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609|回复: 3

求【張靜江】先生的生辰八字(四柱)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95.56%
差评率:0.00%
质量:4.96分
交流:4.82分
附件:4.96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8-8-15 17: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請易友代為查詢【張靜江】的生辰八字(四柱)。

目前已知: 张静江(1877—1950),1877年9月19日生于南浔。不知是否有易友能一探張靜江先故居,所展覽的【張靜江先生的批命】(由袁樹珊先賢所批)

 

 

 

 

他是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

中年张静江
中年张静江
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1906年春,他邂逅孙中山,开始从事反清斗争,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并倾家产资助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澜,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为蒋介石攫取党政最高权力不遗余力,出谋划策。

张静江(1877—1950),1877年9月19日生于南浔,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浙江吴兴人。张静江是张定甫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张石铭的堂弟,幼时便聪颖过人,生性侠义,此人少年时在一次救火中从屋上跌下,伤了坐骨神经,因而成了跛足,故称跷脚二先生。年轻时,其父以银10万两为其捐二品侯补道衔。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1938年他先避汉口,后穿香港到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7月3日病逝。

 

 

 

 

目录

[显示全部]


编辑本段

张静江 - 生平概况

他擅长经济,精于理财。家里非常富有,1901年其父以银十万两为之捐得江苏二品候补道衔,1902年,随驻法国公使孙宝琦任一等参赞出使法国, 不料一到巴黎,见中国丝绸茶叶走俏,便立即弃官从商,办了个通运公司。经营古董生意,获利甚丰,并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
1906年3月在从法国东归的轮船上与孙中山相识,此后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孙中山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 “丹心侠骨”相赠。所以,周谷城先生曾曰“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辛亥革命后从巴黎回国,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赴东京、 巴黎, 支持孙中山另组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长,未到任。
袁世凯死后,回国开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南浔封"市",这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市"。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蒋介石的入党监誓人,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西山会议,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6年5月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7年任浙江省政治分会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席,同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浙江省、任省长期间,曾办过两件事:一是开了个西湖万国博览会,目的是奖励实业,振兴国产。二是主张民办铁路,杭州至江山这段铁路就是张静江主持兴建的。他提出一不用外资,二不请洋人,自力兴办。这两件事对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在那时为官的肯办一、两件实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抗战爆发后,1938年,他先避居汉口。经香港赴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终年73岁。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张静江 - “革命圣人”――孙中山心目中的张静江

张静江的一生大致以192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热情激昂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张静江不但从经济上资助孙中山进行推翻满清帝制的活动,而且和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从思想上大力宣传革命,与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创办的《民报》遥相呼应。1928年之后,为了实现孙中山的实业建国计划,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规划全国建设事业的建设委员会,张静江担任主席(一年之后改称委员长)一职,直至该机构在1938年1月合并到经济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业的核心人物之一。遗憾的是,由于受时局所限,当时并没有一个能够实施全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国内环境,因而建设委员会的事业在宋子文所主持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与蒋介石所控制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之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的排挤下逐渐衰落下去。抗战爆发后,由于建设委员会被并入到经济部,张静江感到前途渺茫,便离开大陆远赴美国,以异国寓公的方式度过余生。

张静江在离开家乡南浔之前并不出名,只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他行侠仗义,深受乡人夸奖。由于南浔张家资产颇大,是南浔“四象”之一。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五十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三十万两以上不足五十万两者叫‘狗’。”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而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矰,“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字――引者)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20岁时,其父张定甫用10万银元为其捐得江苏候补道衔,这使张静江有机会参与政治活动。1902年,张静江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此次法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张静江在巴黎独资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

