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9500|回复: 373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95.56%
差评率:0.00%
质量:4.96分
交流:4.82分
附件:4.96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5-5-23 06: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堪為天道、輿為地道。俗語說:『一流地師看星斗、二流地師看水口、三流地師滿山走。』一語道出堪輿學實與天文有密切關連。

 

《地學仁孝必讀》一書中,以北斗七星之斗杓、二十八星宿及太陽躔度等天文現象,來解釋元運與挨星的起源,確實是令人著迷的主題。

 

要看懂《地理仁孝必讀》卷一的【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字面意義,應不困難。但若要瞭解其背後的原理,則非要有一點古代天文基礎不可。

 

小弟對古代曆法及天星的研究,乃肇因於學習奇門遁甲。奇門之四千三百二十局與節氣有密切關係,而節氣乃因太陽在黃道上躔度所致,故當時為了找出奇門陰陽九遁之真正符合天體運行的起局,便一頭栽入曆法與天文的範疇。

 

但一路走來,因能討論的對象太少,頗感孤寂。 此次慕羲兄上傳《地學仁孝必讀》,又再度挑起我心中這份衝動。小弟花了一些時間,採用天文星圖軟體,逐一驗證《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所述之星躔及北斗七星的數據,期能解開《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結論的正確性。

 

這項工作尚未全部完成,解析工作仍進行中,不過,經由小弟初步的驗證,《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所引用的《堯典》、《天官書》中所記載之唐堯時代的冬至日躔頗為正確。而令人興奮的是,從日躔正確度即可推演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躔度與角度,進而推算古代月建及天、地、人三統的元運循環。有了這些資訊,便可以與挨星及現今元運及曆法來交叉比對,相信能釐清三元、三合的共宗起源。小弟準備把目前的心得上傳分享,才疏學淺,恐有疏漏,敬請各位不吝指教。

 

 

【版權聲明】

1、有關天文驗證及演算部份,是小弟幾年來對古代曆法、天星等的經驗累積。其中的圖表也是小弟花了很多心血所草製,預計將來可能會收集成冊出版,故必須先以聲明,以保護原創者的結晶。

 

2、由於實證尚未全部完成,現階段的結論或假設亦有可能被未來的結論推翻,為避免誤導讀者,請各位網友不要引用這些內容。若想分享給好友,請分享 URL 連結。如此,可讓所有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好,透過統一的來源,獲得最新更新的內容及知識。

 

3、若小弟發現有不當引用或纂改小弟貼文,則請允許我停止討論,並可能刪除已發表的貼文。

 

提出【版權聲明】並非要限制資訊分享,反之,可以讓議題的討論可以集中在一處,充份討論,以期能解開書中之謎。不知各位網友是否支持天機的提議呢?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5/23/2005 8:51:53 AM编辑过。]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权限查看该视频。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6: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節】北斗七星與月建 接下來,為了讓讀者可以容易進入未來進階的內容,天機要開始從幾項重要的【古代天文學基礎】談起,期能深入淺出。每一節內容都隱含重要的天文觀念,請各位讀者不要輕易一瞥而過。

 

第一節【北斗七星與月建】

 

北斗共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合而為斗(道家亦名之為天罡星)。

 

Quote:
坊間流行的【紫微斗數】,有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星。概括根據《中國天文學史》一書考證,這些都是梵文譯音,出自唐僧一行(張遂)譯述的《梵天火羅》。它們其實就是大熊座的天樞、天璿、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北斗七星。根據翻譯的佛典,印度以北斗為鎮將之象,它們的名稱,順次為貪狼星(欲)、巨門星(家)、祿存星(祿)、文典星(文)、廉貞星(正)、武曲星(武)和破軍星(軍)。
 

每年十二個月的月建,皆以【戌正初刻】時,斗杓所指定之。(斗杓所指在【天盤】上之辰宮末度,即卯辰二宮交接處)。

 

例如:正月立春戌正(戌正初刻),斗杓指艮之正中;雨水戌正(斗杓)指寅之正中。二月驚蟄戌正(斗杓)指甲之正中;春分戌正(斗杓)指卯之正中。 .....(其他節氣省略,打字好辛苦

 

自艮山之正中至甲至正中,屬寅宮範圍。自甲之正中迄乙之正中屬卯宮範圍。

 

此正月所以建寅、二月所以在卯也。 以下為示意圖,但此圖實把天地兩盤混合為一。理論上,應該把天地盤盤分開討論,但為了讓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姑且先如此,比較容易體會。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5/23/2005 7:55:13 AM编辑过。]

m8oU6JjL.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7: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節】古代天文學中的【天盤】

 

【十二次】

 

十二次在天文上的意義為太陽躔次的宮次。將周天分成十二宮,每宮各三十度,日躔每一節氣行十五度。例如: 冬至起【星紀】(丑宮)之初度;小寒起星紀之中。大寒、立春,日躔【玄枵】(子宮)之次。雨水、驚蟄日躔【娵訾】(亥宮)之次。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更,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例如星紀有斗、牛兩宿,玄枵有女虛危三宿等。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星宿的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訖界限不能和宿與宿的分界一致,如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星次。

 

古代創立的十二次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是用來表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位置,用以說明四季的變換,例如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是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例如說某年“歲在星紀”,次年“歲在玄枵”等等此外十二次的名稱大都和各自所屬的星宿有關,例如大火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時又是所屬星屬的名稱。又如鶉首、鶉火鶉尾,其所以名鶉,顯然和南方朱雀有關,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屬於這三次。

【附註】:本文內容引用自http://darkbag.nease.net/timeworks/works16d.htm

若對古代天文曆法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該網站,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7: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是把全天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各以一個字命名。這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 軫。 二十八宿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自古以來天文學觀測恒星的基礎,是特殊天象出現時記錄方位的根據,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人民制定曆法和推測氣候變化的依據。如古人可以根據太陽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推算出一年的季節。又如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其四象二十八宿的名稱如下: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史記•天宮書》:“天則有列星,地則有州域”, 可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下的州域是聯繫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通過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相互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是某某國的分野,這種看法便是所謂的分野觀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國來分配,如表所示:

