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omvine 于 2021-10-31 10:49 编辑
转帖~~~~~~~~~~~~~~~~~~~~~~~~~~~~
可以研究一下
。。。。。。。。。。。。。。。。。。。。。。。。。。。。。。。。。。。。。。。。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这段文字,是问营卫之行,但与营卫相关的其实就只有一句,叫做“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谷进入胃后变化为谷气,并分别为五脏所享用。在这样格局里,其中的变化却非常繁多。要一一解释,就要明白,谷气实际上仍然是要分成两种的,一种为清,一种为浊,于是分别行走。这就是营和卫了。 当然这段文字虽然的确是伯高与黄帝的对答,在类比上应该是属于伯高这个学派的观点的。但放在伯高与黄帝探讨《五味》的这段文字中,还是很突兀的。本篇之后,有同样是以形法入医学的少俞与黄帝继续阐发五味观点的《五味论》,但其中与营卫之行并无关系。 有更直接关系的则是另一篇,同样是伯高与黄帝的对话,同样收在灵枢中,叫做《邪客》。这段开首,黄帝问的是,邪气客人,或令人失眠的问题,而伯高的回答,则显然更接近前所引营卫之行的答案。 文字为: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同样被标为伯高观点的两段文字,后者,在营卫之行的回答上,要比前者更为详细。而在宗气行呼吸的问题上,却略于前者。显然,这两段文字是密切相关的,但所指有各有不同的。后者更近于回答营卫之行的问题。关于文字关系的讨论我们暂时到此,毕竟本章所关注的不是这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这里对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是,五谷入于胃,其所走隧道有三,糟粕、津液、宗气; 二是,宗气(大气),积于胸中“气海”,出于肺,通过喉咙,与大气交通; 三是,心脉——「宗气」——呼吸(肺)之间有连动的关系; 四是,营气与津液的关系。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侠流也。”根据钱玄同记录章太炎讲授的记录:“侠流者,夹流也。夹之使沮(俗作渣)剩而流清也。”营气通过夹“津液”,在注入脉(血管)的同时,而化生成为“血”,从而营养全身(四末),向内注入五脏六腑。也就是说,营气不仅仅是推动血液流行的原因,还是津液转化为血液的原因,这就是“泌”的过程。 五是,卫气,是一种“慓疾”的悍气。它“先”行于四末、皮肤和分肉之间,而不停息。白天行走在阳分,晚上,行走在阴分。行走阴分的时候,往往是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转入五脏六腑。 但在这里有一个特别让人迷惑的地方: 即从谷气的别出两行,一为营道,一为卫道。则营卫的运行,究竟又是怎样一个面貌呢? 从营卫之行分出三个关键知识点: 一是,营气巡行以应刻数,引出“五十营”;关键含义为,营气进入血脉之后,巡行全身一共是28脉,一昼夜,行五十周。 二是,营气巡行的具体路线,既28脉的起止顺序。从手太阴肺经始,大足厥阴肝经后,转入督任二脉,交通于中。 三是,营卫生会。构成全身内部气血巡行的总图。由此,从脏腑出发,到精髓天下,人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1)五十营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灵枢.邪客》 人吃五谷,在胃里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津液,进入体内,被营气“泌”为血液,进入脉道,周行流布全身,于是营养“四末”,内注五脏。 这是我们从前面的文字中获得的基本印象。在说明这一过程之后,经文做了一个终结,叫做“以应刻数焉。” 而应刻数具体情况,是在《五十营》一篇中,由岐伯描述的。 这段文字,依靠所谓周天二十八宿时刻来应人体营气一昼夜的运行规律。 作为试验者,采用的计算模型是周天二十八宿人气图;记录时间的方式是,用铜壶滴漏,统计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呼吸:一呼一吸,为一定息。 一周天,按照28宿位置进行划分,每宿36分,一周就是1008分; 人体上下、前后、左右,也对应于天周,一共28脉,以应二十八宿;全身脉周长是16丈2尺; 用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一昼夜是100刻; 然后开始记录: 1呼,脉再动,就是脉动两次,营气行3寸; 1吸,脉再动,营气行3寸; 1息,一呼一息,脉动4次,气行6寸。 