孙中山与张静江相遇时,由于张静江对孙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举十分钦佩,曾问孙中山:“君非实行革命之孙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告,余当悉力以应。”他还与孙中山约定汇款的暗号: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当时孙中山因与之是萍水相逢,对其言语并不信以为真。分手之时,张静江留给孙中山一封信,让他到美国后去找纽约市第五街566号他所开办的通运公司,领取资助革命的活动经费3万元。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因此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对于张静江资助革命的义举十分感激,曾让胡汉民回信以示谢意。张静江随即复信:“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张静江对于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与满腔的爱国热情。

1906年3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介绍浙江南浔的富豪们加入到革命的阵营中,如将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成立之前,浙江南浔加入革命队伍者大多数为“四象八牛”成员。这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

这一时期,张静江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还资助革命者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其中创办《新世纪》周刊即为一例。1905年当孙中山在东京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之时,发行《民报》作为其机关刊物,在东京留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为与东京的《民报》遥相呼应,在欧洲宣传中国革命的思想,使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了解革命,赞助革命,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褚民谊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同时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紧密配合国内外的诸多革命报刊,大力宣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使南京临时政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将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南浔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

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时因张在巴黎筹款,无法执行公务,由财政部副部长廖仲恺代行其职,但他却始终将为革命筹款作为最紧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杨寿彭的信中说:“因军事紧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处有款源汇济,则急转输策应,无慢滞之患,一切进行当能如意也”,足见张静江为革命筹款的急切心情。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这样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度过难关。由于张静江对革命的巨大贡献,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之后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著名人物。

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特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做电疗。他在推荐李其芳医生的信上,曾劝说张静江休养身体好转之后继续为国尽力,为党做事,并说治好张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国民党之大幸”,并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对联让人送到浙江南浔张静江府上,张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无偿捐助革命,默默无闻,为革命尽心尽力,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革命圣人”的雅号由此而来。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张静江 - 革命“导师”――蒋介石心目中的张静江

张静江与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人物蒋介石的关系也非同寻常。蒋介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崛起之前,张静江总是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不遗余力地支持蒋介石,实指望蒋介石能够完成孙中山的遗愿,完成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但事与愿违。蒋介石执政之后,由于军阀之间的混战,使国内缺乏一种安定的经济建设环境,不但如此,蒋介石还极力维护“四大家族”的利益,张静江遂逐渐淡出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最后只落得到美国作个寓公,以度余生。

蒋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陈其美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是1916年陈其美遭袁世凯暗杀后,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便开始结交张静江,并与许崇智、张静江、戴季陶结拜为兄弟。这一结拜之举对蒋介石以后的政治生涯影响甚巨,特别是家有万贯资产的张静江,更是对其竭尽全力帮助。张静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蒋,而且还资助其去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以待将来更大的发展。张静江利用一切机会把蒋介石推荐给孙中山予以重用。1921年,蒋介石在给张静江的一封信中,非常谦虚地请求张静江为其处世行事作指导:“关于弟以后之处世行事,请兄随时指教,以冀有成。”他称张为其良师:“季陶为我益友,而公则为我良师也。吾公患病,行动不便,又不能常亲聆教,此弟所以孤陋寡益甚,终生无长进也。”的确如此,无论对于蒋介石早期的生活,或者以后的政治仕途,张静江均竭尽全力加以帮助,由此蒋介石对张静江十分敬重。

1918年春,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为使蒋介石将来有所发展,便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非常有助于蒋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张静江扶持蒋介石步步紧随孙中山,为以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提供了可能。1924年5月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随着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蒋介石。1925年6月,蒋介石在广州遭到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攻击时,急忙电促张静江赴穗助己。据当时蒋介石所言:“单枪匹马前狼后虎,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处境也。”在张静江的帮助下,蒋介石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张静江由于在党内的重要影响,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为使蒋介石将来能够牢牢地控制住军权,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翌年5月,蒋介石为在北伐期间使国民党的大权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由蒋担任,但在北伐期间仍由张静江代理该职。两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便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蒋介石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张静江的大力支持,蒋介石对张静江革命“导师”的称谓看来并不为过。