 

【附註】:本文內容引用自http://darkbag.nease.net/timeworks/works16d.htm,若對古代天文曆法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該網站,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7: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十二次】與【二十八宿】的基本瞭解後,各位讀者便需要形成【天盤】的概念。

 

以下解釋古代天文中【天盤】的實際形成架構:

 

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20時43分,其太陽躔【尾宿】14度33秒。小弟利用天文星圖軟體,繪出2004年【冬至】時的星圖。(請注意此圖所呈現的是由地面上【仰望星空】所看到的景象)

 

剛看到此星圖的讀者,一定會覺得,哇!如此密密麻麻,怎麼觀看呢?其實古人就是經由每天觀測星象,來推演出中國的古天文、曆法、及堪輿學。

 

 1、別急,請嘗試找出圖中【太陽】所在位置,在圖的左半部的下面。如果您找得到的話,則會看到太陽正好在座標線上。這代表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20時43分,太陽躔繞黃道的星次位置。還記得在之前【十二次】貼文中,談到【冬至起星紀(丑宮)初度】? 故若以黃道為座標軸,則太陽躔繞之座標線即為十二次中的【星紀】(丑宮)初度

 

 2、請從太陽位置往下尋找,會看到一個 [尾] 的中文字,代表是二十八宿中的【尾宿】,而若以二十八星宿為參考點,則2004年【冬至】時,太陽真正躔度位置為【尾宿】14度33秒。 如下圖: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5/23/2005 7:59:54 AM编辑过。]

t4qzFda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各位讀者是否找到了呢? 接下來,我以冬至日躔的位置,對準【丑宮】的起始,則【天盤】的十二次便很清楚了。若是您忘記十二次的順序,請參考下表:

 

 

 

 

1、圖中黃色圓形即為黃道線。

2、圖中紅色圓形所標示的為太陽及【尾宿】的位置。

3、圖中亦標示出【北斗七星】的位置。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8/8/2006 12:49:13 AM编辑过。]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氣將幾個重要的概念及名詞介紹過,也不知各位看倌的看法如何。先停一下,請各位給我一些意見回饋,好嗎?  

 

【預告】:

 

接下來,便要進入【三統四建】的解讀了。

建議您可以把慕羲兄上傳的《地學仁孝必讀》卷一的【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內容看一遍。

如此,可以幫助您繼續瞭解其天文意義。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籍中記載的唐堯時代天象】

 

1、《堯典》云:『日短星,以正仲冬。』

 

2、《八風圖》云:『虛宿下,獨有日南至。』即冬至之日躔也。

 

3、《舜典》云:『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唯以斗柄實指之位建,與龍門天官書之斗綱三合相同。故有三統四建之法。

 

4、漢太初曆,亦採用《八風圖》之斗綱三合,實與《堯典》之中星法、《舜典》之璇璣玉衡法相同。 根據《八風圖》的記載,則可發現在唐堯時期,冬至日躔在【虛宿】(2004年冬至日躔在【尾宿】)。而會導致冬至日躔變化的,便是【歲差】。

 

Quote:

【歲差】 地球的形狀並非正圓球,赤道略微突出,赤道的直徑比南北方向的直徑長43公里。在太陽和月亮重力的牽引之下,地球像是一顆巨大的陀螺,除了自轉之外,它的轉軸也在繞圈晃動,但一直保持和黃道面的23.5度交角,只是指向不停地變動而已。在力學上,這個現象稱為進動 (procession),地球進動運動的週期約是26,000年。 "歲差" 是什麼呢?在古中國的曆法上,歲差是指「冬至點」在恆星間西移的現象。希臘天文學家 伊巴谷斯 (Hipparchus),在西元前第二世紀發現了歲差現象。中國發現歲差的第一人是南北朝的虞喜 (大約在 330AD左右),但將歲差的因素,列人編曆的考量的第一人是《大明曆》的編著者祖沖之。 《甘石星經》有冬至點(丑宮)在牽牛初度之說。根據歲差來逆推,可知最早二十八宿是制定于紀元前四百年戰國時代。

此圖轉載自:http://www.phys.ncku.edu.tw

 

【三統四建】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所謂【三統四建】即指以【斗綱三合】的原則來推算曆法。請注意:這種方法極可能是黃帝時代的方法,即以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太陽躔度之十二次的角度,來判斷時令,天文與曆法相合

 

三統即是天、地、人三統,而每一【統】,俱有四【建】。所謂的【建】,亦稱為【斗差】。斗差乃是指天體運行,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間的位置,會因【歲差】而改變,導致冬至節氣時,斗柄所指之方位會變化。而此變化會歷四次而成為一統。

 

為了要闡述【斗杓】為因歲差而改變,我首先把複雜星圖只留下十二次及北斗七星,並繪成簡圖如下:

 

【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20時43分,其太陽躔【尾宿】14度44秒】

【簡圖】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11/3/2005 11:19:39 AM编辑过。]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8 21:38: 先提一个问题:怎么子丑寅卯的顺序与2楼的12次相反呢?
謝謝旺旺兄提醒,圖表中有關十二次的部份是誤植,已修正。 有關子丑寅卯的順序,與24山是相反的。這是個好問題,小弟會在後面陸續說明,因為這是很多剛入門的人容易搞混的觀念。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8 21:38: 尾宿15度15秒是太阳与尾的相对角度吗?尾会随着变化吗? 谢谢了。


太陽躔【尾宿】15度15秒,表示是相對於【尾宿】的起點。即是太陽躔度是從尾宿初度開始算起的第15度15秒。 尾宿的相對位置是不會變,但因歲差的關係,每年冬至太陽躔度會向西移50.24秒角。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9 14:59: 動運動的週期約是26,000年。是个什么概念? "歲差"与原来慕羲兄说的“章动”是什么关系呢?是否是因为太阳系的整体向银河系中心运动而产生的地轴所指方位有些变化呢?

