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亮節公世系溯源辨正
始祖亮節公世系溯源辨正 頂西廳裔孫秉訓考證 萬姓芸芸,莫不家有偽譜。此清黃宗羲唐氏家譜序所言,證之今日情景, 適為我楊氏亮節公諸子若孫之大悲慨嘆者也。
吾族譜系之誤,始於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楊大金編纂星洲楊氏宗譜。該譜 摭拾各省諸地資料,編者為求全國譜系大合,不惜篡接繩聯,誤人世序。此譜 以楊杼公為一世大始祖,我亮節公七十六世,為七十四世圭公之孫,七十五世 逢辰公第三子也。所謂逢辰公生元工、亮工、亮節三人,大誤特錯,本文依序 辨正之。
按該譜譜序云:「前後續修訂正,今始大合。奈何族繁星散,遠近不一, 大抵各邑其邑,各祖其祖,以致宗枝不能同歸一致。」據志文宗親金門楊氏族 譜草編,末有「草編楊氏族譜廣徵補正啟」云:「星洲楊氏總會,為編修全國 楊氏大宗譜,函委搜集金門本宗世系,提供纂修資料。竊思事關本宗昭穆,力 能所及,自當樂為。時余適值五十二年度休假,遂邀同宗姪永文,連日奔赴於 官澳、湖尾、榜林等地,搜羅殘編,採訪舊聞,於焉稍獲端倪。除先將族引簡 要及支派情形抄送參辦外,有關資料,未便輸棄,因利用公餘,繼續數理。而 譜書有關世系,誠恐缺漏尚多,特繕印廣求徵信。敬祈本宗耆宿識見人士,有 能更知其詳者,惠賜寶貴資料,俾便補正。將來鳩資付梓,傳之於後,稍盡孝 思之志而已。中華民國五十三年七月,裔孫志文字舜讓拜啟。」查星洲楊氏宗 譜所載本族世系事蹟,除將亮節公珠貫於逢辰公之下外,皆採自志文宗親函寄 資料,並無任何增添。尤有甚者,志文宗親當初未加詳審,誤信傳言,將官澳 八房四開基湖尾鍵澲公之子列為湖峰建業公庶出,而星洲楊氏宗譜亦照單全收 。為避免遺誤後世,金門董楊宗親會特於民國六十六年第一屆聯誼專輯,重刊 金門楊氏始祖亮節公分支世系表,以為更正。足證星洲楊氏宗譜有關本族世系 ,其源自志文宗親所輯資料者也。
其次,星洲楊氏宗譜編纂者既為楊大金先生,其有關逢辰公等世系,則本 於民國二十八年楊大金所修楊氏大宗譜。星洲楊氏宗譜編後話云:「金一九二 六年,遊宦金陵,於宗人得來譜牒一本,始知我楊姓為黃帝之後,系出姬周, 昭穆井然,世系昭然,乃珍而藏之。厥後廣東惠來陸豐兩縣宗親,倡議修輯『 楊氏大宗譜』,以金主其事,遂得據舊譜考証而編纂,於民國二十八年,終竟 其功。」其例言又自承:「譜系一項,乃據宋時先賢纂修之楊氏大宗譜及各地 宗親頒賜祖源世系,珍聞,掌故等重要文獻,因得據以編纂。」可為明證。而 楊氏大宗譜所本之所謂舊譜,即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者也。如星洲楊氏宗譜所 載楊氏各省州縣開基始祖,皆本於梅州楊氏族譜之歷朝名望開列,其他譜序亦 為相同。經查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微縮影片編號 M1365421(21-6) 光緒本梅 州楊氏族譜,及編號 M1365081(26-7) 梅州譜與編號 M1365032(30-15) 略譜 等,皆云:「七十四代圭公生二子:如穆、逢辰夭。」既大書逢辰早夭,何來 子息?即有,亦不可能有子三人。如有子三人,便不稱夭矣。據該譜載梅州楊 氏續修族譜啟序云:「我楊氏老譜於宋朝十三世文富公力行纂修。」即七十六 代如穆公第三子文富公也。其事蹟載曰:「公纂修家譜,貽訓子孫,人稱眉山 小蘇公,序刊譜首。」如是,則逢辰為文富叔也,若有子孫,焉有不記之理。 今非但不記,且大書夭字,足證逢辰無傳。案譜首載「楊氏宋朝老譜序」末署 :「大宋淳熙捌年戊申歲,恩進士十三世孫文富記。」此誤抄也,戊申歲在宋 理宗淳祐八年,西元一二四八年。宋譜序及啟序云「十三世文富公」,光緒本 則謂「七十六代」,蓋已經歷代數次增添嫁接也。此史學家顧頡剛於古史辨書 中,所謂「層累造成說」之一實例也。
星洲楊氏宗譜既誤矣,復為後之眾譜採拾,囫圇吞棗,不加辨正。如民國 五十九年董淵源編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廿週年紀念特刊,及民國六十二年董淵 源編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紀念特刊,皆根據星洲楊氏宗譜而撰。惟因不知原譜為 何,但云「廣東譜」耳;見唐羽撰「臺灣之金浦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一文 註八十六所述。民國七十一年莊吳玉圖編纂楊氏大族譜,並於民國七十三年改 版,加入前台北市長楊金欉宗親譜系,更名楊氏譜彙,亦據星洲楊氏宗譜而撰 。