另外张静江不但对蒋介石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携,对其婚姻大事也颇为关心。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和陈洁如之间的婚姻,张静江可谓关怀备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该婚姻之“合”乃张静江所为,“离”亦是张静江所劝。当然张静江为其婚姻的劝说“合”“离”的苦心也是为了其盟弟蒋介石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和张静江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而蒋介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使经济建设缺乏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对于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而言,无疑是个不利的因素。况且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四大家族”的崛起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也存排挤之意。因为虽然张静江的建设委员会已经按照计划成立,但是,国民政府并没有按时为其拨付建设的经费,仅仅在其成立的时候,一次拨付10万元了事,直到建设委员会裁撤。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自然其所管辖下的建设委员会也随着其权力的下降而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弱,以至于在后来仅仅管理属于自己的几个附属企业,如淮南矿路局、首都电厂、戚墅堰电厂等。虽然名义上还管理着全国的电力工业,可是也只是发发电厂的营业执照而已,别的也就没有什么建设事业可言。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机构繁多,如直属于行政院办公厅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直属于国民政府的全国建设委员会、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资源委员会,除去这三个主要的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务的经济机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机构:隶属于行政院的铁道部、交通部、实业部等,这些部门建制重叠,互不相属,彼此分权,职责不明,根本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将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第三部和第四部、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经济部。随着资源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等主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机构并入经济部,张静江便由港赴欧,最终赴美。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

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台湾方面闻讯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蒋介石对于孙中山与张静江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将戴季陶与上述两人做过比较:“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静江待友,其善处在不出微言,使闻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为畏友良师,然而敬惮之心,终不能如对孙先生与静江者。”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张静江的地位之高。因为就蒋介石所言,能够与“国父”相提并论者,唯有张静江一人。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张静江 - 为蒋介石说媒

张静江的继配夫人朱逸民与蒋介石的第三任夫人陈洁如原先是中学同学,而且堪称密友。当初她们同在蔡元培先

蒋介石与陈洁如
蒋介石与陈洁如
生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那时陈洁如才十几岁,朱逸民大陈5岁,也不到20岁。后来张静江的元配夫人姚蕙在纽约不幸去世,两年后他回国续娶了朱逸民,这样朱逸民就无法再读书了,虽然仍住在西藏路,但毕竟不能朝夕相处了,朱逸民就常邀陈洁如到张家来聊天。

1919年暑假里的一天,陈洁如正在张家聊天,孙中山先生带着两位男士看张静江来了。那两位男士一个是戴季陶,另一个就是蒋介石。不料蒋介石见到陈洁如后,对其一见钟情,此后几次三番找上门要与之交朋友,还通过张静江,请其夫人朱逸民为之说媒,表明他对陈小姐的爱慕。1921年9月陈洁如的父亲去世时,蒋介石竟穿着孝服来凭吊。陈洁如那时只有15岁,只想读书不想嫁人,况且对蒋介石毫不了解,蒋介石越是追得起劲,她越是胆战心惊。

她的母亲也不赞成这门婚事。后来张静江派朱逸民来陈家正式说媒,与陈洁如的母亲作了一次长谈后,陈母按照当时一般的做法,雇了一个私家“侦探”,去调查蒋介石的身世。结果调查报告拿来之后,更让陈母大失所望,因为那白纸黑字分明写着,蒋介石已有一妻毛福梅且不说,还有一妾姚冶诚,而眼下正是革命受挫,他居沪无业,是个无现成的家业来养家糊口的城市“盲流”。于是陈母决定将此事一笔勾销了事。

想不到这倒令张静江着急起来。有一天他亲自大驾光临陈家,为盟兄“打”到人家门上来了,好像陈家小姐必须嫁给蒋介石似的。张静江毕竟是民国元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他这前脚一踏进陈家的门,陈母已经被感动得就差没掉泪了,心里已有一半赞同了。

