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安迪
在我國古代,已有「以戲代醫」的說法。據古醫書上記載:楚國的一個皇太子,由於久居宮室而得到了精神衰弱症,喜怒無常,沈默寡言,晝夜不眠。最後,由著名醫生吳客以優美動聽的音樂,抒解壓力,調解情緒而治好。另外,北宋歐陽修患了憂鬱症,最後經由彈琴,抒解壓力,解除憂鬱,恢復健康。
西元前五百五十年,希臘哲人畢達格拉斯於西方,首先提出將音樂用在治療病人。他認為如果能夠洞察宇宙的自然諧和律,並將其應用在音樂的演奏,藉由音樂將自然諧和律反射到聆聽者的潛意識之中,進而影響其思維與生理系統,自然可以發揮功效,達到身心靈健康的目的。
《黃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人與天地相應。」所以,古代養生家,好居山林清靜之地,修真養性,接受自然音樂。純自然音樂如潺潺流水、鳥語、蟬嗚、風聲、雨聲等,聲音多美妙中聽,益人身心。
漢魏《流水》音樂,以音樂語音描繪模仿了山間流水、匯聚成川的自然景象,適合於情志憂鬱症、狂躁症、更年期症候群、老年、孤獨心理病人。《百鳥朝鳳》,以哨吶吹奏,表現百鳥歡樂的爭鳴場面,有助於心理調適和煩惱的消除。宋陳元靚記譜《黃鶯吟》,描述黃鶯在花間穿梭飛舞的歡愉情景,適合心情沈重、心境不快的人,可消愁解悶。梁丘明《幽蘭》音樂,描述深山幽谷蔥鬱馥香的蘭花,曲調清麗委婉,適合失眠病人、高血壓病、狂躁症;此外,該曲高雅,可陶冶人的情志,涵養德性。貝多芬《第六交響樂》,反映田園風光,對神經衰弱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
天籟之音,是源自大自然的音樂,也是生命之歌。實驗証明,大自然音樂可以減輕身心疲勞、活血通絡、調節身體各種功能,如免疫功能、消化功能等。近年來,大自然音樂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頗為風行,這對常年生活於噪音污染嚴重環境中的人們來說,聽聽大自然音樂,是有益於身心靈的。
大自然音樂,是一種以大自然為導向,遵照自然法則,憑直覺方式創作而成的音樂,它首先發源於創作者的內心深處,然後由詮釋者順著自然諧和律完成詮釋,整個過程雖然是以音樂演奏進行,但不為演奏所限而接受任何牽強附會。
大自然的和諧法則,是古典作曲家彼得.休伯納之音樂治療精髓。音樂若要使安寧的心活躍起來,滋養我們的內在活力,就必須在音調與旋律上達到合乎自然的律動,就像海浪拍岸,風穿樹梢,禽鳥爭鳴,繁星點點,其中不可有任何不自然的固定節奏,無論樂聲高低,都必須符合此一原則。
彼得.休伯納相信,人體器官一切運作過程,都可藉由音樂的協助回歸平衡與和諧,進而將心靈意識重新歸零到自然狀態,到達和諧的源頭。
彼得.休伯納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利用微宇宙音樂及其中所蘊涵的微妙力量,發展出全新的古典音樂作曲的方法,利用全新的聲音形成的技術,及電腦控制分析與合成的技術,使音樂能夠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彼得.休伯納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掌握了「宇宙自然諧和律」所製作出來的音樂,透過大腦,能啟動生物生命的自然諧和律,使大腦功能、全身器官組織,都能受到這種諧和律的作用,而這一系列合乎自然結構的音樂,稱為「醫學共振音樂」。
這一系列更具有藝術氣息的樂典,更合乎自然結構的「醫學共振音樂」,依據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音樂作品,有的讓人心情放鬆,紓解壓力;有的讓人重新恢復生命力;還有的讓人意志集中,靈感泉湧。
現代醫學研究現,音樂的活動中樞在大腦聽覺皮層(顳葉)。輕鬆愉快的音樂能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乙醯膽鹼等活性物質,從而調解血流量和興奮神經細胞,音樂還可以調解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改善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等功能。
加拿大神經學研究員布拉德,以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掃描術,調查沒受過音樂訓練者對音樂的情緒反應發現,腦部不同的區域對不同的音樂旋律產生反應。當音樂聽起來沈悶時,對情緒控制很重要的右腦副海馬區腦回地帶,變得很活躍;相反的當音樂旋律變得柔美、輕鬆愉快時,左右二邊控制情緒的腦部,會開始做放電波反應。
波士頓BID醫學中心的施洛醫師表示,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男子的小腦,比不會玩樂器男子的小腦要大百分之五。
彼得.休伯納的醫學共振音樂已經被証實,能降低精神性壓力。醫學共振音樂在精神方面的治療,是相當值得推薦的。利用醫學共振音樂,有快速紓解壓力的功能,減輕頭痛、改善睡眠、高血壓、焦慮、憂鬱的作用。