 

1、因為【歲差】關係,故每天的春分點(或冬至點)在黃道位置上,會向西徧移 50.24秒角,因此下次春分點(或冬至)重回原來的位置,則歷經了360度。 故經歷了 12,960,000 秒角(360 度 X 60分 X 60 秒角)。再把 12,960,000 除以 50.24 約為 25796 年。2、請看以下說明

 

Quote:
歲差與章動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並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發生變化。其中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歲差,而週期運動稱為章動。歲差和章動引起天極和春分點位置相對恒星的變化。西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制一本包含1022顆恒星的星表時,首次發現了歲差現象。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了歲差。據《宋史•律曆志》記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即由此而來。 牛頓第一個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圓錐面的半徑約為23°.5。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除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還受到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從而引起地球運動的軌道面,即黃道面位置的不斷變化,由此使春分點沿赤道有一個小的位移,稱為行星歲差。行星歲差使春分點每年沿赤道東進約0.13角秒。 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伴隨有許多短週期變化。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觀測資料後,發現了【章動】現象。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位置的變化是引起章動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分析得到章動週期共有263項之多,其中章動的主週期項,即18.6年章動項是振幅最大的項,它主要是由於白道的運動引起白道的升交點沿黃道向西運動,約18.6年繞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週期變化,在天球上它表現為天極在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圍繞其平均位置作週期為18.6年的運動。同樣,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週期性變化,並引起相應週期的章動。轉載至:http://www.pmo.jsinfo.net/wenben/diqiu.htm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5/24/2005 4:20:01 PM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現今羅盤,很多都沒有做歲差的調整。

 

候星之法(即黃帝時代的天文推演曆法之法),為唐堯三代之法。古藉記載黃帝命羲和作曆,而【羲】暨【和】,皆候星之官也。璿璣玉衡,候星之器也;用【旦】、用【昏】、用【日中】,候星之時也。 《周書》云:『紀之,定之方中,衛詩詠之,曰中日昃。』《春秋》云:『書之,言兵、言紀之、言葬,皆候天星也。』

《青囊經》云:『…天光下臨。』;

《葬書》云:『藏辰合朔』;

《果老星宗》云:『恩用難忌』;

楊公云:『用元宮主』;賴太素云:『天皇紫微』;

吳景鸞之著作《天河轉運》;冷無極之《洞天秘錄》;劉青田之《佐玄直指》,皆候星之法,雖在術家,實唐虞三代之舊法。

 

候星之法,雖為唐虞三代之法,實為萬世不易之法,星象、曆法相合以攝天上之精氣為元運,而返地中之元陽,捨此一法,難入核心。自秦漢魏晉、迄唐宋元明,凡屬名家皆用之。但自從曆官失學,候星之法遂雜入他學。蔣大鴻先師作《天元歌》,使唐虞三代之法復洩於人間,惜自古鑽研術數者,對古代天文曆法、候星之法,少有涉獵,亦有深知此術者,仍恪守不輕洩的戒規。

 

現今術數家,有幸可以借用最新科技來取代古代繁雜之推算方法,然古藉內容豐富,非有慧眼慧心者可以解譯。小弟才疏學淺,昐有志之士,能多多參與討論與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節 再談斗杓與月建與天、地盤

 

再談斗杓、月建與天、地盤

 

在進入到驗證唐堯時代的天元時的日躔,仍需對月建及斗杓所指的方向,交待清楚。

 

按《果老星宗》所記載的起斗杓之訣:『月建宮中起戌時,亥時便向次宮移。

請各位記錄有幾個重要觀念:

1、 按古法,將周天分成365又1/4度,故太陽日行一度,斗杓所指亦必日移一度。太陽運行一周天,斗杓亦必旋一周天。根據此原則,則一年十二個月之月建、二十四節氣、逐日逐時,斗杓所指皆可推測。

 

2、 每年十二個月之月建,皆以【戌正初刻】斗杓所指定之。 為了要以現代天文科技,來實踐古天文的架構,容許我再舉一個例子,來導引出很重要的觀念:【渾天寶照圖】與古藉中所有天、地盤的相關性及解讀關鍵。

 

既然我們已經找到2004年冬至的日躔,我們便以2004年冬至那一日的戌時來驗證北斗七星的斗杓是否會指向月建(子宮),如果正確無誤的話,則可推算【大寒】建【丑】、而2005年的【立春】節氣則必建【寅】矣。

 

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正初刻為當天19時00分。 下圖即是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當天戌時正初刻19時00分的星圖。

請您注意觀察幾項重點:

1、 北斗七星的位置及其【斗勺】開口、【斗柄】的形狀。

2、 周天十二次是左旋還是右旋?

3、 太陽的位置。

 

然後,再請您翻閱《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圖在下一樓)。

 

您會發現,北斗七星的開口方向居然與天文星圖上的不同(事實上是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呢?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請您注意觀察幾項重點:

 

1、北斗七星的位置及其【斗勺】開口、【斗柄】的形狀。

 

2、二十四山是左旋還是右旋?

 

3、此圖中的二十八星宿分度是左旋還是右旋?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讀者莫認為也不過是【仰視】與【俯視】的差別而已,幹麼要大費唇舌,講了這麼多!