张静江的口舌总算没白费,陈家母女终于被说服了。与其说是被他说服,倒不如说是被他的苦心所感动,或是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感化了。总之,这个媒人他做成了。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公司大楼的大东旅馆的大宴会厅里,一对新人在朋友们和亲属簇拥下,举行了半中半西式的婚礼。戴季陶主持结婚仪式,张静江为证婚人。

可是这一切竟又是一次“好景不长”。6年后,也就是国民党北伐基本取得成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革命的需要”,又要另择新欢了。他的目标是“蒋宋联姻”。这么一来,陈洁如就成了多余的人。在这紧要关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静江在蒋介石作出“五年后与洁如恢复夫妻关系”的承诺后,再次为盟弟赤膊上阵,细细谋划,并派他的两个女儿陪同陈洁如漂洋过海!

5年后,蒋介石并没有履行他那与陈洁如恢复夫妻关系的诺言,等于把盟兄老张给出卖了,张静江在陈家母女面前,甚至在妻子朱逸民面前横竖都交待不过去,自然对蒋介石很有意见。中国人讲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是领袖呢!他这时才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心里非常失望,从此渐渐与之疏远了,加上政治上的种种分歧,裂痕越来越大,最后竟到了不屑理睬的地步。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张静江 - 五朵金花

张静江共有12个孩子。前妻姚蕙生了5个女儿。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她们均生在法国,外语基础好,右手生母姚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个个都是“中西结合”的大家闺秀,格外引人注目。

大女儿蕊英嫁瞿濂甫。

二女儿芷英嫁周君梅(南浔丝商之后,英国留学生,曾任江南铁路公司总经理)。

三女儿芸英嫁电影明星陈寿荫。张静江在外一向主张自由、开放,但对三女儿芸英的这门婚事却极力反对。他认为文艺圈不可靠,所以他极力反对。北伐之前张静江在广州,有一次芸英从上海前去探望父亲,被宋子文一眼看中,追求甚为“紧张”。宋子文身为“国舅”,又主管财政,可张静江却看不上他。然而这一回芸英却决议“造反”。很快宋子文爱慕芸英的消息就传到了上海,陈寿荫这头又摆不平,立马发来一封电报促她赶快返沪,不然的话他就自杀。最后芸英她摆脱了宋子文,瞒住了父亲与陈寿荫完婚。

四女儿荔英是个反传统的“侠女”。她是个画家,很有才气,还会骑马打猎。1930年她嫁给了比她大30岁的陈友仁。陈友仁是民国著名的外交家。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曾参加过巴黎和会,以及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孙中山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宋庆龄斯大林之间举行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谈,并担任过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他的原配妻子阿加莎患癌症去世4年后,他与张荔英在法国巴黎结婚,引起了一场轰动。对于荔英的这桩婚事,大概其父亲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双方年龄差距甚远,陈在政治上的观点与张静江也大相径庭。张静江是蒋介石的“二哥”,在“清共”中使积极分子,而陈友仁则是亲苏、亲共,是个反蒋的硬分子。荔英价给他后,他始终在流亡中,没有一个安定的地方。

五女儿茜英是姚氏所生的女儿中最小。抗战前期,茜英在沪,喜欢一个人开汽车到处跑,一个月所耗的汽油费常常在百元以上。后嫁给华侨林可胜。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张静江 - 故居

张静江故居位于湖州南浔镇东大街,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大厅内有清未名人张謇的匾额“尊德堂”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
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 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所题:“世上 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和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有“尊德堂”家庭合影,朱逸民、陈洁如的生活照;还有其女婿陈友仁致张静江的手札和张静江子女的照片,张家的帐本、寿礼薄、全福贴等等。还陈列着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是国内珍贵的文物。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毫宅风格。厅堂两座门雕,雕刻精细,门楣分 别为“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铭”,均为南浔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周梦坡所书。还陈列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酒德颂》(作者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为国内珍贵文物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8-8-15 21: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http://www.woosee.com/zpsz/yuanshushan/yss-zjj.htm

