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
潛龍勿用
註冊: 02/11/05
文章數: 10
感謝lh1041兄的回帖,小弟對lh1041兄的博學甚感推崇。小弟初到貴地,能遇lh1041兄有如此深厚易學基礎之能者,望能多多啟悟后學。至於lh1041兄不同意小弟之鄙見,我也完全認同,畢竟此聚訟千年的議題,恐無立竿見影之解答。
lh1041兄提出了兩個很好的質疑:
1、因爲我沒有見到過硬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漢代易學用的是“帝出乎震”的卦序,也就是我們後來稱爲“文王後天八卦”的卦序,而目前我們所見的先天八卦圖卦序,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非常晚。
2、漢代京房易可以推導出六十四卦圓圖”是後代人糅合漢易、宋易後,經研究得出的觀點,並不是京房的學術成果,正如微積分的泰勒展開式和麥克勞林公式,前者雖然可以推導出後者,但二者的發現者卻是各有其人。那麽,在楊筠松的時代,怎麽能產生玄空六十四大卦堪輿術呢?
簡言之,lh1041兄認為【六十四卦圓圖所依據的是先天八卦圖卦序的學理,而目前沒有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若漢代無先天八卦圖卦序,在楊筠松的時代,怎麽能產生玄空六十四大卦堪輿術呢!】
有關先天八卦圖卦序的問世時間,自古即為各易學派系的爭論焦點。小弟才疏學淺,尚無法為此聚訟千年的議題,能夠提供不同見地。是否有考古證據能支持先天八卦出現的朝代,則需有賴考古專家的發掘,特別是沒有人可以預測還有多少古跡尚未被發現;因此,若就目前所有考古資料之有無,來斷定此聚訟千年議題,可能更容易受到新發掘古跡及時間嚴厲的考驗。
至於文獻記載,則解讀仍屬見仁見智。不過,目前已受到學術界認可的漢易文獻,則是《京氏易傳》及《焦氏易林》。費直曰:『六十四卦變占者,王莽時建信天水焦延壽之所撰也』。按《焦氏易林》之筮儀記載:『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坎兌,為方內監司之。所以用震離坎兌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主之氣,各卦主一日,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善惡』,鄙意認為,此是漢代易學有採用64卦配二十四卦節氣之明證。
【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
有關漢代易學是否有先天八卦之方位,尚秉和之《焦氏易詁》一書中,言之甚詳。漢代之《焦氏易林》共4096卦,每卦立占辭,然其占辭各為韻語。其占辭皆取象而來。以下摘錄【乾南、坤北】之文:
【乾南之象】:
1、屯之否:登几上輿,駕駟南遊,合從散橫,燕齊以強:否卦之中爻有艮卦,艮為几。否之下卦為坤,坤為地、為輿。否之上卦乾為馬,故曰駕駟。乾為行、為南,故曰南遊。
2、復之大壯:三羝上山,俱至陰安;遂到南陽,完其芝香。大壯為雷上天下,乾為陽,故曰:南陽。震為草,故曰芝。
3、升之遯:南行無遇。遯卦為上天下山。乾為南、為行;又乾在上卦,故曰:南行無遇。
4、大有之乾:南山大行。乾為南、為行、為山,故曰:南山大行。
以上為漢代《焦氏易林》以乾為南之取象明證。
【乾之數為一】
1、恆之泰:一身兩頭。泰為坤上天上,坤為身、乾為一,故曰:一身。
2、同人之乾:一臂六手。乾先天為一、後天為六,故曰一臂六手。
3、巽之訟:一簧兩舌。訟之上卦為乾、為一。下卦為坎,坎之上下為兩兌,兌為口,故曰:一簧兩舌。
4、剝之咸:一人輦車。咸之中爻為乾,乾為人、為一,故曰:一人。
【坤為北】:
1、師之泰:三人北行。泰中爻為震、為人、為行,震之數為三。坤為北,故曰:三人北行。
2、渙之臨:追亡逐北。坤為北;震為追逐、為往。故曰:追亡逐北。
3、坤之觀:北辰紫宮。觀(巽上坤下)中爻為艮。艮為星辰、觀之下卦為坤、為北,故曰:北辰。
4、晉之否:北風寒涼。否之中爻為巽。巽為風、坤為北,故曰:北風。
以上為漢代《焦氏易林》以坤為北之取象明證。
尚秉和之《焦氏易詁》一書,對《焦氏易林》之解譯見解獨到,特別是先天八卦卦序及方位的考證,個人頗為推崇。但若有見仁見智之意見向左,我也不會感到意外,畢竟,此聚訟千年之爭,皆屬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也。
小弟臆測,玄空大卦(六十四卦)、玄空挨星、六法或許出於同源。但自古聚訟之關鍵點倒不是先天八卦是否在漢代就已存在。
有關【元運】的問題,既然lh1041兄云:『由我以上的敍述,可見我本人認爲鐘義明先生提出的理論還不能完滿解釋“二十年一運”的由來』。也請您賜教您對元運的推演及高見。
lh1041
或躍在淵
註冊: 01/10/05
文章數: 215
我出去逛了幾天回來,看見天機先生的回帖,真是大喜過望!很好的資料!天機先生在帖中對後學的贊許,實在過獎了。說實 話,本貼的話題“玄空64卦是否自楊公所傳”正是天機先生在緣生術數研究社網站發起的,在下卻將其轉貼到本站來了,不成想先生也到此指點,後學真是非常感 激!天機先生在緣生術數研究社發了不少帖子,使後學深受教益,有幾篇後學也轉貼到本站來了,比如“北斗七星打劫的綫索”這一篇就很有價值,在此向先生表示 敬意!
爲了回應天機先生的發言,於是又花了一些時間重溫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尚秉和《焦氏易詁》,現在將一些鄙陋的見解張貼於下,請天機先生指正:
天機先生在文中申明了自己的觀點是:
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
。爲了證明這個論點,天機先生引用了尚秉和先生(生於公元1870年,卒於公元1950年)《焦氏易詁》中的一些文章作爲論據。爲了使讀者更熟悉尚秉和先生的《焦氏易詁》及其相關著作,我將搜集到的一些資料略列於下:
1. 楊伯峻在中華書局版文史知識叢書《經書淺談》第18頁中說:“尚秉和,研究《易經》多年,近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周易尚氏學》,用《易林》來詮釋《周 易》。可惜作者雖死在解放後(1870~1950),頭腦仍缺乏科學性。……這本書既不是一般人所能讀懂,就是費大力讀懂它,也未必可信,置之可也。” 楊伯峻在書中大旨以為,《易林》作者並非西漢焦延壽,而是東漢人。
2. 陳良運著《焦氏易林詩學闡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版),卻考定《焦氏易林》的作者是西漢的焦延壽而並非劉秀時代的崔篆。
3. 《易林》一書,歷來多有人疑其非焦延壽所作,其中最著名的和最受諸家重視的就是余嘉錫的《四庫提要辯證》,其中有長篇總結性考證,頗有鐵案如山的味道。
4. 尚秉和的弟子黃壽祺作《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著書時間為1947年),凡例稱“本書論象凡引及焦氏《易林》者,皆依本師行唐尚節之先生秉和之說”。可見此說在學術界仍有一定影響。
我 所見及尚秉和關涉焦氏的書,考有兩本,一是中國書店1990年版的《焦氏易林注》,一是中華書局1991年版的《焦氏易詁》,其餘有關焦氏的論點,散見在 尚先生的其他著作中。其實,尚氏論定“《易林》為西漢梁人焦延壽所著”之論在易學界並無絕對的權威,久來諸議皆偏向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的論證,此大勢 所趨,凡涉易者,當有所聞。