10息,气行6尺,日行2分; 270息,气行1620寸,也就是16丈2尺;于是,营气一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2刻,日行25分; 540息,气行2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4刻,日行40分; 2700息,气行10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20刻,日行5宿20分; 13500息,气行50营于身,交通于中。漏水滴尽,日行28宿。 这里的问题有三: 一是,一昼夜呼吸的次数是13500次,比现代医学所谓的呼吸频率足足少了差不多一半,原因,我以为,现代人统计呼吸,是以正常人静卧呼吸频率来计算,呼吸应是比较浅的;而古代中国人多半是盘膝而坐,深呼吸为主,因此,次数少了一半; 二是,其次铜壶滴漏计量一昼夜是水下100刻,因此测得,270息是2刻,2700息,下20刻,13500息,刚好是100刻; 三是,日行28宿是按照测得10息日行2分,270息是却是25分,540息40分,2700息则是5宿20分,13500息,日行28宿,却是越走越慢。“28宿日巡行”看来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我们需要了解。 值得关注的结论是: 一是,脉中营气,一昼夜,恰好是50营; 二是,每巡行一周,则营气交于中;这里“中”,当然是指胃口了; 三是,一息是脉动4次,呼气时2次,吸气时又2次,脉动,则气行。可见,《内经》非常清楚,脉搏的搏动,是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的。正是搏动推动了气血向全身输布。这里的疑问是,经文从来没有描述过心脏的跳动,为什么?难道,已经不言自明的把脉动与心动等同起来了吗? 四是,回头来看宗气贯心中的描述,原来,心跳的秘密就在这里。呼吸进入胸中形成了「宗气」,宗气贯穿心脏,于是起搏了心动。
(2)营气之道 营气之道,纳谷为宝。 ——《灵枢.营气》 营气在体内的巡行,是沿着一定的轨道的,这从前面介绍五十营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纳谷为宝”,充分说明了营气之道在人体生命结构中的重要意义。这个过程《灵枢.营气》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进行了概括: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精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所谓“精专者”,是指前面所说的被营气“泌”后的物质。其主要是在脉管中巡行的。“专”,一般的读本都解释为精纯。其实,“专”的本义是纺织时的工具。它的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zhuān)形,即“叀(zhuan);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纺织。所以《说文》中说,“专,纺专。”就是纺锤,纺车上的“收丝器”。把棉花这些能够产生纤维的东西里边,抽出一根一根精细的丝线来,这个用来抽取的工具,就是“专”。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能明白,所谓“专”和“泌”是很接近也很形象的两个词汇,一个强调抽取,一个强调压榨。 好了,这些精,被“泌”或“专”了以后,就进入一个专用的首尾相连的通道里,“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这就是“营气之道”。这个营气之道有多重要?它就象天地运行的轨道一样,是体内精华运行的轨道。因此,经文中说,是所谓“天地之纪。” “纪”是一个历法概念。比如在东汉实行的《四分历》中,以十九年为章,章有七闰,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六十蔀为元。从历元时刻开始,一纪之后冬至和朔旦不但相会于同一天的夜半,而且这一天的干支也与历元所在日名相同。这里面最关键的就在于,冬至与朔旦的相会,所以后世的历法,无论怎么调整,但以冬至和朔旦相会于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与历元日名相同,这样的状态相邻出现的一个周期称为“纪”,始终没有变过。 我们转回头来看《五十营》中的一句话“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其实正是再用“纪”的概念,来说明,营气在脉中巡行一周之后,起止会合,从而再起新的巡行。这种规律,如同日月巡行的历法一样,在纪与纪的交替过程时,不差分毫。 营气之道全文勾勒了这样的巡行图: (起)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髀)(脾)(心)——手少阴——手太阳——(目内眦)(上癫下项)——足太阳——(循脊下尻)——足少阴——(上行注肾)(心)——(外散胸中)——心主脉——手少阳——(膻中)(散于三焦)(胆)——足少阳——足厥阴——(肝)(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督脉(上额循巅下项)(循脊入骶)——任脉(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终)——复出肺中(终而复始) 回顾本段知识,我们可以有以下收获: 一是,“谷入于胃,乃传之肺”。 