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610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罗盘三针,异议者代不乏人。至今,尚没有人做系统论证罗盘三针且弥合各方异议的理论探索研究工作。自古以来,风水学就是天文地理之学。近几百年来,人们对天文地理学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风水学的理论则没有随着天文地理学的发展而做相应的发展,其所依据的天文学模仍然是天圆地方。现代天文学的成果,应用于风水理论的研究探索工作,对于原来的直观认识且没有办法进行逻辑证明的部分,可以确认其正确性;对于原来的一些错误观点,如果从理论上可以证伪,则有利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观点。
根据上述思路,对罗盘三针进行理论证明得出如下结论: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天盘缝针所指皆为地理南北向。之所以现代罗盘三针各不相同,是在不同时代磁偏角变化调整的需要。后人不知所以,新的调整加上了,旧的调整已经没有用了,还不敢去掉,于是出现了三针并存一盘的现象。随之各种牵强附会的理论不断演变出来,各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各种流派纷呈,逾加混乱。
一、 传统罗盘简介
传统罗盘大致分三种:三合罗盘、三元罗盘、元合通用盘[1]。
三合罗盘:三合罗盘的二十四山方位,最早由杨公(筠松)确定,称之为杨公正针,又称为地盘。由于磁偏角的存在(此时磁偏角在杨公测量的地区为偏东7.5度),杨公在罗盘中增加一层方位圈,称之为天盘缝针,该圈层由地盘顺时针旋转7.5度形成。到南宋时期,先贤赖文俊(号赖布衣)发现磁偏角为偏西7.5度(就是当时在赖公从事风水活动的地区磁偏角为偏西7.5度。磁偏角在不同的时期存在飘移),又在罗盘上增加了一圈方位盘,称之为人盘中针,也称之为赖公中针。多个版本的风水典籍中认为:中针指示北天极(北极星)子午方位,缝针指示太阳子午方位。至此罗盘的三个基本方位系统形成。三合派较有影响的清代《地理原真》[2]一书中指出,三圈有三个用途,正针用于确定山向,中针以定来龙,缝针用于定山向水口之用。(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矛盾:杨公时代,磁偏角为偏东7.5度,所以设缝针,以校正方向得出地理南北方向。至赖公时代,磁偏角变更为偏西7.5度,所以设中针以校正方向得出地理南北方向,而此时杨公所设缝针,由于条件变化,应该取消才对。设立缝针、中针要较正什么?较正完成后,为什么还保留正针?在传统的风水典籍中对这些问题大多是都语焉不详或含混带过。在后面对这部分有的详细论证。)
三元罗盘:三元盘又名蒋盘或易盘,相传是明代风水地理先贤蒋大鸿祖师所创。三元盘的主要特征有易卦、六十四卦圈层。只用正针,测定龙穴砂水,不用杨公缝针及赖公中针。其正针是采用磁子午,还是采用地理子午,则仍未能有统一定论。
元合通用盘:元合通用盘是将三合盘中的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天盘缝针,以及三元盘中的六十四卦圈等综合而成。其内容复杂,有多达三十六层者。
三合盘、元合通用盘有三个基本方位圈层:正针、缝针、中针。三元盘有一个基本方位层:正针。三元盘没有缝针、中针。罗盘中的其它圈层都是以这三个基本方位圈层为基准,进行吉凶推理评判的因素。不同的风水流派,各圈层的应用方法差别很大。各层的具体应用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在各流派的理论应用中都可以查阅。
现在可以看到的大多数风水典籍对于三针的应用分类:地盘正针以地球磁场为依据,地盘正针的南北极就是地磁南北极,正针用于立向格龙;人盘中针以北天极(北极星)为依据测定,比地盘正针错后七度半,其作用是以二十八宿星体五行与阴阳宅周围的砂山论吉凶;天盘缝针以太阳子午为依据,太阳为阳主动,所以天盘缝针比地盘正针超前七度半,象征水的变化,故用于纳水,主要用于判断周围水的来去而分辨吉凶。
上图为简易的风水罗盘。中间圆圈为天池,中置磁针;第一、第层为后天八卦;第三层为地盘正针;第四层为穿山七十二龙;第五层为人盘中针;第六层为天盘缝针。
古代日地关系、星地关系测向与罗盘三针考
二、中国古代方向测定历史回顾
辨别方向,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各类生活生产活动,在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就有这类需求。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较完整房屋遗址有46座,门都朝南,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开门避冬季寒风以向阳,是生活居住者的重要需求。这说明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辨别方向的技术。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距近约四千五百年。成书于晋《古今注》记载:黄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尤作大雾,军士皆迷,故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尤而即帝位。历史上指南车制造方法数次失传,又数次复原。史籍中关于指南车的记载,说明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辨别方向的设施设备及应用方法。