 

袁树珊批“民国奇人”张静江命谱

 

袁树珊,名阜,以字行,生于1881年8月9日(清光绪七年七月十五日),家住扬州南乡袁巷。父开昌,字昌龄,深谙经术,旁通诸子百家,尤精医术,后寓镇江城西,以医为业,全活颇众。著有《医门集要》、《养生三要》。叔父开存,字春芳,亦精医术。堂兄桂生,名焯,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不仅是我国开办中医教育的先驱者之一,而且是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最早倡导者之一。清末曾与同仁创办《医学扶轮报》,并著有《桂生丛堂医案》。

袁树珊,幼承庭训,亦精医术,尤精命理,是闻名海内的医家、星相家。早年随父寓居镇江,以医为业,兼以算命卜卦。终年着一灰色长衫,秋冬束一腰带,左侧吊着罗盘玉佩,右侧插着旱烟袋,走路时习惯将两手叉在背后。好与士大夫往还,吐属浩浩落落,听者忘倦,暇则读线装书,经史百家之属,皆能通知其意。诊室悬有一副自书楹联,上联云:“十亩栽桑,十亩种田;”下联云:“半日诊病,半日读书。”其旨趣可见。

袁树珊一生著述颇丰,医学著作有《妇科准绳》、《生理卫生》、《诊断汇要》、《行医良方》、《图翼治法》、《针灸治疗方法》、《中医序跋撷英》、《本草万方撷英》和《十二经动脉表》;命理著作有《命理探源》、《六壬探源》、《选吉探源》、《历代卜人传》、《中西相人探源》以及《命谱》、【标准万年历】等。 1925年仲冬,著名学者罗振常(罗振玉弟)为其《六壬探源》一书作的序言中,述及他久闻其名而无缘谋面,直到是年春,经友人鲍扶九之介,方于京口(今镇江)得识袁树珊。对袁树珊的学识和著作,罗振常作了高度评价,称其命理著作“辞旨明畅,可与俞曲园游艺诸录相撷颃”,“非术士之所能为也。”对袁树珊“卖卜所入,恒以瞻亲族,济贫困,不事私蓄”的风仪尤加称赞,罗振常说:“ 余重君之人较之多君之术为尤深且挚也。”

1948年底,袁树珊旅居香港,后迁台湾,1968年11月8日病故,终年87岁。其子德谦,字福儒,早年留学日本,后侨居美国纽约,开设中国医院,著有《妇科精华》、《中国针灸医药准绳》,1979年11月11日病逝,终年66年。

2007年冬,巫祯来大师之弟子吴贵培君参观张静江故居,拍回袁树珊批张静江命谱手稿。经巫祯来大师释读后,发布于巫氏网,供命理爱好者参考。

 

 

 

 

 

