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会,乒乓球运动发源地
在档案馆的展柜中,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非常醒目,几位青年神采奕奕,自信满满。他们面前摆满了奖旗和奖杯。这就是天津银星乒乓球队——上世纪30年代知名度很高的乒乓球队之一的合影。
如今,照片中很多前辈的姓名和身世已经不得而知。笔者经过多方打探,才寻找到其中三位的后代。通过他们的讲述,时光回到了这张照片拍摄的年代——
照片捐赠者张淼先生,是照片中左面第一排张鸿逵的儿子。张淼介绍说,张鸿逵时任银星乒乓球队的队长,是球队中的积极分子。张先生还指出照片中另外两个人的名字——第二排左数第四位的何子豫以及第一排最右边的邓桐桂。随后,笔者联系到邓桐桂之女邓燕飞女士,遗憾地得知,在邓女士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邓桐桂就去世了。
后来,笔者又拨通了何子豫之子何汉孙先生的电话,那边传来了激动的声音:
每每谈到父亲何子豫生前的故事,和那个年代人们对体育的激情和热爱,我就特别激动,并从心底感到自豪。
那时候,乒乓球运动刚刚兴起,在民间只能算是一种健身活动,既不成气候,也不成规模。自1914年在天津东马路青年会出现第一张乒乓球台开始,乒乓球运动在天津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30年代,是乒乓球运动非常火热的时代,天津经常举办乒乓球比赛。当时中国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乒乓球台,就是基督教青年会里的那张。可以说,那张球台,就是天津乒乓球运动的发源;也正是它,使天津成为了中国最先流行和发展乒乓球运动的城市之一。
1930年,青年会有了符合远东乒乓球赛使用的标准球台。转年,就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全市乒乓球公开赛。一共有18个参赛队,67名选手,历时一个多月。照片中的银星乒乓球队就是参赛队之一。
银星队的球员,都是从银行工作中选拔出来的。当时,我父亲何子豫的本职工作是银行襄理。但最终,他之所以被后人记住,却是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
从此以后,天津的乒乓球运动蓬勃兴起。1932年,天津举行了第2届全市公开赛,1933年又组队上北平进行访问赛。
那些年,京津两地的乒乓球队经常互访切磋,带动了整个华北地区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北地区的球风和流派。我父亲分别在1932年和1933年,取得了两项个人冠军。
1936年5月,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第一届华北埠际乒乓球赛。当时的比赛场地就设在东马路青年会(即现在的天津市少年宫)。
之后,华北埠际乒乓球赛每年举办一次,直到天津沦陷,随后天津的体育发展也进入了停滞状态。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天津城驻守了很多日本人。长芦盐务管理局的日本人听说我父亲乒乓球打得好,想要切磋球技,我父亲坚决拒绝了,并且宣布,在抗战期间不参加任何公开比赛。
1957年国家体委批准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这第一批国家级裁判员一共有6名,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举世瞩目的第26界世乒赛在北京召开时,他还应邀担任大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时光荏苒,如今何子豫在1932年、1933年获得的天津市乒乓球冠军锦旗、第26届世界锦标赛有关实物以及1956年首批运动员、裁判员名单等近百件史料,静静地躺在天津市档案馆的展柜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天津与奥运的百年情缘。
1914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新会所在东马路落成(今天津市少年宫),青年会设有乒乓球台,供少年和青年会员活动时使用。
最初的乒乓球拍与我们常见的不同,球拍是木板做的,没有胶皮。也正是这种光板球拍决定了当时的乒乓球技术主要是靠力量来决定球的速度和线路。1952年日本选手改革了球拍,在上面蒙了一层海绵,才慢慢有了现在的胶皮板。
张伯苓不仅创办了南开学校,还是第一个把奥运精神引入中国的人。
除了最早接触到奥运精神,天津,还是中国篮球腾飞的起点。
1895年,美国人来会理博士,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到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来会理十分喜爱篮球运动,于是引入天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篮球爱好者。1895年12月8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北洋医学堂成立。美国传教士来会理在成立大会上演讲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篮球表演,这标志着篮球运动正式传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