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戴姓来源
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
戴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
戴姓主要有两个起源。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朝宗室的后代。周朝宗室中有人被封在戴,建立了戴国,后来被宋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民,就有人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戴。戴姓的另一个起源是出自子姓,是商朝宗室微子启的后代,周公旦封微子启在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微子启的第十一代孙死后谥号是“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孙子中就有人用戴作为自已的姓氏,也姓戴。
戴姓早期主要在豫东一带发展,后来又迁居豫南。东汉初年戴姓有人开始迁徒到江苏`浙江`山东一带,三国时更是发展到了安徽`湖北。唐代,戴姓开始进福建,福建戴姓又有人迁居广东。
清代戴仁忠`戴仁恭兄弟成为最早到达台湾的戴姓人。
湖南邵阳隆回石燕戴氏自宋朝从河南迁来,蕉国戴氏。由新化到石燕,石燕戴氏尊迁来湖南千胜公为始祖,葬新化。现已三十多代。辈份为“千远继寿业,信隆富永才,君重万世大,前哲恩深厚,贻某沽泽长”。
沧州戴氏初祖为黄帝,商殷帝王的后裔,春秋宋国之王宣公为子姓戴始祖,东汉圣公为小戴起祖。晋朝时,圣之遗孙荆公迁山阴会稽(绍兴),达公由会稽迁剡县(山乘县),而后纪实公再迁浙江奉化小方门,充成公又迁浙江余姚县(现宁波市江北区东郭花园),元末明初或(洪武年间),荣公先迁直隶景州,最后落籍沧州李村,据咸丰二年(1982年)的《沧州戴氏祖谱》记载,我祖在明洪武时期,自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初迁山西洪洞,再迁直隶景州,明永乐二年(1404 年)迁沧州李村镇(始迁祖戴荣),此后600年戴氏后人,孝谨酿良,服勤力穑,在沧州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逐渐成为书香绵远,生齿日繁的名门望族,迄今已有5000余户,近3万人,以沧州市为中心,散居沧州各县,为沧州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谱载,戴氏家族迁沧后,由于祖宗重善积德,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至明清两朝,戴氏子孙,通过科考,得中榜眼一人,进士14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沧州历史上只出现了两个榜眼,而戴王伦即为其一/学而优则士,在沧州戴氏家族,科第学士中,明清两朝为官者达95人,其中武官10人,官居7品以上30人,五品以上8人,一品尚书2人,有6人被受赠为资政大夫兼右都御史,7人被授为中顺大夫,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2人被封赠为明远将军,2人被封赠为武略骑尉.为嘉许戴氏重文兴族,齐家治国的贤门良风,明清两朝皇帝先后御赐"司农司马文门风,太史御史贤人家","渤海源流君思学,沧州阀阅科第家等春联,予以加勉. 戴氏族人格守"达则献身天下,穷则善身济民"族训,为官者竭力尽忠报国,为民者服勤力穑,孝谨酿良,因此涌现出功勋卓著或颇而建树的官宦.
五世戴才(以始迁沧祖荣为一世祖),明嘉靖甲辰(1544)进士,累官两京兵部尚书,增太子太保,他曾先后巡抚甘陕,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师余年,三次去珊饿,屡建功勋,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边疆的经济繁荣,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世戴明说,在任清户部尚书时,因国家匮乏,有人议加征判公向,他说:"这是前朝失败的政策,只要我在职就不能重蹈覆辙."在其守孝期间,官府发下檄文,要追交沧州欠狐皮等银八千两,戴明说知道等项银已经赦免,就带着诏书去巡抚面前辩理,得以停征,使家乡数万百姓受益. 九世戴王伦,字经碧,乙末年经殿试,得中榜眼,初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后直升到江西后补驿道. 九世戴王缙,字云极,戊戌进士,经逐步升迁,最后做到福建道御台史. 十世戴宽,字敷在,庚辰年进士,翰林院蔗吉士,32岁病逝. 戴氏家族的男儿如等,巾帼也不让须眉,明清两朝戴氏家族中被皇帝封赠为上至一品夫人下至儒人的有36人,被史志载入列女,贞节表入祠的多达93人,明戴才夫人田氏,对公婆极尽奉养之职,自己卑、谦、退、让,毫无富贵凌人之相,与丈夫以名节相砥砺,临终前还让家人转告戴才要“竭忠报国,扬名显亲,母以妾为深念耳”。清戴明说的母亲王氏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告戒子孙“不逊声色,不殖货利,是学问之根本”为人要继承传统,要宿怨藏怒,要谨慎格职,但不畏强暴,不仅儿子高中晋官,两个孙子也榜上有名。 荣为“渤海人文第的沧州戴氏,清芬浓郁,文人辈出,据有关史志记载,有诗文传的戴氏族人共16人,著述诗文集多达30余部。 道光26年(1846)的《国朝沧州诗抄》收编有顺治以来沧州诗人122家,1396首诗歌,其中戴明说,戴王伦,戴王缙,戴景,戴宽,戴寅,戴鸾图等七位戴氏族人的作品211首,占总诗抄的五分之一。家繁之盛,尤其清户部尚书戴明说一人就有《定园诗集》、《定园文集》、《历代诗集》、《篆书正》,《偶见录》,《礼记提纲广注》等12部著述传士。 http://wiki.zupulu.com/doc.php?action=view&docid=1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