民國七十七年左右印尼萬隆楊氏基金會印行楊氏族譜,係由佛潭裔孫騰凱宗 親編纂,疑據星洲楊氏宗譜及一九八六年佛潭振芳宗親所輯楊氏世隆衍系考而 寫,並按佛潭傳言刪改,謂逢辰公生亮節、亮忠、亮孝三人,此亦嫁接。至於 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廿週年紀念特刊所載楊氏大宗世譜,則係民國七十二年, 唐羽修纂蘭陽福成楊氏族譜之所本也。篡接世系之誤傳,可謂流毒深遠矣,悲 乎! 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初,余接獲志文宗親寄來,唐羽纂修台灣宜蘭蘭陽福成 楊氏族譜所撰「亮節公家傳」一文。宜蘭蘭陽楊氏,佛潭派系子孫也。余發現 該傳舛誤極大,先後拜訪三次。贈其台灣風物刊載之志文宗親編輯金門官澳楊 氏族譜,及饒宗頤著九龍與宋季史料卷六「楊太后家世考」等文,唐氏發覺事 態嚴重,然是時宜蘭蘭陽福成楊氏族譜正付梓中,唐羽先生只得根據余所提供 資料,作成「三校宋福州觀察使楊亮節本宗世系」一表,以夾頁方式黏貼於蘭 陽福成楊氏族譜,以為修正。表末載云:「本世系表之三校,並承金門湖峰建 業公派恭字行楊秉訓先生,三次來舍,熱心參與訂正,得以定稿,謹致謝忱。 」並署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六日校輯。識曰余參與訂正定稿,實則本人未曾過目 ,故該三校世系錯誤仍夥。
唐羽先生主持宜蘭蘭陽本族支裔修譜事,無法信者傳信,疑者傳疑,竟至 造成大錯。然則一者余所提供資料,既啟其繼續研究之興趣;二者耗費巨資, 反使宜蘭宗親得一偽譜,情何以堪?故其慚愧於心也,因而續撰「臺灣之金浦 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與「南宋楊皇后家族之研究」二文。其南宋楊皇后家 族之研究(發表於民國七十七年羅香林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有云 :「稿付剞劂,歷五載于茲,時因總其筆政,仍自媿慚於懷。多年以來,遂抱 贖罪心理,不計付出,續為之考正。」二文雖已可觀,惟僅於「臺灣之金浦楊 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註九十前,輕描淡寫,謂得自余之補充耳。竟不言其基 礎資料,乃余所給。雖然,唐氏文章仍有錯誤多處,有待補充改正也。而其所 考有關亮節公之世系者,並未較余當初所得為多。因余本行不在史學,惟先就 略考交付志文宗親刊登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三屆聯誼專輯,於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付梓。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余直攻經濟學博士,更無暇慮及撰述矣。
總之,吾族譜系訛傳之始末明矣!
然則我祖亮節公之祖,又為何人?此余自民國七十三年春以來,念念欲尋 緒者也。案世隆公手書楊家族譜祖序,傳抄至浯島官澳、湖峰支裔,明言宋度 宗淑妃楊氏,乃亮節公之妹也。文獻史料中有關楊淑妃父之記載,亦極夥矣。 惟皆本於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楊纘傳,傳云楊纘:「仕至司農卿、浙東帥, 以女選進淑妃,贈少師。」既稱贈,則是時纘公已逝世矣。余為搜尋亮節公先 祖之直接證據,續於宋元諸家文集中,披沙瀝金,竟如獲祖庇,於民國七十四 年二月找到珍貴史料多篇。按宋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十格庵先生阡表云: 「美人楊氏進封淑妃,公(趙順孫)率同列言:『美人父楊纘,上遺表未半月 ,進封之命已下。獨不念其有葛覃之情、蓼莪之感乎?』疏入,遣中使問公以 正謝之期、降制之日何時而可。俄而又宣諭,欲以百日為制。公復奏請以期年 為期,時雖不能悉如公言,猶久之乃成禮。」清陸心源宋史翼卷十七趙順孫傳 云:「美人楊氏父死,甫踰旬,進封淑妃。言當念蓼莪之感,請以期年。雖不 從,而竟得過,卒哭者久之。」可證我開基始祖亮節公暨妹楊淑妃,實纘公所 出。 案宋史卷四六咸淳三年六月:「癸酉,美人楊氏進封淑妃。」查陳垣二十 史朔閏表,咸淳三年六月朔在丁巳。自丁巳朔至癸酉,越十六日。格庵先生阡 表稱「上遺表未半月」,宋史翼稱「甫踰旬」,證明淑妃父楊纘,卒於咸淳三 年六月初,約在初四、初五之日。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楊纘傳云:「楊纘,字嗣翁,號守齋,又稱紫霞。 