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14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武当》2004年第7期 <BR><BR><BR> 前言 <BR> <BR> <BR>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R> 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 <BR> 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BR> 其远古而兴,中古而盛,近代而衰。冷兵器时代结束,其征伐作用已不显,唯其修炼身心,延年益寿之宗旨愈明矣。 <BR> 观武林现状,门派林立,宗师辈出,神乎其神。实则似是而非,真法已失,规矩已无,抱残守缺,自高自闭,误己误人,去武道远矣。可谓大道式微,小术畅门。正宗传统功夫不绝如缕,诚可叹也。多少习武求道之士,久炼而不得其妙。 <BR> <BR> 余承真师明训,得传统武学一脉真传。自知修悟不足,德疏才浅,然不敢以一己之私怀璧自珍。功者公也,私则有违天道。祖师法乳,天地育化,薪火相传,冀有缘有德有识者得之,利在天下。沧海桑田,世道变迁,然中华武魂与天地共长久。余既身列宗门,不忍坐视武道消亡,武学失真,遂行此文,志在正本清源,阐明传统功夫,弘我中华武学。 <BR> <BR> 一、武学源流 <BR> <BR> 诗云:大道相传师法祖,灵气流化地人天。 <BR> 贤侠剑道游江湖,龙虎神佛隐人间。 <BR> 九派生成壮武林,三教脱胎演先天。 <BR> 沧桑览尽千江月,武魂历劫万古间。 <BR> 武术,起源于远古。先民于祭祀舞蹈,引发身心感应。于人兽相搏,练出攻防纵跃。于部落征战,推演排兵布阵。经时历久,进化为武术。渐演渐进,武术始为一种社会文化,融汇百家之理,而升华为武学。历尽沧桑,流荡千古云烟。 <BR> 贤侠剑道 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乃述兴周伐商之际,志怪人物之野史。当时,侠义人物始若隐若现。通都大邑,深山大泽,不乏奇技异能之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神龙见首不见尾。春秋战国,剑侠之风渐盛。其慷慨悲歌有荆柯,剑艺精绝有袁公、越女。正史记载始于《史记.游侠列传》。 <BR> 汉唐之际,数百年间,贤侠剑道之流,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以习武修身为生涯。或隐迹于江湖,抱打不平,替天行道。或置身于方外,参禅访道,游戏红尘。诸风尘侠隐,精研武学,术有专攻。守于道义,侠骨丹心。时武士操剑,文人佩剑,蔚成风习。三尺龙泉,为除暴安良之利器。九大名山,为参真访友之佳境。群贤以仙风道骨,刀光剑影之风,叱咤江湖,渐而汇成天下武林。武林之气势遂成矣。 <BR> 武林九派 开唐以后,崇尚习武任侠,修真参禅。修真隐于武学,武学参于修真。武法与丹法相参,以剑求道,剑道合一。显微互见,深浅同源,久之各有参真,别有风格,遂自成宗风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化融汇,先后以神州九大名山标宗立派,形成为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崆峒、千山、天山、雪山九大派系。 <BR> 九派形成,群峰争峙,武事显扬。各宗有成之士精事武学,渐而脱胎三教,教外别传,自成体系,形成武林贤侠剑道之传统功夫。宋元之际,九派鼎盛,诸宗学养功修,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修真与武学两道已臻成熟。天下武林,遂成九脉燕阵之势,洋洋大观矣。 <BR> 九脉合真 由唐至明,武林群贤,历经数百年之切磋修证,终于消除修真与武学之分歧,达到道与术之流一,即丹学与武学之参证交融。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BR> 明永乐年间,武林集会。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等参加盛会。一举化解修真与武学之分歧,完成大道一统。各派将全部精华拿出交流、研讨、印证、提炼、圆融。在龙虎堂,主持集成《武库遗真》与《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空前绝后大成之作。自此,“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名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蔚为武学巅峰。 <BR> 九脉合真之举,留下《统元楼藏真》三千六百五十卷,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修真之文。历代传统兵器图谱,分三十六科,三千余种。正是“神武精英聚山川,中华真术动海岳”,“从此大干传宝藏,遥遥千载烟霞荡”(《武库遗真》)。 <BR> 星野流砂 明九脉合真后,世事急转直下,满清崛起,武林群贤,未及将此九脉合真之成果公布于世,只将《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手本刊刻,封藏石壁。当时武林盟誓,封真五百年(道法)。清兵人关后,又封法三百载(传统功夫)。武林先后经历(反清复明与雍正年间“刺王杀驾”)两场浩劫,势力逐渐消亡。九派同隐江湖,销声匿迹。“从此人间绝此迹,藏在山中少人传”(武当《太乙玄阳剑谱》),由此造成武林一段断代史(1684年——1984年)。 <BR> 正宗久隐江湖,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如繁星野草并发,是为星野时期。 <BR> 正宗久隐不现,致使世人已不知正宗面目。散流遂以不全之学识而名世(三拳两脚或东鳞西爪)。久而久之,散流遂自以正宗自居。偶见正宗,反现“叶公好龙”之态(以上武林史实,系真阳先生李兆生《翰墨缘》一书首次披露)。 <BR> <BR> 二、武学正宗 <BR> <BR> 诗云:武林脉传有正宗,宝剑匣内空自鸣。 <BR> 虎啸龙吟动天地,刀光剑影济苍生。 <BR> 三教归一演武道,九派精义尽相同。 <BR> 高山流水音已渺,晓风残月曲正浓。 <BR> 水流千遭归大海,书剑万里觅真宗。 <BR> 传统武学,约略分为六个功夫层次:一、正宗大家。三、名家。四、正源。五、散流。六、未人流。武学正宗衡真:自名家以下,皆传承不全也。 <BR> 今人多否认正宗之说。或云无所谓“正宗”,亦无所谓“散流”。此乃学识或气量所限尔。若此,试问何为中国传统功夫,其体系何在,其标准何在,其精华何在,中华武术如何走向世界? <BR> 儒、释、道、医、武,乃举世公认,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之五大学说。儒家代表典籍有《十三经注疏》,道家有《道藏》,佛家有《大藏经》,医家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精义万劫不移,其学理贯通古今中外。而武学堪与相匹之典籍独缺。以先贤圣哲超世之智慧,以漫漫五千年之历史长河,相比之下,何以武学无有相匹之建树,武术现状何以如此稚拙。如此种种,岂不启人深思。横观九大名山,纵观五千年,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达摩、丘处机、张三丰,无不振古烁今。莫非只有武举,而无文言。否则,中华武学之历史辉煌,究竟具何境界,如何开启中国传统功夫殿堂之门。 <BR> 世间学说,历有显学隐学之分。儒释道三家学说在于循序纲常,开民心智。医家学说在于悬壶济世,解人疾苦。其宣扬教化部分为显学,部分为隐学。武学中健身部分为显学,杀伐部分为隐学。发展至明代,九脉合真时乃具大成。明代乃继唐代之后,中华文明发展之第二高峰。《道藏》、《大藏经》、《本草纲目》与《永乐大典》均集成于此时。武学《武库遗真》、《九宗汇元》两部大成之作,亦集成于此时。实非历史巧合,乃一定历史文明高峰阶段之标志。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理法圆融至善,系脱胎于三教。教外别传之武学精品:金剑飞灵,丹砂腾瑞,奈由于历史原因,武学善本封存石壁,武学传人隐迹江湖,造成武林一段断代史。时至1984(万轮甲子)年,“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载”之期方满,此乃其因其果也。只因断代时久,可叹今人不知不识耳。旧传武林秘本《桑海辞话》,记有此段史实。 <BR> 武学有正宗与散流之分野,犹江之有主流支流之分,山之有峰谷之分,树之有枝干之分,天象有星月之分,实乃物之自然,理之必然也。 <BR> 正宗三乘九门:“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与道全神,时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真阳先生李兆生《中国大极拳统真大典》) <BR> 即如太极功夫而言,其理法可谓深奥博大。然在正宗武学体系,武学若参天大木,太极拳仅是一只桃子。太极门内即有混元太极、浑天太极、乾元太极、六合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之六脉先天太极传真,先天无极桩三式,太极元功三十六势,太极散手三十六势,太极武技演化三十六势(静桩为式,动桩为势)。 <BR> 即如混元功夫而言,混元门内即有太乙混元球,混元太极,混元八掌,混元十腿,混元十三靠,混元六合锋,六甲混元锋,混元凌虚劲,混元无极劈空掌,混元罡气护体功,混元截脉指穴法,玉环金锁法,混元提龙锼,混元六合神剑(云烟散人《武当混元功》)。 <BR> 即如太乙功夫而言,太乙门内即有飞刀、神枪、意戟、神剑四门宗传。软、硬、轻、重(重手法)四功具备。仅《武库遗真.第一洞天真晶》,即有三十六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天下剑法,武当为最,三十六晶神剑震响武林。纯阳真人之纯阳剑法,紫阳大士之紫阳针功,琼阳大帝之东灵蟾法,真武大帝之太乙神功,属于密教功法。 <BR> 武林密传绝本《天轮地煞图》:“据武林旧习,大泛得法者,不得穴。得穴者,不得法。只有二者齐心合力,才可共主武林”。“天罡三十六穴,地煞七十二穴,总括一百零八穴”。“传统宗风所言‘圣人留下三点红’,应在天上日月星,应在颜面则是两眼之泽中,应在天庭部位则是慧目凝真处;这是明三精。暗三精则应在命宫与命门三点之处。仅这三点是隐匿江湖五百年从未泄露之天机”。师门《天轮地煞图》与《太乙金锋指》二者缘法汇全(详参真阳先生李兆生《天轮地煞图》)。 <BR> 《中国历代传统兵器谱》(《武库遗真.神兵武库》)系分三十六科:枪、刀、剑、棍,鞭、叉、杵、尺,铲、杖、环、夺,矛、仪、钩、戟,锏、刺、幡、刃,钺、槊、把、截,镗、拦、锋、胆,斧、带、镰、索,锤、缺、拐、绳。 <BR> 古贤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BR> 正所谓:太极演象,混元炼气,太乙参真;培育元气,宣合气血,疏通经络,再造精神。 <BR> 传统武学,其体系完备,其理法衡准,规矩不易。次第分明,限期取证。绝非一般散流可观其项背。可惜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R> 三昧真参法 <BR> 1、以文观法。传统功夫,必有传世谱文。后世门人弟子,阅读功谱,即可观之功法源流,内容,境界。如《武当太乙门户掌.太乙神功打手歌》曰: <BR> 历代祖师传真术,武当门内功法玄。 <BR> 八万功成透铁石,三千道法镇永疆。 <BR> 大宋留有玉镜肘,北齐传有云雾桩。 <BR> 八法神锤藏变化,千秋掌式呈威扬。 <BR> 太乙神功运神术,太极双仪环法强。 <BR> 混元球、小歌拳,蟾月图、扑云掌。 <BR> 太岁武星图,老子犀牛桩。 <BR> 明有铁松祖,寒山内功良。 从此武当分别派,大千三界把名扬。 <BR> 《少林洗髓金经升阳震气大法》谱文: <BR> 自古流传真诀秘,法音弘震如来风。 <BR> 当年老祖曾面壁,功深九载始竟成。 <BR> 从此演法开释教,武库遗真隐神僧。 <BR> 山僧曾习此行功,内景境中显神僧。 <BR> 体态超然心宽质,神色悠悠因缘生。 <BR> 自古神光开宝境,神传神似真如僧。 <BR> 为始太古起寓意,造化天地始见同。 <BR> 大道当年由人悟,至今流行洗髓功。 <BR> (二谱节选自真阳先生李兆生(真元宝笈)) <BR> 2、以形鉴真。书法有传世之碑帖,传统功夫亦有传世之图谱,即功式与手印之传真。如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即密传有龙虎堂版修真图,太乙神剑密授原图,太乙混元大法密授原图,天轮地煞阴阳穴道玄机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玄都玉女图,蟾月神光真图,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错倒阴阳图…… <BR> (前六图已在《武当》杂志公开发表) <BR><BR><BR> 宗门考证弟子功夫,观其所演拳法,即知其内功、外功、内景之进境。宗传之功犹如法帖,行功之际,于形体上必给人以流线美与韵律美之感受。因其发止皆由内气律动所主宰。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无断续处。宗门必留图谱传世,以供后学考证传真。以此可通观天下功夫,观形既鉴真伪也。 <BR> 3、以音弘法。传统功夫皆有练功口诀,其音韵抑扬顿挫,虽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皆经历代祖师千锤百炼所得。其作用有二:一可导引气机至相应部位运化。二可震动腹腔、胸腔、颅腔,三腔共鸣。如持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真阳先生李兆生《话说功谱》)。功谱之阅读,是声韵与意境之结合,持颂与练功之交融。 <BR> 此三昧真参法,相应身口意三密,为一切功法之试金石,实正宗与散流之分野。正宗传承,谱、图、诀三者必备,缺一即伪。习武之士不可不知也。 <BR> 武林旧传: <BR> 十年功夫风锁山,山坳都被汗水填。 <BR> 一旦功成下山去,日夜都把谱文参。 <BR> 徒留谱文传后代,师存谱文镇宝山。 <BR> 世代都将谱文藏,没有谱文是妄传。 <BR> 有宗无谱,即是“离谱”。离谱,非散流而何。 <BR> 大干历劫人难识,始知玄谱不妄传。 <BR> 术与道合 武学即武道,武道即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三才合一之道即八卦五行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即混元归一。传统功夫至简至易,至刚至柔。 <BR>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传统功夫,视人体为一小宇宙,天地为一大宇宙。小宇宙感应大宇宙,大宇宙影响小宇宙。人天相感,亦如葵花向日,群星拱斗。 <BR> 练功者,须诚明静笃,炼形纳气,得先天虚无一气,与人体元气相合,方育真元之气。体内元气充盈,然后气催形动,化生先天真力。身法有规律灵动,太乙蟾游,武林奇技莫不由此而生。渐而冲开奇经八脉,通过武法生华,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化尽后天拙力,真元再生。经聚气呈形,内华外显,神形俱妙三层修炼,年深日久,化尽体内浊阴之质,炼成纯阳之体。慧悟者,可达“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之高深境地。达此境地者,体内金丹已成。“放之可达须弥,潜藏如一芥子”。 <BR> 武林旧传:“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传统功夫,乃丹法与武法合修,内功、外功、内景齐进,相互参悟印证。《内经》云:“有其内则必显之于外”。内丹之进境,必有相应之内景,亦有相应之外功。反之,观其外功层次,亦可知其内炼火候。传统内功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四层次,乃真正内丹术,属于修真范畴。仅下手之处不同,又避免卦象和火候之困惑,更为简捷,实为练功修道之顿法。 <BR> 而民国以来武学著作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表述。其实与传统功夫名同实异,不具丹法内涵,只是标示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而已。不可同日而语。如王芗斋先生所创之意拳,打破武术套路之樊篱,惜未能探究人天之学,未人道境。 <BR> 天下功夫,无论南拳北腿,武当少林,内含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传统之武道。若不含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散流之武术。不行丹道修持,体内无完整之循经走脉,不为内功,不为内家,亦不可称武林大家。九脉合真之后,已为定论,此非人意所牵强也。 <BR> 宋末元初,张三丰祖师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为宗旨而立法,开创武当内家拳法之先河。后来武林九脉合真之宗旨与之一脉相承,标志此即传统武学之最高境界。由此向后之学人揭示“以武人道,以武演道,与道合真”之武学修持之路。 <BR> 性命双修 武学乃人天之学,炼养修为,变化气质之道。天地人三才,人居中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儒家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上乘武学根基者,当循此而悟性命双修之理。而专呈血气之勇,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张三丰祖师云:“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BR> 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均不离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住坐卧,外示威仪,内养灵明。传统武学,内功修性,外功修命,性命双修,方为真武道。武道不外得,而重内求。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终可达道。 <BR> 诚敬恒专,坚忍勇毅,无怨无悔,真修实证,自我成真。 <BR> 传统功夫不唯功夫,首在人品修为。量小气窄,心浮气躁,难成大器,难登武学殿堂;外练身法,内修心性,不为一己,利在众生,志向高远,可以登堂人室;文武双修,尊师重道,破我执,除法执,妙合天然,可悟堂奥;玲珑法,法玲珑,真空妙有,可证武道。 <BR> 正所谓:“旁门重小术,正宗演大道”。 <BR> <BR><!-- Attachment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