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读过伤寒论---清·陈伯坛
大小:24.47mb
格式:pdf
岭南中医--陈伯坛
陈伯坛原名文伟,字英畦,伯坛是乡试时用名,新会县外海人(今属江门市郊外海镇)。他行医五十多年,是近代岭南著名的伤寒学派的鼻祖,是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与赵鹤琴、黎卑流、陈月樵齐名。
伯坛出生于一个破落、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见他少时聪颖过人,且刻苦好学,所以尽管家境贫困也设法供他读书,一心希望儿子考取功名,以便光宗耀祖。伯坛不负所望,21岁应科第试中秀才。1894年(光绪二十年),他又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但他从少年起便对中国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已有相当造诣。又经不断刻苦钻研,很快就通经史、精《周易》。他不愿把光阴浪费在八股文章里,无意去猎取一官半职,而立志研究医学。在书院读书时,伯坛向一位同窗学友借阅一本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阅后,深为书中精辟的医学理论所吸引,爱不释手,对研究伤寒更有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废寝忘餐地钻研医学。当时,书院内有一颗玉兰树,他经常在玉兰树旁苦苦思索,常在不知不觉中顺手扯下枝叶,日子一长,玉兰树茂密的枝叶竟被他折得零落殆尽。伯坛对所有的医学书籍都视如珍宝,他家境虽然困难,但为了积累资料,他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购买医书。有些书一时买不到,他就四出求借、转抄。他日夜攻读古典医学书籍,尤专注于研究仲景的学说。他曾说过:“余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伯坛以顽强的毅力,累月积年,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典籍,均能融会贯通,深得其精髓,并自成一家,成为一代名医,治愈了不少难症、绝症。 注:此书初刊于1930年,49年后由陈伯坛弟子革命家彭泽民复刊,此次上传为彭泽民54年版本
明天上传吧!太晚啦!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