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9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叫范洵(1099-1142)的兰溪人,也参与了岳飞案的审理。
事情还得从范氏家族迁兰说起。
范氏迁兰溪的始祖叫范怀,原来也是河南人,唐末避乱南下,先是到福建,后从福建入浙,沿江一路来到兰溪,居于城南。一直到他孙子范大禄手上,才迁居香溪。
范大䘵是个老实本份之人,在兰溪任县吏,做事公平,行善积德,后来老年得子,取名范锷。可他没等儿子长大便撒手归西,妻子赵氏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大,靠缝衣织布供其念书。
范锷也没让人失望,从小聪颖,勤学苦读,18岁就考上了进士,成了范氏迁兰以来的首位进士,历任密州知府、开封府尹等,特进光䘵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曾受到司马光的点赞,称他是“中朝倚宁咨群牧,上考先书第一人”。
范锷生有二子,名为范筠、范筥。范筠28岁中进士,虽然比父亲中进士晚了十年,但他同样官至光禄大夫、上柱国、资政殿大学士等。
范筠(1060-1130)曾与秦桧同朝为官,但他主张抗金,在靖康之耻中表现出正义凛然的气概,因此屡遭到秦桧一伙的弹劾。范筠仰天长叹“赤诚报国志难酬,西去阴魂哭苍天”,怆然辞归,泪洒金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归隐不久的范筠驾鹤归西。此时,范筠十个儿子中的老七范洵32岁、老八范浚29岁。
范筠与秦桧结下的梁子,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却愈加怨忿。
范筠的十个儿子,有八个中了进士,九个当了官,后人誉之为“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
图片
范浚是十兄弟中唯一没有去做官的。倒不是说他不想当官,也不是说他考不上,而是眼见父亲如此遭遇,便暗暗下了“秦桧当朝,誓不为官”的决心。范浚在36岁时,曾写下洋洋洒洒的《策略二十五篇》万言书进献朝廷,却被奸臣压下,石沉大海。从此,他对朝廷彻底失望。后来朝廷多次请他任职,都被一一谢绝。后人称之为“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以示敬仰之情。
而他的哥哥范洵,在绍兴年间任大理寺丞时,也参与了岳飞案的审理,知道岳飞无辜蒙冤,就向宋高宗写了一道奏折为岳飞力辩。因宋高宗轻信秦桧,自然没能准奏。范洵自知蚍蜉撼树无能为力,又不愿与秦桧同流合污,心生解甲归田之意,便弃官而回。可这一举动却触怒了秦桧,假传圣旨,派人沿江一路追杀,将范洵夫妇刺死于一处叫白石滩的兰江边上(今建德大洋镇麻车桥边),鲜血染红了整个江面,真可谓是惨绝人寰的“满江红”。
侥幸逃脱的子女们再也没能回到家乡香溪,而是散居在金华白龙桥、秋滨等地,并世代不再为官。
范洵死后,婺学创始人吕祖谦为他题赞曰:“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诚一代之伟人,为万夫之先觉。”
(三)
范洵的死,并没有解去秦桧的心头之恨,秦桧时时寻找机会欲致范氏于灭门之绝境。
在当时的朝廷,范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上至省部级,下至知府县令,都有范家的人。据宗谱统计,除了范筠10子9仕、43孙35仕之外,他的弟弟范筥也5子4仕、13孙7仕,两代人共71个男丁,有55人入仕,比例达到77.5%
——————————从引文看,所谓的“不报地师”也是假设。兰溪墓应是初至兰溪的前三世墓,第四世至香溪。至第五世开始发迹。第七世大发。香溪先生是七世,出生在香溪。正常近几代墓也会葬在香溪了。
香溪先生生于1102年,五世范锷死于1104年后。其父筠葬在香溪,所以只可能是五世的夫人或四世的墓。
第七世从1106-1124年开始陆续发科。至八世仍有一人发甲。
如果葬的是前三世,一百年前葬的地,怎么还得了地师的恩呢?地师怎么还能用塔去破地呢?如果不是前三世的墓,又如何连续从第五世主开始发迹呢?破了,怎么第八世仍有科甲呢?可见地师破地的故事也是乡间传闻。依常理推,此墓应是五世的爷辈,即三世以前的墓,五至八世也旺了四代人,应是龙运衰尽而范氏亦衰落了。思七子洵被害,应是戌与巳上有砂之故,现卫星图上戌有一高楼,不知是塔还是新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