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末堪舆术大师,著有《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声震大江南北,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蒋大鸿是反清复明的义士,因此对其生平事迹,虽然有府志县志的记载,但都极为简略。
1、《绍兴府志》载:
及明亡,唐王僭号于闽。平阶赴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抗疏核郑芝龙跋扈。
福建破,遂亡命,服黄冠,假青乌之术,浮沉于世。东至齐鲁,登泰岱,谒曲阜,转徙吴越间,乐会稽山水,遂家焉。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史局。征博学鸿词,故人欲为平阶地,亟驰书止之。
平阶诗文详瞻典丽,宗云间派,以西京盛唐为要归。于书宏览,洞究无遗。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宕,滚滚不能休。酒阑烛灺,涕泪随之,闻者服其才而哀其志焉。著书十余种,卷以百计,殁后皆散落无存。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
2、《华亭县志》载:
蒋平阶,字大鸿。居张泽、尔扬犹子。嘉善籍诸生,崇祯间,在几社有声。
乙酉亡去,赴闽。唐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劾郑芝龙跋扈,人咸壮之。
闽破,服黄冠亡命。
假青乌术,游齐鲁,转徙吴越,乐会稽山水,遂止焉。卒,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
平阶少从陈子龙游,诗文详瞻典丽。
凡天文、地理、阴阳、历数之书,洞究无遗。尤谙兵法,时遇权阉,未展所学,晚益精堪舆。
康熙间,有欲以博学鸿词荐者,大鸿亟止之。
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荡,涕泪随之,闻者哀其志焉。
3、《松江府志》载:
蒋平阶,字大鸿。明诸生,年十八,从陈黄门游,诗文日益有名,性豪隽,有古义侠风。晚业堪舆,精其术。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阶。
4、《艺海珠尘》载:
《艺海珠尘》子部艺术类《地理古镜歌》篇首题:“大鸿,字平阶,又号宗阳子,江南华亭人。明亡,唐王僭号,授兵部司务,历御史。福建破,遂亡命。入务本朝,其友欲以博学鸿儒荐,大鸿止之。卒于绍兴。著书十余种,卷以百计,皆散失。”书后有戴鸿之识云:“吾君平阶蒋公得无极真人玉函之秘,遂注地理辨正一书,悉本黄石、杨、曾之授,其旨深矣,惜言多隐而不发。于是作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及集评水龙经四卷,则显而见焉。雖皆不外无极之传,然犹觉其糟粕耳。去岁(1806)孝廉方正陈子礼园,酷嗜秘书,家藏多本,又偏觅蒋氏遗书,内得古镜歌五十余首;乃蒋公得口授真传之后,又搜括余蕴而作也。其歌,始则细辨龙水之纯杂吉凶,继则阐明先、后天八卦之精义,以推断休咎。由大及小,以至田角、灰塘,一无遗漏。诚玉函之至秘,堪舆家之圭臬也。”
5、《全清词抄》载:
《全清词抄》第一卷载有:蒋平阶,原名阶,一名雯阶,一字斧山。江南华亭人,明诸生,有《支机集》。此外,于《松江府志》的内,亦录有数行关于蒋大鸿的史实。“蒋平阶,字大鸿。名诸生。年十八,从陈黄门游,诗文日益有名,性豪隽,有古义侠风。晚业堪舆,精其术,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阶”。
6、《清史稿·列传》载:
蒋平阶,字大鸿,江南华亭人。少孤,其祖命习形家之学,十年,始得其传。偏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辿仅因筠松以传。其於廖瑀、赖文俊、何溥以下,视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书,斥其伪尤力。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倡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书。后复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谓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无秘本。三吴两浙,有自称得平阶真传及伪撰成书指为平阶秘本者,皆假讬也。
从之学者,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他无所传授。姜尧注青囊奥语及平砂玉尺辨伪,总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
平阶生於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云。
蒋大鸿在著作中的自述
1、《地理辨正》原序
通三才之道曰儒,故天官、地理,皆学士家。穷理之本业,而象纬之学正旨,统测灾祥,属于国家者之事。
独地理为养生、送死,生民日用所急,孝子慈孙,尤不可以不谨。
宋儒朱蔡诸贤,间有发明。见于性理书中,斑斑可考。顾仅能敷陈梗概,而未究其精微。或者进而求之,通都所布,管郭诸书,虽其言凿凿,而去之愈远。
斯其为道显而隐,诚所谓间世一出,非人不传耶!