 

渾天寶照,候星舊法也,自傳書不傳訣,遂使珠星石隕,寶鑑塵封。

 

古人能藉日月星辰為人造福,實恃此也。 天,動者也,繪天為圖,動者不動矣。天盤附於地盤之上,實際上是一活盤。許多天星相關古藉確實有點出此觀念,但亦有許多術家,未曾將天地剖開,或誤將天盤列宿摻入地盤,地盤四維八干摻入天盤,遂致天盤之角亢混作地盤之角亢,地盤之子午混作天盤之子午。

 

渾天寶照圖,實際上是以遠在天外的視野,觀測星辰,故其圖乃用以【俯視】,非以【仰視】也。渾天寶照圖的用法,則把地盤以羅經對準子午,然後將【天盤】置於【地盤】之上,猶以鏡置於地上,仰照天上星宿,而天象自在鏡中。也因此其二十八星宿、十二次及北斗七星之形狀,皆因鏡中反射而呈相反。

 

瞭解此道理後,各位要能活用,因為古書上所描繪的星辰位置、左右旋、方向,都沒有特殊標示是【俯視】或是【仰視】,讀者要能舉一反三為要。

 

但是,為什麼要採用【俯視】來表達這些星圖呢? 其中奧秘便在於【求得七政四餘其臨照地盤何方】

 

周天星垣及星宿,何時臨照及臨照何方,乃自唐虞三代以來的真訣,而整個元運的週期與這些星宿的位置、躔度是息息相關的。故要求得吉星照臨,不能直接仰觀天象,而必須把自己置身於天外,一若俯視星曜照射於大地河川,則星宿/元運/星辰之輝映,與所照之山巒、龍穴,歷歷如繪,列我眼前。

 

瞭解此點後,讓我們再以2004年冬至19點00分的星圖,來製作由天外眼光俯視的【渾天星圖平面投影圖】:

 

1、請注意圖上一條往右下傾斜的綠色線條,該線條指出由北斗七星的【斗杓】,其上接紫微垣的【帝星】,下連【大角】一直線往下,在戌正初刻,必指地盤月建,此例為冬至(仲冬),必指地盤上的【子】。

 

2、戌正初刻,太陽照臨地盤上的【戌】,請各位詳察太陽所在位置及地盤上的【戌】。此乃戌正初刻也。

 

3、此圖為天象的平面投影圖,北斗七星的開口形狀,將與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圖中相符。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越王剑 at 2004-10-10 21:07: 天象并非亘古不变,大概如现代天文学所言,恒星间的相对运动所致,历法所用已无法使用真实天象,一切都是虚拟星象。星座有了恒星星座与黄道星座之分,而斗杓也非古来定义的建子指丑,记得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说明斗杓的偏移。因此,我建议天机兄不妨先研究古天象,最好是远古一类,基本不用考虑一切天象变化。 当今天象,套用这一理论对于研究来说并不直观
目前歲差是現今考古學最有力的年度檢驗指標,因為天象的改變是有跡可尋的。根據小弟此次推算的初步結論,唐堯時期至今,因歲差的關係,冬至節氣的太陽躔度已差兩宮有奇(即60度),故斗建當然也會差兩個星次。 宋朝太史沈括於其《夢溪筆談》中提到:『以當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皆不應天象,總由斗杓不當月建,須依歲差移易,大改曆法,事事釐正始得。』 沈括之所以會有此論,臆測當時曆法月建與天象不合,乃因未作歲差之調整。就像現今羅盤上所列二十八宿躔度,有很多也未曾調整歲差的情形一樣。天文的驗證是可靠的,若各位熟悉古代驗證天文的候星之法,則用【旦星】、【昏星】、【中星】去核對古藉上的天文資料,即可得也。恕小弟不再贅述細節。
Quote:
候星之法(即黃帝時代的天文推演曆法之法),為唐堯三代之法。古藉記載黃帝命羲和作曆,而【羲】暨【和】,皆候星之官也。璿璣玉衡,候星之器也;用【旦】、用【昏】、用【日中】,候星之時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星】與【三式】之研究人數,相較堪輿者,向來皆少。

 

 雖然我在本帖開宗明義就提到:『當時為了找出奇門陰陽九遁之真正符合天體運行的起局,便一頭栽入曆法與天文的範疇。但一路走來,因能討論的對象太少,頗感孤寂。』 但

 

自從發表此帖後,每天都期待有不同的人可以參與討論。感謝那些默默支持天機的同好們,小弟從點閱率可以看得出來,有不少人在瀏覽本帖內容;遺憾的是,參與討論的人仍然與我原本預期的還要少。 也可能是,內容不夠充實、沒有談到重點所致。

 

原本希望能從基礎談起,也讓那些過去沒有機會深入研究【天星】的同好們,能快速有一個概念,所以不厭其煩地闡述很細節的內容,深怕無法交代清楚。不過,追求快速入門、立即有收獲也是人性的表現。既然,慕羲兄上傳的《地學仁孝必讀》一書,已獲眾多人下載。很多基礎的概念及架構,其實不必多談。

 

那麼,小弟就先把我當初在做《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時,有幾項大膽假設提出來,也歡迎各位先進能分享您的看法。針對這些項目,目前都還是假設,有些可能也是亂猜一通。

 

1、北斗七星之形狀,像一支倒杖,在【天玉經】、【天元歌】、【青囊經】中,是否有那些內容,可能隱射北斗七星的候星之法呢?(此點其實是 yongbin 兄在其【玄空理氣】的貼文中談到,小弟受到該文的啟發)

 

2、挨星訣中以經四位起父母。若您詳察《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則可以發現其【斗網三合圖】可能的局數為【申子辰】局、【寅午戌】局,都是經四位。而透過天機舉2004年冬至日躔為例,北斗七星之斗杓與天地盤形成之等邊三角形,恰好形成【經四位】的元運局數。那挨星與北斗七星所形成的四建、三統是否有關係呢?

