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49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0-7 05: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mvine 于 2021-10-7 06:50 编辑
百度有一研究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去的漏刻家总以为冬日水涩,夏日水利,造成漏刻迟疾,与天运不符。
他则从理论上考虑,认为“冬至日行速,天运已期,而日未至表,故百刻而有余;夏至日行迟,天运未期,而日已过表,故不及百刻”。
沈括第一次提出了太阳视运动不均匀引起真太阳日(太阳连续二次到达正南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真太阳日)长度不等的问题,
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引起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的原因,除了沈括说的,还有黄道斜交于赤道的原因,这两个原因中国古代早已知之。
由于它们的联合作用,真太阳日在12月23日前后最长,为24小时加30秒左右,而最短日在6月13日前后,为24小时不足21秒多,并不正好是冬、夏至日。此外,一年当中只有11月28日至1月15日的49天真太阳日比24小时长20秒以上,9月6日至9月28日的23天比24小时短20秒以上。
另一文章表示:
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计时器精度可达0.02%
漏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来标示时间。漏刻的历史不仅古老,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几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应用至清代。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汉时制造的。据史籍记载,漏刻的发展大致为,由单壶到多级壶,由沉箭法到浮箭法。东汉时,张衡改单壶为双壶,改沉箭为浮箭。为了尽量保持漏壶水量基本不变,水滴受水壶速度均匀,从而提高计时器精度,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漏壶多至三级、四级,以三级漏使用最为广泛。
中国的漏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经考证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漏刻的计时精确度比14世纪欧洲的机械钟还高。东汉以后,漏刻的日误差大多在20秒以内。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时器精度约0.02%!欧洲直到18世纪机械钟的精确度才开始超过漏刻。
所以漏刻是用了几个世纪,问题来了。
(1)是夜晚观星比较准 还是日影?
我是认为干是太阳 支是北斗~~这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没有偏废
(2)由沈括的文章所提到,可以得知真太阳时是不均(古人就知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的原因,是黄道斜交于赤道的原因之一,那么日影一定准乎?沈括所谓真太阳不均,这里我不考虑!)
那问题来了干支都是整数,真太阳不均要如何处理呢?那么是即干支都是整数 均太阳时是否比较好处理呢(思考一下),或许发明爻有小数点才有可能逹到啊?
(3)中国的漏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我才说是标准时间(精度误差0.02%)
所以几世纪以来都用这个标准时间来处理,才能有现在的完整模组。这完整模组已即定(已是完整的数据)
真太阳观念是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那么用平太阳时的千年模组,如何用太阳时,这个是个大问题。
可想而之像用真太阳时,那干支的模组会崩掉,五运六气的架构会偏离。
就好像螺丝 用英制的螺母 去锁公制的螺公,这螺牙一定会坏掉!!
因为干支整数,卦也是整数,爻也是整数。没有所谓 1.2爻 或者1.3个卦
(4)冬至夜半子时,这是由太阳定的子,还是北斗定的子?夜晚要用什么来计时呢? 真太阳?都在地球屁股后面,看都看不到!!!
若是由太阳定子,用真太阳时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我才一直强调再强调
中国的时间观 不是12 『时』, 是12『 时辰 』
支和 月 北斗有关 ,所以才有12辰 。 太阳只是相应才叫『时辰』
干才是真正和太阳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的时间观是以北斗立规,以太阳为矩的观念。
是以北斗为核心,太阳只是相应的工具
因为立12支是以赤道北斗来立,黄道太阳相应于赤道12 支
赤道和黄道有相差夹角 那投影会有偏差的。读过数学都知道那没有用几何计算才会接近标准,直接以日影还是不太准
那么用太阳时吗?(挺耐人寻味)
驗證球體投影成平面,能否支持羅盤差7.5度的說法 - Powered by Discuz! (fengshui-168.com)
现代人主从不分。非要以真太阳为标准!还真奇怪!
补充内容 (2021-10-7 08:00):
所谓标准,当然是要以当时代背景器物误差最小为标准。即是现代铯,也逹不到刚好标准。据闻2026年要有新的改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