余少失恃,及壮失怙。
先大父安溪公,早以形家之书,孜孜手授,久而后知俗学之非也。
思穷径绝,乃得无极子之传。
于游方之外,习其所传,又十年。
于是,远溯黄石、青乌,近考青田、幕讲,彼其言,盖言人人殊,而厥旨则一。
且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亦如一也。其庶乎地学之正宗在是。
辄欲举其说以告学者,又不容显言无己。
则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紕缪,而析其是非。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有所惩戒,而不至于乱辨正之书所以作也。
夫地学之有书,始于黄石,盛于杨公,而世所惑溺不可卒解者,则莫甚于《玉尺》。
故论断诸书,汇为一编。
其俎豆之与爰书,皆以云救也。
于姜诸子问业日久,经史之暇,旁及此编,岂好事哉。
我得此道以释憾于我亲,从我游者,皆有亲也。姜氏习是编,而遽梓之以公世,其又为天下后世之有亲者加之意欤?
允哉!儒者之用心也矣。
2、《平砂玉尺辨伪》序
仆弱冠失恃,先大父安溪公命习地理之学。求之十年,而始得其传。乃以所传,偏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而始会其旨。
从此益精,求之又十年,而始穷其变,而我年则已老矣。
姚水亲陇告成,生平学地之志已毕,自此不复措意矣。
岂不欲传之其人,然天律有禁,不得妄传。
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与闻一二也。
丹阳张孝廉仲馨、丹徒骆孝廉士鹏、山阴吕文学相烈、会稽姜公子尧、武陵胡公子泰征、淄川毕解元世持,昔以文章行业相师,因得略闻梗概。
此诸君子,或丹穴凤雏、或青春鹗厉,皆自置甚高,不可一世。盖求其道以庇本根,非挟其术以为垄断。故能三缄其口,不漏片言。庶不负仆之讲求尔。
若夫中人以下,走四方求衣食者,仆初未尝不怜之。然欲冒禁而传真道,则未敢许也。
至于仆之得传,有诀无书,以此事贵在心传,非可言罄。
古书充栋,半属伪造。故有辨正一书,倡言救世。后复自言所得,作《天元五歌》,然皆庄蒙所谓糟粕。必求其精微,则亦不在此也。
此外,别无秘本,私为一家之书。
近闻三吴、两浙,都有自称得仆真传,以自炫鬻者。亦有自撰伪书,指为仆之秘本,以蛊惑后学者。天地之大,何所不容,但恐伪托之人,心术鲜正。以不正之术,谋人身家,必误人之身家。
以不正之书,传之后世,必贻祸于后世。
仆不忍不辨,惟有识者察之。
3、《秘传水龙经》序
天高高在上,哀此下民。亦欲使千古不传之蕴,宣露一时。
苟知而不以告人,为不仁。告而不以实,为不信。
予不识固陋,欲为后世通人彦士,执辔前驱。因无极之传,发抒要妙,尽泄杨公之诀。
俾荡然大辟,以山龙属之高山,以水龙属之平壤。二法判然而不相合!不惮大声疾呼,以正告天下之有识之士。
间亦信之,从来迷谬,于焉洞豁。
予虽自喜其阐明之非偶,而且恐恐焉惧冒阴阳之愆,又何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
方予初传水龙之法,求之古今文献,茫无显据。及得幕讲禅师《玉镜经》、《千里眼》诸书,于入穴元机,始得符契。
未几,又得《水龙经》若干篇,乃叹平阳龙法,未尝无书。但先贤珍重,不肯漫泄于世尔。
因无刊本,间有字句之讹用,加校注、诠次,编成五卷。
一卷明行龙、结穴、大体、支干相乘之法。二卷述水龙上应天星诸格。三卷指水龙托物比类之象。四卷明五星正支、穴体吉凶大要。五卷义同四卷,而纵横言之。
一、三、四卷,得之吴天柱先生。二卷得之查浦故宦家。五卷觅之吾郡最后得。
作者姓名,或有或无,其言各擅精义,互见得失。合而观之,水龙轨度,无踰此矣。
学者以此为体,而更以三元、九宫、易卦、乘气为用。
譬之大匠,水龙者,檀楠、杞梓。而三元、九宫,则方圆绳墨也。
譬之丹家,水龙者,鼎器、药物。而三元、九宫,则精莹之火候也。
名材不搜,公输无所施其巧;铅汞不备,伯阳无以运其神。故天元心法,诚为至矣。
4、《水龙经》卷五序
地理之书,真伪杂糅,山龙犹有善本,平洋只字不传。世本纷纷,皆不知妄作。俗士罔察,谬以高山龙法与平地同论。遂使安坟立宅,尽失其宜。
中格合符,百无一遇!