 

敬請各位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古文献天象物候

  • 正月:《夏小正》:“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是月也以立春。” 《时則训》:“招摇指寅。”
  • 二月:《月令》:“仲春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始雨水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时則训》:“招摇指卯。”
  • 三月:《夏小正》:“参见狀” 《月令》:“季春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时則训》:“招摇指辰。”
  • 四月:《夏小正》:“昂则见初昏南门正。” 《月令》:“孟夏日在毕昏翼中旦婪女中是月也以立夏。” 《时則训》:“招摇指已。”
  • 五月:《夏小正》:“参则见时有奍日初昏大火中。” 《月令》:“仲夏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小署至是月也日长至。” 《时則训》:“招摇指午。”
  • 六月:《夏小正》:“初昏斗柄正在上。” 《月令》:“季夏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大雨时行温风始至。” 《时則训》:“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
  • 七月:《夏小正》:“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月令》:“孟秋日在冀昏建星中旦凉风至白露阵寒蝉鸣是也以立秋。” 《时則训》:“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
  • 八月:《夏小正》:“晨则伏参中则旦。” 《月令》:“仲秋日在角昏牵牛中旦嘴中盲风至是月也日夜分。” 《时則训》:“招摇指酉。”
  • 九月:《夏小正》:“内火荣鞠辰系于日。” 《十二纪》:“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是月也霜始降。” 《时則训》:“招摇指戍。”
  • 十月:《夏小正》:“初昏南门见时有养夜织女正北乡则旦。” 《十二纪》:“孟冬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以立冬。” 《时則训》:“招摇指亥。”
  • 十一月:《十二纪》:“仲冬日在斗昏中壁中旦轸中是月也日短至。” 《时則训》:“招摇指子昏壁中旦轸中”
  • 十二月:《十二纪》:“季冬日在女昏娄中旦氐中雁北乡是月也日穹于次月穹于纪星回于大……岁将更始。” 《时則训》:“招摇指丑星周於天。”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星光兄的發帖

《地學仁孝必讀》一書中引用二十八宿名称时,与《礼記·月令》及现在通行的二十八宿名称有差异,其主要还是采用《史记·律书》的名称,如不用昴、毕、觜、井、鬼、柳,而用留、浊、罚、狼、弧、注等。大家阅读时应给予注意。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5/23/2005 8:56:59 AM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8: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10 16:47: 请教天机兄为什么:用天统为子申辰形式。用人统是申辰子形式。用地统为辰子申式。

我想旺旺兄問的應是書中【三統三合圖】中,天統、地統、人統在二十四山的位置。

《地理仁孝必讀》書中之【三統三合圖】.jpg

 

《地理仁孝必讀》書中這個圖其實很容易被誤導,小弟當初在解讀時,也煞費一番心力,逐一與書中有關天/地/人三統的斗杓/斗衡/斗魁的位置做印證。

 

根據小弟的印證,《地理仁孝必讀》書之圖有一點小錯誤,即天地與地統的位置放反了。為什麼可以確定圖有誤呢?

 

首先要瞭解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為何,我遍訪諸書,都沒有找到,只好從書中的斗建來推算。

 

下圖是我推算出來的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對於解讀書中內容很有幫助。

A 為斗衡(天統)

B 為斗杓(人統)

C 為斗魁(地統)

 

 

修正過的【三統三合圖】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對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有概念後,我們來解讀【三統三合圖】:

 

1、天統乃依【斗衡】的位置來判斷,書中提到:『天統四建,第一仲冬(冬至)斗衡建【子】,季冬斗衡建【丑】,孟春斗衡建【寅】。此天統之夜半建,即律書云:夜半建者是也。』

 

2、地統乃依【斗魁】的位置來判斷,書中提到:『地統四建,第一仲冬(冬至)斗魁建【子】,季冬斗魁建【丑】,孟春斗魁建【寅】。此地統之平旦建,即律書云:平旦建者是也。』

 

3、人統乃依【斗杓】的位置來判斷,書中提到:『人統四建,第一仲冬(冬至)斗杓建【子】,季冬斗杓建【丑】,孟春斗杓建【寅】。此人統之黃昏建,即律書云:黃昏建者是也。』

 

根據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有一個重要結論: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即是【三統】、【三合】的三個方向。

如下圖所示:

 

1、天統乃依【斗衡】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衡】方向應指向【天統】的【子】。

2、地統乃依【斗魁】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魁】方向應指向【地統】的【子】。

3、人統乃依【斗杓】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杓】方向應指向【人統】的【子】。

 

接下來要探討,這【三統三合圖】要如何用呢?

 

1、有了【三統三合圖】,堪輿家只要夜觀星象,得知冬至時【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便可判斷目前是在天/地/人三統的那一統。這是判斷玄空大元運的準則。【一流地師觀星斗】即是指此

 

2、每年冬至時,只要隨著歲差的調整,即可利用此圖來判斷當年的元運為何。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云: 以無定之天、配一定之地,而向立焉,是為大元運。蓋地氣以順為用,因斗綱有杓、衡、魁三星弔合三方,故測地之卦氣,先天五行為定體,一方為來脈、一方為出脈、一方為胎息,此真三合也。豈世俗所傳生旺墓之為三合哉!

 

有關《地學仁孝必讀》之【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之秘,小弟已盡洩無遺,加上有完整的天文驗證,希望為元運及起源開啟新的一頁。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13 19:59: 在38楼的图中,其【斗綱三合圖】为十二宫,而上图用的是24山图,有什么区别呢?

請旺旺兄重新瀏覽小弟有關天盤及【仰視】、【俯視】的貼文,並要對天盤/地盤如何照臨有要清楚的概念。

 

【斗綱三合圖】是《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附圖,其重點是要闡揚兩點:

1、《天官書》中云:『杓擕龍角、殷衡南斗、魁枕參首』,此句正是揭開北斗七星在古代(唐堯時代)的天象位置。故其圖以天盤之十二次(此處書中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次)及二十八星宿來標示:『杓擕龍角、殷衡南斗、魁枕參首』的位置。

 

2、在我前帖(57樓),有提到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

   (1)、天統乃依【斗衡】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衡】方向應指向【天統】的【子】。

   (2)、地統乃依【斗魁】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魁】方向應指向【地統】的【子】。

   (3)、人統乃依【斗杓】的位置來判斷,故圖中的【斗杓】方向應指向【人統】的【子】。

   因此,請詳察【斗綱三合圖】中,【斗衡】的位置是不是指向十二次中的【子】呢?