本段描绘与之后经文探讨营气巡行的时候,无不以肺为起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观念中,肺同样是进行气血交换的重要枢纽,在这里体内的血液从富含废气的血液转化而为有营养全身意义的血液。在黄帝的身体中,谷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力保持的至为关键的外部因素,而这两个因素进入体内,一借助肺,一借助胃,于是谷与气的交汇,使胃与肺发生了直接关联,随之营养全身的精微运行的起点,营气之始,得以确立,这不仅仅要依靠想象力,更需要丰富的观察,自然也包含人体的解剖。 二是,“交通于中”。 交通于中,是五十营的一个概念。但在具体巡行路线的描述时,12经脉在完成这一“沟通各个脏腑,营养输布全身”的过程中,在交通转换时,却期待着独特的知识体系来补充空白。这里,产生了督脉到任脉的上下沟通,前后巡行,从而令到营气完成了从足厥阴到手太阴的交通;另外,从足少阴联络心脏而在外散胸中,并转入心包络(文中为心主脉),实现了另一个局部的交通;手少阳则不仅沿手臂上行,更重要的则是入内后,从膻中再次播散于三焦,(因此,它才被名为三焦经),并转而与胆相互关联。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创见,使一种环状的营气结构,得以完整勾勒,如环无端,终而复始。 三是,“纳谷为宝”。 很多人在阅读《内经》时会不由自主的带入现代的观念和认识,比如在看到营气的文字中,却不知不觉的把营气和现代医学的血液发生了对象上的混淆。这是我们学习内经感觉困难和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其实,文章中,始终谈的是“营气”,而不是“营”。是“营气的巡行”,而不仅仅是营气所营的营养物质。打个比喻:营气就如同押运粮草的部队,“纳”在古文里既有“接受”的意思,也有“缴纳”的意思,一入一出,恰好就是营气的功能。营气侠“营养”,走遍全身,因此,并不只是拘泥于血液一种形式,还能够转化为夹带着更细小精微的“汽”,(在内经里都是写作“气”的,但我觉得加上三点水,似乎更能准确引发想象。)从脉或者脏、腑里穿越而出,布散在其所统属的领域内,于是使得各处均能受到营养。即所谓“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同时它还有力量把各种的精微搜集起来,再转入“营气之道”,比如,从心穿出,外散胸中,再到转入心主脉。营气就这样,夹持着营养物质,或在脉中行走,或穿越脏腑甚至脉管抵达更大的范围,广为布散,或再次整顿行装,继续回到脉中前进,周而复始,兢兢业业。
。。。。。。。。。。。。。。。。。。。。。。。。。。。。。。。。。。。。。。。。。。
这一会终于知道
剑先生的内经,是体育老师教的
前面我就表明营卫皆生胃(土)
老早之前,我就说宗气,这和数学有什么关系?(搞不清状况,断章取义!到底谁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homvine 发表于 2021-10-29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脉属陰,气属陽,陰脉陽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往复循环。
homvine 发表于 2021-10-29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陽中之陰,本乎营卫。营者陰血,卫者陽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homvine 发表于 2021-10-29
营卫,营气与卫气。两气同源,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参营气、卫气条。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能少一样吗?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由此可知 由宗气产生心跳
所以只用五十営来说心跳?~~~(观念实在不清楚,真不想打你脸!!还臭别人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简直不著调!)
看看吧!!!宗气是不是合営卫两气而成?
宗气,是由经脾胃消化、吸收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与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并注人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营卫运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