至於陳良運的《焦氏易林詩學闡釋》,主要是論述《易林》中卦辭與四言詩體的辯證關係,其實依我看來,也算不上 新知首見,之前就有聞一多先生的《易林瓊枝》和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談及此課題。陳良運此書中駁辯余嘉錫否焦之論亦略嫌偏頗,究竟乃一家之言。竊以為, 駁倒“《易林》非焦氏所著”之說,並非出一二新書便可做得到的,究竟後論如何,尚須拭目以待。於“《易林》非焦延壽著”的共識,易學界權威蒙培元、王德 有、冒懷辛、鄭萬耕、朱伯崑等各有文論言及,此不一一贅述。
關於《易林》用焦氏名之疑,以我所識,大致有二:
1.此 書於文獻中最初見著是在《隋書•經籍志》,其中記載了署名為“焦贛”的《易林》一十六卷;焦贛即焦延壽。《漢書•京房傳》中曰:“焦延壽,西漢梁人,字
贛”。同書《儒林傳》顏師古注曰:“延壽其字,名贛”,未知孰正。這個雖是題外話,無關大旨,但《易林》之說自古紛紜未統也可見一斑。但在《漢書•藝文
志》早有易說之錄,中列易學十三家、蓍龜十五家,皆無焦氏之書。焦贛確為西漢易學大家,若《易林》為其親著,《漢書》無不錄之理,斷《易林》為焦贛著諸本 於此多不作解釋,或言辭閃爍,一帶而過。這可能是我讀書不夠仔細,錯過了也未可知。但從王德有、鄭萬耕的等文著中可見此疑至今未釋,此其一。
2. 據《隋書》中有“……(劉)歆遂總括群篇,撮其指要,著為《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武中興,……四方鴻生巨儒,負袠自遠而 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台,彌以充積……”(隋書•志第二十七•經籍一)。可見,在光武時代之前的蘭台藏書,經過王莽之亂而大多散失,諸本皆在此後修 著。又《易林》有卦“坤之大畜”:“典冊法書,藏在蘭台,雖遭亂潰,獨不遇災”,中述明顯是光武後之事,這似乎可以推斷,《易林》起碼不是西漢人所撰,此 其二。
北京師範大學鄭萬耕更有文提及《周易卦林》中爻辭與今存《易林》中爻辭相類,疑後者為前者的簡稱。《周易卦林》我未曾看過,未便置評,待週末上圖書館再參個究竟。但其實正如鄭所云,《易林》中有許多是西漢後的記事。
現 時研《易》者,各有說法,或謂之卜筮,或謂之義理,或謂之史學哲學等等,彼此百般挑剔或甚至一口婉拒。前文提及提黃壽祺先生《易學群書平議》書中“本書論
象凡引及焦氏《易林》者,皆依本師行唐尚節之先生秉和之說”的一段話,黃壽祺此言倒不為過,當世凡涉“本象論”之大者,確皆以尚秉和先生為師,如于省吾先 生。論及本象派裏的輩份聲望,于省吾先生卻是要比黃壽祺高得多。關乎易學各派的門戶之見,自古便有,以宋猶甚,今世也不遑多讓,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王德 有對尚秉和之學就有“繁瑣牽強,無非是古時占筮的一種延伸,早被前人否定。尚氏又重提,頗有復古之嫌”的評論,這比起楊伯峻的批評,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 實,尚氏學說對《周易》研考的貢獻,怕能與並肩者寥寥無幾,但是由上文所述顯然可以看出,他的本象研究的方法在很多人看來也實在不見得高明。
天機先生提出:“目前已受到學術界認可的漢易文獻,則是《京氏易傳》及《焦氏易林》。”由在下上文所述,起碼《易林》的著作時代和作者,還有很大的爭議。
另外,天機先生在引用尚秉和先生《焦氏易詁》文句時,可能因爲匆忙,在句讀方面未標清原文和註解之間的區別,現不揣冒昧,替先生標點如下:
1、《易林》原文:屯之否:登几上輿,駕駟南遊,合從散橫,燕齊以強。
尚秉和註解:否卦之中爻有艮卦,艮為几。否之下卦為坤,坤為地、為輿。否之上卦乾為馬,故曰駕駟。乾為行、為南,故曰南遊。