 

所以,『杓擕龍角、殷衡南斗、魁枕參首』這句,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天統】第一建的天象中,北斗七星的位置

(請注意:唐堯時代才是【人統】第一建,而【天統】距【人統】有17197.45223年,而、《天官書》乃成書於漢代)

 

 

【三統三合圖】

 

此外,要解讀【三統三合圖】則要掌握以下重點:

1、在圖中省略【天盤】十二次及二十八星宿,因為重點在【北斗七星】的位置。

 

2、把【天盤】(十二次)對準【地盤】(二十四山),故圖中由內往外的第一層為二十四山。

 

3、圖中要呈現的是在天/地/人三統,其北斗七星隨天體旋轉,乃具有規律性。因此由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即可以推算。舉例而言:現今2004年是人統第三建,冬至斗杓建子、立春建【寅】。

 

故由【人統】時【斗杓】建【子】的天象,可推回【地統】時期【斗魁】建【申】、而【天統】時則為【斗衡】建【辰】。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10/30/2005 7:33:26 PM编辑过。]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b>转贴本人(yongbin)以前探讨古历法的文章互参


</b>从太乙纪年上推中华文明


《奇门五总龟》记载: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和九宫法。。。。。而我们知道太乙是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为历法起点。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求出此历法起点与现今公元纪年的对应求出黄帝时代距今多少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换算过程如下:

我国有典为证的科学历法是《史记》中保存的《历术甲子篇》,它施行于公元前(BC)427年即周考王十四年,取岁实365 1/4日,朔实29 499/940 日,结合60甲子以“闰月定时成岁”。古人以冬至为年始,朔日为月始,夜半为日始。该历取甲寅年甲子月己酉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为历元推算起点 。                  
  为了使岁实365 日同十二个朔望月(354日)取齐,并使岁实、朔实和60甲子等三个数据能彼此调和,我们用现代数学的简便方法可取岁实365日、朔实29 日及60甲子的最小公倍数,即166550日。合为4560年。即甲寅年甲子月己酉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是公元前4560+427=4987年,由于甲寅是第51年那么甲子为前推50年。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为4987+50=5037年。
古代星历家们则是采用用章、蔀、纪、元的计算方法:
  十九年七闰为一章,即:12×19+7=235(月)
  四章为一蔀,即:19×4=76(年)
  235×4=940(月)
  3651-4×76=27759(日)
  二十蔀为一纪,即:76×20=1520(年)
  三纪为一元,即:1520×3=4560(年)

得出结果是一样的。需要指出的是,犹太历法也是19年7闰。根据现代考古研究犹太历法源于埃及古历法。而埃及古历法据传传自透特神。在埃及传说中透特神是算术,知识和历法的神。他是月神!

由上计算可知,黄帝年代至少距今5037+2003=7040年!如果我们能再根据史书确定炎黄大战,蚩尤大战的前后年份,那么可以明知很多中华历史。比如可以推知大洪水发生时间,共工与火神大战的时间。可以说他们都发生在距今15000左右。

<b>皇极经世推算帝尧在位的年代</b>


根据《皇极经世》记载,帝尧所处年代在皇极是6会30运6世,为皇极积年64590年。而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是皇极积年61980年。因此帝尧所处年代为64590-61980=2610年,即公元前大约5037-2610=2427年B.C.

帝荛继位根据王文为公元前2357BC,已知黄帝甲子年是5037BC,那么5037-2357=2680,求2680对于60甲子的同余的44余40,查60甲子表1数为甲子,那么40位后是甲辰。<font color="red"><b>因此帝荛继位是甲辰元年。</b></font>查皇极经世书,白纸黑字写明甲辰年唐荛继位。至此得出,邵雍的皇极理学是与天文历法相同。邵雍用64卦配合天文星象推演历史变更,因此皇极是古历法的传承。但凡古历法必然重视两至两分

那么邵雍的皇极计算是否如有些人认为得是胡编乱造的呢?回答这个问题,最有利的证据是来自于考古学。以下摘录《三皇五帝时代》一书的作者王大有先生对此书的概述如下:

如何重写中华上古史

  重写中华上古史必须直面正视历史上和当代在该领域研究中的误区和错误,确定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转折的关键点,用新的科学方法进行操作。

  唐兰明确指出孔子和司马迁的错误是:①自黄帝至夏商周“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一人,以黄帝为人文初祖;②以父子相继计算五帝的积年与“寿数”,不足凭信;③司马迁认为《山海经》、《禹贡》百家言黄帝“不雅驯”,所有“怪物”予不敢言之,是司马迁不懂得五帝是处于图腾徽铭时代,孔子也如此,因此曲解“?足”与“黄帝三百年”,二人因此皆删削历史而造成千载讹误。④由此引申出大汉族主义和中原中央王朝正统论,视其他民族为异族;⑤又由此而引申出炎帝、神农、伏羲、燧人不是人文初祖,以及历史上失败的民族领袖炎帝、蚩尤、共工、少昊、鹳兜、鲧等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视为“不从帝命”的“乱者”。纠正上述错误之后,则应建立中华民族血缘、地缘、文化缘的共认心理大一统观,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相互关系。

