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沒 性質:轉載 發表時間:2006/6/2 下午 01:22:07 人氣:212
老店故事多,生意好,待的時間不免多了許多,這讓吳纏很不高興,每回和楊泰宗聊著,就會瞥見吳纏站在遠遠的地方垮著一張臉望著我們,有回甚至還在老店後頭發了頓脾氣,真讓我難為極了。
大年初三黃昏,我們沿著台十一線花東海岸公路,由台東市向北行駛,四十五分鐘後,東河村的指示牌出現在眼前,我熟門熟路般地讓車駛離平整寬敞的四線道,拐進村子。
然而等車子緩緩駛近那株雀榕時,我發現以往熟悉的人潮都消失了,再近些,我不由得向副駕駛座上的妻喊說:「他想通了,終於也搬到外頭去了!」我還是停下車,走到位在雀榕對街的東河分駐所,員警頭也不抬便說:「都搬出去了,兩兄弟都搬出去了!」
雀榕下,是馳名台灣的東河包子老店,現在房子空了,東河村內這條十米路,也因而空蕩了。
駛回這些年才鋪好的台十一線外環道,前年開張的「纏記東河包子」,門前稀稀落落停了幾部車,右方五十公尺那幢新落成的巨大透天厝,一樓的「東河包子」,排隊買包子的人龍卻連綿一百多公尺,並排的車輛,讓後方來車不得不減慢速度。
我在今年元旦才重新開張的東河包子店裡,瞥見楊泰宗,我喊他,他高興地裝了一大包肉包迎來。我們是兩年前採訪時結的緣,而事實上,東河距離我在花蓮靜浦的家鄉不算遠,小時候我就吃過他家包子,那好滋味怎麼也忘不掉。
楊泰宗是東河包子店老闆,是第二代長子,卻和母親及弟弟們幾近反目,而且父親也沒特別挺他,但他和兒子楊鈞恆撐起的「嫡傳老店」,一天可以賣好幾千個包子。
楊泰宗是平埔族後裔,父親楊金盾十三歲的時候,跟著姑媽從老家台南佳里翻山越嶺來到台東,先在日本警察手下當助手,光復後考上警察學校,畢業後分派到東河派出所當警察。他一邊當警察,一邊在派出所對面兼差賣麵(當時的警察真閒)。
賣麵賣出名堂後,他乾脆辭掉警察工作,當起麵店老闆。他做的排骨湯和龍蝦湯口味一流,加上店裡有個很會做包子的福州老芋仔,生意因此愈來愈好,連台北都有人專程開車造訪。
楊泰宗是五個兄弟中的老大,從小就被楊金盾拉在身邊,要他跟福州師傅學做包子和燒賣。楊泰宗說:「一天睡不到幾個小時,每天要揹穀子當柴火,點火一燒,眼睛都燻腫了。」
十多年前,楊泰宗的太太和母親吳纏處不好,他帶著太太兒女搬離東河,自立門戶六年。民國八十七年,楊金盾和吳纏因為年紀大了,力不從心了,要兒子回來接棒,但沒一個兒子肯回家蹲苦窯,做老大的楊泰宗不得不硬著頭皮回東河來。
他專心賣起饅頭和包子,生意好得不得了,連知本老爺大酒店的包子,都是跟他訂購的。
楊泰宗把么弟楊啟明和外甥吳俊良都找來當助手,兒子楊鈞恆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後,也留在父親身邊幫忙。他們的包子,每天都從天剛破曉開始賣,一直到太陽下山了,還有顧客絡繹於途,一天少說都要賣出一、二千個包子。
東河包子以肉包最出名,肉餡都是固定中盤商供應的上好里肌肉,六分瘦,四分肥,加上用獨門祕方醃過,非常好吃。酸菜包是這些年才賣的,由於選料講究,口感不輸招牌的肉包。我還喜歡他們的花生包,非常爽口。
包子生意好,但是家人的矛盾和衝突卻沒有化解,民國九十一、二年時,楊啟明在母親吳纏和岳父支持下,和大哥楊泰宗分了家,到外環道開「纏記東河包子」。由於位在交通要道上,雖然手藝不如老店,還是搶走了不少生意。
這些年,楊泰宗積鬰多年的不平與怨懟,一股子全傾瀉在母親和弟弟身上。他覺得以前弟弟們都不肯回來接棒,等他把東河包子的名號打響,才想回頭分一杯羹,這沒道理。他們之間沒再給彼此好臉色,有時還會互扯後腿。
那年採訪時,我刻意兩家店都跑,但老店故事多,生意好,待的時間不免多了許多,這讓吳纏很不高興,每回和楊泰宗聊著,就會瞥見吳纏站在遠遠的地方垮著一張臉望著我們,有回甚至還在老店後頭發了頓脾氣,真讓我難為極了。
楊泰宗性格固執,雖然雀榕下老據點的生意,在外環道開通後遜色不少,但他始終固守老店,以不變應萬變。倒是這兩年來,纏記東河包子在楊啟明其他哥哥幫忙下,不但到台北縣新店市等地開店,聽說還把觸角伸去大陸了。面對母親和弟弟們的圍剿,楊泰宗本來準備死守老店的想法有了轉變。他本來不肯搬出來的,但兩年前他頭一回鬆了口說:「我已經有計畫了。」
他的計畫,就是蓋起我眼前這幢大房子,樓上當住家,樓下賣包子。上百坪的店裡,前方三分之一是乾淨明亮的賣場,後面三分之二是做包子的地方。
我在後頭找到楊鈞恆,一臉斯文的楊鈞恆做包子的速度真快,一眨眼功夫就是一顆渾圓厚實的生包子出手。他說,搬到新房子的最大好處,就是一累,上樓就可以睡個好覺。
其實,搬到外環道之後,東河包子的生意比以前要好上好幾倍,這才是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只是,東河包子和纏記東河包子已經不留情面地正面交了火,本來保持中立的楊金盾,去年又中了風,兩造間的對話也停了,蕭牆內的爭戰要平息下來,看來是愈來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