乾造:光绪三年八月十三日巳时生


食◎丁丑◎杀印才

才◎己酉◎杀

◎◎乙未◎比食才

杀◎辛巳◎劫伤财


初四◎戊申

十四◎丁未

廿四◎丙午

卅四◎乙巳

四四◎甲辰

五四◎癸卯

六四◎壬寅

七四◎辛丑


鸿运四岁,依书查清,欠六十天。每逢辛丙之年六月十三日巳时交换。


命宫癸卯,小限戊申,流年壬申,正印主事。


命造:丁丑年,乙酉月,乙未日,辛巳时。此名八字,犹算式也。稍涉命书者,类能推演之。然欲鉴别其贵贱寿夭,又当于算式中求其算理。若徒泥形式,不明算理,但云七杀当头,食神吐秀,迷离惝恍,安有是处耶?查得八月十三,乃是乙木日元。古人以灌木喻之,言其非水灌溉,不足以滋长发荣也。今诞生于白露节后,时干透辛金,地支巳酉丑又联合金局,金刚木落,似有摧残之虑。然,得命宫癸卯,干水润木,支禄助木,此诚一将当关,万夫莫敌之上格,岂止傲霜骨在生意满园已哉。因是,人品清高,胸襟磊落,安内攘外,措国家于盘石之安;虎变龙翔,置生民于衽席之上。岂寸善片长、依本附木者所可同日而语耶。惟一生建设之点,大半属之东南。如往西北只可暂作传舍,未可长治久安。昔贤谓方位五行,能左右人之命造,可不加之意乎。若论已往之运,四十四岁前,惟乙木稍有扶掖,日无之功略见进展。其他丙火、午火、巳火等运,莫不挫折频遭。四十五至四十九岁,甲木兴,己土遥合,木从土化而不能助我之乙木,劳劳草草,仍少佳趣。五十岁实行到辰运水库也,亦冠带也。既与用神癸水、日元乙木共表同情,有不风起云涌,望重勋殊者乎?五十五岁初交癸运。癸水乃命中强有力之用神。一路行来,庐山面目,未肯轻以示人。一旦邂逅相逢其愉快必胜寻常十倍。惟初交之年辛未,与生年丁丑干克支冲,犹有驳杂耳。五十六岁壬申,毋庸消极,冬可勇为。五十七岁流年癸酉,昧者不察,感谓癸运癸年,二水克火,使年干丁火大受压近,莫不以恐惧悚惶言之。孰知癸乃乙木之正式用神,非丁为乙木之正式用神也。今癸运而逢癸年,正得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妙。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其惟斯时乎!是年万勿怀疑胆怯,必期一鸣惊人。细按之:四、六、十月,镇静为宝,余月无心插柳柳竟成阴。除此岂人力也哉?五十八岁甲戌、五十九岁乙亥,驾轻就熟,顺理成章。此又莫之为而为也。六十岁交入卯运。卯运乙木日元之禄神,而又与命宫卯禄引为同调,众擎易举,众志成城,造极登峰,无为而治。此非文夫得志、志士扬眉之候耶?细按之:初交之年,丙子至六十三岁己卯,霞蔚云蒸,大观在目。六十四岁流年良辰,急流勇退,此其时也。六十五岁交入壬运。壬为阳水,较前运癸之阴水反形减色。此五年林下优游以乐晚景。七十岁交入寅运,藏火泄木,刑实非宜。而初交之年又值丙戌,干支俱属火,寒暑侵凌,不可不慎。遇此以后,寿近八旬。妻非一氏,子卜双枝。此又勿俟赘述也。

壬申立冬前十日,袁树珊谨评。

 

附注:张静江,又名人杰。佛号饮光,别号卧禅,1877年9月19日生于南浔。1902年被荐为一级参赞,随着法国公使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孙中山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二次革命”失败后,张静江又前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建国民党。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1938年,他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到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9月3日病逝。

张静江之祖籍为安徽休宁(今徽州),曾祖张维岳于康熙末年定居南浔。以经营蚕丝业和盐业起家。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后,张家在上海开设的“恒河丝行”,经营“辑里丝”直接出口对外贸易。1862年又专营盐务,遂成巨富,为南浔富豪“四象之一”,光绪中期在镇东建大住宅群落,本地人称张家为“张恒和”。

 

(易心堂弟子吴贵培摄影,巫祯来大师释读)

 

袁一.jpg

 

袁二.jpg

 