固天机之秘,惜亦俗术之误人!顾此茫茫,不胜悲惋!
予自得无极真传,洞悉高山平地,阴阳二宅秘旨。曾有《水龙经》一书,藏之名山,未敢轻泄人世。
庚子春,偕吾友余晓宗,遇同郡邹子所,客有以《水龙经》一卷见示。与予所藏,大同小异。披览之余,深叹三百年绝学,竟有从推测中,得其梗概。
是书不知何人所著,考究其年次,应在万历中年。大抵江湖术士,历览已成之绩,不拘牵于俗论,而自抒其所见有如此。虽犹未究精微之蕴,然亦可谓绝伦敏妙之才矣。
按:蒋公著作流传至今者,影响最广的为《地理辨正》、《天元五歌》、《平砂玉尺辨伪》、《天元余义》、《古镜歌》、《阳宅得一录》、《阳宅指南》、《秘传水龙经》、《归厚录》等风水书籍,及有研究诗词的《支机集》外,还有《东林始末》、《毕少保传》等。
蒋公自述修证玄空之路
昔过吾师无极真人于原枝之野。扶桑上宫再拜稽手。叩问金丹大道。真人曰。人道不修。仙道远矣。天气生魂。地气生魄。造化之精英。性命之根底。于是乎寓焉。若祖宗父母灵骨不栖。则二象薄蚀。五行为灾。身且不保。而何有于长生久视蝉蜕羽化乎。我先授子以玉函之秘。山原水泽二宅奥妙。是名人世金丹。归葬其亲。兼以宜民保国建宅开都敬奉无极将语子以道矣。
但天道秘密。远则五百年一传。近则三百年一传。我昔化为无着大士。与斗中真人共明此事。为扶轮大帝定此埋金之术。今数应及子。运启后贤。传之匪人。祇为祸耳。于是告盟三天。常跪敬受。而ㄠ文妙义。不克骤通。小愤则昏。且失经大义。及寒暑易序。丹元童子。五华丈人。时或伺其寤寐。披我闱闼。引喻夏端。进以神解。比其晓悟。星岁十周。又复栈山桴海。迹夫古帝遗墟。神仙窟宅。考其制作。发其幽奇。盖鞅掌者二十年。胼胝者数千里。乃得内无惑思。外无疑旨。余之得此。可为劳矣。
故愿广志殷应物。不吝尝持要妙以示人世。而末俗浮嚣。不宝至道。或始信而终疑。或得半而遽足。或以伪而乱真。授受之问。良为不易。惟隽李沈于二生。及同郡壬生辈。资性屯笃。服膺不衰。丁酉岁。偕周生翱翔入越。越之彦士觞予于宛委山禹陵之下。陵之名迹载籍显著。乃其瘗玉之地。人莫能知。余登窆石。凭虚一览指定神禹葬处。其时同游者四十余人。苍黄不白。独余姚丞相之耳孙相烈。趾不旋踵。目不改瞬。应声拊掌叹曰。君神人之鉴哉。
虽古之管郭。不加于此矣。愿执弟子礼而问业焉。求卜一丘。奉藏母翣。余于宛委南麓。为定马须之封。而吕子之再从叔师濂及弟洪烈。先与余诗酒唱和。得意忘形。缟带纻衣。愿言古处。吕氏诸子之定交于予。旷世为期。非朝伊夕矣。昔旌阳真君。得郭景纯日负其母骨。求山雾之秀而葬焉。择洞壑之美而栖焉。古之至人。祈响如此。服旌阳之教。以净明忠孝为归。母墓未卜。其敢即安于越诸山。祖于金庭天姥。委于四明若邪。霄客之所君都。羽人之所游衍。愿追同好之士。披衣岚岫。坐啸曲阿。生茹其花。没敛其实。以故酉戊后岁必适越。