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49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0-3 1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mvine 于 2021-10-3 12:03 编辑
感谢您提供宝贵的意见!感恩!
但是在夜晚观星时,具体要用什么工具呢?(这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
所有历法,依北斗为主中心而立(要符星象)。白天是可以看到日竿长短,日晷分时,但是白天可以看到满星斗乎?(这似要费思量)
依百度科普资料:
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最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3件,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现。比较完整的传世漏刻有两件,均为受水型。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制造的。
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又是
古代文明古国皆有这项装置,如是埃及以及巴比伦
那么,钦天监要观察天星,漏刻工具是不可少
因为太阳也是天星;满天星斗也是天星。
所以白天用漏刻对照,晚上也得用漏刻,才可以相互应证。(《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漏刻如是这么不科学!为何由古至清还要用呢?
重要的是~~
我必需纠正一下你所谓点滴液瓶空挂的滴落速度不同
估计你忘了物理的重力加速定理!!!(都还给老师了)
G=mg
那么我再一次科普一下
如果让一石块和铁球从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可以观察到,两物体的速度都均匀的增大而且变化情况完全相同,『它们最终同时到达地面』,(最有名是在比萨斜塔的实验)
回想一下中学的物理学吧!!
考古而知漏刻由汉至清,以文献得知由周到清是钦天监必需的物品
那么白天用,晚上用,那以什么为主呢?(比票数当然是漏刻)
再由物理的重力加速定理支持 『漏刻』是比『日晷』还科学!!
因为它不会有季节的变化而有误差!
刻漏是如何操作
它是由铜壶滴到一个桶子装置。在桶子刻上刻度,以水的满到哪个刻度观察。所以匀速。
所以未有原子能的古代
漏刻是标准授时时间。(司天监,钦天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