本鄱陽洪氏,恭聖太后姪楊石之子麟孫早夭,遂祝為嗣。時數歲,往謝史衛王 ,王戲命對云:『小官人當上小學,』即答云:『大丞相已立大功。』衛王大 驚喜,以為遠器。」衛王,史彌遠追封也。祝嗣事當在史彌遠擁立理宗後,即 在寶慶元年之後。宋史卷四一紹定五年十二月,皇太后不豫,尋崩。六年十月 ,史彌遠薨。齊東野語卷一○混成集條云:「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嘗聞紫 霞翁云,幼日隨其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內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 ,奏音極高妙。」則祝嗣事不得晚於皇太后崩年,即紹定五年。宋史卷一五七 選舉云:「哲宗時,初置在京小學,曰『就傅』、『初筮』,凡兩齋。」又云 :「政和四年,小學生近一千人,分十齋以處之,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 書字多少差次補內舍。」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學,多用五歲 或七歲。蓋俗有男忌雙、女忌隻之說,以至笄冠亦然。」彌遠謂纘「當上小學 」,推估祝嗣之年應已七歲。如繫祝嗣事于理宗寶慶元年,則楊纘約生於寧宗 嘉定十二年(西元一二一九年)。距卒於咸淳三年六月初(西元一二六七年) ,享壽約四十九歲。 纘公事蹟及其先世世系,詳見余撰「南宋外戚楊氏世系考」與「補宋史楊 纘傳」兩文。 憶昔在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搜尋資料,史學者盛清沂教授曾與余談及,清初 長江一帶百姓多以無譜為恥,莫不族族修譜。乃有譜錄師之業,為人寫譜營生 也。悲乎!余見清黃宗羲吾悔集卷四唐氏家譜序云: 「沈約、魏收為史,自敘其先世,附合乖謬,人以謂誣其祖也。故序家譜 者,未有不以此為戒。是故誣祖之罪,甚於忘祖。然今日譜之為弊,不在作譜 者之矯誣,而在偽譜之流傳。 萬姓芸芸,莫不家有偽譜。歐陽文忠曰,渤海之後,獨見於今,然中間失 其世次者再。蘇文公曰,自益州長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間世次再不可紀。夫 歐蘇二氏其源流歷然者,尚有不可紀之世次。而偽譜不問其地之南北,不考其 年之上下,一概牽合。某世以至某世,繩聯珠貫;至使祖孫倒置,蛇首人身。 其有名公墨蹟、內府璽書者,尤市兒之狡獪、無識之世寶也。 嘗見一巨子搆得偽譜,視為信貨,據之以改舊本,不亦冤乎!」 繼閱佛潭十三代祖道生公撰重修族譜序云:「後世有一二寡廉鮮恥之輩, 每羞自氏卑。一旦掘起,有攘他人為己祖者。嗟呼!是亦未知譜之為義也耶。 明乎譜之為義者,必不攘人之姓也。此狄青之所以不追狄梁,而深愧夫崇韜之 妄溯汾陽也。予佛潭子姓,相傳派出宋亮節公,從帝昺南遷至此,子孫遂有留 居焉。然以上世湮而不可考已,譜之,當自我世隆公始。」誠敬哉斯言也!凡 我亮節公子孫,於尋根謁祖之時,應當記其信、置其疑,庶幾後人不至於忘其 源、失其序也。是亦余撰此文,所最懇望於諸伯叔兄弟者也。 時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四月清明後四日 湖峰裔孫秉訓謹誌
宋處置使楊亮節先世溯源辨正 湖下‧楊秉訓
壹、前言
金門楊氏,是主要分衍於官澳、湖美、湖下、榜林等地之大姓。漳州佛潭楊氏,亦源自金門官澳。自金門而澎湖、台中、新加坡、印尼,自佛潭而宜蘭,螽斯衍慶,蘭桂芬芳,其始祖皆為宋末護主南遷的楊亮節。有關楊亮節之先世,現有古本金門楊氏族譜毫無記載。筆者忝為亮節後裔,國中時覽閱家大伯楊兆榮先生所纂家譜,想慕先祖之情油然而生。自赴台就讀大學,即利用空閒蒐集資料,冀盼修纂一部詳實且完備的本族譜書。 然而「萬姓芸芸,莫不家有偽譜。」清黃宗羲在唐氏家譜序中所言,適足以作為金門楊氏譜系誤傳、誤引之寫照。民國七十三年春筆者開始整理譜系之際,情況如是;二十年後之今日,景緻依然,真是令人浩嘆。為辨正解惑且提供宗親正確資料,筆者曾於八十五年四月撰文,張貼於所任教淡江大學經濟系的教學網站。鑑於楊亮節之事蹟,既與金門宗族相關,亦為宋末重要史料,特增補改寫以就教於識者。
貳、金門楊氏先世譜系譌誤始末