2、《易林》原文:復之大壯:三羝上山,俱至陰安;遂到南陽,完其芝香。
尚秉和註解:大壯為雷上天下,乾為陽,故曰:南陽。震為草,故曰芝。
3、《易林》原文:升之遯:南行無遇。遯卦為上天下山。
尚秉和註解:乾為南、為行;又乾在上卦,故曰:南行無遇。
4、《易林》原文:大有之乾:南山大行。
尚秉和註解:乾為南、為行、為山,故曰:南山大行。
1、《易林》原文:恆之泰:一身兩頭。
尚秉和註解:泰為坤上天上,坤為身、乾為一,故曰:一身。
2、《易林》原文:同人之乾:一臂六手。
尚秉和註解:乾先天為一、後天為六,故曰一臂六手。
3、《易林》原文:巽之訟:一簧兩舌。
尚秉和註解:訟之上卦為乾、為一。下卦為坎,坎之上下為兩兌,兌為口,故曰:一簧兩舌。
4、《易林》原文:剝之咸:一人輦車。
尚秉和註解:咸之中爻為乾,乾為人、為一,故曰:一人。
1、《易林》原文:師之泰:三人北行。
尚秉和註解:泰中爻為震、為人、為行,震之數為三。坤為北,故曰:三人北行。
2、《易林》原文:渙之臨:追亡逐北。
尚秉和註解:坤為北;震為追逐、為往。故曰:追亡逐北。
3、《易林》原文:坤之觀:北辰紫宮。
尚秉和註解:觀(巽上坤下)中爻為艮。艮為星辰、觀之下卦為坤、為北,故曰:北辰。
4、《易林》原文:晉之否:北風寒涼。
尚秉和註解:否之中爻為巽。巽為風、坤為北,故曰:北風。
爲 什麽要費這番功夫寫了那麽一大堆呢?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前文中說過:“對於在中國學術史上出現的‘漢學’、‘宋學’兩大的體系,後代人用自己比古人更 爲先進的知識和廣博的視角來打通漢學、宋學的壁壘,糅合漢宋,我們也只能説是後代人的先進思想、後代人的卓越創見,實在不必安到古人頭上去,說‘古已有之
’。”
尚秉和先生乃清末民國時代人,生於公元1870年,卒於公元1950年,其時代已在漢宋之後遠矣,尚先生在著書時,無疑有條件遍閱 前代易學書籍,而且尚先生在著書時,明顯懷著“打通漢學、宋學的壁壘”的想法,以“糅合漢宋”的方法來為《易林》作注解,所以,用尚秉和先生在《焦氏易 詁》中的觀點和論述來證明“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這個論點,無疑是不適宜的,反而更能證明在下於前文闡述的觀點:“對於在中國學術史上出現 的‘漢學’、‘宋學’兩大的體系,後代人用自己比古人更爲先進的知識和廣博的視角來打通漢學、宋學的壁壘,糅合漢宋,我們也只能説是後代人的先進思想、後 代人的卓越創見,實在不必安到古人頭上去,說‘古已有之’。”
尚秉和先生在其《焦氏易詁》一書中,提出由《易林》的文句可以推導出先天八 卦的取象、方位、卦序,是尚先生的一種見解,並非《易林》原作者的見解(《易林》原作者是誰,由我上文所述,又是一宗公案!所以我說:“中國學術史是一筆
爛帳。”),而天機先生又由尚先生《焦氏易詁》一書推導出“漢代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的觀點,則又是天機先生的見解,既不是尚秉和先生的觀點,更 談不上是《易林》的觀點了。而對於漢代是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的考證,天機先生使用漢代以後一二千年的近代人的著作作爲證據,——恕我直言,其方法論無疑 是不正確的。
但是,天機先生提出的“漢代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的觀點,無疑是先生的卓越創見,至少是一種非常值得認真對待的“大膽假設”,我這幾天正在圖書館努力尋找文獻、考古資料和出土器物的圖片,看看能不能為先生的觀點提出過硬的證據。
