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3 14: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远国:论《黄帝阴符经》的观时盗机观
2009-11-13 17:25 星期五
在成都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对联:“《道德》五千字,《阴符》三百字。”将《阴符经》与道家经典《道德经》相提并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事实上,《阴符经》自隋唐之际问世后,即获得非常崇高的地位。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曾书写《阴符经》赠人。褚遂良奉唐太宗、高宗之命,两次书写《阴符经》。王冰作《素向六气玄珠密语》,其序言引《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若能究其玄珠之义,见天之生,可以延生;见天之杀,可以逃杀。《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此者使人能顺天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
到了宋代,《阴符经》成为和《道德经》同等重要的道教经典。张伯端认为,《阴符经》和《道德经》一样,乃是古今一切神仙得道的必由之路。他的《悟真篇》多次称引《阴符经》:“先且观天明五贼,次须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方求战,战罢方能见圣君。”“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执生门是死门。若会杀机明返覆,始终害里却生恩。”这里所说的“观天”、“五贼”、“三才相盗”、“害里生恩”,都是《阴符经》的思想。
金元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他认为必读的三、五本经书中,就有《阴符经》。王重阳说自己:“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见《重阳全真集》卷十三)大弟子马丹阳亦说:“学道人不须广看经书……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见《丹阳真人语录》)。丘长春的高足尹志平认为:“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见《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四)
不仅如此,儒家亦对此书十分重视,程颐说:“《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见《遗书》卷十五)朱熹化名“崆洞道士邹诉”,作《黄帝阴符经注解》,以理学心性理气之说释经,并多处附加按语,赞誉其经文“极说得妙”、“最下得好”、“此等处特然好”。五代时期,契丹太子耶律信将《阴符经》译为契丹文,从此《阴符经》又在辽金统治的地区流传开来。元代大儒刘因亦教其弟子们读《阴符经》,他说:“史既治,则读诸子者,庄、列、阴符四书者,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间有至理存”。(见《静修集·叙学》)明代哲学家吕坤指出,《阴符经》其言“洞造化精微,极天人蕴奥,契性命归指。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养身,兵家得之以制胜,术数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时变。是书也,譬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挹也,惟人所用”。(见吕坤《阴符经注·序》)
总而言之,《阴符经》自公布于众之后,即受到三教九流的关注,为从多思想家、学者所重视,历代注本多达近百种。故世人评价曰:“备识天地意,献词犯乾坤。 ”“口含造化斧,凿破机关门”。(见唐·陆龟蒙《读阴符经诗》)“不测似阴阳,难名若神鬼。得以升高天,失之沉厚地”。(见唐·皮日休《读阴符经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