金門楊氏先世譜系之誤,始於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楊大金編纂星洲楊氏宗譜。該譜摭拾各省諸地資料,編者為求全國譜系大合,不惜篡接繩聯,誤人世序。此譜以楊杼為一世大始祖,楊亮節七十六世,為七十四世楊圭之孫,七十五世楊逢辰第三子。書中所謂楊逢辰生元工、亮工、亮節三人,大誤特錯,實金門楊氏先世譜系篡接之亂源。 首先,據該譜譜序云:「前後續修訂正,今始大合。奈何族繁星散,遠近不一,大抵各邑其邑,各祖其祖,以致宗枝不能同歸一致。」既稱各祖其祖,足證各地譜系原本就無法銜接。據本族宗親楊志文所纂金門楊氏族譜草編,末有「草編楊氏族譜廣徵補正啟」云:「星洲楊氏總會,為編修全國楊氏大宗譜,函委搜集金門本宗世系,提供纂修資料。竊思事關本宗昭穆,力能所及,自當樂為。時余適值五十二年度休假,遂邀同宗姪永文,連日奔赴於官澳、湖尾、榜林等地,搜羅殘編,採訪舊聞,於焉稍獲端倪。除先將族引簡要及支派情形抄送參辦外,有關資料,未便輸棄,因利用公餘,繼續數理。而譜書有關世系,誠恐缺漏尚多,特繕印廣求徵信。敬祈本宗耆宿識見人士,有能更知其詳者,惠賜寶貴資料,俾便補正。將來鳩資付梓,傳之於後,稍盡孝思之志而已。中華民國五十三年七月,裔孫志文字舜讓拜啟。」查星洲楊氏宗譜所載金門楊氏世系事蹟,除將楊亮節珠貫於楊逢辰之下外,其餘皆採自楊志文函寄資料,並無任何增添。尤有甚者,志文宗親當初未加詳審,誤信傳言,將官澳八房四湖尾 (湖美) 開基始祖楊鍵澲之子列為湖峰 (湖下) 始祖楊建業庶出,星洲楊氏宗譜亦照單全收。因為此資料有誤,金門董楊宗親會特別在民國六十六年第一屆聯誼專輯裡,重刊金門楊氏始祖亮節公分支世系表,以為更正。由茲可證,星洲楊氏宗譜有關金門楊氏世系,皆源自楊志文所輯資料;而有關「楊亮節為楊逢辰第三子」之記載,則是編者楊大金自以為是擅加篡接。 其次,星洲楊氏宗譜中有關楊逢辰之世系,資料來自何處呢?案星洲楊氏宗譜編後話云:「金一九二六年,遊宦金陵,於宗人得來譜牒一本,始知我楊姓為黃帝之後,系出姬周,昭穆井然,世系昭然,乃珍而藏之。厥後廣東惠來陸豐兩縣宗親,倡議修輯『楊氏大宗譜』,以金主其事,遂得據舊譜考証而編纂,於民國二十八年,終竟其功。」其例言又自承:「譜系一項,乃據宋時先賢纂修之楊氏大宗譜及各地宗親頒賜祖源世系,珍聞,掌故等重要文獻,因得據以編纂。」可證星洲楊氏宗譜之基本譜系,實本於該譜編纂者楊大金在民國二十八年所修之楊氏大宗譜。而楊氏大宗譜之所本,其源又為何?經筆者比對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微縮影片編號 M1365421(21-6) 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及編號 M1365081 (26-7) 梅州譜與編號 M1365032(30-15) 略譜 (註一),發現星洲楊氏宗譜所載楊氏各省州縣開基始祖,與梅州楊氏族譜之歷朝名望開列幾乎一樣,其他譜序則完全相同。可見楊大金所謂舊譜,實為梅州楊氏族譜。 案嘉慶本梅州攬潭楊氏族譜載:「七十五世逢宸公,生二子:元工、亮工。七十六世亮工公,生一子:建中。七十七世建中公,生一子:恬高。」不言有第三子亮節。有關楊建中事蹟,明嘉靖年間攬潭楊氏族譜世系記云:「祖有楊建中公職者,乃慈元楊太后內侄,十歲失父楊亮工。賴太后調護荐官授為制幹大夫,為張丞相世杰幕下任參謀職官。職官時陳丞相宜中、陸丞相秀夫同奉楊太后及廣王、益王于江心寺。乃召世杰于定海,以所部兵至,航海往福州邊。」世杰為世傑之誤,依其意楊建中始終在張世傑部下,由定海被召至溫州江心寺,根本不曾同奉楊太后奔走至溫州。而嘉慶本則云:「因元兵追迫益廣二王,兵入臨安府。公輔姑楊太后並益廣二王入山中七日,走入溫州。」將正史之楊亮節事蹟篡接為楊建中事蹟,其為偽譜無疑。星洲楊氏宗譜編者楊大金,又根據此資料,直接將金門楊氏始祖楊亮節篡接為楊逢辰第三子。故楊亮節譜系篡接之始作俑者,即為星洲楊氏宗譜編者楊大金。 前述梅州攬潭楊氏族譜既為偽譜,那是否有正確的梅州楊氏族譜呢?答案是肯定的。案前述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所藏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梅州譜、與略譜等三本便是,這些譜書皆載云:「七十四代圭公生二子:如穆、逢辰夭。」既大書逢辰早夭,何來子息?即有,亦不可能有子三人。如有子三人,死後便不能稱夭。再者,據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所載「梅州楊氏續修族譜啟序」云:「我楊氏老譜於宋朝十三世文富公力行纂修。」所謂「十三世文富公」,即七十六代楊如穆第三子文富,其事蹟載曰:「公纂修家譜,貽訓子孫,人稱眉山小蘇公,序刊譜首。」換言之,纂修梅州楊氏老譜的楊文富,實為楊逢辰之親侄。倘其叔楊逢辰有子和孫,焉有不記之理。今非但不記,且大書夭字,足證楊逢辰無傳。此亦可證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確是正譜,而所謂「楊亮節為楊逢辰第三子」之說,確是楊大金私自篡接。 