三浙以东。虞江以西。足迹几遍。吕子同游。日久山川之变态心耳洞然。又欲尽知昔人裁制之法。过自抑损而进问于余。余遵奉师戒。盟天而传。即举真人所受玉函真义。特着一书以赠诸子。而总其要为天元歌。虽俚言鄙语。然实济世忧民之所为作也。吕四岳之后代产异人。挺兹后昆讵惭先觉。是能曲畅斯文。不晦云阳之旨。使有觉之数。咸识慎终。名山大川。郁为时栋。则大璞之余巧。实利济之全能。以是穷探道奥。翔步虚无。夫岂远乎。
岁在己亥日月会于玄枵之次中阳子
蒋大鸿题于会稽之樵风径
蒋大鸿墓记
蒋大鸿墓穴在绍兴府会稽县,东南距城约十余里石帆山下的林家汇,土名马龙头。象形取义,相传为螺蛳吐肉形,系明末遗老江苏华亭蒋公大鸿先生自营佳地也。
近祖来龙自驻日岭起顶,历经龙潭岗及作丹岗,绕鸡笼顶出大庆岭。一路崇山峻岭,星峰磊落。大顿小伏,形体变换迢递数十里,陡起鹅鼻大峰,绵跨诸嵊,会三邑之间,崔巍险阻,两肩展翅飞张,宛若鸣凤朝阳,此为干龙顿宿,度关、起顶分枝之处。
中抽为法华岭,左翼为朱华山。朱华之龙北委于平野,若隐若现。伏脉二十余里而起琶亭。诸山蜿蜒东行以入于郡城之卧龙山。为城中八山之尊也。望翠山高耸于法华岭之右侧。逶迤转磨层递,剥换起西化、东化、羊中、大尖诸山,层峦重巇,高插云端,别开生面。而西化山双峰昂头,对峙竞秀,已露立穴朝向。张本中支法华岭,龙身微曲盘旋,枝脚横排,蔓延瓜瓠,累累不断。
绕袅至何山渡后岭,再接再起,如层波叠浪,横开凌霄。大帐顶平背圆,是为少祖秦望山①。星辰雄豪端严,精力扩充,弥满陟巅。瞻仰夭矫不群,大有居中驭外之势。
前面一线当中委曲徒心出脉,两边帐脚齐送。穿渡覆釜岭、天柱山、黄方岭。星体五换六移,渐升渐高,如登天梯,卓然耸立。香炉峰②头尖头阔,山脊五峰排列,微有曲动,形如蚕卧高岭。而脉从阔处直落,隐隐如带飞舞,有起伏挫平之势,无急硬直去之情。所谓高山眠体平贪直去,如僧参是也,以此剥尽刚老之气,至断续处起白鹤山,尖秀无瑕。正脉绕向阳明洞③,天束咽起顶高耸石帆山④。此山西连大会稽⑤,东带若耶溪⑥,所为白水翠岩,互相映发。
庚峰贪狼,开面照荫穴场。复从左肩降势出脉,到头翻身勒转。向内临落横列联殊三峰,如梭如印,剥换武辅兼体至入首处。中垂隐靥,脉出戌方,撒落田际。左右有两源泉涌出,四时澄清如镜,由是隐迹藏形。中间无复脊脉之起,脱胎化弼,面前惟见圆唇之收龙,身后托纷披支脚逐条回环。绕至双溪港口与隔岸射的山,分出之葛山交牙锁织,作为内关贴身护砂,审形度势,回别众山。居中立极,扦作壬山丙向。
特朝西化双峰耸翠,砂明水净,穴法宛然。内堂元辰水,潆洄环抱,真气含蓄不漏。转从辰方小桥流出,会通耶溪之水。即正干右肩缠龙,水源所从出也。复屈曲流至双溪港,会上溪水,联合向丑方悠悠扬扬之玄曲折而去。凝眸四顾,山环水绕,局紧气宽。上收清虚天气,洵成神仙奥窟焉!