  现代西方人把遗传学吹得神乎其神,但其核心主旨是想证实现代一切人都来自非洲的一位“母亲”,荒谬之极。因此我从体质人类学的科学界标论证现代黄色人种为中华人种,具有“铲形门齿”等典型特征,已有四百万年史。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亚银系、银河系的运行周期而有10万年一次冰期,3万年一次小冰期,并同时伴有二万六千年(约3万年)的章动岁差,每六千五百年一季一个象限,由此而有海洋进退水文曲线与洪水灾害周期,它决定了考古学文化的转换和三皇五帝时代的更替。据此规律的发现,我以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序列谱系、碳十四年代谱系,区系类型谱系定三皇五帝的年代;以美术考古、图腾徽铭文化定三皇五帝的族属;以文献史籍、古歌、古史传说记载定族谱;以天文星象历法名称、历史地理名称定族属年代和分野;以古文字学、服饰、宗祠神庙、祭祀神主灵台,定徽铭。图腾徽铭是氏族、氏族合婚、国族、王族、国家社稷、政权的标志,是严格的族文化,是本初文字,由此分化出历法、文字、祭祀礼仪、造型艺术,形成纯文化的传统,由此重构文明、文明层次、文明时代界说,以此划分三皇五帝时代分期与年代框架。

  经过上述努力,自1978—1997年,我逐步理清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序列大系:

  (一)燧人氏时代(1.5万年~7724年B·C)。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1.48~1.47万年间。

  (二)伏羲氏时代(7724~5008年B·C)。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28宿始于大角、角,依章动岁差计算7750~7675年B·C称帝,校正为7724年B·C。又据苗族古歌,伏羲称帝号“罗奉”,公元前7724年为罗奉元年,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汉湖南长沙楚帛书乙篇载伏羲氏族谱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太昊遗址,自公元前7000~5800年,共1200年,发现文字25字,七声音阶骨笛25支,以及牙璋、白龟等,南传于淮河青莲岗文化龙虬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伏羲上元太初历年代为公元前104+4617=4721年,已进入神农氏时代。

  (三)炎帝·神农·蚩尤时代(5000~4513年B·C)。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氏文化;磁山·斐李岗·龙虬庄·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参庐),都河南卢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45,时公元前4515~4510年。

  (四)黄帝时代(4513~4050年B·C)。《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尤征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称涅)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尤寨、阪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五)少昊颛顼时代(4050~3380年B·C)。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岩刻文字、天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4000年B·C,第三期3685±125年B·C。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3641~3113年B·C,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今仍此名)。

  (六)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3380~2073年B·C)。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是帝喾文化(3380~2799年B·C),典型龙山文化是帝挚尧舜禹文化。帝尧2357B·C即帝位,帝舜2136~2100年B·C(含摄政)即帝位,帝禹2103~2073年B·C,(含摄政)即帝位。夏启守孝三年,于2070年即帝位,为夏朝(代)开始。故公元前2070年为夏元年。

  公元前2070年是如何推算出的呢?

  1.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于公元前249年,以此为推算原点。

  2.周积年867年,商积年496年(《竹书纪年》)、夏积年471年(《竹书纪年》),则三代相加为249+867+496+471=2083年(B·C)。

  3.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商积年629年,夏积年432年(西汉刘歆《三统历》),三代相加则为249+867+629+432=2177年(B·C)。

  4.取公元前2083年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下限。

  为什么不取2177年为下限呢?这涉及到五帝纪年与尧舜禹治水的洪水灾难的年代定位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确定。

  将考古学年代C14测定与树轮校正年代的谱系,从距今约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前后(公元前2000年前后)各相关的考古学年代数据,按时间先后、区域类型排出一个自然发展的连续谱系。我特别注意了同一个文化类型,例如龙山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遗址的年代数据,这些数据分期越细、数据越多、年代误差越小。当我把这些数据排成一个纵坐标时,发现同一个文化类型的起始和终止的年代几乎在同一个年代点上。又发现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的起止年代,有同样的规律。这样就取在年代点上最近的一个年代,为绝对年代。这个绝对年代,去掉±值,作为历史年代的关键点。于是:

  1.据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终止点,确定为尧遭洪水的始点,然后根据文献记载确定尧舜禹治水(含共工、鲧等治水)的大事记年代点。

  2.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代的洪水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2208年之间,这同时参照水文考古数据可定。据此舍去刘歆、皇甫谧的2177年的帝禹下限。

  3.据《尧典》四仲星的考古天文学的复原,推算其观测年代为公元前2357年,定尧登帝位的年代。

  4.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中尧舜禹等五帝的寿数皆有百年,在位几十年到近百年不等,显然是把氏族在位与个人执政混而为一,因此我们尽量把氏族与个人相分离,给出其相对年代和大事记。但难以分得很细。所以禹、舜、尧、挚既作氏族又作氏族首领对待,沿袭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又做了与考古文化相对应的协调或调合。但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说,这可能是不彻底的,目前似乎只能做到这一步。这或许是一个“尾巴”,留待以后慢慢去割。

由上可以印证,考古结论与皇极之学是相同的。如果邵雍真的是从纯易理角度推导出帝尧年代的,那么其对易理的认识简直是惊人。看来我们不能因为不明白皇极原理或与自己的理论不同而简单否定它。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14 20:23: 谢谢天机兄的耐心讲解,小弟把三統三合圖中的24山同九宫方位结合起来就发现有些不对称,比如说地盘九宫图中,以五入中子山为1,辰山为4,申为2。而转化成父母三般卦147位对应的三合位是申子辰,而7为兑宫了。同理 ...

嗯!我沒有把握可以回答您的問題,我淺見是:

 

1、【三統三合圖】是以天盤為主的概念,透過北斗七星的旋轉、北斗七星之【斗魁】、【斗衡】、【斗杓】的方向,及天地人三統的所構成的【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及【未卯亥】等四局。此乃每一統有四建也,亦解釋挨星時為何要經四位起父母。

 

2、父母三般卦,則是九宮、地盤的系統。三般卦把九宮分成【三類】,而三統三合則是把天盤分成【四塊】,故把圓周切成三塊與四塊,在座標上自然無法吻合。 若無法解答您的疑問,尚祈見諒!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15 16:46: 多谢二位仁兄,但图中除了【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及【未卯亥】四局外。还有乾甲丁,坤壬乙,艮丙辛,巽癸庚共八局都能合三统才对呀?