案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譜首載「楊氏宋朝老譜序」末署:「大宋淳熙捌年戊申歲,恩進士十三世孫文富記。」戊申歲在宋理宗淳祐八年,為西元一二四八年,「淳熙」為「淳祐」之誤抄。其宋譜序及啟序云「十三世文富公」,光緒本譜系則謂「七十六代」,可見此譜已經過歷代數次增添嫁接,這正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在「古史辨」書中所謂「層累造成說」的一個神話實例。(註二) 再審梅州攬潭楊氏族譜,情況一樣。嘉慶本梅州攬潭楊氏族譜載「攬潭楊氏族譜世系記」云:「歷元末傳及四世,有楊十九公之子諱恒字長卿公,…公贅居張氏,生子三:長以吾、次以生、三以旺。」雷州松竹鎮西排村及山尾、北坡等村之楊氏宗祠,神主皆載楊十九公為四世祖,楊恒為五世祖,楊以吾為六世祖。嘉慶本楊氏譜系則謂:「至七十九世恒公字長卿,避亂居雷州海康,子以吾公為雷州府學廩生,因事回梅攬潭,居焉。」由「五世」而「七十九世」,又是一樁層累造成的公案。可笑的是,按世系資料其始祖楊建中,生二世恬高,生三世十九公諱行,生四世諱恒字長卿,生五世以吾、以生、以旺,與祖祠神主世系相差一代。而嘉慶本世系為七十七世楊建中,七十八世楊恬高,七十九世楊行,八十世應為楊恒,其譜序卻謂楊恒為七十九世。倘楊十九公之名諱已知,其子孫豈有不載於神主之理。蓋「行」「恒」同音,而誤為兩人;撰譜者又將名號缺略之世代,隨意編寫。篡接之粗糙,令人不忍卒睹。 其三,雖然星洲楊氏宗譜為一篡接譌譜,但卻為後來眾譜採拾,囫圇吞棗,不加審辨。如民國五十九年董淵源編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廿週年紀念特刊,及民國六十二年董淵源編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紀念特刊,皆根據星洲楊氏宗譜及楊大金所修楊氏大宗譜而撰。惟因不知原譜為何,但云「廣東譜」而已。(註三) 民國七十一年莊吳玉圖編纂楊氏大族譜,並於民國七十三年改版,加入前台北市長楊金欉譜系,更名楊氏譜彙,亦據星洲楊氏宗譜而撰。民國七十七年左右印尼萬隆楊氏基金會印行楊氏族譜,係由佛潭裔孫楊騰凱編纂,則據星洲楊氏宗譜及一九八六年佛潭楊振芳所輯楊氏世隆衍系考與廣東雷州資料,謂楊逢辰生亮節、亮忠、亮孝三人;惟楊逢辰既證無子,此亦無庸贅言,必為嫁接。必須提醒的是,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 (頁一七二) 又私自猜測,將亮忠記為亮工別名,將亮孝記為元工 (誤印光工) 別名。為了建立所謂「完整」世系,不辨正偽至此。 至於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廿週年紀念特刊所載楊氏大宗世譜,則係民國七十二年唐羽修纂蘭陽福成楊氏族譜之所本。蘭陽福成楊氏族譜,因為編印富麗堂皇,近年來竟為祖鄉許多宗親所採信。如民國九十二年楊振芳編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民國九十四年楊天厚、林麗寬主編金門縣官澳楊氏祖廟奠安紀念輯,皆曾引用該書錯誤資料。篡接世系之誤傳,可謂流毒深遠,悲乎! 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初,筆者接獲志文宗親寄來唐羽纂修台灣宜蘭蘭陽福成楊氏族譜所撰「亮節公家傳」一文。宜蘭蘭陽楊氏,實為佛潭派系子孫。筆者發現該傳舛誤極大,先後拜訪唐氏三次,贈其志文宗親編輯且刊載於台灣風物之「金門官澳楊氏族譜」,及饒宗頤著九龍與宋季史料卷六「楊太后家世考」等文。唐氏發覺事態嚴重,然是時宜蘭蘭陽福成楊氏族譜正在付梓,唐氏只能根據筆者所提供資料,緊急寫成「三校宋福州觀察使楊亮節本宗世系」一表,以夾頁方式黏貼於蘭陽福成楊氏族譜,以為修正。表末載云:「本世系表之三校,並承金門湖峰建業公派恭字行楊秉訓先生,三次來舍,熱心參與訂正,得以定稿,謹致謝忱。」並署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六日校輯。識曰筆者參與訂正定稿,實則本人未曾過目,故該三校世系錯誤仍夥。 唐羽主持宜蘭蘭陽楊氏族譜修纂,無法信者傳信,疑者傳疑,竟至造成大錯。一者耗費巨資,反使宜蘭楊氏得一偽譜,真是情何以堪?故其人始終慚愧於心;二者筆者所提供資料,已經啟發其繼續研究之興趣。故唐氏持續撰寫「臺灣之金浦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與「南宋楊皇后家族之研究」二文,其「南宋楊皇后家族之研究」文中自謂:「稿付剞劂,歷五載于茲,時因總其筆政,仍自媿慚於懷。