丁巳夏间,静承先师咨岳先生之命,采访蒋墓。曾经察看山峦绘图邮呈,惟当时于四周之罗城暨山水之原委,未尽详载。先师文孙采香世讲幼承家学,善相风水。适去冬应聘来杭,晤后谈及蒋墓,即欲往观究竟,因事中止。今岁暮春,乃偕采香与同志诸君游览禹陵,复访蒋墓。特用较准来山去水方向重绘是图,以便后欲访蒋墓者,知所循途焉!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暮春会稽省繁章静识
按:咨岳即荣锡勋,生于一八四五年,著有《地理辨正翼》、《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等。一九一七年丁巳,其徒承师命往寻蒋公宗阳坟,直至一九二二年暮春,与师之孙同到实地寻访,找到后在当年仲冬出一书,名《蒋大鸿先生墓图》。荣锡勋在民国曾与其门徒远走绍兴,拜访当时仍存的蒋大鸿墓地。其门人更补图促文,成《蒋大鸿墓记》一书。
按:①秦望山:秦望山是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山,远望南海而得名。 丞相李斯在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它那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诚如王阳明《登秦望山》所写:“秦望独山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纫削古铜。”
②香炉峰:香炉峰海拔354米,峰顶岩石,状如香炉,峰顶常云雾缭绕,如香炉的青烟,香炉峰因此而得名。从石阶登峰,沿途先后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宝殿、小巧的四面观音殿等殿阁,这一千七百石阶曲折盘行直上山脊,俗称“螺蛳旋”。来到山脊,可以看到摩崖石,有近现代题刻七处,右边是“思远塔”,高七层。在塔下的平台上,尽可远眺四处山峦和八方秀水,沿山脊而上,还有几处险地。先是“瘦牛背”,这一条极狭窄的岩石道,两边是深谷,再往前,云门石和静观石当道如山,两巨石间的间隙仅70-80厘米,要侧身才能通过。来到香炉峰顶,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东侧有巨石如鼠,石旁是大老鼠塔;往南看,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往北看,绿色的田野如片片绿叶飘浮在水面上。 “炉峰禅寺”重建于l993年,占地1.5万平方米,有山门、九龙壁、放牛池、钟鼓楼、人工殿、左右两侧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堂)、客堂院等11 处建筑,主建筑大雄宝殿9开间,高10余米,建筑雄伟,气势不凡。
③阳明洞:也称“禹穴”,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传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后被道教列为36小洞中的第11洞天。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
④石帆山:石帆山通体岩石,呈东西向,山形扁而狭长,山顶天然平坦。山岩石壁高数十丈,状如一叶顺风的帆,浮游于苍莽云海间,山名由此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石帆来海上”。说禹治水功成,天赐神女圣姑,圣姑从东海乘石船,张石帆来到这里。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转虫式的海侵遗迹,说明石帆山早先濒海,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⑤会稽山:《史记·夏本纪》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
⑥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溪口在绍兴城南稽山桥,全长23.5公里,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历史上若耶溪曾流传着诸多的神话传说,如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而所谓樵风泾“朝南风,暮北风”的传说,便是其中极其生动和风趣的一则。
|