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810|回复: 3

一百年前提出申奥梦想的人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8-8-3 15: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今天,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五天时间。作为此届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天津也即将迎来奥运圣火。恰逢此时,天津市档案馆和市体育局共同举办了题为“迎奥运天津体育展——难忘的辉煌岁月”主题展览,再现了天津近百年来的体育事业。展览由四部分组成:奥林匹克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近代天津体育发展历史和天津体育辉煌成就。展品中有如今已经很难见到的运动器械、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各届奥运会门票……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当中,有一幅照片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他就是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很多人并不知道,是他最早把奥运精神引入中国,也是他最早提出了申奥梦想。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成绩优秀的选手去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成绩优秀的队伍去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选手到北京来举行奥运会并替代在雅典举行”,如今,这些设想早已成为现实,可在一百年前,中国人正是由此才听说奥运会。

 

  在清末士大夫还是宽袍博带,端着长指甲,迈着方步的时候,在清政府还不知道体育为何物的时候,张伯苓就把西式体育运动引入私塾教育中。他不仅是南开学堂的创办人,更是把奥运精神和西式体育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一百年前,提出申奥梦想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记忆带着我们回到整整一个世纪前。1908年10月23日,天津一所学堂的操场上。

  那天上午,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会同私立一中学堂、公立学堂和普通三中学堂联合举办的“英中第六届田径运动会”正在南开学堂紧张进行。突然,操场外的墙壁上贴出了三条醒目的大字标语。标语上写着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成绩优秀的选手去奥运会”;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成绩优秀的队伍去奥运会”;

  “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选手到北京来举行奥运会并替代在雅典举行”。

  现在看来,这些设想已变成了现实。可在一百年前,这却是中国人第一次听说“奥运会”,并且表达了申办奥运会的愿望。

  这三条标语一贴出,就引起了在场师生和观众的好奇,于是纷纷打听有关奥运会的情况。

  纵观中国近代体育史,天津人是幸运的。因为天津人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知道奥运会的情况整整早了20年,而且得到第四届奥运会现场信息最快、最及时。

  当时,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是在7月13号开幕,10月31号结束,而10月23号南开学堂操场上师生和观众所听到的、看到的,正是伦敦赛场上的信息。

[ 本帖最后由 dianyinke 于 2008-8-3 15:39 编辑 ]
楼主其他發帖
<
 楼主| 发表于 2008-8-3 15: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办学堂,坚信“强国必先强种”

 

  那么,到底是谁提出了这些问题?这个人正是时任南开学校校长的张伯苓。他不仅是南开学堂的创办人,更是把奥运精神和西式体育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正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挣扎,西方体育运动也在这时候进入中国百姓生活。可是,其强调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却遭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深受欧风美雨熏染的张伯苓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树立了坚定的人生信念,这就是“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很快,张伯苓就成了他所就读的北洋水师学堂里的体育名人,就连校长严复都非常熟悉他。

  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张伯苓奉派随船前往刘公岛,亲眼目睹了先降日本旗,再升中国龙旗,接着又降下龙旗,升起英国旗的屈辱一幕。于是,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救国的根本之道,不在于买船造炮,而在于兴办新式学校,改造国民性,所以立志终身从事教育,造就人才。之后,他愤然脱下海军军装,回到家乡天津,开始实践用教育改变中国的新理想,严氏家馆便成了他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涯的起点,而体育则成为他改革旧式教育的新锐武器。

  在清末士大夫阶层还是宽袍博带,端着长指甲,迈着方步的时候,在清政府还不知道体育为何物的时候,张伯苓就把西式体育运动引入私塾教育中。“秀才们”做体操,踢足球,打篮球,跑步,开运动会……新式学堂成了开启民智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

  1904年,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于是他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也进入一个新时期。作为私立学校,南开的经费主要靠募捐得来。兵荒马乱的时代,南开一直入不敷出,欠债办学,然而,张伯苓对体育的投入却从不吝惜,体育教学成为南开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张伯苓有一套很科学的体育管理办法:每一名学生入学都要经过体格检验;学生的身高、体重、脉搏等都要符合规定的指标;经过各种体育锻炼后考核成绩,哪一年体育不及格,就要补习,否则不能毕业。

  由于受这种校风的影响,南开里没有死读书的学生。当时,南开学子一天的生活通常是这样度过的:

  六点半学校摇铃起床,七点钟教师来检查宿舍,看有没有睡懒觉的。其实,大部分学生早在此前便起床,出现在“场地宽阔、设施齐备”的大操场上。七点吃早饭,八点上课,上课之前有人在教室里看书,有人抓紧空闲机会拿着篮球去“秀”一会儿。上午几乎堂堂有课,下午主要是理化实验和作文,以自修为多。四点一过,教室里就几乎看不到学生了,他们全都跑到运动场或会所去了,开会的开会,写文章的写文章,唱歌的唱歌,演戏的演戏,锻炼的锻炼……其中,要数体育比赛最多也最热闹。晚饭后,七点上晚自习,九点半准备休息,十点熄灯。

 

 

  正是因为张伯苓对于体育教学的倡导,南开不仅培养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更是涌现了一批体育名人,其中包括“南开五虎”。

 

 

南开五虎,中国最早“梦之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南开大学有一条五虎路,这里的“五虎”是指南开历史上有名的五名篮球名将:唐宝堃、王锡良、李国琛、魏蓬云和刘建常。这是中国最早的梦之队,造就梦之队的人叫董守义——被尊称为中国篮球之父,而造就“篮球之父”的人,也正是张伯苓。是他不惜重金将董守义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聘请到南开任篮球教练,才有了后来“南开五虎”乃至中国篮球的辉煌。