多年以來,遂抱贖罪心理,不計付出,續為之考正。」雖然唐氏費心研究以為贖罪,卻僅於「臺灣之金浦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註九十前,輕描淡寫,謂曾得自筆者之補充,而竟不提其基礎資料乃筆者所給。 雖然其文章仍有錯誤與待補充之處,其所考證之楊亮節世系,亦未較筆者當初所得為多。因筆者本行不在歷史,僅先就略考交付志文宗親刊登於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三屆聯誼專輯,並持續蒐集增補相關資料至今。
參、楊亮節之父考證
金門楊氏譜系訛傳之始末雖已清楚,但楊亮節之父和祖,又為何人?此實為筆者自民國七十三年春以來,時刻掛懷且欲搜尋瞭解者。 案漳州佛潭楊世隆手書楊家族譜祖序,傳抄至金門官澳、湖峰,明言宋度宗淑妃楊氏,乃楊亮節之妹。(註四) 楊亮節既為楊淑妃之兄,楊淑妃之父即楊亮節之父。有關楊淑妃父之文獻記載,史料不難發現。但皆本於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楊纘傳,傳云楊纘:「仕至司農卿、浙東帥,以女選進淑妃,贈少師。」既稱贈,則是時楊纘已經逝世。周密為楊纘門下客,所述當然可信,惟此傳並未明言楊纘是楊淑妃之父。
筆者為搜尋直接證據,續於宋元諸家文集中,大海撈針,埋首翻閱。在當年網路和電子資料庫尚不發達之際,竟如獲祖庇,於民國七十四年二月陸續找到珍貴史料多篇。案宋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十格庵先生阡表云:「美人楊氏進封淑妃,公﹝趙順孫﹞率同列言:『美人父楊纘,上遺表未半月,進封之命已下。獨不念其有葛覃之情、蓼莪之感乎?』疏入,遣中使問公以正謝之期、降制之日何時而可。俄而又宣諭,欲以百日為制。公復奏請以期年為期,時雖不能悉如公言,猶久之乃成禮。」清陸心源宋史翼卷十七趙順孫傳亦云:「美人楊氏父死,甫踰旬,進封淑妃。言當念蓼莪之感,請以期年。雖不從,而竟得過,卒哭者久之。」明言楊纘之女楊美人進封淑妃,可證金門楊氏始祖亮節暨妹楊淑妃,確實為楊纘所出。(註五) 案宋史卷四六咸淳三年六月:「癸酉,美人楊氏進封淑妃。」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咸淳三年六月朔在丁巳。自丁巳朔至癸酉,越十六日。格庵先生阡表稱「上遺表未半月」,宋史翼稱「甫踰旬」,證明楊淑妃父楊纘,卒於咸淳三年六月初。再據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一○五皇妃受冊遭喪云:「美人乃寶章閣待制纘之女。纘以六月初三日上遺表,内批特贈四品。」則楊纘卒於咸淳三年六月初三日,已無疑義。(註六)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楊纘傳云:「楊纘,字嗣翁,號守齋,又稱紫霞。本鄱陽洪氏,恭聖太后姪楊石之子麟孫早夭,遂祝為嗣。時數歲,往謝史衛王,王戲命對云:『小官人當上小學,』即答云:『大丞相已立大功。』衛王大驚喜,以為遠器。」衛王,史彌遠追封也。祝嗣事當在史彌遠擁立理宗後,即在寶慶元年之後。宋史卷四一紹定五年十二月,皇太后不豫,尋崩。六年十月,史彌遠薨。齊東野語卷一○混成集條云:「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嘗聞紫霞翁云,幼日隨其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內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極高妙。」紫霞翁,楊纘之號;則祝嗣事不得晚於皇太后崩年,即紹定五年。宋史卷一五七選舉云:「哲宗時,初置在京小學,曰『就傅』、『初筮』,凡兩齋。」又云:「政和四年,小學生近一千人,分十齋以處之,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內舍。」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學,多用五歲或七歲。蓋俗有男忌雙、女忌隻之說,以至笄冠亦然。」史彌遠謂楊纘「當上小學」,推估祝嗣之年應已七歲。如繫祝嗣事于理宗寶慶元年,則楊纘約生於寧宗嘉定十二年﹝西元一二一九年﹞。距卒於咸淳三年﹝西元一二六七年﹞六月初三日,享壽約四十九歲。
楊纘,宋末詞人及琴學宗師,其事蹟詳見筆者所撰「補宋史楊纘傳」。楊纘之先世,初步考證可參考筆者「有關金門楊氏族譜之若干考證」,詳細考證則有筆者目前正在進行之專書。(註七)