未能將天地剖開(天盤、地盤的觀念),是很多人的進入障礙。

 

小弟在【40樓】貼文已談到:『天,動者也,繪天為圖,動者不動矣。天盤附於地盤之上,實際上是一活盤。許多天星相關古藉確實有點出此觀念,但亦有許多術家,未曾將天地剖開,或誤將天盤列宿摻入地盤,地盤四維八干摻入天盤,遂致天盤之角亢混作地盤之角亢,地盤之子午混作天盤之子午。』(此段乃部份節錄自《天星選擇秘指》)

 

待我把【三統三合圖】以天盤十二次,重新製作一圖。請旺旺兄詳察,不管是天統/地統/人統,只會有【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及【未卯亥】四局。

 

1、圖中綠色四個星次為【天統】、藍色四個星次為【地統】、黃色四個星次為【人統】。每一統各四建。

 

2、現今為【人統、第三建】,立春斗杓建【子】(唐堯時期孟春時斗杓建【寅】)。

 

3、書中所謂歲差分金,代表人統與天統之分金之星次在於戌宮(降婁)。

 

4、故從附圖中的每一建所構成的三合局,要以十二星次的地支來訂定,非以地盤的二十四出來訂。故只會有【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及【未卯亥】四局。旺旺兄詳圖自明。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旺旺 at 2004-10-16 10:32: 天机兄,从图中能否推出为何现在是人统第三建的跨运时间与三九运或二八运之关系呢?

好問題!

 

實不相瞞,小弟已經推算出唐堯時代的日躔,並與古藉驗證無誤。並且從北斗七星及三統四建的天象,也已找到天文證據來證明為何元運週期是二十年、為何一元是60年、三元為180年以及2004年(甲甲)年為何是八運....等。 但此實為【天機】,小弟不敢輕洩!(會不會太八古?)

 

呵呵呵!開一個玩笑! 其實是為了能更確定小弟的推論,我還想從【天玉經】、【青囊經】、【奇門遁甲】之陰陽遁、【易經八卦曆數】及【太乙神數】...等,古代天文、堪輿術來詳加驗證。這恐還需要一些時間,不過,目前的新發現,應該是很有震撼力的。

 

也因如此,在理論及實證尚未完備前,深恐會帶來不同門派或學術的討伐,因此,小弟尚未準備冒然發表。尚祈見諒!

 

善用玄空者,當結合玄空大卦、三元九運的玄空挨星、兩元八運的六法,才能至臻至美。

 

小弟才疏,還無法全部解開這三種之間的相通處。正努力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6: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斗七星之【衡】、【魁】、【杓】三個方向

為什麼天統依【斗衡】的位置來判斷、地統乃依【斗魁】的位置來判斷及人統乃依【斗杓】的位置來判斷?

 

1、天/地/人三統皆以冬至日躔時點之北斗七星的【衡】、【魁】、【杓】三方向來做為指標。由於天統第一建,第一仲冬(冬至)斗衡建【子】,季冬斗衡建【丑】,孟春斗衡建【寅】。故天統自然以指向子時之【斗衡】來做為指標。

(下圖中【綠色】的四個星次,即是天統,請注意,斗杓因歲差而改變的軌道是逆時針旋轉)

 

2、天體運轉,隨著歲差的改變,天統【斗衡】在第一建指向【子】、第二建便會指向【亥】、第三建指向【戌】、第四建指向【酉】。故當【地統】第一建時,【斗衡】便要指向【申】。但【申】不能做為歲首,恰好地統第一建冬至時,雖然【斗衡】指向【申】,但【斗魁】剛好指向【子】。故以【斗魁】做為【地統】的指標。(下圖中【藍色】的四個星次,即是地統,請注意,斗杓因歲差而改變的軌道是逆時針旋轉)

 

3、【人統】亦然,在【地統】第四建末時,【斗魁】必指向【戌】,又遇到與天統一樣的問題。人統第一建冬至時,雖【斗魁】指向申,但此時【斗杓】指向子。故以【斗杓】做為人統的指標。

 

(下圖中【黃色】的四個星次,即是人統,請注意,斗杓因歲差而改變的軌道是逆時針旋轉)

 

從觀星斗,可以觀什出麼呢?

 

光從觀星斗就能知一切嗎?可能有點太簡化堪輿學的傳承。不過,堪為天道,故可能有好幾個層次。

 

小弟淺見如下:

1、三統四建,為古代候星之法,自三代以來,在曆數尚未完備前,透過北斗七星之【衡】、【魁】、【杓】三方輪值,當可知時運升降也。

 

2、四時之流行,其象顯萬物之所由化育。北斗七星的位置實可推日躔與二十八宿之宿度,故由斗建而推宿度、由宿度而知宮辰、辨時而察氣,所以觀星斗以識天也。

 

3、古代開國建都,必擇符合天道運行,而此三統三合之大元運的觀測,仍屬必要。

 

4、造葬擇尅,必定要與烏日太陽過宮、照臨有關。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10/30/2005 7:35:29 PM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23 1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您了!精妙!
发表于 2005-10-9 15: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怎么这么多好东东,大六壬的知识正用的上

谢谢

发表于 2005-10-23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自從發表此帖後,每天都期待有不同的人可以參與討論。感謝那些默默支持天機的同好們,小弟從點閱率可以看得出來,有不少人在瀏覽本帖內容;遺憾的是,參與討論的人仍然與我原本預期的還要少。

不知天机大师要讨论此篇的"侧重点"放在那方面?

看到大师变成"孤家寡人"在玩,实在有点心凉,我这个初学者就陪大师玩玩吧.热闹一下论坛也好,呵呵,如果水平太差,望大家不要嘲笑我才好,谢谢!

发表于 2005-11-2 22: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先生用的是什么星图软件,能不能介绍一下?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5-1-25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