天 機先生又提出:費直曰:『六十四卦變占者,王莽時建信天水焦延壽之所撰也』。按《焦氏易林》之筮儀記載:『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 日,餘四卦震離坎兌,為方內監司之。所以用震離坎兌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主之氣,各卦主一日,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善惡』,鄙意認為,此是漢 代易學有採用64卦配二十四卦節氣之明證。
我注意到先生在第一個帖子中曾經提出過:“邵子之六十四卦圓圖,乃有天文曆法之源。京房易可把 64卦以圓圖呈現,並非在於京房易之順序,乃在於京房易把先天八卦配上了二十四節氣。簡言之,先天八卦(或六十四卦)乃與天文曆法有關,此始自春秋戰 代。”可見,先生原來的觀點是:“京房易把先天八卦配上了二十四節氣。”而不是“此是漢代易學有採用64卦配二十四卦節氣之明證。”如果是“漢代易學有採 用64卦配二十四節氣”,我是可以同意的;但若是“京房易把先天八卦配上了二十四節氣”我就不能同意了。
天機先生又云:“是否有考古證據能支持先天八卦出現的朝代,則需有賴考古專家的發掘,特別是沒有人可以預測還有多少古跡尚未被發現;因此,若就目前所有考古資料之有無,來斷定此聚訟千年議題,可能更容易受到新發掘古跡及時間嚴厲的考驗。”
首 先,我非常贊同先生這個觀點。其次,在下並沒有“斷定”漢代一定不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我只是說“我沒有見到過硬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時已經確實存 在先天八卦圖卦序”。而先生的觀點卻是“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像我這樣的“顛覆者”容易作,像先生這樣的“建設者”卻難呀!在此謹向先生 表示敬意!
天機先生又提到:“尚秉和之《焦氏易詁》一書,對《焦氏易林》之解譯見解獨到,特別是先天八卦卦序及方位的考證,個人頗為推崇。但若有見仁見智之意見向左,我也不會感到意外,畢竟,此聚訟千年之爭,皆屬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也。”
我 要聲明的是:我不是那種“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人,從認識論上說,我是相信有一個真相存在的,而我正在不斷地努力去尋找事實真相,當然最後找不找得 到,只有天知道了!各位朋友在各種場合提點在下一些心得體會、祕法秘籍,往往使我有所增益,並且修正了不少以往錯誤的看法,我對此恩德銘記於心,不敢或 忘。
天機先生最後提到:有關【元運】的問題,既然lh1041兄云:『由我以上的敍述,可見我本人認爲鐘義明先生提出的理論還不能完滿解釋“二十年一運”的由來』。也請您賜教您對元運的推演及高見。
我 在前面已經提到,我可能只是一個不成功的顛覆者,但還遠遠不夠資格做一個建設者,對於鍾義明先生的理論,我只是提出一些質疑而已。若由天文學觀點來看,鍾 先生的理論是很難成立的,而我又不知道如何解釋“元運”的天體物理學背景或者數學背景,但沒有天體物理學背景或者數學背景的東西,或許可以作爲紀年的標 尺,但愚以爲很難作爲預測的標尺,關於這方面的學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大陸中國科學院院士翁文波先生的著作和民間天文學研究者欒巨慶先生的著作。
因爲見到先生提及“元運”問題,我便將縈繞心頭多年的疑問拿出來請教,希望先生原諒我的唐突。若先生有師門嚴訓,不便透露,後學謹此收回我的問題,並向先生表示歉意。
再次向天機先生表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