[ 本帖最后由 fstibet 于 2008-8-15 21: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0 收起 理由
天機 + 100 答謝代為找尋張靜江先生之八字!!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8-15 2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亦被称为南浔"四象"之一的张氏家族,以丝业发家,后又经营盐务,清咸丰初年已拥有雄资,光绪中期更是称雄一方,成为仅次于刘家的南浔巨富。
......
  "生当为人杰"的张静江张宝善有七个儿子,二儿子张增澄(1877——1950),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别号卧禅,佛名智杰,人称他为二先生(南浔方言"二"读"义")。张颂贤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的"八字"好,日后必成大器。但据说"八字"中五行缺水,又命中注定苦于奔波,故给他取名增澄,字静江。据他六弟张久香在《二兄行述》回忆说:"二兄幼时,性殊顽劣,而智异常童。""二兄好弈,于燕寝之余,围棋解闷,兄弟相与抵掌论列是非。"他在青少年时就好交友,尚豪侠,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为人杰"句,故"人杰"成为他以后的官名。
......
  光绪十三年(1887)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张静江11岁,南浔丝行埭的水师统带管火药库不幸爆炸,酿成大火,为南浔历史上有名的火烧张公馆事件。同年12月,南浔镇宝善街一场火灾,烧毁房屋200余幢。在这两次大火中,张静江目睹老式救火工具不能解决问题,遂建议家里购置进口救火器材"洋龙",倡议成立救火队,并从酱园中挑选部分青壮年职工参加,这就是南浔消防史上有名的张恒和"小洋龙"。每次火警,"小洋龙"总是争先出龙,最后收龙,受到乡人的称赞。张静江虽是富家弟子,却与职工一起救火。
  张静江豪侠仗义。光绪二十年(1894)他l8岁时,有一次乘轮船去上海,在平望过桥洞转弯时,拖船忽然倾斜进水下沉,张静江虽得船主之助脱险,爬上拖船的顶篷,听说舱里还有人,他大声疾呼:"谁能救出一人,愿赏大洋100元。"船上人都知道张静江说话算数,纷纷下水救人,免除了一场悲惨事故。事后他如数发送赏银,为答谢船主,他还每逢过年支付赏钱200元,直到去法国为止。
  李石曾在《谈卧禅》中说,他初识卧禅不过24岁。他的眼镜和皮鞋都与普通人不同,其镜片不仅特别厚,而且不均匀,其皮鞋之特殊,类以缠小脚妇女所用的黑高底,即脚与鞋底之间置一木块,因其足患风湿病而变形。所以他的眼镜和皮鞋,别人是不能借用的。张静江虽视力差,但他能骑自行车过巴黎最热闹的街市。普通人有时还觉得有点怕,而他居然能之,也可看出张静江有非常的毅力。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静江19岁,忽患骨痛病和眼疾,故放弃举业,潜心书画,书从李北海、赵孟顺,画仿董其昌、王监,造诣很深。张静江加岁时,与苏州姚蕙成婚。姚蕙为前清翰林授山东学使姚菊岐(丙然)之女。姚夫人擅长文学,学问极佳,张氏由姚之父介绍,得识杭州宦绅孙宝琦,孙氏时为清廷派赴法国公使。静江乃捐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经姚氏之父介绍给孙,得为出使使馆随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静江在父亲张定甫鼓励下,发展海外贸易,以商务参赞身份随钦差大臣孙宝琦于10月14日乘新铭轮由天津至上海,稍留即转搭法邮轮安南号航海,一个多月到马赛,换乘夜火车于12月17日到巴黎,同行者有李煜瀛、夏坚仲等20余人,静江助手周菊人亦以自费留学生偕行。抵巴黎后,张静江即弃官从商,以侨商身份留居巴黎,与周菊人筹办通运公司,并回国募款及招股,但由于当时国内人士均欠开通,故招股未成,乃由其父张定甫予以30万元,运销茶丝、绸缎、地毡、漆竹牙器以及名贵古董、字画、玉器、瓷器等至法国,通运公司才得以大振。不久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设分公司,上海为总公司。公司最初设在巴黎马德兰广场4号。马德兰广场有一座相当大而著名的天主教堂,面对大街顶头的公台则是更大的广场;左边斜对着教堂就是通运公司的两间门面,两间之中有一个临街供顾客出入的门,门旁左右玻璃窗前陈列着中国货物的样品。当时中国古董文物书画走俏欧洲市场,张静江与侨友李石曾合作,并得上海其舅父庞莱臣提供货源,获取大利。他又从公司茶叶部延伸,在巴黎最繁盛的意大利街开设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特色的开元茶店。茶店陈设豪华,但不失雅静,充满中国民俗风情,为中外游客必到之所,也是巴黎知识界、中西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张静江还趁牛奶涨价、供应紧张之际,开办了价廉物美的豆浆公司,深受欢迎。