肆、後語
回憶過去在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搜尋資料,歷史學者盛清沂教授曾與筆者談及,清初長江一帶百姓多以無譜為恥,莫不族族修譜。遂有譜錄師之業,專門為人寫譜營生。(註八) 貧賤者因疏忽而生舛誤,富貴者因攀緣而亂嫁接。悲乎!清黃宗羲吾悔集卷四唐氏家譜序有云:「沈約、魏收為史,自敘其先世,附合乖謬,人以謂誣其祖也。故序家譜者,未有不以此為戒。是故誣祖之罪,甚於忘祖。然今日譜之為弊,不在作譜者之矯誣,而在偽譜之流傳。
萬姓芸芸,莫不家有偽譜。歐陽文忠曰,渤海之後,獨見於今,然中間失其世次者再。蘇文公曰,自益州長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間世次再不可紀。夫歐蘇二氏其源流歷然者,尚有不可紀之世次。而偽譜不問其地之南北,不考其年之上下,一概牽合。某世以至某世,繩聯珠貫;至使祖孫倒置,蛇首人身。其有名公墨蹟、內府璽書者,尤市兒之狡獪、無識之世寶也。嘗見一巨子搆得偽譜,視為信貨,據之以改舊本,不亦冤乎!」誣祖之罪,甚於忘祖;此應為修譜者之所戒。漳州佛潭十三代楊道生撰重修族譜序云:「後世有一二寡廉鮮恥之輩,每羞自氏卑。一旦掘起,有攘他人為己祖者。嗟呼!是亦未知譜之為義也耶。明乎譜之為義者,必不攘人之姓也。此狄青之所以不追狄梁,而深愧夫崇韜之妄溯汾陽也。予佛潭子姓,相傳派出宋亮節公,從帝昺南遷至此,子孫遂有留居焉。然以上世湮而不可考已,譜之,當自我世隆公始。」敬哉斯言!記其信、置其疑,庶幾不至於忘其源、失其序;此亦崇祖敬宗之人所當為。
伍、註釋
一、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所藏之微縮影片,已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廿六日轉贈故宮博物館圖書文獻處,本文保留原 國學文獻館之微捲編號。 二、見顧頡剛 (1926)「古史辨」第一冊。 三、見唐羽 (1991)「臺灣之金浦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一文註八十六所述。 四、元陳桱《通鑑續編》卷二四謂楊亮節為淑妃弟,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一百八及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一 八二皆從之。然據漳州佛潭所傳「楊家族譜祖序」及金門湖峰所錄「楊氏祖序」,皆云淑妃為楊亮節之妹。筆者考 證楊亮節與楊淑妃之生卒日期,認為當以譜序為是。 五、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廿三日,唐羽先生受漳州佛潭楊振芳之託,轉交贈送筆者之「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一書, 筆者前往拜訪,感覺其對楊氏家族始終具有濃厚興趣。九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唐羽自友人處獲知筆者民國八十五年 撰寫張貼於教學網站之文章,即於是晚連續兩次來電,多方探詢有關楊纘之史料。 六、此係筆者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搜尋而得,有資料列印日期可證。近來查知大陸學者郭鋒在《文學遺產》20 06年4期發表「楊纘卒年新證」短文,資料來源與筆者相同。 七、筆者現正整理撰寫一部有關南宋楊氏之專書,已經接近完稿。 八、譜錄師,又稱譜師或譜匠。有關清代江浙一帶盛行譜匠代做族譜的介紹,請參考許瀛鑑主編 (1997)「中國印刷史 論叢」上冊頁三○五-三○九。
陸、金門楊氏譜系訛傳之相關文獻
朝代 西元 譜書名稱 祖籍 編作者 文獻 資料根據 資料取得來源 明嘉靖29年 1550 梅州攬潭楊氏族譜 梅州攬潭 楊學儒 攬潭楊氏族譜世系記 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 清乾隆51年 1786 梅州楊氏族譜 梅州 楊氏續修族譜啟序 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 清嘉慶11年 1806 梅州攬潭楊氏族譜 梅州攬潭 楊鴻舉 楊氏譜序 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 清光緒10年 1884 梅州楊氏族譜 汀州寧化 