  在董守义的努力下,南开学校的篮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在1922年天津学校联合运动会中,南开队初露锋芒,连克实力最强的青年会队、曾获得华北运动会冠军的高等工业学校队、官立中学队以及称雄津门多年的新书学院队、北洋大学队等多支劲旅,一举夺魁。在1910年至1948年举办的7届全国性的运动会上,天津男篮获得了6届冠军。当时闻名中外的天津“南开五虎”曾4胜外国劲旅。

  1949年6月,天津的程世春、张文仁入选中国大学生篮球队,出国比赛前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当时,周恩来向毛主席介绍说,天津是篮球之乡,曾涌现出名扬海内外的“南开五虎”。毛主席握着张文仁的手说,“五虎”就是不怕外国人,你们也要有那种虎劲,“东亚病夫”的帽子将从你们手中扔掉。凭着一股子“虎劲”,队员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战绩,回国后,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

  关于篮球,南开校友还有一个津津乐道的故事。在南开校友悉心珍藏的照片中,有一张是60届篮球队队员的合影。40多年后,站在最右侧的那名队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就是温家宝。温总理曾在一篇题为《南开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中,这样回忆: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田径、掂球、棒球、火棒操等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普遍,常常在全市中学比赛中名列前茅。

  七十多年前,乒乓球运动在天津就已如火如荼。当时,中国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乒乓球台就设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可以说,那张球台就是天津乒乓球运动的发源,也正是它,使天津成为了中国最先流行和发展乒乓球运动的城市之一。

<
 楼主| 发表于 2008-8-3 15: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会,乒乓运动发源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档案馆的展柜中,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非常醒目,几位青年神采奕奕,自信满满。他们面前摆满了奖旗和奖杯。这就是天津银星乒乓球队——上世纪30年代知名度很高的乒乓球队之一的合影。

  如今,照片中很多前辈的姓名和身世已经不得而知。笔者经过多方打探,才寻找到其中三位的后代。通过他们的讲述,时光回到了这张照片拍摄的年代——

  照片捐赠者张淼先生,是照片中左面第一排张鸿逵的儿子。张淼介绍说,张鸿逵时任银星乒乓球队的队长,是球队中的积极分子。张先生还指出照片中另外两个人的名字——第二排左数第四位的何子豫以及第一排最右边的邓桐桂。随后,笔者联系到邓桐桂之女邓燕飞女士,遗憾地得知,在邓女士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邓桐桂就去世了。

  后来,笔者又拨通了何子豫之子何汉孙先生的电话,那边传来了激动的声音:

  每每谈到父亲何子豫生前的故事,和那个年代人们对体育的激情和热爱,我就特别激动,并从心底感到自豪。
 

  那时候,乒乓球运动刚刚兴起,在民间只能算是一种健身活动,既不成气候,也不成规模。自1914年在天津东马路青年会出现第一张乒乓球台开始,乒乓球运动在天津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30年代,是乒乓球运动非常火热的时代,天津经常举办乒乓球比赛。当时中国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乒乓球台,就是基督教青年会里的那张。可以说,那张球台,就是天津乒乓球运动的发源;也正是它,使天津成为了中国最先流行发展乒乓球运动的城市之一。

  1930年,青年会有了符合远东乒乓球赛使用的标准球台。转年,就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全市乒乓球公开赛。一共有18个参赛队,67名选手,历时一个多月。照片中的银星乒乓球队就是参赛队之一。

  银星队的球员,都是从银行工作中选拔出来的。当时,我父亲何子豫的本职工作是银行襄理。但最终,他之所以被后人记住,却是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

  从此以后,天津的乒乓球运动蓬勃兴起。1932年,天津举行了第2届全市公开赛,1933年又组队上北平进行访问赛。

  那些年,京津两地的乒乓球队经常互访切磋,带动了整个华北地区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北地区的球风和流派。我父亲分别在1932年和1933年,取得了两项个人冠军。

  1936年5月,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第一届华北埠际乒乓球赛。当时的比赛场地就设在东马路青年会(即现在的天津市少年宫)。

  之后,华北埠际乒乓球赛每年举办一次,直到天津沦陷,随后天津的体育发展也进入了停滞状态。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天津城驻守了很多日本人。长芦盐务管理局的日本人听说我父亲乒乓球打得好,想要切磋球技,我父亲坚决拒绝了,并且宣布,在抗战期间不参加任何公开比赛。

  1957年国家体委批准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这第一批国家级裁判员一共有6名,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举世瞩目的第26界世乒赛在北京召开时,他还应邀担任大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时光荏苒,如今何子豫在1932年、1933年获得的天津市乒乓球冠军锦旗、第26届世界锦标赛有关实物以及1956年首批运动员、裁判员名单等近百件史料,静静地躺在天津市档案馆的展柜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天津与奥运的百年情缘。
 

  1914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新会所在东马路落成(今天津市少年宫),青年会设有乒乓球台,供少年和青年会员活动时使用。

  最初的乒乓球拍与我们常见的不同,球拍是木板做的,没有胶皮。也正是这种光板球拍决定了当时的乒乓球技术主要是靠力量来决定球的速度和线路。1952年日本选手改革了球拍,在上面蒙了一层海绵,才慢慢有了现在的胶皮板。

 

  张伯苓不仅创办了南开学校,还是第一个把奥运精神引入中国的人。

  除了最早接触到奥运精神,天津,还是中国篮球腾飞的起点。

  1895年,美国人来会理博士,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到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来会理十分喜爱篮球运动,于是引入天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篮球爱好者。1895年12月8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北洋医学堂成立。美国传教士来会理在成立大会上演讲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篮球表演,这标志着篮球运动正式传入中国。

 

<
发表于 2008-8-3 15: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先驱!!!!!!!!!!!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6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