  1905年,张静江与吴稚晖、李石曾三人成为莫逆之交,联合陈璧君、蔡元培、褚民谊等在巴黎成立世界社,刊行《新世纪》周报、《新世纪丛书》和大型美术画报《世界》,开中国人宣传无政府主义之先河。刊物中所载文章广泛介绍世界各国革命的壮举,猛烈抨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号召进行社会革命,这些适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张呼应,使反清革命的声浪更加高涨。1912年至1913年,张静江又热心劝学,与李石曾、吴稚晖、陈仲英、张继、褚民谊又先后发起筹办了留法、留英俭学会。留英俭学会设在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羊里43号,留法俭学会设在北京安定州内方家胡同。此时的张静江已成为巴黎华侨中从事社会活动的核心人物。
......
1905年,张静江乘法国轮船赴某地时,得知孙中山恰巧就在同一条船上,便立即前去拜访。他非常诚恳地对孙中山说:"君非实行革命之孙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国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
  余当悉力以应。"并留二地址,相约通电暗号,电文以ABCDE代表不同的数码:A为1万元,B为2万元,c为3万元,D为4万元。
  E为5万元。在交往中,孙中山认为张静江思想开放,具有反清革命意识,就直言相告自己这次出国的目的,谈到革命成功后宏伟建设计划,张静江深受启发,表示愿意加入同盟会,从此卷进了政治漩涡。他写了一封信交给孙中山,介绍他去美国活动时,可到纽约市第五街566号通运公司,领取活动费3万元。孙中山到纽约果真兑现拿到了这笔钱。1907年,东京同盟会本部经费枯竭,筹款无着。孙中山于窘迫中偶然想起与张静江邂逅之事,便对黄兴谈起,想往巴黎发一封电报试一试。黄兴听说张静江是清使馆的人员,心中有些疑虑。但孙中山按地址拍出了一电。电文仅写了一个"c"字,数日后果真有3万法郎从巴黎汇到。同盟会本部的同仁又惊又喜,说这简直是"天佑",工作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次年3月,孙中山为筹集广东及云南革命起义所需款项,又先后以"A.。字和"E"字致电张静江,张两次都如约汇到1万和5万法郎。事后,孙中山让胡汉民代笔函谢张静江,并详述军事行动及款项开支情况。张静江复信说:"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以后孙中山有急事需求援,张总是如期按数汇到。孙中山曾说:"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与张静江初识时即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民国奇人",以后称"革命圣人",并题"丹心侠骨"相赠。
......
张静江竭力主张按孙中山遗志,转入建设,得到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张继、于右任等元老的支持。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议,成立建设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由张静江任主席。据说,他是经过一番角逐才获得这个职位的。他直言不讳地说:"总理(指孙中山)提过的,革命就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军都可不管,惟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
......
1942年12月,张静江在纽约寓所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国际社团同盟"大会,旨在向各国政府呼吁和平。美国、法国以及南美各国国际社团代表出席了会议。张静江被推为大会主席,由李石曾代为主持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主持了闭幕仪式。这是张静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享有在国际上从事公众事业的荣耀。3年后,痼疾使他双目失明,只能以收听广播和吃斋念佛苦度残生。其间,只有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曾带给他短暂的欣慰。
发表于 2008-8-16 12: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天机兄终于了切一桩心事,恭喜。感谢fstibet分享,好东西,严重支持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18: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