《尚书.盘庚》:“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诗经.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诗经.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尚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周礼·天官冢宰·叙官》:“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盘庚》之“乃正厥位”,《召诰》之“攻位洛汭”,其辨正方位之法已不可考。《定之方中》之“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历代注释者大多解释为以“定星”辨正方位,“定星”后世称为营室,其于立冬前后黄昏时分出现于正南方,此时农时已毕天气未寒便于兴作土木。汉代郑玄有论及此:“定星昏中而正,于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晋郭璞注:“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公刘》:“既景乃冈”,《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周礼》中的“土圭之法……以土圭土其地”等都是以立竿见影的方法辨正方位。古籍中称所立竿为:景、表、圭、臬、髀、椑、碑、槷等,散见于各文献中,用于建筑活动的定向,也用于天文观测定节令、定时刻等。后来从圭开始,慢慢发展出各种测时定向工具,如:景表、日晷、望筒等。
以立竿测影的原理辨正方位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周髀算经》中有具体操作记载:“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北周《术数记遗》对此有更为明晰的论述:“当竖一木为表,以索系之表,引索绕表画地为规。日初出影长则出圆规之外,向中影渐短,入规之中。候西北隅影初人规之处则记之。乃过中,影渐长出规之外。候东北隅影初出规之处又记之。取二记之所,即正东西也。折半以指表,则正南北也。”《淮南子·天文训》则明确以日出日落之影来测定方向之另外一种方法:“正朝夕,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树一表于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日方入北廉,则定东方。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至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述录了大量的辨正方位、以正朝夕典故,详细描述了三种仪器“景表板”、“望筒”、“水池景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认为这些仪器及操作使用是“自来工作相传,并是经久可以行用之法”。其用法:“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向置圜版……画标影之端,记日中最短之影。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昼以筒指南,令日影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北,则四方正。若地势偏斜,既以影标、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之处,则更以水池影标较之……安于池版之上……用水定平,令日影两边不出刻线。以池版所指及立心为南,则四方正。”[3]
根据前述古籍引用情况,至宋代,营造筑室均是采用“土圭之法”立竿以观太阳光影,置望筒夜观星斗相互校核来定南北之向。用磁针来确定方向者未见正史记载。
在先秦时期,文献中已有磁石磨制司南、司南指南北的记载,其使用精度则不详。大概是天然磁石较难获取,加工不易,在唐代以前其使用未能普及。至宋代开始有人工制作磁针的方法出现,指南针的应用开始慢慢普及。指南针应用最广的是风水定向与航海。至明代中后期,西文现代天文学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对天文地理的认识有一个大的飞跃,一些光学仪器开始引入,观测定位的方式方法都有精度较大的提高,普及程度较低。在营造筑室实操中,还是用“土圭之法”传统方式定向较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地测量系统的建立,在营造行业,才彻底改变了以“土圭之法”来定向的传统。在风水行业,直到目前还是绝大多数以罗盘定位。
三、罗盘三针思辨
罗盘三针已在第一部分作了简单的说明。风水界、文化界历来对罗盘三针诟病很多,一直没有各方比较认可的结论。