人體有種種周期性生理節律,如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等,統稱為生物節律之間,構成同步的或協調的關係。人體的這些生物節律,時刻保持著與大自然的晝夜、年月、季節、溫度、濕度、氣壓、磁場等自然節律的協調關係,處於同步狀態,亦即《內經》中多次強調的「與天地如一」的狀態,這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如因這種相互關係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產生不適或疾病。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在快慢、變化、起伏、跌宕之中,可以發揮調節人體生物節律的作用,故而對人體健康有益。
甘特.希爾德布蘭德博士的著作「人類的生理節奏與音樂節奏」,書中解釋了健康的人體組織是遵循大自然的律動方式進行,使得人類生理學能夠以音樂生理學的方式來加以詮釋。
音樂與音樂動作表現在時間上,並建立時間的有機組織。在音樂的基本元素中(旋律、節奏、拍子和弦、強長音等),拍子、旋律與強長音都受制於時間。乍看之下,旋律與和弦似乎和時間無關,然而其秩序仍具有時間的特性。因此,人體的生理時間結構-不論形式為何-基本上與音樂節奏類似。人體的節奏性功能,讓我們了解,節奏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變得更複雜,從細胞的節奏開始,逐漸擴展至組織、器官及複雜的有機體,甚至延伸至繁衍的節奏。再者,部分功能會結合為一共同行動,並由階層式結構,決定波長較長的功能,如何與波長較短的功能整合為一,並將其納入前者的節奏之中。當人體受到壓力或刺激時,有機體會產生另一種節奏,這表示有機體的反應,是以節奏為架構,這種時間結構稱為反應期。反應期會在壓力介入下啟動,產生新的平衡。
當我們考慮到呼吸與心脈系統的重要性,就不難想見呼吸及心跳節奏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係。例如,中國道家的修行及佛家的修行,吐納方法,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可調解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外,最大的功能是影響呼吸及各種循環系統的生理節奏。而醫學共振音樂則是依照呼吸及循環系統的自然運行節奏所設計,對於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障礙的人幫助極大。
當心靈無法承受壓力時,則會干擾神經-內分泌免疫的機體調解網絡,並使其功能失調,而產生疾疾;甚至衍生軀體症狀,造成「身心疾病」。此時,聆聽自然和諧的音樂,就可在短短時間間內將壓力全然釋放,讓身、心、靈達到充分的平衡。
醫學共振音樂所以能突顯微宇宙音樂的結構,主要是它利用本身的結構,作為微宇宙自然的傳遞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它透過耳朵和大腦,將有關微宇宙音樂的「訊息」,傳入聽者的體內,從而讓聆者享受生物的自然諧和律。
當微宇宙自然諧和律的訊息,隨著音樂進入人體,並且與人體內生物生命的自然諧和律的訊息,相互共振後,兩種訊息就會發生交流或矯正作用。就人體而言,這種矯正,就是生物系統自然諧和律的再生作用,表現於外的則是身體漸漸恢復健康,而當微宇宙秩序的訊息與生物秩序的訊息,兩者相互共振後,若察覺身體內的和諧秩序受到擾亂,即會展開自然治療的過程。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說,音樂可「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這在醫學上有重要意義。實驗証明,音樂可調解大腦神經功能,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趨於平衡;還可降低血壓、促進消化功能,抒壓、解勞、安眠,甚至對胎兒的生長發育(胎教)也有益處。
從現代醫學觀點,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音樂是種特殊的訊息,透過聽覺神經系統能發揮調解興奮或抑制作用。例如,激烈高昂的音樂可以使呼吸、脈摶加速,肌張力增強,產生興奮作用。優美的音樂可抒解壓力,消除精神緊張,使人平靜。音樂還可提高「痛閾」,抑制疼痛。
這十五年來,國際醫學期?有關「音樂療法」的論文有數百篇之多,都是探討如抒壓解勞、鎮靜失眠、放鬆止痛、腦功能調解,或和自律神經系統功能有關的研究等。另外,音樂學者彼得.休伯納也提出重要觀點,如:「醫學音樂是諧和訊息的傳遞者。」其結合醫學專家、音響專家、音樂治療師等的高科技人才製作的醫療專用音樂,是目前世界上具有音樂處方的療效音樂。全世界已有一百篇以上的臨床使用報告,在德國已有超過兩千位以上醫師推薦這種自然諧和的音樂處方。堪稱二十一世紀人類心靈醫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音樂治療在歐美先進國家非常風行,亞洲國家只有日本,較受重視。我國還處茗芽階段,甚為落後。希望能藉醫學共振音樂的特點-放鬆、生命再造、生命再生的功能,調解神經- 內分泌-免疫網絡,使國人化解健康危機。也藉著音樂使每個人得到快樂與和諧,更達到身心靈的協調統一。
取自http://www.spiritlands.com.tw/recommend2_2.htm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7/16/2006 10:02:26 PM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