一、楊氏續修族譜啟序二、歷朝名望開列 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微捲M1365421 (21-6) 民國28年1月 1939 楊氏大宗譜 廣東惠來陸豐 楊大金 一、譜序二、世系三、歷朝名望開列 根據光緒本梅州楊氏族譜(1884) 星洲楊氏宗譜編後話 民國51年 1962 台中楊家族譜︵鉛印︶ 官澳中巷 楊濱嶽 一、官澳昭穆二、官澳大宗祠外貌三、始祖神主相片 返金抄錄 官澳塘頭楊誠友 民國53年 1964 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紀念特刊 佛曇 一、佛曇昭穆二、楊氏家族史考 湖峰楊培耀 民國53年7月 1964 金門楊氏族譜草編 官澳湖峰 楊志文 湖峰楊志文 民國53年8月 1964 台中楊家族譜昭穆訂正︵油印︶ 官澳中巷 楊濱嶽 官澳昭穆 金門祖厝來信訂正 官澳塘頭楊誠友 民國54年1月 1965 新遠東楊氏大族譜 全國 楊金國江萬哲 金門派系昭穆 台中楊氏家譜鉛印本(1962) 台灣大學總圖書館 民國54年11月 1965 星洲楊氏宗譜 全國 楊大金 一、楊氏各省州縣開基始祖二、楊氏大宗世譜 一、楊氏大宗譜(1939)二、楊氏大宗譜(1939)及各地宗親提供 湖峰楊水應 民國55年4月 1966 金門官澳楊氏族譜 官澳湖峰 楊志文 根據金門楊氏族譜草編(1964)付印 台灣風物16卷2期 民國59年 1970 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廿週年紀念特刊 全國 董淵源 楊氏大宗世譜 根據星洲楊氏宗譜(1965) 民國62年10月 1973 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紀念特刊 全國 董淵源 楊氏大宗世譜 根據星洲楊氏宗譜(1965) 湖峰楊秉訓 民國66年 1977 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一屆聯誼專輯 金門 金門楊氏始祖亮節公分支世系表 湖峰楊秉訓 民國71年3月 1982 楊氏大族譜 全國 莊吳玉圖 公譜楊氏直系譜系表 根據星洲楊氏宗譜(1965) 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微捲M1356722 (13-9) 民國72年10月 1983 蘭陽福成楊氏族譜 佛曇 唐羽 弘農楊氏世系 根據董楊紀念特刊(1973)轉載廣東舊譜(1939)並作修改 湖峰楊秉訓 民國73年5月 1984 楊氏譜彙 全國 莊吳玉圖 公譜楊氏直系譜系表 根據星洲楊氏宗譜(1965) 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微捲M1407184 (9-3) 民國73年8月 1984 蘭陽福成楊氏族譜校訂︵夾頁︶ 佛曇 唐羽 三校宋福州觀察使楊亮節本宗世系 根據楊秉訓提供饒宗頤楊太后家世考及其他資料 湖峰楊秉訓 民國74年4月 1985 有關金門楊氏族譜之若干考證 湖峰 楊秉訓 撰者自行搜集資料 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三屆聯誼專輯 民國75年10月 1986 福建漳浦佛潭楊氏世隆衍系考 佛曇 楊振芳 一、漳浦佛潭上世流寓楊氏家浦源本二、漳浦佛潭楊氏世系圖 編者搜集資料及印尼僑親寄回星洲楊氏總會文獻輯要 湖峰楊秉訓 約民國77年 1988 印尼萬隆楊氏族譜 佛曇 楊騰凱 楊氏世系例 根據星洲楊氏宗譜(1965)、漳浦佛潭楊氏世隆衍系考(1986)與廣東雷州資料 湖峰楊秉訓 民國80年3月 1991 臺灣之金浦楊與宋行朝關係之研究 佛曇 唐羽 臺灣文獻42卷1期 民國81年12月 1992 南宋楊皇后家族之研究 浙江 唐羽 原發表於民國77年羅香林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 民國85年4月 1996 續修浯江湖峰頂西廳楊氏家譜手稿 湖峰 楊秉訓 補宋史楊纘傳 湖峰楊秉訓 民國92年 2003 漳浦佛曇楊氏歷史淵源考 佛曇 楊振芳 湖峰楊秉訓 民國94年 2005 金門縣官澳楊氏祖廟奠安紀念輯 官澳 楊天厚林麗寬 湖峰楊育瑛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newpage/message02.php?pid=72&CommID=1218
[ 本帖最后由 慕羲 于 2008-9-12 00:1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