风水定向,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白天观察日影、夜晚观察星体运动来实现南北定向的目的。第二类是以磁针指向南北磁极的特性,用罗盘来测定南北方向。以观察天体来定向的方法比较烦琐,费时费工,遇到阴天,还不能观测,效率比较低。但是如果操作规范,用观测天体的方式来确定方向相对还是比较准确,受意外未知因素的影响较易控制。用磁针来测定方向方便高效,但是容易受一些意外的铁磁材料的影响,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磁偏角都是在变化的,测量的精度不容易控制。
到唐未,这两种测量方向的方法相互比较时,杨筠松发现了磁偏角现象,将正针向顺时针方向转了7.5度进行调整(中针),以方便用磁罗盘测向时进行校正。至宋代,赖文俊发现磁偏角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将正针方向逆时针转7.5度进行调整(缝针)。同时由于后人不清楚中针原来设定的本意,在进行缝针调整的时候,还保留了中针。其实无论是杨筠松还是赖文俊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从现存的记载中,不能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各地的磁偏角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同一地点的磁偏角也是不一样的。中针、缝针的前后转7.5度以校正磁偏角的作法只能适应特定地点特定的时期。两位祖师发明中针缝针之后,后人不加分辨,以为定法,应用于各地,延续几百年上千年不加调整,已经失去了调整磁偏角之本意。后人附会缝针以太阳定位,为太阳子午,天主动所以天盘缝针超前半个山向;中针指星体北天极,上测天星,下应山川地理分野,用于测定砂峰环境,地主静所以人盘中针后退半个山向。为什么是超前或退后是半个山向,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一些?则不得而知。
三针中,地盘正针测出的方向,是当地的地磁线方向。在不同的地点,正针方向与地理子午的偏差(磁偏角)是不同的。
太阳子午(天盘缝针),是通过测量太阳日影而确定的南北向,直观上的感觉,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这个方向就是当地的地理子午线。后面,通过详细论证,理论上这个方法测得的方向与当地的地理子午向有极小的偏差(该偏差与测量当日的黄道纬度有差,最大的偏差约为0.1度)。不管在任何地点,以当地的磁力线方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有漂移变动)顺时针转7.5度(参见第一节中天盘缝针的描述),来确定相对稳定的地球经线方位(太阳子午),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北极子午(人盘中针),是通过测量北极星(实际上是通过观测找出北天极诸星围绕旋转的一点)位置而确定的南北向,直观上的感觉,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在北半球这个范围内讨论,在南半球则看不到北极星),这个方向就是当地的地理子午线。本章后面对此也有证明。不管在任何地点,以当地的磁力线方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有漂移变动)逆时针转7.5度(参见第一节中人盘中针的描述),来确定来确定相对稳定的地球经线方位(北极子午),这在逻辑上也是不通的。
在后面,将会陆续证明,以太阳来测定的方向,以星体绕天极旋转来测定的方向,其实是同一个方向,都是通过地球自转南北极的地理子午线。
目前,可以查到的三处历史典籍中,对罗盘三针的关系描述也有利于疏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一: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三月,司天监杨惟德撰成风水专著《茔原总录》,中有论及指南针及磁偏角:“客主取的,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盖阳生于子,自子至丙为之顺;阴生于午,自午至壬为之逆;故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丙午约而取于大概。若究详密,宜曲表垂绳,下以重物坠之,照重物之心,□而□□一如□□之晕,绳以占号,二晷渐移,逢晕致□,自辰已至□未,申□□□□,真东而也。半折之,望坠物之下,则□南北之正中也。”[3]
文中“□□”者为藏本字迹分辨不清,但是仍然可以看明白,磁针只是测量大概的方向,精确的辨别方位的方法仍然是“土圭之法”。其中“盖阳生于子,自子至丙为之顺;阴生于午,自午至壬为之逆;故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是利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磁偏角的牵强附会之语。宋代,在都城附近,磁偏角就是北偏西约7.5度,这也是赖公中针人盘设立为地盘逆时针转7.5度的依据。如果是在杨筠松的时代,因磁偏角是北偏东7.5度,同样的理由,就得取午丁子癸为天地中了。实际上这个理由是与顺逆、南北正向没有必然逻辑关系,只是与磁偏角有关而已。
|
罗盘, 磁偏角, 地盘, 人盘, 杨筠松, 赖公, 阴阳, 正针, 缝针, 三元, 三合, 天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