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5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规矩破坏者宣布“太极拳应该检验”。“现在比赛不让碰致命处,也不让用很多部位,结果连‘点到即止’都丧失了,中国功夫里的很多技击就成了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神奇。”这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的太极拳使黄忠达個人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他说自己让对手倒下往往是“秒杀”。“我觉得我是惟一。”黄忠达在2005年后基本上不再做生意,“正确和错误,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太极这么完美的东西,不应该拿来糊弄人。”至于中医中讲的理论,黄忠达觉得可以用更科学、清晰的方式来表达。他现在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骨科医生,一个是医学博士,他们的经验使黄忠达对于太极拳的执着能够再进一步,“可以找一些人群来,提供一些数字,像西医那样精确的对人体骨骼平衡作出研究。”黄忠达为这个计划兴奋不已,“以后别人也可以用这些数字了。”走访的过程造就了黄忠达现在的绝对信心。“2003年我还在探,一点点尝试,慢慢的我就找到了,每一个动作我都有所领悟。”
新师徒
黄忠达不承认“徒弟”两个字,“我年纪轻,很多年长者来和我学,不能乱。”江苏昆山武术协会每个礼拜都由葛副会长引着5、6人来上海专程学艺,葛也是63岁的长者,但因为黄忠达的谦逊,他反而更加谦虚,把自己的功夫说得非常浅薄,“只是十几岁开始玩玩拳法”,并且不断让手下的年轻人拜黄忠达为师。黄忠达却觉得很多师徒徒有虚名,师父没教真东西,徒弟也没学真传。他以前的玩顺了就扔掉的劲头时有出现:“真想赶紧教会了他们,我又可以满世界玩去。”对于地位、称号这些东西也非常不感冒。“今年5月去昆明,有个自称大侠的,也被小郭一碰就飞出去了。”因为见到太多自以为是的习武者,黄忠达对于坐井观天式的习武非常警觉,“因为交流都是虚的,不讲究技巧和攻击,有的人几百个徒弟,有什么意思?我老在网上寻找,谁的名字出现我就去请教。”
郭昌武的女儿18岁,管黄忠达叫“师爷”。郭昌武和黄忠达同龄,自小习武,每天被黄摔出去几十次还是笑笑得站起来继续。这个暑假他把福建老家高考结束的女儿接来上海,“我觉得这是个正路子,看她有没有这个缘分。”每天看着父亲被摔出去,女儿却一点也不难受。“每个男人都是要面子的,我告诉女儿摔出去对我的身体是有好处的,能让我在失去平衡以后感觉到受力点,我练了这么多年功夫,也会摔,不会受伤。”郭昌武不能接受的是,即使自己拿了全国比赛的名次,在一帮习武的朋友里依然没法展示太极拳的威力。“打外家拳靠的是距离和速度。我以前练的是南拳,可是太极拳中的推手是一个圆形运动,如果不会破坏对方的平衡,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2005年郭昌武听说黄忠达的名气,“搭了一次手我就决定跟随他。”
而师兄弟们背地里推手时说,“不服?让老大来!”这种充满江湖味道的叫法只是小范围的。徒弟和学生不再只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只有5个太极拳馆里的教练,敢自称是黄忠达的弟子,并且上前推手。其他的学生无论年纪长幼都是跟着教练们练习,还只能在黄忠达轻拢慢挑的时候观察和体味。郭昌武在上海最大的海鲜干活市场有自己的店面,另一个经常被摔的汪石钟24岁,大学本科毕业就来到了上海追随黄忠达。每个弟子都在练功房后面的休息室放着自己的本子,日记每天写,连某天身体下沉不到位也记录清楚。这种类似“秘籍”“手抄本”的东西在黄忠达個人从来没有,“也不要太使劲了,学太极像玩一样,才能出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营生,但都热爱这样把书本中“四两拨千斤”实现出来的太极拳,而认真的成了教练。“看到小时候自己着迷的书上的东西成了现实。”被领进门的人们各有追求。2006年黄忠达认识了陈氏太极拳的掌门人陈小旺并拿到唯一授权,于是以陈小旺陈氏太极拳研究会的名号,黄忠达把梦寐以求的武馆开了起来。
太极拳馆吸引来的学生们大都是30多岁的外企管理人员。他们都由国外生活的经历,受过高等教育,也都亲身感觉到黄忠达的太极拳推手威力才肯投入。“如果不是亲身体会,一年5000元的会费,比一般健身房要高呀。”还有4、5学生正投钱将武馆继续扩大,“再投400万开到不那么贵的地段去,多培养一些好教练。”这些学生们大多没有任何功夫的底子,但是“感觉到了别的运动都没有感觉到的,那种全身的技巧和血脉融合,产生出身体的平衡感。”太极拳本身带给学生们的魅力,又加上了一起制造新天地的乐趣。几乎每个人都在给黄忠达出谋献策,开武馆亏钱反倒成了大家的动力,“东西是好东西,咋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