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